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明清文学期末考试

来源:个人技术集锦
1、历史演义: 所谓“历史演义”,就是用通俗的语言,将争战兴废、朝代更替等位基干的历史题材,组织、敷演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明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美学理想。历史演义小说主要有:《三国演义》(罗贯中)、《隋唐演义》(褚人获)、《杨家将演义》(熊大木)、《万花楼演义》(李雨堂)、《东周列国志》(余邵鱼、冯梦龙、蔡元放)、《说唐》(佚名)、《西汉演义》(钟山居士甄伟)。其中以《三国演义》影响最大,有“清朝第一才子书”之称这一七实三虚的著作,知名度、影响力远超过了《三国志》。 2、怎样认识《三国演义》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 》“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过去不少人因肯定它是封建正统思想而予以否定。

但是“拥刘反曹”这个思想倾向明显地体现了人民的理想、感情;愿望和要求,是富于人民性的。正统思想是封建时代的一种思想意识。而《三国演义》宣传正统思想和封建统治者宣扬正统思想,其目的是不同的,和起义农民利用正统思想也有所差别。作者提出刘备是“汉景帝中山靖王之后,应继汉统”,这反映了作者还不能摆脱封建正统思想的束缚;但是,如果细加推敲,就可发现作者不过是利用其“合法性”来推崇刘备而已。桓、灵二帝和汉献帝,而这些“龙子龙孙”在作者笔下都被否定:桓、灵二帝‘“禁锢善类”、“崇。信宦官”,造成朝政日非,天下大乱;而汉献帝只不过是软弱无能之辈。至于汉室宗亲刘表、刘璋,作者通过曹操之口,说前者“虚名元实”,后者是“守户之犬”,因而刘备和汉室是远亲,是织草履出身的,为何作者唯独推崇他?作者通过周仓之口,说出了他的真正意图:“天下土地,唯有德者居之。”这种“唯有德者居之”的主张,是符合人民的愿望的。因此,不能笼统地把与正统思想有联系的都说成反动的。对于打着“正统”旗号的,要看其从事的活动是什么,是反映人民的愿望、有利于人民,还是出于封建统治者的欺骗并为其罪恶目的服务,才能得出结论:是进步抑或是反动。肯定“拥刘”派是因其爱国爱民作者在美化刘备的同时,对追随刘备的孔明、关羽、张飞等忠臣义士都予以尽情的歌颂,对此,人们的认识也是有分歧的。而这是作者根据“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所描述的重要部分,因此,给予这些忠义之土什么样的评价,对判断这个思想的是非是十分重要的。

3、英雄传奇:

4、《水浒传》中林冲“逼上梁山”的故事有何典型意义?

愚以为,林冲百般忍辱的背后,除了虑及娇妻安危,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忠君”思想和士大夫不令先人蒙羞的道德操守。在林冲刺配沧州道,拜别岳父张教头和娘子立下休书,有如此一段文字,云“娘子在家,小人去心不稳,诚恐高衙内威逼这头亲事。况兼青春年少,休为林冲误了前程„„立纸休书,任从改嫁,并无争执„„泰山可怜林冲,依允小人,便死也瞑目!若不依允小人之时,林冲便挣扎得回来,誓不与娘子相聚!”如此坚决又如此明白,不管此番刺配去有无生还,已经不打算与娘子再成婚配。那么,他内心的做人底线可以推知,就是不为盗匪,要清清白白做人;仍然认为自己还有机会报效朝廷,做大宋良民的“忠君”思想根深蒂固可知。但是当屠刀密布,杀机重重地现实逼迫他走投无路,(诚所谓“哪家旅店无开水,何处山林不野猪!)火烧草料场阴谋败露,林冲知道自己无论如何摆脱不了高俅的陷阱,不得不奋起反抗最终走上梁山落草的道路。好一个“逼”字,又怎一个“逼”字了得!!千年以降。仍然让人一洒同情之泪。而英雄竟然最终落草为寇,却正是高俅之流罔顾王法,一逞私欲干下的丑事。梁山之所以有林冲这样的末路英雄,正是赵宋王朝官场里大大小小的“高俅”太多,才有了越来越多的“逼上梁山”的英雄好汉。梁山聚义,高俅可算得是首功,这真是莫大的讽刺与无奈。

《水浒传》通过梁山泊的故事,正确地揭示了中国封建社会农民起义的最根本的原因,这就是“逼上梁山”、“官逼民反”。书中形象地描写了从皇帝到大小官吏和土豪劣绅的种种罪恶,一百单八将正是在他们的压迫、迫害下,从不同的道路,最终走上梁山参加起义的。其中,林冲的故事最为典型:作为东京80万禁军教头的林冲,本来绝无反抗朝廷之意,但他

