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回忆我的母亲
一、积累与运用 1.给加点字注音。
不辍( ) 慰勉( ) 劳碌( ) 勉强( ) ....周济( ) .溺死( ) 祖籍( ) 竭力( ) 佃农( ) ....妯娌( ) .
2.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1)母亲同情贫苦的人——这是朴素的阶级意识,虽然自己不(fù)
(yù) ,还周济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 (2)她对穷苦农民的同情和对(wéi)(fù)(bù)(rén) 者的反感却更强烈了。
(3)那时乡间豪绅地主的欺压,衙门差役的(hèng)(mán) ,
逼得母亲和父亲决心(jié)(yī)(suō)(shí) 培养出一个读书人来“支撑门户”。
(4)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āi)(tòng) 是无
法补救的。
3.选择适当的词语填入括号中。
(1)母亲这样整日地( )着。(A.劳累 B.劳碌)
(2)母亲就靠那三十亩地独力( )一家人生活。(A.支持 B.坚持)
(3)父亲有时吸点旱烟,喝点酒;母亲( )着我们,不允许我
们染上一点。(A.管束 B.拘束)
(4)母亲( )的三言两语的诉说以及我亲眼见到的许多不平事
实,启发了我幼年( )反抗压迫追求光明的思想,使我决心寻找新的生活 。(A.沉重 时代 B.沉痛 时期) 4.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母亲在家庭里极能任劳任怨。她性格和蔼,没有打骂过我们,也....没有同任何人吵过架。
- 1 -
B.这在母亲心里是多么惨痛悲哀和无可奈何的事情啊! ....C.这篇回忆自己母亲的文章,句句都是肺腑之言,情真意切。 ....D. 母亲不仅吃苦耐劳,又是一个安居乐业的妇女,她鼓励孩子去....开创新的生活。
5.解释下列句子中词语的不同含义:
⑴母亲是个好劳动。 ..
⑵她直到临死前不久还在地里劳动。 ..
6.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 )
A.骑在“女红军”塑像头上拍照,此类不文明的旅游现象屡禁不止,其原因是缺乏个人修养造成的。
B.一档名为《朗读者》的大型朗读类节目播出,加上已经成为热门
话题的《见字如面》,给人带来一种久违的文化气息。 C.一年一度的两会,吸引着来自各行各业的目光,打动着亿万百姓的心弦。
D.读者深受喜爱的杨绛先生,不凡的一生中,留下了大量文风质朴、寓意深刻的作品。
7.给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 )
①建设书香型校园,就是要鼓励学生们读经典的书。
②一所学校可能简陋贫乏,但只要有能为我们敞开世界之窗的书,那么,就足以称得上是学校。
③真正的教育一定是有利于启迪学生智慧的教育,阅读则可以启迪智慧。
④这不仅可以使他们获得知识、扩展视野,更能让他们的心灵得到启迪。
⑤读到好书,就如同和名师交谈,与伟人对话,可以让我们汲取智慧,受益终身。
A.①②⑤④③ B.③⑤④①② C.①⑤④③② D.③①④②⑤
- 2 -
8.学校准备开展以“人无信不立”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任务。
(1)班级准备出一期小报,要求每人从古今中外的名人名言中搜集
有关“诚信”方面的名言警句,请写出一句你搜集到的名言。 (2)右边是福建省消费委员会的图标,结合诚信的主题,说一说这
图标的设计思路。
二、课内阅读
(一)阅读《回忆我的母亲》(节选),回答问题。
①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我爱我母亲,特别是她勤劳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
……
②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母亲是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
③愿母亲在地下安息! 9.第①段中点明全文叙事线索的语句
是: 10.第③段在表达方式上的特点是( ) A. 具体生动的记叙 B. 富有感情的描写 C. 深沉的抒情 D. 充满感情色彩的议论
11.文章的两个“尽忠”的内容是作者感情的升华,由爱母亲升华到
爱 ,爱 , 决心献身革命事业。 12.文中谈到“无法补救的”和“能做到的”各指什么?
- 3 -
13.画线句子“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中“创造了”和“创造着”能否对换,为什么?
