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
当前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新科学新技术不断涌现,学校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都已不能完全适应这一发展。如何根据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来改革教学内容,然后改变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充实先进的科技知识,现已成为目前全球性的研究课题,各国都在进行这方面的探索。我国为了要实现社会主义建设的现代化、教育的现代化,如今也已对学校的教学内容进行全面改革,为了适应这一改革我们除了有必要了解世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广泛吸取教育先进国家在教材建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方面的经验,以便推进我们的教学改革之外,更需要我们扎根本国的地方教育,认真深入研究适应本国区域性教学环境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一、 信息技术环境下新课改提出
在学生探究时,教师该怎样做才能帮助学生提高探究能力,形成科学态度和获取科学知识?
1、多层次了解学生,不上“一厢情愿”之课
通常我会在上一个单元课之前做好两样事:第一,请孩子们事先把知道的和不知道的知识以问卷表的形式提供给老师,这样能让我在整理每个小组的问卷表的过程中把课备得有声有色,有根有据;第二,事先让孩子们列出本单元比较完整的一张教材问题探究清单,让每个小组商量着作好相关的探究准备,根据孩子们可以或可能提供的探究材料,教师仅需要补充准备好一些欠缺的材料即可。这样往往能做到“事半功倍”。因为很多孩子在了解和准备探究问题的同时往往会在课前提前进行一些探究材料搜索,这样就
为他们的科学探究提供了充分的时间和广阔的空间,不知不觉中激发了他们强烈的探究欲望,更为他们精彩高效的课堂探索埋下了良好的伏笔。这样的语文课,多了孩子们的强烈体验,多了孩子们的高度参与,真正做到不为教学而探究,而为探究而探究。
2、 多角度开放学生,不入“标准划一”之列
学生的创造性是无限的,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当我们敢于放手的同时我们就会由衷地发现学生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学生的世界是如此的丰富,令我不胜感慨:我在教学初中二年级语文下册《俗世奇人》一文时,课前了解到学生很乐意研究身边有绝技的世俗之人,于是在自己准备相关材料的基础上,允许学生带来自己想研究的人物资料,结果学生们带来了很多富有意义的材料:有兰州拉面店店主等“稀有”材料,有电视吉尼斯中展现的牙齿、耳朵拉汽车等不同风格的材料……这些材料充满了真实性,在印证“俗世奇人”这个主题上具有意想不到的说服力,比我“精心”准备的课内书面材料要有意义得多,也极大地“吊”起了他们到生活中去亲自探索的“胃口”!所以当我宣布请各小组自由找3-5位有特长或绝技的俗人,根据他们在生活中的影响面由大到小排好顺序,再推测、采访、比较、思考的时候,学生的积极性是那么高昂,他们的发现又是那么新颖和科学,他们发现兰州拉面店店主的拉面技巧是熟能生巧,牙齿耳朵能拉动汽车是坚持苦练形成……就这样,当我们在开放材料的同时,我们也开放了孩子们的眼睛、嘴巴,以及大脑!同样,对教科书上现成的人物形象我们也可来个开放式思考:在天津码头“优胜劣汰”的环境中,刷子李凭着怎样的真工夫生存下来的?这真工夫应该是如何练成的?文中又是如何表现的?学生探究时觉得非常简单,思维异常活跃,合理地认为刷子李的真工夫与兰州拉面店店主快速拉细面的技巧有异曲同工之妙,其形成经过都离不开熟能生巧,像以前学过的“卖油翁”的倒油绝技一样。
3、多元化评价学生,不求“十全十美”之人
在新课程提出的有关学生质量的标准中指出: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健体,学会审美,学会生活。因此,对学生的评价必须实现多元化,评价的目的不仅要关注他们的学业成绩,更要发现和发展他们多方面的潜能。几年来,我对学生的评价基本采用了过程型评价,让学生们在学科探究的过程中采用自我评价、小组内互评和小组间互评等多种方式。这样,从个体差异出发,用不同的标准去评价他们所付出的丝丝努力,所取得的点点进步。学生在一种友好的、充满激励的氛围中逐步改善他们的科学严谨态度,提高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几年下来,我所任的两个班级中,通过调查,最喜欢上的课是语文课的孩子达到了90%的比率。开学初那些上课没有良好习惯、作业总是拖拖拉拉的孩子一学年下来也基本上达到了正常的水平,虽然还有不尽如人意处,但是他们已经对语文学科产生了超出他们水平的兴趣,每一堂语文课中他们似乎都能取得令自己满意的点滴进步,我认为这就够了。
二、 信息技术环境下新课改进一步提出
学生面对众多科目,教师应该如何引导学生在跨学科的整合教育中学会用综合性解决问题的方式解决错综复杂的学习问题?
