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宗唐得古”:指的是元代许多诗人在创作上,以唐诗和魏晋古诗为皈依,这是由于他们不满意宋代以文为诗、以理入诗的倾向,要求注重诗歌的形象性。他们善于捕捉自然界中声色的细微变化,捕捉审美主体内心世界的细微律动,并用流畅的语言和韵律表达出来。 2、孔三传,首创诸宫调。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是现存唯一完整的诸宫调作品。 ....3、关汉卿,戏剧语言以“本色当行”著称。代表作《窦娥冤》。
窦娥的形象:窦娥是一个善良而多难的女性。首先,她孝顺婆婆,细心照料。其次,她坚贞不渝,从一而终,对于张驴儿的逼迫,她坚意不从。再次,她的反抗精神是最可贵的,在与张驴儿等恶势力的斗争中呈现出来。
《窦娥冤》中的戏剧冲突:
A社会冲突:①流氓横行②吏治腐败③高利贷盛行(窦娥悲剧的始作俑者);
B道德冲突:①明镜高悬廉明道德与草菅人命、贪污昏庸的冲突②孝与不孝的冲突;
C意志冲突:①不安于现状与不得不安于现状的冲突②不相信天地鬼神与不得不寄愿于天地鬼神③明知道德无用与不得不服从道德的矛盾。 4、王实甫《西厢记》
崔莺莺的女性形象:是个性格复杂的人物。出身名门,可她风情和作派却不象淑女。一方面对于男女自由恋爱有一种本能的渴望,希望有人爱自己,自己也去爱别人,她对张生的爱是很主动、大胆的,敢于突破禁区。另一方面,作为名门的小姐,她又得时时顾及自己的身份,有时显得心口不一、优柔寡断,需要红娘从旁助一臂之力。 《西厢记》在语言上艺术特色:
a人物语言都是充分戏剧化和个性化的,形成了抒情诗般的歌唱语言和潜台词丰富的道白语言,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b剧中的唱词表现了特定的场景中人物的真情实感,以经过提炼的当时民间口语为主,适当地融化前人的诗词佳句,形成一种既明白通畅,又清丽华美的语言风格。
c剧中的唱词本色而富于文采,具有浓郁的诗意,能启发读者的想象力,使人感受到主人公离合悲欢的缠绵之情,了解人物的内心秘密,从而产生强烈的共鸣。 5、纪君祥,代表作《赵氏孤儿》。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里将此剧与关汉卿的《窦娥冤》并提,指出:“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
6、李文蔚存世的《燕青博鱼》和佚作《燕青射雁》,是元杂剧中仅有的两部写燕青故事的戏。 ..7、高文秀的《黑旋风双献功》与康进之的《梁山伯黑旋风负荆》,堪称元代水浒戏的双璧。 8、代表南戏艺术最高成就的剧目是元末高明的《琵琶记》。 ..
《琵琶记》基本上继承了,《赵贞女》的故事框架,保留了赵贞女的“有贞有烈”,对蔡伯喈的形象作了全面的改造,让他成为“全忠全孝”的书生。戏剧冲突围绕“三辞三不从”(辞试不从,辞官不从,辞婚不从)展开的。
《琵琶记》的艺术成就:
《琵琶记》的问世标志着南戏文创作在艺术上的成熟,它有“南曲之祖”的说法。
a它采用双线交错的结构手法,一条线是蔡伯喈登第、为官、入赘,在牛丞相家享荣华富贵。另一条线是赵五娘在家苦守、劝慰公婆、糟糠自餍,剪发买葬。
b两条线索在剧中交错出现。使剧情发展有起伏,场面安排有热有冷,脉络清晰而富于变化,在舞台上浓缩了人间奢华和凄惨。强烈的贫富对比,使观众把同情集中到赵五娘身上,为她感叹,为她落泪。 c其曲词也很出色,作者体贴人情,委曲必尽。描写物态,如在目前,能根据剧中不同人物的身份和处境,写出不同风格的唱词来。如牛小姐的唱词文雅华丽,赵五娘唱词凄婉质朴,纯是本色语。 9、元代四大南戏:元末柯丹邱的《荆钗记》、永嘉书会才人编的《白兔记》、元人施惠的《拜月亭记》、元末明初徐仲由的《杀狗记》。
10、小令:又称“叶儿”,是散曲体制的基本单位。单片只曲,调短字少是其最基本的特征。 套数:又称“套曲”、“散套”、“大令”。套数的体式特征最主要有三点,即它由同一宫调的若干首曲牌连缀而成,各曲同押一部韵,通常在结尾部分还有【尾声】。