一再遭到高俅的迫害,最后忍无可忍,杀人上山,成为梁山的重要将领。

《水浒传》正确地反映了农民起义军由小到大、逐步发展的过程,和“占山为王”——建立根据地的斗争方式。梁山起义,不是由某一个人振臂一呼,骤然集合起千军万马;而是从“智取生辰纲”开始,由几个人组成了第一批上山的队伍,在铲除了原在梁山的心胸狭窄的王伦之后,树起了义旗;然后,又逐一描写各个人物上山的过程。这就真实的写出了由小到大的发展,而这个发展,又是在与官军的不断斗争中完成的。

5、试论《水浒传》的思想倾向

综观各家各派的论说,对《水浒传》的主题思想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一)、明清时期的研究者由于封建传统观念提出所谓“忠义”、“为英雄豪杰立传”、“愤书”、“诲盗”以及“游戏”等诸多说法。(二)、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受当时社会环境制约,多数研究者从农民革命的角度来分析、评价这部作品,提出它是“农民革命的史诗”的说法。(三)、近年来,也有人认为它只是写了忠奸斗争、奸逼忠反,实际上是地主阶级内部革新派与保守派、进步势力与腐朽势力之间的斗争。(四)、也有部分专家学者认为小说写的是说给游民听的故事,其内容是讲述游民的奋斗成功与失败的,其中所表达的思想也主要是游民的思想意识。这些评价中,尤以第二种说法,信者众多,普遍认为梁山好汉是一批不甘压迫、敢于反抗的英雄,他们被逼上梁山,在梁山泊高举义旗,替天行道,他们杀富济贫、仗义疏财、除暴安良,体现了真正的好汉本质。 第一,忠义说。《水浒传》写成于明代中叶,当它作为一部文学巨著刊刻出来的时候,正处于思想解放、个性觉醒时期,此时许多学者对《水浒传》是肯定的,说它所表现的梁山好汉“诵义负气,百人一心。有侠客之风,无暴客之恶”。这是把梁山的英雄看作是实现正义公正的社会良心。托名李卓吾的《〈忠义水浒传〉叙》也明确指出《水浒传》是“发愤之作”,其内容表现的是“水浒忠义”,把罗贯中、施耐庵看成是宋遗民,他们借写伏身草莽的英雄豪杰用以表达对异族统治的不满。认为《水浒传》通过宋江等108人上梁山的经历,以及最后招安,这个悲剧性的结局表现的是忠义的思想。提出这个忠义说的,最具代表的是明代的李贽,《忠义<水浒传>续》中评《水浒传》抓住了两点:第一点,他认为《水浒传》这部小说是一部发愤之作。认为作者是身在元代、心在宋代。因为愤怒当时宋代的灭亡,认为当时的朝廷的那些文武大臣,都不行,他们没有忠义,这个东西是很缺乏的。他是出于这个背景写《水浒传》的,这是他立论的一个根据。第二个根据,根据小说的故事情节。他认为,宋江是身在梁山,心在朝廷,一心招安,一意报国,是忠义之烈,忠义在小说里面是非常突出、非常典型的,这是李卓吾的看法。

第二,诲盗说。在李贽以后,出现了一个诲盗说。就是说这是一部写给强盗看的书,是教人做强盗的书,这个观点在崇祯十五年,就是明朝快要亡掉了,那个时候李自成、张献忠,还有全国各地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当时已经动乱了,已经是山雨欲来风满楼了。明代的王朝已经是风雨飘摇,快要完蛋。这个时候有一个官员,给皇帝写了一个奏本,这个人叫左懋第,他认为《水浒传》是教坏了百姓,强盗学宋江,他举出一个非常典型的事例,有一个叫李青山的强盗,就占据了梁山,当时政府多次围剿,没有把他剿灭下来。而且因为梁山是处在运河的边缘,在中国古代,运河是一个生命线,就是南粮北调,装粮食的船到北方去,是通过运河运上去的,那么梁山就在运河的附近,就把它的经济命脉掐断了,他在题本里面讲到这个问题,就是说如果不禁毁《水浒传》,对于世风的影响是不堪设想的。朝廷接受了他的建议,马上下令将《水浒传》这部小说全国各地都要收缴,把它的版片要毁掉、烧掉,把书要收起来,他是诲盗说的一个代表。金圣叹也是持这种观点,他从艺术上对《水浒传》的评价很高,认为《水浒传》描写人物写得很好,叙事的水平很高,文字技巧达到很高的境界。但是,他对《水浒传》的思想是否定的。因此才有把七十回以后砍掉这样一个举措。

