语言文学研究 j 中西文化背景差异对隐喻的汉英口译策略的影响 刘 凯 杜 虹 潘不寒 (华中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武汉430070) 摘 要:隐喻作为一种人类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凝结了具有民族特性的文化因素,有助于形象地传达丰富的语言内 涵,在跨语言交际中被大量使用。在口译实践中,有些词语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其含义会有所不同,往往导致1:2译中隐喻的处 理困难。本文旨在对口译中隐喻处理的复杂性、隐喻在翻译中体现的中西文化差异进行深入探讨,举例分析并归纳出跨越文 化障碍的隐喻口译策略,从而提高口译质量。 关键词:隐喻 口译策略 文化差异 一、口译中的隐喻“谜题” 一定地域环境中与环境相融合打上了地域的烙印,具有独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隐喻是语言的本质特征之一,任何 特性。因此,由于中西方的地域环境有着不同的特点,中西 民族的人们对相同事物可能持有不同的看法。例如:“东风” 与“西风”在中西方文化中有着完全不同的文化意象。由于 地理位置和地形条件不同,在欧洲,西风吹来时温暖宜人。 东风吹来时则让人感到寒冷刺骨,而在我国则与欧洲截然 相反。因此,在我国文学作品中,东风多有着积极、进步、充满 希望的意象,西风则多指腐朽、没落的事物。如陈毅《满江红》 词:“喜东风浩荡海天宽,西风落”,在此文选中,“东风”暗指 新时代的进步势力,而“西风”则指腐朽的旧势力。而在西方 文学中,“东风”和“西风”则与我国有着完全相反的意象,如 言语活动都可能运用不同类型的隐喻。在《我们赖以生存的 隐喻》(1980)中,莱考夫和约翰逊曾提到,隐喻除了存在于语 言中。还存在于我们的思想和行为中。从根本上说,我们的 思想与行为是具有隐喻性质的。口译作为跨文化的交际活 动.需要忠实地转达异语双方的交际意图,而隐喻的应用在 口译实践中不在少数。口译的质量与译者对源语中隐喻的 理解有直接关系.口译员如何“解”出隐喻给出的“谜题”,将 直接影响口译的质量。 然而.口译的特点使这一“谜题”难以破除。口译不同于 笔译,口译的源语语篇只出现一次,译员必须在短时间内对 语篇进行翻译,一旦翻译完成便不可再修改。因此,在口译 过程中存在很大的不可掌控性。为了解决隐喻给出的这一 “谜题”。口译员首先必须掌握一定的隐喻处理技巧,才能避 西方著名诗歌《西风颂》,将西风比作横扫旧事物的新势力。 而Samuel Butler ̄1]将“东风”形容为“biting east winds”,翻译 为“刺骨的东风”。可以看出,正是由于中西方地理环境的不 同,才造成了相同词汇在中西文化中的含义有所不同。或含 义截然相反的情况。 (二)风俗习惯不同造成的文化差异。风俗习惯是一个 民族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是一个民族文 免在口译过程中“卡壳”。要做到在口译现场清晰地表达源 语中隐喻的含义。口译员必须对源语具有的文化内涵有完 整的了解。国内学者束定芳曾在《隐喻与转喻研究)(2011)中 提出了影响口译过程中的隐喻表达的三种要素.文化模式 解释(Explanation of Culture Patterns)作为三要素之一,对口 译过程有着重要的影响,如何尽最大可能消除文化障碍带 来的影响。是我们“解谜”的一个关键因素。然而,汉英两种 语言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在此基础上不同民族的人对同 一化的集中体现。在中西方民族民俗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许 多不同习语应运而生。如“拍马屁”一词,指谄媚奉承、讨好 别人的行为,而英文用来形容这一行为的短语是“polish the apple”。在汉语中,“拍马屁”一词起源于元朝,源于蒙古 族的风俗,蒙古族的一般百姓牵着马相遇时,常要拍拍对 方马的屁股,摸摸马膘如何,并附带随口夸上几声“好马”, 以博得马主人的欢心,可是相沿很久以后。有的人不管别 人的马好坏、强弱,都一味地只说奉承话。把劣马也说成好 事物或同一行为可能会产生相同或不同的隐喻意象,口 译人员需要在掌握源语和目标语的文化背景的基础上,同 时具有很强的类比能力和想象力,只有这样口译员才可能 解开口译中隐喻的“谜题”。 二、中西文化背景的差异分析 马。逐渐人们就把对上司的奉承称为“拍马屁”。在英文中 “polish the apple”起源于美国课堂上的一种习惯,在美国, 从整体来说,中西方文化差异巨大,在很多方面都有非 常明显的表现。具体来说,与翻译过程密切相关的,主要有 以下三个方面的具体表现。 (一)地理环境不同造成的文化差异 一个民族的文化 学生表达对老师的喜爱可以有很多形式,但最简单最常见 也最容易被接受的就是送给老师一个擦得干干净净闪闪 发亮的大苹果,后来这一习俗成了一个典故。逐渐发展为 现如今的意思。