11、张可久,字小山。他是元人中专攻散曲并存世作品最富者,有《苏堤渔唱》、《小山乐府》等散曲集。在散曲创作上与乔吉齐名,有“曲中李杜”之誉。 张养浩,散曲集《云庄休居自适小乐府》。
贯云石,号酸斋;徐再思,号甜斋。后人把两人的作品合辑,称《酸甜乐府》。 12、元代中期诗坛上占主导地位的诗学观念是崇尚“雅正”。所谓“雅正”,有两层内涵:一是诗风以温柔敦厚为皈依,二是题材以歌咏升平为主导。 13、“元诗四大家”:是指元代中期活跃于诗坛的四位诗人,他们是虞集、杨载、范梈、揭傒斯。 14、元末最具艺术个性的诗人是杨维桢。 “铁崖体”:杨维桢认为诗是个人性情的表现,强烈主张艺术创作个性化。他力图打破元代中期缺乏生气,面目雷同的诗风,追求构思的超乎寻常和意象的奇特不凡,从而创造了元代诗坛上独一无二的“铁崖体”。最能体现“铁崖体”特色的是他的乐府诗。
第七编 明代文学
1、章回小说:是在宋元讲史等话本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它的特色是分章叙事,分回标目,每回故事相对独立,段落整齐,但又前后勾连、首尾相接,将全书构成统一的整体。 2、A《三国演义》战争全景描写有什么特点?
①善于把握各次战争的联系和区别,写出各次战争的独特性,做到同中见异,特色鲜明;
②善于从战争中写人,让人物性格、神态通过战争充分地反映出来。作者描绘战争的情节,人物描绘始终是中心和目标;
③善于营造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来展示战争的紧张激烈,波涛汹涌;
④善于挖掘情节和细节戏剧因素,使战争起伏跌宕,生动有趣。所谓挖掘戏剧因素,就是充分利用偶然性的奇险,来安排巧合的情节和细节; ⑤善于使用动中有静,张驰结合的艺术手法。 B《三国演义》中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的? ①出场定型 ②反复皴染 ③传奇情节 ④对比烘托 3、《水浒传》如何塑造众多英雄形象?
①用人物的形象来表现人物的性格,作者自己不置一词; ②通过人物的身份、遭遇和社会关系,刻画人物性格; ③运用对比、陪衬方法来刻画人物;
④运用“反常”的方法刻画人物。所谓“反常”就是让人物在特定的情况下作出违反常情常态的举动,从而揭示人物独特的心理状态; ⑤运用浪漫主义手法刻画人物; ⑥运用肖像描写刻画人物;
4、徐渭的杂剧《四声猿》包括《狂鼓史渔阳三弄》、《玉禅师翠乡一梦》、《雌木兰替父从军》、《女状元辞凰得凤》。
5、明代中期三大传奇
①李开先的《宝剑记》②梁辰鱼的《浣纱记》,被认为是第一部用改革后的昆山腔谱曲并演出的传奇...剧本。③王世贞或其门人所作的《鸣凤记》
6、魏良辅,成功的改革并推进了昆山腔的发展。
7、王骥德,他的《曲律》专著,明代最重要的曲学理论成果,是关于中国戏曲创作规律的比较系统的总结。
8、吴炳,其所作传奇《西园记》、《绿牡丹》、《疗妒羹》、《情邮记》、《画中人》,合称“粲花斋五种曲”。 9、阮大铖,其所作传奇《春灯谜》、《燕子笺》、《双金榜》、《牟尼合》,合称“石巢四种”。 10、汤显祖,其作品“临川四梦”或“玉茗堂四梦”是指《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紫钗记》。 A汤显祖的“至情”论表现在三个方面:①从宏观上看,世界是有情世界,人生是有情人生。②从理想上看,有情人生的最高境界是“至情”。③从途径上看,最有效的“至情”感悟方式是借戏剧之道来表达。
B《牡丹亭》中杜丽娘的形象:
a她出生名门,自幼受到封建文化教育和严格管束,她如同笼中的鸟,强烈渴望冲出牢笼。她为此精神苦闷、忧郁。老师对于《诗经》“后妃之德”的解释,并没有得到她的认同,反而激发了她青春的觉醒。在“游园”中她第一次发现了自己的美好青春与明媚春光的吻合,萌发了对幸福人生的憧憬和对理想异性的渴望。
b在生存环境没能给她的理想的实现提供任何条件的情况下,她只能到梦中寻找自己的理想。然而寻梦的失败使她由梦境的喜悦而徒然转为无限的悲怆,但她又不甘心就此死去,死前将自己的画像放在太湖石上等待梦中情人。