第三,起义说。建国以后,五十年代,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古典小说的时候,曾经有过一番讨论,究竟先出版哪一部小说,最后经过研究和讨论决定先出版《水浒传》,因为《水浒传》是描写农民起义,是歌颂农民起义的。这个观点基本上在文化大革命以前是我们各种教科书,各种文学史和小说史所持的一个主流的看法、一个普遍的看法。因为它描写了农民起义的发生、发展、失败的全过程,它歌颂了这一批农民起义的领袖人物,歌颂了他们革命

的造反精神,这是建国以后一个很重要的观点。

第四,游民说。学者王学泰在《〈水浒传〉思想倾向的反思》一文中提出,《水浒传》中写的社会底层的精英,他们绝大部分是游民或社会边缘人物。所谓游民就是脱离宗法网络、宗法秩序沉沦在社会底层的人们。小说中描写了他们为了生存、为了改善自己的处境的挣扎和奋斗。他们的“经济诉求”是优裕的物质生活(成瓮吃酒,大块吃肉),为了实现这种物质生活就要迅速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于是“发迹变泰”就成了他们的政治诉求。《水浒传》中写出了游民奋斗过程中成功的一面(梁山聚义),但由于黑暗势力的阴谋陷害,最终失败了。《水浒传》所写的是游民奋斗成功与失败的故事。

6、孙悟空形象

《西游记》的中心人物是孙悟空。他是作者心目中理想化的英雄形象,在他的身上概括了相当丰富的社会历史内容和思想文化意蕴。概括起来说,孙悟空形象的思想内涵包含了两个主要方面,一个方面是民族文化的历史积淀,不是属于一个时代的;另一个方面则又是明中叶以来社会思潮和社会生活的折射,反映出鲜明的时代精神。在孙悟空身上体现出来的勇敢机智、积极乐观、爱憎分明、见义勇为、诙谐幽默等品格,无疑反映出了我们民族性格中的精华,主要是属于前一个方面的;而他的追求自由,要挣脱一切对人的个性的束缚以及意气风发的气质和对等级制度的不满和反抗等,则主要是属于后一方面。当然这两个方面又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精神品格的复杂内涵是不可能简单分割的。

7、《金瓶梅》对中国小说发展的贡献

《金瓶梅》的出现在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上有重要意义,标志着古代小说开始逐渐摆脱说唱

艺术的影响,向近代小说的方向转变,为古代小说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 它是第一部文人独创的长篇小说,标志着古代长篇小说创作方式的转变。以前的长篇小说都是在民间说讲故事的基础上由作家加工写定,《金瓶梅》除西门庆与潘金莲偷情借用《水浒传》的有关情节外,绝大部分故事情节都是作家的匠心独创。此后,作家创作逐渐成为小说创作的主流,并出现了不少杰出的小说家。 二、 它是第一部描写家庭生活的长篇小说,开辟了小说史上的新流派。以前的三部长篇小说,分别以历史上的帝王将相、民间传说中的英雄好汉、神化故事中的神仙妖魔为中心,写的是非凡人物的非凡故事。《金瓶梅》以西门庆家庭生活为中心,着重写市井间的世俗情态,它的人物也不再是非凡的传奇人物,而是平凡的现实生活里的普通男女。 三、 它标志着古代小说美学观念的新发展。以往的长篇小说的审美取向是正面和理想的事物,把表现美和崇高作为主要审美方式,而《金瓶梅》则把审美触角伸向了人世间丑恶的一面。它以西门庆这个亦商亦官的暴发户家庭为中心,写出从市井社会的糜烂到官场社会的黑暗,直接把丑恶的事实暴露给人看,小说几乎没有一个正面人物。这样集中描写社会的黑暗,在中国小说史上是空前的。当然,小说描绘丑的目的是为了创作美。这是它在审美取向上的成功之处。 四、 它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也迈进了新的一步。以往长篇小说中的人物性格是单色调、特征化的。《金瓶梅》塑造了众多有个性的人物形象,写出了人物性格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又在生活和复杂的人际关系中有所发展变化。着重运用日常口语,选择生活细节深入刻画人物的思想性格。 五、 从线性结构到网状结构。它突破了以往长篇小说的线性结构,从表现复杂的生活出发,故事情节之间呈现出网状结构。从全书来看,总的是西门庆一家的兴衰,其中以西门庆为中心,形成一条主线,与此相并行的如潘金莲、李瓶儿、庞春梅等故事又都可以单独连成一线,它们在一个家庭内矛盾纠葛、联成一体。这个家庭又与市井、商场、官府等横向相连。