在研究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想先论述一下问题提出的有关背景以及问题中的相关概念。根据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更多地考虑到了学生的主体性,培养的目标也由单一的重视分数转变为关注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上,老师们都想改变以往的单向信息交流的模式,力求给学生创设出一个大信息,全开放的学习平台,鼓励学生通过自主尝试,探索创新。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观念正是在这一大趋势、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但是在实践中我们有的教师还是常常误解了整合的含义,往往把它简单地曲解成了“结合”,结果自然无法取得预期的效果,那什么才是整合呢?
我认为,学科整合的概念应该是充分发挥各学科的特长并结合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扩展知识容量、开放教学空间等特点,通过取长补短融会贯通,最终形成完整的综合学科体系。这种体系能为学生的探究学习提供最佳途径,有助于学生更有效地学习,使学生在学习中不仅看到“部分”,也能看到“整体”;不仅看到问题的各种表现形式,也能看到问题的实质所在,避免局限及各个部分连接产生的缺口。跨学科的整合教育则能使教育更接近于未来社会发展的需求及人才培养的需要。既然是整合就必须是学科间的融合,如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就必须突现两者的优点,语文学科人文性强,感情色彩强,作为社会交流的工具实用性强,而信息技术可以把所要传授的语文知识形象化、直观化、具体化,使客观事物的形、色、声直接诉诸学生的感官,能眼见其形,耳闻其声,感官性极强。它以其直观的形象,美妙地图画,艳丽的色彩,动听的音乐,充分展现语文美的因素,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它能将知识一目了然地展现在学生面前,通过知识形成过程的充分展开,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使学生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激发求知欲,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为学生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并能拓宽和加深课堂学习的内涵和外延。这样,利用信息技术不仅可以拓展学生阅读思考的空间,提供许多课本上没有的素材,还可以为学生对知识的深入探究,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提供了可能。只有强强结合,教学的效果才能锦上添花,所以,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不是上课时用用电脑,做做课件,把信息技术只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我觉得这并不是整合,或者说并不是完美的整合。在中学教学中实施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并非一项简单的工作,它涉及到方方面面,最重要的一点是它要求教师首先要在理念上有所创新,可以说是让教师从以往的平面思维转向立体思维,它也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整合前教师给学生提供的只是我们所掌握的知识,整合后,我们则要给学生提供很多我们以前也未掌握的知识。教师只有本身掌握搜集、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才能引导学生具备这种能力,我们只有尝试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成果,才能在实践中掌握操作的方法。因而,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信息技术在中学尤其是语文学科的教学中越来越体现出其优越性。下面,我就根据以上论述来针对“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在信息技术环境中进行跨
学科整合学习”的问题从实践角度归纳两大点方法。
1、教师要突破过去那种传统的单一学科教学的思想方法,用联系的、多学科的、灵活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时时处处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在设计单元计划、教师演示文稿、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都要以此为基础。
例如:教师在利用语文课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渗透教育时,教师就必须能寓德育于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之中。而要做到这一点,教师不仅要不断加强“渗透意识”,更要能正确处理教学与德育的关系。如教师在上《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时,可向学生介绍青年时期的马克思非常勤奋好学,掌握了大量的科学知识,马克思在17岁中学毕业的考试中就用德语写了《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思考》作文。他提出了选择个人生活道路时不为虚荣心和幻想所左右、不为名利和社会地位所诱惑,把为最大多数人的幸福而劳动作为重要目标。