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学生就业环境分析
摘要: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是人们关心的热点话题,本文通过分析当前的就业环境及大学生自身情况,提出相应的就业措施,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环境
引言 2021年“两会〞落下帷幕,其中大学生就业问题得到了广泛关注,各代表针对此重大社会问题提出颇多议案,温家宝总理更是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了“十二五〞期间,我国就业形势照旧非常严峻。据2021年的调查,高校大学生就业率达87.4%,2021年的应届本科生将到达700万,就业形势的严峻性可见一斑。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环境状况
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就业再就业形势仍然严峻,劳动力供大于求,供需构造性矛盾仍然很突出,主要表如今:
(一)劳动力供需构造性矛盾突出
一方面,从新增就业来看,我国城镇近几年每年需要就业的人数仍将保持在2400 万人以上,而新增岗位和补充自然减员大约只有1200 万人左右,供大于求的缺口约在1200 万人左右,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加,2021 年达559 万人,2021 年达610万人,2021 年达630 余万人,就业矛盾非常突出。
〔二〕二元经济构造下农村和城市两个“市场〞的非对称性
1
***
与一般开展中国家不同,我国的城乡二元构造并非主要取决于经济开展因素,而是明显受到体制和人为因素制约,在二元经济社会构造条件下,由于农业人口向非农领域转移的速度缓慢,使得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任务非常繁重。我国尚有1 亿农村充裕劳动力需要逐步向非农领域转移,按照“十一五〞规划目的要求,“十一五〞期间方案实现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4500万人,每年需要转移就业900 万人。
〔三〕劳动力供应过剩与供应缺乏并存
从总量看目前仍存在劳动力供应过剩状况,而另一方面,又存在着劳动力供应缺乏现象。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产业构造的晋级优化,一局部在职劳动力由于技能或经历知识即人才资本存量不能适应新的产业及其带来的新就业岗位,造成构造性失业,成为新的失业群体;同时由于人力资本质量程度低下,造成就业风险率增大,工作稳定性减弱。
〔四〕劳动力市场失灵
由于劳动力市场并不健全,形成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完全,劳动力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以及地理障碍的特点。一方面,增加了就业者职业搜寻本钱;另一方面,在劳动力市场未充分发育的前提下,劳动力市场机制不能充分发挥优化配置劳动力的职能,造成劳动力市场“失灵〞。
二、制约大学生就业的几大因素
〔一〕高校扩招与就业岗位的矛盾
国内快速开展的高等教育与社会和经济开展所处的转型阶段配置错位的矛盾,高等教
2
***
育的群众化已是必然趋势,高校的扩招带来了高等教育的普及也带来了飞速增长的大学毕业生。“十一五〞期间,国内高校毕业生达2 500万以上。而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只占了新增岗位量的22%。据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张小建表示“十二五〞期间,每年城镇劳动力供应将到达2500万人,而每年创造的就业岗位是900万,另有自然减员300万,因此每年的供求缺口将到达l 300万,待业人数与岗位需求量显而易见。
〔二〕高校专业设置错位
目前大局部学校缺乏足够的自主权,招生和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局部大学在专业及课程的设置上存在较大的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较为严重,造成人员供应大于需求。而另一些学校专业划分过细,很难跟上市场变化的步伐,脱离市场。同时,不少学校缺乏改革和调整的积极性、主动性,专业设置和专业调整往往不是面向市场需求,而是单纯立足于自身师资条件等。以注重才能培养的高职、高专教育专业缺乏特色,学生不仅理论功底不够扎实,而且应有的动手才能也不强。相反用人单位那么对应聘者的实际操作才能、适应工作环境变化的才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三〕学生就业渠道不畅
目前大学生就业渠道偏少,无非是学校和导师推荐、熟人介绍、校园和社会的招聘会、人才就业网站、报考公务员、效劳西部等。但是,学校、导师推荐不具备普遍性,也就是说不可能每个学生都被推荐;考公务员近年来热度一直不减,可谓是百里挑一,千里挑一,而且还受专业、志趣、是否党员等限制,只适用于特定人群。网站和招聘会对于大学毕业生来说才是最主要的就业渠道,但招聘会比拟原始和低效的信息获取方式,使得信息渠道比拟窄,成交率比拟低,仍然无法满足毕业生的需求。