c进入鬼蜮的杜丽娘,由于离开了封建礼教的管束而显得更为大胆、痴情。她不满足以幽魂的身份和情人聚会,她能为爱情而死,更情愿为爱情而生。她毫无顾忌的与阴间的判官据理力争,使自己还魂。她还一鼓作气,让自己的非法叛逆婚姻得到家长和社会的认同。 在杜丽娘对于爱情坚持追求中,可以看到作者讴歌爱情强大力量的用心。爱情的力量可以让死者复生,能够征服封建礼教。生动的表现出作者关于本剧“理之所必无”,然而“情之所必有”的主题思想。 11、《西游记》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做到了物性、神性与人性的统一。 《西游记》中,作者的在创造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深化了主题;
②突出了孙悟空的形象; ③突出了大闹天宫的情节; ④创造了一个崭新的神话世界;
⑤幽默讽刺的笔调赋予小说独特的文学风格。 12、“三言”:是冯梦龙编篡整理的三部拟话本小说集的总称,它包括《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 “二拍”:是凌濛初编撰的拟话本小说集《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的合称。 13、“公安派”是明代重要的文学流派,“三袁”是指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他们的创作风格是“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第八编 清代文学
1、乾嘉学派:又称“朴学”,是清代的一个文学流派。从学术源流上讲,导源于清初的顾炎武,从其学术精神上讲,则是清王朝文化专制的结果。人们丢掉了经世致用的精神,只埋头于古文献里进行文字训诂,名物的考证,古籍的校勘、辨伪、辑佚等工作。在文字、音韵、训诂、金石、地理等学术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但总的看来,脱离现实的倾向导致缺乏思想理论的建树。
2、清初遗民诗人:顾炎武,称亭林先生;黄宗羲,称梨洲先生;王夫之,称船山先生。 3、写作文学散文“清初三大家”:侯方域、魏禧、汪琬。 4、虞山派,代表钱谦益,代表作《后秋兴》。
5、娄东派,代表吴伟业,其诗歌内容:①描写现实,以诗存史;②痛失名节,忏悔自赎。
吴伟业“梅村体”:是在继承元、白诗歌的基础上,自成的具有艺术个性的诗体。它吸取“长庆体”等歌行的写法,重在叙事,辅以初唐四杰的采藻缤纷,温庭筠、李商隐的风情韵味,融合明代传奇曲折变化的戏剧性,在叙事诗里开出新境界。《圆圆曲》是“梅村体”的代表作。 《圆圆曲》:是吴伟业脍炙人口的长篇歌行,它以吴三桂、陈圆圆的悲欢离合为线索,以极委婉的笔调,讽刺吴为一己之私情叛明降清,打开山海关门,沦为千古罪人。全诗规模宏大,个人身世与国家命运交织,一代史实和人物形象辉映,运用追叙、插叙、夹叙和其他结构手法,打破时空限制,不仅重新组合纷繁的历史事件,动人心魄,也是情节波澜曲折,富于传奇色彩。细腻的刻画心理,委婉的抒发感情,比喻、联珠的运用,历史典故与前人诗句的化用,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而且注重转韵,每一转韵即进入新的层次。诗人画龙点睛般的议论穿插于叙事中,批判力量蓄积于错金镂彩的华丽辞藻中,“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精警隽永,成了传诵千古的名句。 6、“京华三绝”:纳兰性德、曹贞吉、顾贞观。 其中,《蕙风词话》的作者况周颐把纳兰性德推为“国初第一词人”之位。 ......7、阳羡词派,代表陈维崧,平生作词一千八百余首,居古今词人之冠。他的词反映明末清初的国事,....无愧“词史”之称。 ..
8、浙西词派,开创者朱彝尊,是“浙西六家”之一,和陈维崧并称“朱陈”。 9、继遗民诗人后崛起的诗人,最负盛名的是王士禛。他论诗以神韵为宗。 ..