从这一例子中我们可以总结出社会风俗习 惯的不同会导致同一行为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具有不同的 会受到民族生存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的影响。其文化在 一26— 叠叠 …_≥0 2017年第1j期(总第753期)又敖贯:料 町回凹峻圆 蚴 习语表达方式。 (三)历史典故不同造成的文化差异。有些习语来源于 2.改变源语隐喻形象。不同民族在地理环境、社会习俗 和历史渊源等方面的不同会造成民族文化的不同,因此可 民族的历史故事,寓言童话或神话传说,有着极高的研究价 值。 ̄n2014年*主席在德国科尔伯基金会上的讲话中 提到的:“甚至把中国描绘成一个可怕的墨菲斯托”中的“墨 能会出现不同民族文化中有些隐喻形象的喻体不完全相同 但有着相同的本体和相似的喻义,口译员可以将原文的喻 体转换成目标语文化背景下熟知思的喻体.改变源语隐喻 形象,使听众能更轻松地理解和接受。例 ̄L12014年*主 席在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开幕辞 菲斯托”一词,“墨菲斯托”是歌剧作品《浮士德》中的魔鬼,意 为破坏者、骗子。而在中文典故中,并没有与之相对应的词 语。同样有些来源于中国的历史典故的习语在英文中也无 对应,如“鸿门宴”。出自楚汉争霸时期项羽于鸿门设宴款待 上的讲话中提到的:“伙伴意味着一个好汉三个帮。一起做 好事、做大事。”译员将其译为了“Partnership means pitching in for common goals and big initiatives.”。“一个好汉三个帮” 是汉语的俗语,指谁都需要别人的帮助。英语里“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即为此意。译员直接舍弃了源语隐喻的 形象,直接跳过这一俗语,虽整体意义上没太大改变,但仍 显得稍欠妥,有命令色彩而不是谦和礼让。笔者认为,本句 可对源语隐喻形象进行改变,翻译为“Partnership means 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pitching in for common goals and big 刘邦时准备将他刺杀但并未成功,现比喻说话或行动表面 上虽有正当好听的名目,实质上却别有用心地把矛头针对某 人或某事。以上这类习语与各国历史典故联系紧密,若译员 不能掌握,可能会造成翻译上的困难。 三、跨越文化障碍的隐喻英译策略 在汉英口译中.文化背景差异是解决隐喻给出的“谜 题”的一大障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由于不同民族之间的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历史渊 源等因素不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各民族思维方式及语言 表达方式也会有所不同。因此。在表达相同或相近的含义 时,汉英往往采用不同的喻体。 (二)在语言交际过程中,隐喻表达之所以复杂是因为 某种事物在某个民族常见并带有一定特殊含义,但在另一 initiatives”.更易于目标语听者接受。 3.保留源语中的隐喻,并释义。有些情况下,为了达到最 佳语境效果,使隐喻意义与语境取得最佳关联,口译员往往 会保留隐喻形象。但由于文化背景不同,无法做到“基本对 应”,因此,为了方便听者理解,口译员会在后面解释隐喻的内 涵和交际的意图。例如在2013年总理答记者问中,面对巴基 斯坦记者对两国关系的提问时,总理答道:“在中国人民心目 个民族。相同事物却不存在或者缺少定义,也就是我们常说 的“文化缺位”现象。“文化缺位”现象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口 译中信息传达的准确性。 英国翻译理论家彼得・纽马克(Peter Newmark)在《翻译 中,巴基斯坦始终是可以信赖的‘铁杆’朋友。”“铁杆”一词被 译者处理为“afirendas solid asiron”,保留了原文“铁”的意象, 同时还阐释了“忠实的(trustworthy)、紧密的(solid)”的含义。 4.舍弃源语中的隐喻。在口译中,由于源语与目标语的 文化背景不同.可能会出现文化缺位的情况,即源语中的隐 喻在目标语中无对应形象或其他代替形象,在此种情况下, 口译员只能舍弃源语中的隐喻形象。*主席在2013年 博鳌论坛上曾提出:“不能这边搭台、那边拆台,而应该相 互补台、好戏连台。”译者将此句翻译为:“Ratherthan an- dercutting each other’S efforts,counties shoulrd complement 方法))(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1980)一书中,运用布勒的 语言功能理论。在语言功能分类的基础之上。根据文本不同 的内容、文体和功能,总结并归纳出翻译的三种基本文本形 式,即表达型文本(Expressive text)、信息型文本(Informative text)和号召型文本(Vocative text)。