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纸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纸的发明,极大地方便了信息的储存和交流,对于推动世界文明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在造纸术发明以前,人们把字刻写在龟甲、兽骨、竹片、木片和绢帛上。甲骨、木片很笨重,用起来不方便;绢帛太贵,一般人用不起。大约在西汉初期,人们用大麻和苎麻造出了纸。这种早期的纸比较粗糙,不太适合写字。
到了1800多年前的东汉时期,在朝廷做官的蔡伦,经过长期的试验,改进了造纸方法。他用树皮、破布、破鱼网等多种植物纤维作原料,加水蒸煮,捣烂成浆,再均匀地摊在细帘子上晾干,造成了一种薄薄的纸。这种纸便于写字,而且便宜,受到了人们的欢迎。蔡伦在造纸术方面的贡献是巨大的。
东汉以后,造纸技术得到不断的改进,竹子、稻草、甘蔗渣等都逐渐成为造纸原料。因为原料不同,纸也有了各种不同的种类和用途。安徽省宣州生产的宣纸,就是闻名中外的上等纸张,是用于中国书法、绘画的珍品。
中国的造纸术于隋末唐初传到朝鲜和日本,后来又传到阿拉伯地区和其他国家,对世界文化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在纸尚未发明或普遍使用之前,文字刻在龟甲、兽骨、玉石器、金属上,有的书写在竹简、木牍、缣帛上,由于这些载体笨重,而保存、阅读、携带极不方便,因此,难以普及、推广,阻碍了文化传播与交流。随着纸的发明、生产和使用,使纸成为书写、绘画、印刷的载体和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材料。它对思想、学术的广泛传播起了巨大的作用,对于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历代遗留的手稿、图书、绘画、经卷、报纸、文献等,都是历史真实的记录,是研究历史、政冶、科技、文化、艺术的原始材料,不仅数量多,而且内容相当丰富,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资产,对于研究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