《二十四诗品》:“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严羽《沧浪诗话》:“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神韵说:所谓神韵,是要求诗歌具有含蓄深蕴、言尽意不尽的特点。以此为宗旨,对清幽淡远、不可凑泊而富有诗情画意的诗特别推崇,唐代王维、孟浩然的诗正是其创作的典范。 10、“南朱北王”:朱彝尊、王士禛。“南施北宋”:施闰章、宋琬。“南查北赵”:查慎行、赵执信。 11、李玉,早年的剧作:“一人永占”指《一捧雪》、《人兽关》、《永团圆》、《占花魁》;晚期的代表作是《清忠谱》 12、“南洪北孔”:洪昇、孔尚任 。 A洪昇代表作:《长生殿》,其中金钗钿盒这一信物贯穿始终。 《长生殿》为什么被人称为是一部“ 热闹的《牡丹亭》”?
唐明皇和死后的杨贵妃在真和幻两个世界里发生感情交流,经过“冥追”、“觅魂”、“补恨”、“寄情”,执著的感情和真诚的忏悔,终于得到了天孙、玉帝的恩准,双双进入月宫,实现了“长生殿里盟言”。这就将《长恨歌》里无法实现的幻景化做了幻想中实现了的美好愿望,以精神的“长生”消解了现实的“长恨”。这固然还是留下了非现实的缺憾,但却表现出对至真之情的崇尚,重新弘扬晚明尚清的思想,所以前人称《长生殿》是一部“热闹的《牡丹亭》”。 B孔尚任代表作:《桃花扇》,是一部最接近历史真实的历史剧。 a、在创作中采取了征实求信的原则,在剧中是如何体现的?全剧以清流文人侯方域和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离合之情为线索,展示弘光小王朝兴亡的历史面目,从它建立的历史背景,福王朱由崧被拥立的情况,到拥立后朱由崧的昏庸荒佚,马士英、阮大铖结党营私、倒行逆施,江北四镇跋扈不驯、互相倾轧,左良玉以就粮为名挥兵东进,最后史可法孤掌难鸣,无力回天,小王朝迅速覆灭。基本上是“实人实事,有根有据”,真实地再现了历史。只是迫于环境,不能直接展现清兵进攻的内容,有意回避、改变了一些情节。总的来说,作者的褒贬、爱憎是颇有分寸的,表现出清醒、超脱的历史态度。 b、《桃花扇》在艺术构思上: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 13、吴敬梓,代表作《儒林外史》,现存最早的刻本是嘉庆八年卧闲草堂的巾箱本,56回。除此之外,他还有《文木山房集》4卷。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表现有哪些? ①讽刺的生命是真实。《儒林外史》通过精确的白描,写出“常见”、“公然”、“不以为奇”的人事的矛盾、不和谐,显示其蕴含的意义。
②通过不和谐的人和事进行婉曲而又锋利的讽刺。把崇高、庄严与滑稽、轻佻组合在一起,化崇高、庄严为滑稽可笑。
③《儒林外史》具有悲喜交融的美学风格。作者能够真实地展示出讽刺对象中戚谐组合、悲喜交织的二重结构,显示出滑稽的现实背后隐藏着的悲剧性内蕴,从而给读者以双重的审美感受。 14、曹雪芹《红楼梦》
对于高鹗和程伟元增补的《红楼梦》后40回,如何评价? 对于增补的后40回,有功有过,功大于过。
优点:①由于有了后40回而使《红楼梦》成为一部结构完整、首尾齐全、浑然一体的文学作品;②它写出了全书中心事件、主要人物的悲剧结局,如黛玉之死、贾家之败、宝玉出家等,从而保持原有矛盾的发展,基本上符合前80回的倾向;③有的情节描写生动精彩,如潇湘惊梦、黛玉迷性、焚诗稿、魂归离恨天等,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缺点是安排了贾府“兰桂齐芳,家道复初”的“大团圆”结局,违背了原作“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预判,削弱了作品的批判力度;艺术描写上也较前80回逊色。 15、《聊斋志异》里花妖狐鬼的形象特点:
它们多数是美的、善的,给人(多是书生)带来温馨、欢乐、幸福,给人以安慰、帮助,可以说是寄托意愿,补偿现实的缺憾。
16、清代年间影响最大的的散文派别“桐城派”,代表人物:方苞、刘大櫆、姚鼐。
17、近代后期,鲜明提出“诗界革命”口号的是梁启超,成为“诗界革命”旗帜的则是黄遵宪。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