教师讲课时可以富有表情地朗诵这篇作文的部分摘录:“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我们就不会为它的重负所压倒,因为这是为全人类所做的牺牲;那时我们感到的将不是一点点自私而可怜的欢乐,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万人,我们的事业并不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一位普通的中学生立志选择最能为人类谋福利职业的伟大抱负,这是何等高尚的情操啊!作为同龄人,我们怎么办?这样让学生产生共鸣,从而使学生受到具体生动的理想教育,为课文的下一步教学奠定感情基础。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将学科知识的传授与德育教育完善结合,教师首先要有正确的政治立场,将教书育人作为头等大事;其次要加强文化修养,努力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注意探索学生;再次要开动脑筋,充分调动各种教育手段,如参观、讨论会、故事会等等,生动活泼地将语文教学和德育渗透深入学生心灵。
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合作者,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好现代化教育技术的优势,利用信息技术以多方面接受学生,不做“指手
画脚”之事,争取让师生互动。
教师在探究引导学生进行整合性习问题的过程中也应多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不应多干预他们的探究活动,不应强求他们获取很多的正确结论,应让学生能有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如教师在上语文课时不妨让学生在网络信息中自由寻找一些生动、形象的成语典故、古曲诗词(包括咏史绝句)、文学名篇、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电影、戏剧等有关文学形式中与历史知识关系密切的内容,来描述语文课中的出现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以引起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如让学生以“破釜沉舟”引出巨鹿之战项羽冲锋陷阵、大败秦军故事;以“四面楚歌”引出楚汉战争末期,项羽兵败,被汉军在垓下重重包围史实;以“投鞭断流”引出前秦和东晋的淝水之战,说明前秦苻坚的狂妄自大;以“草木皆兵”、“风声鹤唳”引出前秦军队在败退时,重用奸诈的李林甫,再以“口蜜腹剑”补充说明李林甫的虚伪面目等。再如,当学生在课堂上引诵南宋林升《题临安邸》诗:“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时,教师不妨补充南宋统治者腐败无能,无心恢复失地,每天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史实;引诵刘兆吉《西南采风录》一首民歌:“天上星多月不明,地上坑多路不平,河中泛多搅浊水,世上官多不太平!”时,则补说清末官吏众多,造成社会不平的历史根源。再如,教学初中语文教材中法国作家都德的《最后的一课》中的一段话“韩麦尔先生……又柔和又严肃地对我们说:‘我的孩子们,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柏林已经来了命令,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学校只许教德语了。新老师明天就到。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我希望你们多多用心学习!’”时,教师可以请学生介绍法国梯也尔政府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给普鲁士这个史实,使语文教材更加充实而有趣,从而增强教学效果。总之,语文教学中运用学生在信息技术中读到的历史知识,是有利于培养学生进行整合性学习的。只是,文学与历史的结合,平时要注意学生的已知程度以及历史、文学结合点的准确度。
总之,不论是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探究文本,还是指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跨学
科整合学习,教师都离不开以“放”为主,以“扶”为辅的教学模式。语文作为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其教学目标更应具有多元性,教师除了要教给学生书本知识以外,更重要的还是教给学生如何充分利用当今这个信息技术环境为大家提供的信息,来科学而有效地掌握独自学习独自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不仅是信息技术环境下教育部门对教师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提出的要求,更是社会发展需要多样化、个性化专业型人才向教师提出的教法要求。所以,无论如何,教师都要能恰当应用计算机并将其融入现有课程,让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之间的整合得到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持,让计算机带来的渊博知识吸引学生,促进学生的学习。比如:以小组的形式让学生主动学习制作电子化的小组展示作品、在网上交流探讨、让学生利用校园网和互联网的海量资源在教师指导下收集和整理、分析信息并在这一过程中对学生制定出不同的发展层次等,使学生的个性在学习中得到充分发展,真正培养出当今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有个性的现代化专业型人才。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