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会写“谜、嫦”等12个生字,正确读写“嫦娥、抵御”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掌握阅读科普文的方法。
3.培养热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意识,培养热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未知的好奇心。
【重点难点】
重点:
了解宇宙生命之谜,激发学生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难点:
掌握阅读科普文的方法。
【教学准备】
1.生字卡片。 2.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揭示课题。
1.师:同学们,你们听过“嫦娥奔月”的故事吗?有谁能给我们
1
讲讲呢?
2.请学生讲“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
3.师导入:古时候,科学不发达,人们一直认为天上住着神仙,他们向往着“天上人间”和“天堂”。现在科技发达了,我们知道这些神话故事只是表达了人们美好的愿望。同时,地球之外的太空到底是否有生命存在,也成为了一个永恒的话题。今天,我们就和作者一起去探索宇宙生命之谜。 二、学习生字词。
1.学生自由读课文,圈出生字,多读几遍。
2.出示生字,请学生说说自己已经学会了哪些生字。(读准字音、记住字形)
3.重点交流的几个字:
“燥”的左边是“火”,最后一捺改为点;
“御”的最右边是“卩”,不要写成“阝”。 三、初读了解文章内容。
1.读课文,画出文章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地球之外的太空中是否有生命存在”)
2.思考:课文围绕“地球之外的太空中是否有生命存在”讲了哪些内容?哪些你读懂了,在书旁做个记号;哪些还没有读懂,提出来全班一起交流。
3.小组交流,指名回答。 四、作业。
2
1.搜集课本以外有关于宇宙生命的资料。 2.复习学过的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阅读课文,质疑解难。
1.师:课文是从哪里开始具体讨论“宇宙有没有生命”这个问题的?生命存在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课文第3段介绍了“生命存在的天体应具备什么样的条件”:①适合生存的温度,零下50至零上150摄氏度之间;②必要的水分;③适当成分的大气;④有足够的光和热。
2.师:根据这些条件,我们可以分别排除哪些行星?为什么? (第4段)
水星:离太阳最近,温度太高,不可能存在生命。 金星:高温、缺氧、缺水。
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离太阳很远,它们的表面温度过低,不可能有生命存在。
3.师:那么火星是否有生命存在呢?请同学们在文中找一找相关的论据,证明你的观点。
(以辩论的形式,学生分为正反两方,一方认为有,一方认为无,双方展开辩论)
正方:有(理论角度第5段)
3
(1)从理论上说,宇宙无限,地球不是唯一。 (2)火星与地球相似:①自转时间相近;②有昼夜,有四季。 反方:无(实际角度6-9段)
(1)①拍照; ②近距离观测。证实了火星上有人类、有植物的说法错误。
(2)进一步采用摆事实、列数字的方法,证明了火星上水分少、大气稀薄、温度低、无磁场,所以“火星上生命难以存在”。
(3)①土壤中无有机分子,没有有机分子植物不可能生长;②未发现微生物存在,也就是火星上连微小的生命都不存在。
师明确:火星上是否有生命存在尚未证实
(1)科学家提出火星岩层中可能有生命物质; (2)陨石上存在有机分子,外太空可能存在生命。 二、理解文章,寻找答案。
1.师:从2-9段的分析中,作者得出了什么结论? 明确:科学家们经过理论和实际的种种考证,尚未得出明确结论。但我们仍相信地球以外的太空中,有生命存在的可能,而它们有待于进一步的探索。
2.师:课文2—9段向我们具体分析了探寻的过程,那课文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明确:第一段通过耳熟能详的神话故事引出问题:从古至今地球之外有没有生命存在一直是一个吸引人的问题。最后一段总结人们一直在探索宇宙生命之谜。
4
总结:文章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探索结论的顺序写。
【课文小结】
这篇课文介绍了科学家探索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的艰难历程,
说明到目前为止,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仍然是一个未解的谜。
【板书设计】
提出问题 宇宙生命之谜
分析问题 存在条件
1.适合生物生存的温度; 2.必要的水分; 3.适当成分的大气; 4.足够的光和热。 探索结论 未解之谜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全文围绕“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展开叙述,因此在教学这课时我采取了全新的教学策略。我把“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这个问题写在了黑板上,请同学们表明自己的观点。正方的观点是:地球之外有生命存在,反方的观点是:地球之外没有生命存在,由此形成辩论双方。请学生自学课文内容,再结合搜集到的资料,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展开了一场小型的辩论会。
在辩论中,学生全员参与,全身心投入,兴趣盎然,思维活跃,学生主体性得到充分体现,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课堂氛围活跃。
学生的探索精神也得到充分发挥。在这节课中,学生通过自读自悟、课内外结合,讨论争辩,迸发出探索求知的火花。通过这节课,学生的兴趣已被激发出来,教学效果明显。
5
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