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园地编辑:徐建堂 450083127@qq.com文/ 兰成云 吕晓惠 丁尔乔 刘绪涛 段曦 王俊峰 蒲公英栽培技术浅析蒲公英又名黄花地丁、婆婆丁,为菊科蒲公英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原产于欧洲,在我国东北、华北、西北、华中、西南地区均有分布。我国民间有采挖蒲公英做野菜食用的习惯,而在传统中药领域,蒲公英作为一味重要中药很早就见于中医药典记载,认为其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补脾和胃和通乳等疗效,更被称为中药的“八大金刚”之一。研究表明,蒲公英自身营养丰富,尤其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C、钙元素、铁元素含量极为突出,同时其又富含蒲公英萜醇、蒲公英甾醇等多种黄酮类物质,具有较高的药用保健价值。因此,蒲公英是一种药食兼用植物,这也决定了蒲公英具有较高的商业开发价值及综合利用价值,能够产生很高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相比国外在保健品类、美容护肤品类、特殊药用价值食品类的开发应用,当前我国蒲公英类产品的开发应用多局限于茶饮类。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药用、保健类蔬菜的重视,蒲公英作为蔬菜的需求量正在逐步上升,蒲公英的种植面积也在逐年扩大。为提高蒲公英产量和品质,服务蒲公英产业开发需求,有必要对蒲公英的栽培技术进行探讨,为蒲公英种植技术推广提供参考。蒲公英的种植模式一般分为露地栽培和设施栽培两种模式。两种模式在前期的种植模式基本相同,但设施栽培克服了季节性,相比露地栽培能产生更高的经济效益。44第9月 上半月刊露地栽培1.整地。尽管蒲公英对土壤要求不高,但人工栽培模式下应选择土层深厚、土质疏松肥沃且排水良好的沙质壤土为最佳。整地前可667平方米施腐熟农家肥2000~3000千克,复合肥 30~40千克,深翻、整平、耙细并做成宽l20~130厘米、高20~25厘米的畦面。2.播种。选择栽培用的蒲公英种子应以当季种子为最佳,以保证出芽率。播种时可选择直接在畦面上开沟条播或撒播,也可以选择育苗盘育苗移栽。播种前将种子用清水浸泡12~24 小时或用生根粉兑水浸泡3~6小时,以利于出苗整齐。播种时按行距25厘米开浅沟播种,种子表面覆土0.5厘米,保持土层湿润以利于出苗;使用育苗盘育苗的,待幼苗长出2片真叶即可移栽,其行距同上,株距10~15 厘米为宜。移栽后及时补水,以利于缓苗。3.田间管理。原则上蒲公英的种植没有特殊的季节性要求,一般认为其最适生长温度为15~25℃,过高的温度并不利于蒲公英植株尤其是幼苗的生长发育。因此,夏季种植蒲公英时,其幼苗期应注意适时遮阳并保持土壤湿润,由于夏季雨水频繁,应注意及时排出积水以防止沤根。采用条播或撒播方式栽培的蒲公英应注意及时间苗,一般待幼苗长出2片真叶时,及时将生长过于弱小或者局部过于拥挤者拔除,保持株距达到5~7厘米,随着幼苗生长需定期间苗,最终株距在10~15厘米为宜,若是种植大叶品种,可视具体情况保持株距在15~30厘米;采用育苗移栽的植株应注意及时拔除死棵并补苗。定植后一般10天左右可进行1次中耕除草。开花前期可进行追肥,主要以氮肥和钾肥为主。4.病虫害防治。蒲公英一般不易感染病虫害导致大面积减产,当前主要预防的是白粉病,可喷施氟吡菌酰胺进行防治,视发病严重程度选择添加三唑类药物混合喷洒,一般间隔5~7天或10~15天,一般不超过3次,防止形成耐药性,同时注意及时摘除病残叶以防止再次感染;干旱年份应注意蚜虫防治,可选用3 %啶虫脒乳油2000倍液进行喷雾。5.收获。蒲公英可采取整株收获,也可以采割地上部分为主,每年采割收获可割取5茬,每次割取后要待茬口伤口愈合后再行浇水,以防止烂根。蒲公英的采收标准一般以植株花盘长出后、叶片长度达到20~30 厘米即可采收上市。设施栽培设施栽培缓解了冬季蒲公英的45蔬菜园地编辑:徐建堂 450083127@qq.com市场需求,且经济效益显著,为广大种植户增收提供了新途径。设施栽培蒲公英一般在秋季进行,其基本的种植模式与露地栽培一致,借助设施内适宜的温度、湿度条件,可实现全年的蒲公英市场供应。随着种植模式的进一步优化,基于设施栽培为基础的一些新的蒲公英种植模式开始得到推广应用,主要以蒲公英的反季节、立体栽培技术为代表。蒲公英立体栽培技术的核心是养根。其相较传统的设施栽培模式种植提前两到三个月的时间,在完成育苗后,将苗移入营养钵中,在露地继续生长,直至秋天枯萎后备用。入冬后,可根据市场需求,成批将蒲公英连带营养钵移入温室内进行栽培,待植株叶片长度达到20~30厘米即可采收供应市场。该模式较传统的设施栽培模式能够节省设施空间、解决作物占地时间长的问题,同时可以合理满足市场需求,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此外,为满足市场对蒲公英蔬菜品质改良的要求,相应提出的有机软化栽培技术成为科研人员探索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其目的在于减轻蒲公英植株纤维含量和涩味,增加口感,生产上较常见的软化操作为捆扎法和遮光法。当前已经见诸报道的蒲公英软化栽培技术为沙培法和黄化绿化交替栽培法。沙培法(又称囤沙法)是在植株萌发后在植株上续培1 厘米厚的细沙,待叶子长出沙层后再行续培,前后共4~5次,直至叶子长出沙面5厘米以上时采挖植株上市,但沙培法易造成植株根部腐烂,其推广应用尚需改进;黄化绿化交替栽培法一般在蒲公英栽培后的第二年进行,待蒲公英第一茬采割完成后加盖拱棚避光培植,直至叶片长至20~30厘米时再行采割上市,此时蒲公英为黄化叶片,然后去掉拱棚正常见光培植,待植株叶片长至适宜长度后再行采割,此时的绿叶片较最初第一茬绿叶片纤维含量低,其与黄化叶片的口感俱佳。该方法可循环交替采用,一般可进行3~5次。我国对蒲公英的研究开发相对国外较晚,关于蒲公英标准化的栽培技术尚未完全成型,蒲公英从传统野菜到大众蔬菜的转变还需要市场和技术的进一步努力,在蒲公英人工栽培的大背景下,如何进一步完善蒲公英栽培技术并加大推广力度,是促进蒲公英产业发展的重要措施。(第1、第2、第6作者:山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国家蔬菜改良中心山东分中心、山东省设施蔬菜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农业部黄淮地区蔬菜科学观测实验站(山东);第3、第4、第5作者: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园林科学与工程学院)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