另外,纽马克还指出,文本 的划分并非是绝对的,大多数文本都同时具有这三种功能。 只是其中一种或两种占据主导地位,并主张译者应根据不同 的文本类型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继而进一步提出语义翻译 (Semantic trnslaation)和交际翻译(Communicative transla. each other and work orf ioint progress.”拆台出自孙中山《在广 东第一女子师范学校校庆纪念会上的演说》:“民国成立以 tion)两大翻译方法。为了探索跨越文化障碍的隐喻英译策 略,本文以纽马克提出的文本功能翻译策略为指导,结合后 来学者的改进归纳,得出隐喻的一般翻译策略为:直译与意 译;归化翻译与异化翻译;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基于纽马克 的理论,我们可以把隐喻口译的方法归纳为如下四类: 1.保留源语隐喻形象。虽然不同民族的人们生活在不同 的文化和疆域中,但由于人类的思维模式具有相似性.中西 来,不过十三年,为什么被人拆台,就倒了两三次呢?”指实 施破坏手段使事情不能顺利进行。“搭台”,“补台”,“好戏 连台”均与“拆台”为反义,而在英文中并无这些隐喻形象, 此处译者直接舍弃隐喻形象,让听者直接了解源语所要表 达的含义。 四、结语 隐喻在人类认知方面既创造出了新意义,又为人们提 供了看待事物的新视角。译者除了具有娴熟的英语和汉语 民族在地理环境、社会习俗、历史典故等方面存在共同点。 因此,在口译过程中可能会存在本体、喻体、喻义完全相同 基本功,掌握相关的翻译方法外,更要对中西文化存在的差 异有全面的理解。在运用隐喻口译处理策略时,译者要尽量 在大脑中的“隐喻资源库”进行检索,比较源语和目标语的 文化背景,根据本文提到的“保留源语隐喻形象”、“改变源语 隐喻形象”、“保留源语中的隐喻,并释义”和“舍弃源语隐喻” 的情况,在口译过程中,我们可以采取直译,保留隐喻形象。 例如在2015年在巴基斯坦议会上的演讲中,习主席曾提到 “风雨无阻、永远同行”,译者将此译为了“will always move a. head together rain or shine”,“rain or shine”意为“在任何天气 状况下,无论如何”,与中文中“风雨”在意义上具有相似性。 四种策略,选取适当方法处理不同场合下的汉英1:I译。在高 强度口译实践中.作为一名优秀的1:I译员,(下转第47页) 保留源语隐喻形象,翻译得十分巧妙。 一27— 2017年第1.;期(总第753期)夫敖喷耕 四哥凹嘧殴豇蜢 于需要深究的内容。则可进行重点补阅,从而提升学生的阅 读速度。第二为跳读法,即跳过一些无关紧要的阅读部分, 仅提取阅读材料的关键性内容,是一种有所取舍的跳跃式 而深刻地理解诗文含义。教师可通过具体问题指导学生阅 读,当学生对于文章背景形成大致了解后,教师可让学生带 着问题阅读。如在学习《陶校长的演讲》时,教师在学生阅读前 前进阅读,仅将阅读重点停留在最有价值的内容上。在跳读 的具体方法上,可以抓住标题、黑体字等关键处跳读,这些 通常包含文章主要内容或中心题旨:也可以根据关键词语 提示阅读.涉及关键词语的地方,许多都与阅读材料提出的 问题密切相关;也可以对文章开头、结尾及阅读材料段落首 尾句进行跳读。在议论性文体阅读中比较适用,这些地方往 可提出“概况陶校长的演讲内容”等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展 开有目的的阅读,使学生在阅读中对文章内容有更明确的认 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寻找答案,对文章内容有更直观的认 知,对文章含义有更加深刻的体会,有效加深对文章思想主 旨的理解。在阅读方式上,教师应根据文章的不同。指导学生 选择不同的阅读方式。如教学《梦圆飞天》时,教师可指导学生 往体现着该类文体的主要观点与论据要点等。善于运用浏 的泛读,对文章主要内容有所了解,然后通过多媒体视频让学 览法与跳读法,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来说,不仅能够提升语 生观看神舟五号飞船发射情境,对课文仔细阅读.对宇航员爱 文阅读速度.而且能够有效抓住阅读关键,实现对文章要旨 国之情有更深刻的体会,还可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进一步加深 的把握。但在快速阅读过程中,教师必须指导学生养成保持 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注意力集中的习惯.快速阅读虽然是为了提升学生的阅读 三、结语 速度,但并非仅仅注重速度,而是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快速 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 阅读.必须注意力集中才能在短时间内真正理解阅读内容, 能操之过急。对于学生来说,如果阅读能力得到提高将对学 对内容有更深层次的记忆与掌握。 生产生很大好处,帮助学生提升语文听说写能力,提升自学 (三)创新语文阅读教学方法 能力.