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
《相关性遗失:管理会计的兴衰史》读后感
夏毕锋
会计工作中往往强调信息的可靠性一公布的会计信息是否真实 可靠。然而过分地追求可靠性往往无法兼顾其他要求,比如会计信 息的相关性。企业可能花费了大量精力编制会计报告,但是对于所 获得的会计报告使用情况如何,是否为企业创造价值却不得而知。
管理会计领域是相关性遗失最为典型的体现:管理会计提供的 信息并没有达到最初的目标一满足内部决策的需要,却增加了企业 的运营成木,使得经营者不得不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经历解决一些与 实际生产经营并不相关的问题。在这本书中,作者通过对管理会计 的起源、发展、衰落这几个过程具体分析相关性消失的过程与原 因,警示人们管理会计存
在的种种问题与矛盾,提出解决管理会计 相关性缺失的一些建议与解决方案。
管理会计的起源
会计工作最初就是为了满足企业内部管理的需要而产生的。从 事商品买卖的商人在经营活动中只存在商品的购入和销售,只要保 证收入大于支出即可。随着产业革命的到来,商业资本家变为工业 资木家,他们需要雇佣大量的长期工人、购进生产所需原材料、设 备、厂房。在此情况下,职工薪酬、原材料、固定资产等需要列出 的要素科目逐渐产生。从某种意义上说会计在产生之处便自觉地满 足企业内部生产经营的需要,以提高生产经营效率为宗旨。
20世纪20年代后,企业的组织形式变得愈加复朵:生产过程中 工
序变得越来越复杂,企业在同一时期生产各类产品的种类也大大 增加。而以往的管理会计则仍然遵循着单一生产原则,割裂地对各 种产品进行核算,这使管理会计的发展陷入滞后期。
约翰逊与卡普兰认为过分地推崇财务会计是导致管理会计衰弱 的主要原因。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资本市场的飞速发展,企业 规模不断扩大,大量的外部投资资金涌入企业股票、债券市场。外 部投资者需要一种更便捷的手段帮助他们了解企业的运营状况,会 计报告就此产生。这一时期企业编制会计报告是自愿的、非强制性 的,企业可以按照自身需求选择是否编制会计报告。
然而29年全球性的经济大危机后,投资者们方才意识到此前公 司
自发披露会计报告存在着诸多问题:缺乏统一的会计标准、信息 披露机制不健全、存在虚假信息……有关组织与投资者们愈加认识 到建立起公认会计准则的重要性。于是美国国会颁布相关法律,要 求上市公司必修向美证券交易委员会提供统一规范的会计信息。鉴 于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两者间的紧密联系,内部报告自然而然地受 到影像。加之在财务会计方面花费大量人力物力,缩减了企业在管 理会计方而的投入。管理会计成为会计的管理,陷入一种尴尬的境 地。
二战后产业格局的进步并没有推动管理会计随之协同发展,重 视对外会计报告忽视内部报告的情形仍然十分严重。管理会计的相 关性缺失主要造成了三个后果:第一、管理会计提供的内部报告与 事实差异较大,企业不得不花费大量精力解释其中的原因。这非但 没有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反而降低了企业生产力。另外选择不 恰当的指标会导致企业决策偏差,在健康发展阶段做出错误的决 策。第二、无法准确的核算成本。由于使用简化的成本法,对于多 产品企业各类产品的核算并不明确,由此会造成成本相互弥补的状 况发生,不利于成本考核。
第三、企业目光短浅。受到对外会计的影响,管理会计选择评 价指标时容易偏向于一些短期指标这显然是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 的。
鉴于对外报告在企业会计占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管理会计在 于财务会计无法完全分割的情况下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以上后果。其 根木原因是目前的技术水平无法使两者完全独立,或是两者完全独 立的成木过高,不符合收益性原则。
如何提升相关性
20世纪60年代计算机技术的岀现为管理会计带来的少许发展, 但
总体而言仍然处于停滞中,直到80年代才有所改观。
约翰逊与卡普兰认为提升管理会计系统相关性的方法旨在重新 设计成木管理与绩效考评系统。重新设计的成木管理系统需要满足 三个目标:财务报告目标、过程控制目标、产品成本计算目标。值 得一提的是两位作者提出可以运用数据库的思想将三个目标的数据 进行统一以减少数据收集成木。两位作者并没有给出具体的成木管 理系统设计方案,但却提出了一种循序渐进的解决方案:通过构建 三个相互独立的目标系统,为今后进行系统整合打下基础。
对于绩效评估系统地设置,作者指出短期财务指标并不适用、 利润是无法估计的。书中最后富有先见性的提出运用作业成木法和 平衡卡计分法进行绩效评估。
思考与启示
本书一再管理会计以至于整个会计系统必须抓紧的主题——会 计系统的相关性。管理会计是基于管理的会计而非基于会计的松散 管理。
本书基于欧美等国会计发展历史讲述了管理会计相关性缺失的 漫长过程。而我国管理会计的发展状况则有所不同。在计划经济体 制下,以成本为核心的内部责任会计在国营企业中普遍适用。那时 企业的生产计划和定价由国家统一规定,成木是衡量企业效益的唯 一指标。20世纪
70年代末,随着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原有的责任 会计己无法满足广大
企业要求,企业衡量业绩的指标由成本扩展为 效益指标。经济责任制为导向的内部责任会计制度逐渐建立起来, 成为那个时代的主流。20世纪
90年代后期随着市场经济制度的建 立,企业不再仅仅依靠提高产品质量
和技术优势,而是运用成木性 态分析、盈亏临界点、本量利分析等管理会计知识优化企业决策、 提高经营效率。新世纪以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与世界全球化 的浪潮,我国企业开始重视财务信息中的价值潜力,以价值为核心 的管理理念逐渐形成。
目前国内管理理论的应用呈现出三个维度:多数中小企业由于 规模技术等原因在管理会计运用方而浅尝辄止,内容范围十分有 限;部分大型企业则先行试水会计工具,虽有所收获但任然存在许 多问题;少数大型民营企业则主动投身管理会计变革,大胆尝试, 但任然离系统性针对性有较大距离。
尽管我国管理会计取得的成绩弥足珍贵,但任然有很长的路要 走。现当代对于管理会计的研究与发展不是扩大其与财务会计的分 野,也不是区分谁发现谁、谁创造谁,而是服务于企业内部经营, 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与价值创造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