3
***
〔四〕毕业生自身问题
大学生自身在就业理念存在误区,局部毕业生思想准备不够充分,对工作的期望值过高,过多追求优越的条件,而忽略了自身条件,在整个择业过程中容易受到其他影响,如攀比、自卑、依赖,高不成低不就。如今的企业对于应聘者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希望毕业生们具有相关的专业知识,还要有良好的逻辑性、人格修养,肯学肯吃苦的精神,就目前看来毕业生这一期望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也是导致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一〕及时调整专业设置,积极适应社会需要
近年来,高等院校在专业课程设置上下了不少工夫。经过不断调整、改良,很多学校形成公共根底课、专业根底课、专业课、公共选修课四种形式。专业课程变化对于辞别旧时代那种过分单一的分割教育形式,对于为和谐社会培养出大量复合型、高素质人才,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科学的专业课程设置是一个较为复杂的工程,它不可能一蹴而就。尽管目前各大院校在课程设置方面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总体上还是在不断的改良和进步的。
〔二〕转变就业观念
目前理论经历虽然开场得到重视,但是很多大学生大都是纸上谈兵、眼高手低;对自己缺乏客观全面的自我定位,对外部环境的分析才能有所欠缺;不少大学急功近利、对挫折和打击的心理承受才能差;大学生对于机遇的敏感程度不高,缺乏全面的战略目光,因此常常错失良机。所以大学生应该转变就业观念,对自己重新定位,全面认识自身条件,
4
***
加强心理素质锻炼。从基层工作做起,脚踏实地,注重过程的积累。
〔三〕引导毕业生以创业取代就业
自主创业是个不错的选择。通过施行税务减免和小额贷款的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积极引导大学毕业生进展自主创业,以减少待业人数,同时增加就业岗位,拓展新的渠道和新的载体,引导毕业生通过市场竞争和多元化渠道实现就业。政府主导采取相应的措施,分批安排应届毕业生参加正规的创业培训,并对优秀的学院颁发证书和给予低息贷款,鼓励创业。
〔四〕鼓励大学生到欠兴旺地区就业
国家可以考虑采取一系列方法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到西部和欠兴旺地区去工作。比方,每年分流1/10左右的全国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和边疆的毕业生就业实习基地,进展为期一至二年的基层锻炼,以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和增强工作责任感,进一步熟悉和理解社会。锻炼期间由国家支付他们的工资和津贴,特别是对有创造专利和有科研工程的毕业生,同时还要提供科研启动基金等,鼓励他们开拓创新,建功立业。增设“大学生西部效劳志愿者〞、“农村老师特岗方案〞等多种优惠政策。此外,国家可以加大贫困地区工作补贴。通过地区的特殊补贴,帮助贫困地区留住更多的人才,使西部地区的教育投入获得合理补偿。
〔五〕完善就业指导工作
就业指导应着重于就业形势的认知、职业生涯的规划。在结合专业思想教育根底上,进展适应性的养成教育,让大学生初步理解国内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帮助他们认清人才市场的剧烈竞争现状,为他们自己学习和开展订立相关方案。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理论
5
***
活动,拓宽知识面,培养多种才能,进步综合素质。理解多方就业渠道,熟悉就业网络。学校可以建立大学生求职信息咨询平台,给大学生提供指导。加大实习规模,增强校企之间的合作。进展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增强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在此根底上鼓励大学生积极创业理论,为大学生搭建创业的平台。
完毕语
大学毕业生身上凝聚着宏大的人力资本,他们是国家和社会的珍贵财富。假如较大规模的大学毕业生不能实现就业,不仅是对人力资源的宏大浪费,而且也将打击社会和家庭的人力资本投资热情,降低人们参加教育与培训的积极性,对劳动力市场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因此,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实在加以解决。
参考文献
[1]杨宜勇. 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
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