更重要的是为他们将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对于 上海北郊校长曾说过:学习只有变成孩子们主动行为 教师来说,教师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必须利用好教材打 的时候,孩子们的学习才会真正变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好基础。不断地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帮助学生提高阅读速度 并且对于语文阅读来说,能力提升过程是一个比较漫长的 及阅读的有效性,指导学生反复训练。平时还要鼓励学生多 过程,所以教师要慢慢进行,不能急于求成。在小学高年级 练多读。能读会看,多思考,让他们自己总结适合的阅读方 语文阅读教学中,除应精心为学生选择阅读材料外,在阅读 法和技巧。相信学生一定能从阅读中意识到语文的真正意 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也要由浅人深,从易到难,使学生慢慢感 义和价值,体验到学习语文的真正乐趣,增强学好语文的自 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信心,为今后的语文学习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对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课堂教学方 法进行创新,提升学生的阅读学习兴趣,以高效的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有效利用 『1]赵忠娟.浅谈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与提 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通过引入图片或视频等,创设与阅读 高[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九卷), 内容相关的教学情境。如在学习《悯农》时,教师可通过多媒体 2015:2. 对标准阅读音频进行播放,带领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文,同 [2]郭华.小学中高年级语文阅读策略教学研究[D].天 时也可播放一些相关视频,让学生深刻体会农民的艰辛.进 津:天津师范大学,2014. (上接第27页)更需要在“准、顺、快”的基础上,努力实现 [7]束定芳.隐喻与转喻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 隐喻的“达、雅”效果,不断提高译文质量,解开汉英口译中的 版社.2011. 隐喻“谜题”。 [8]黄耕.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J].南方 论刊,2010(3):111-112. 参考文献: [9]赵峰.中西方文化的价值观差异探析[J].科技信息, [1]1.akoff,George&Mark 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201 1(29):204-205. by[M].Chicago:Chicago University Press,1980. [10]彭晓蓉.从汉英习语学习中了解中西文化差异[J]. [2]Peter Newmark.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 3.Ox- 大众科技,2004(05):51—53. f0rd:Pergamon Press.1980. [11]贾越明.探讨中西文化差异对英语翻译的影响[J]. [3]仲伟合.口译研究方法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 南昌教育学院报,2012,27(6):161—165. 出版社.2012. 『121张敏,张宪.试论口译中隐喻的翻译策略[J].时代文 [4]陈琛,姜莉.口译文化异同的隐喻认知及其翻译策略 学,2010(2o):199—200. [J].长春理工大学报,2012,25(8):151—153. [5]陈琛.从概念隐喻认知角度解析口译中的文化障碍 基金项目:华中农业大学2016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 [J].外语研究,2012(3):317—319. ql,i/Il练计划(201610504105)。课题为“基于语言生成认知程 [6]曹丽英.试论口译中隐喻的理解与表达[J].韶关学院 序的隐喻汉英口译策略研究——以中国政府记者招待会中 报,2005,26(7):l06_109. 的交替传译为例”的研究。 一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