(二)阅读《回忆我的母亲》(节选),回答问题。
①每天天没亮,母亲就第一个起身,接着听见祖父起来的声音,接着大家都离开床铺,喂猪的喂猪,砍柴的砍柴,挑水的挑水。②母亲在家庭里极能任劳任怨。③她的性格 (A.和睦 B.和蔼 C.和气),没有打骂过我们,没有同任何人吵过架。④因此,虽然,在这样的大家庭里,长幼、伯叔、妯娌相处很 (A.和睦 B.和蔼 C.和气)。母亲同情贫苦的人--这是朴素的阶级意识。⑤虽然自己不富裕,还周济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⑥她自己是很节俭的,父亲有时吸点旱烟,喝点酒;母亲管束着我们,不允许我们染上一点。⑦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
14.从括号里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前边的横线上,依次是: 15.“喂猪的喂猪,砍柴的砍柴,挑水的挑水”这句话运用了 的修辞方法。
16.对这段文字的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①|②③|④⑤|⑥⑦ B.①②③|④|⑤|⑥⑦ C.①|②③④|⑤|⑥|⑦ D.①②③④⑤⑥|⑦ 17.对这段文字的内容归纳正确的一项是( ) A.写家人及母亲的勤劳、俭朴和仁慈。 B.写母亲勤劳、俭朴的品德和对我的影响。 C.写母亲勤劳、俭朴和仁慈的品德及其对我的熏陶。 D.写我对母亲教育培养之恩的感激之情。 18.简要说说这段文字在表达方式运用上的特点。
- 4 -
三、课外探究
阅读《黄土》,回答问题。
黄 土 邹志安
我的父亲是一个极普通的农民,劳动一生,默默死去,像一把黄土。黄土上长了庄稼,却并不为太多的人注意。全中国老一辈的大多数农民都是这样。
他死于肺心病。这是严重威胁劳动人民健康的疾病之一。中国农民在平时,是不大主动去医院检查身体的,即有病躺倒,还要拖磨。我父亲民国十八年遭年馑时去南山背粮,走冰溜子,回来时冻掉了十个脚指甲,并且扎下了病根。以后一直半声咳嗽,而从不看病吃药。直到死前几个月,在我强迫下才去医院作了平生第一次心电图。医生打比方说:“机器运转一生,主机已经磨损,太缺少修复和保养了!”为了挽救,吃“心脉宁”一类比较贵的药。他问:“一瓶多少钱?”听说有三元多,半天沉默不语,后来就说:“不要买药了,我不要紧。”当我不在时,就偷偷停止服药。他一定计算过:一瓶药的价值要买近二十斤盐,要让儿媳们劳动好多天。
他平生也就只知道劳动。繁重的劳动使他累弯了腰。不知创造了多少财富,自己却舍不得乱花一分钱。有一次我给了他两元零用钱让他买点好吃的,半年后他还在身上装着。在重病期间他出现了谵语,净念叨“把猪喂了没有”“把锄头安好”“麦黄了就快收”之类。临死时他默默流泪,留恋这个世界——他为之洒尽汗水然而仍不富裕的世界。
父亲从来无是无非,关心而弄不明白各种国家大事,可以说在精神上是贫困的。富有者被给与,贫困者被剥夺,那么他是被剥夺了:从前因为贫困而没有机会接受文化教育,后来倒是不断地接受各种政治教育,而终于都没有弄明白。但他显然没有遗憾过,因为他有劳动,因此而填补了一切缺憾。巧者劳矣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但他还有所求——祈求世事不乱,有安稳的日子。
- 5 -
他现在去了!黄土上劳动一生,最后回到黄土里去。黄土是博大宽容的,无论善与恶,最终收容了所有的人。
那时我跪在泥水里为他送行。我曾经想到过:他活了七十七岁,已很不易;而我们周围能活七八十岁的老人又实在太少。不是老人们不想活,也决非儿女们不孝顺,实在是因为生活水平太差。那么,尽快发展生产,改善人民生活,则是儿女们挽留老人多驻一时的最符孝道的方法了。哭也徙然,哀也无助。死者长已矣,生者当勉励。
将军和领导人死了,会有无数悼文,因为他们功勋昭著。一个普通劳动者死了,我们撒下这一把黄土,并期望世人能够容纳。 19.这篇散文题为《黄土》,请结合阅读材料,简要分析“黄土”的象征意义。
20.请结合阅读材料,简要分析文中“父亲”这一人物形象。
21.请用一两句话概括文中所反映的当时中国农村的状况。
22.试把本文和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进行比较,看看两文之间有
什么相似点。(提示:可以从记叙内容、人物形象、语言风格、写作特色等方面进行比较。)
- 6 -
答案:
1.chuò wèi lù qiǎng jì nì jí jié diàn zhóu 2.(1)富裕 (2)为富不仁 (3)横蛮 节衣缩食 (4)哀痛
3.(1)B (2)A (3)A (4)B 4.D
5.(1)与“好”连用,意思为“劳动能手”;(2)干农活,从事农业生产活动。
6.B(A.句式杂糅,删去“其原因”或者“造成的”;C.搭配不当,应将“打动”改为“牵动”;D.语序错误,应改为“深受读者喜爱”) 7.D 8.(1)略
(2)图案的主体部分是“3.15”和福建开头字母“F”与“J”变
形组成的火炬,象征“3.15”维权旗帜。火炬又有照明、传续的意义,寓意光明和发展之势,意味着消费者获得更多的知情权和全社会共创诚信和谐社会的美好愿望。图案的下半部分是一只高举火炬的手,象征着消费者使用手中的选择权,响应诚信,拒绝伪劣。
9.她勤劳一生。 10.C 11.民族 人民
12. “无法补救的”指在母亲去世前未能见母亲一面;“能做到的”指“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 13.不能。“创造了”是已经创造,“创造着”是正在创造,两者有时间先后的顺序问题,调换了就不符合这一时间发展顺序了。 14.B A 15.排比
- 7 -
16.D 17.C
18.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
19.象征了“我”的父亲,象征了辛勤一生、默默无闻的中国老一辈农民,象征了博大宽容。
20.答案要点是:①父亲是中国老一辈农民的代表; ②节俭,对自己十分悭吝,舍不得乱花一分钱; ③勤劳,直到临终念念不忘的还是锄头、庄稼、收割; ④善良,与世无争,惟一的祈求是过上安稳的日子; ⑤精神上贫困,关心却弄不明白国家大事。
21.广大农村还很落后,生活水平很差,人们精神贫困。
22.可以从朴素平实的语言风格上比较,可以从都是广大劳动人民的代表等方面比较。
- 8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