于是使全书组成一个意脉相连、浑然一体的生活之网。

《金瓶梅》多方面的开创性,影响了我国两三个世纪的小说创作。从此,世情小说的创作,蔚为大观。《儒林外史》和《红楼梦》就是沿着这一方向发展的。

8、拟话本

【拟话本】它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一种,是由文人模仿话本形式编写的小说﹐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最早应用这一名称﹐指的是宋元时代产生的《大唐三藏法师取经记》和《大宋宣和遗事》等作品。它们的体裁与话本相似﹐都是首尾有诗﹐中间以诗词为点缀﹐辞句多俚俗。但与话本又有所不同﹐“近讲史而非口谈﹐似小说而无捏合”﹐“故形式仅存﹐而精采遂逊”(《中国小说史略》)。鲁迅认为它们是由话本向後代文人小说过渡的一种中间形态。冯梦龙编选的“三言”代表了明代拟话本的成就,是中国古代白话短篇小说的宝库。这三部小说集相继辑成并刊刻于明代天启年间。“三言”总收小说一百二十篇,每书四十卷,每卷一篇。这是冯梦龙从大量家藏古今通俗小说中“抽其可以嘉惠里耳者”精选出来的。约三分之一是宋元话本,三分之二是明代拟话本。

9、三言二拍:三言二拍是指明代五本著名传奇短篇小说集及拟话本集的合称。“三言”即《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的合称。作者为明代冯梦龙。“二拍”则是中国拟话本小说集《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的合称。作者凌蒙初。

10、二拍反映的思想内容: “二拍”的有些作品反映了市民生活和他们的思想意识。如《转运汉遇巧洞庭红》写商人泛海经商事,可以看出明末商人们追求钱财的强烈欲望。《乌将军一饭必酬》、《叠居奇程客得助》等重视商业描写,在以往的短篇小说中非常罕见。有些作品提出在爱情婚姻生活中要求男女平等的观点。如《李将军错认舅》,描写了刘翠翠和金定忠贞不渝的爱情。。值得一提的是,“奉劝世人行好事,到头原是自周全”的劝谕思想是贯穿“二拍”始终的精髓,如卷十五《韩侍郎婢作夫人》的开头中说的一妇人因受商人帮助救出了丈夫,在她去答谢商人的一刹那,商人卧室的房墙倒了,要不是因妇人来答谢的时间巧合,恐怕商人就一命呜呼了,这种行好就有好报的教谕“二拍”中描写的很到位。“二拍”善于组织情节,因此多数篇章有一定的吸引力,语言也较生动。但从总的艺术魅力来说,它比“三言”差得多。

11、四声猿:指明代徐渭的四部杂剧。它们是《渔阳弄》、《雌木兰》、《女状元》、《翠乡梦》。全称为《狂鼓史渔阳三弄》(一出),《玉禅师翠乡一梦》(二出),《雌木兰替父从军》(三出),《女状元辞凰得凤》(五出)。四剧独立,合为《四声猿》。王骥德《曲律》评这四个短剧“高华爽俊,浓丽奇伟,无所不有。称词人极则,追躅元人。”评价是很高的

5、“临川派”和“吴江派”的艺术主张。

吴江派。其领袖人物是吴江(今江苏吴江)人沈璟。向来认为属于此派的曲家有顾大典、吕天成、卜世臣、王骥德、叶宪祖、冯梦龙、沈自晋、袁于令、范文若、汪廷讷、史□等。沈璟戏剧理论的主要内容是要求作曲“合律依腔”,语言“僻好本色”。他编纂《南九宫十三调曲谱》,厘定曲谱、规定句法,注明字句的音韵平仄,给曲家指出规范。沈□的理论和吴江派诸作家的实践,对于扭转明初骈俪派形成的脱离舞台实际、崇尚案头剧的不良风气,起了积极的作用。但沈璟过分强调音韵格律,主张宁肯“不工”,也要“协律”。他提倡戏曲语言要“本色”,原本意在反对明初的骈俪颓风,但由于他把“本色”狭窄地理解为只是采用“俗言俚语”、“摹勒家常语”,也产生了弊病。沈璟等人与汤显祖于万历年间曾经在创作方法上有过一场为时不短的激烈争论。由于吴江派的革新主张主要体现在形式上而不是在内容上,因此,这种革新的影响和意义就远逊于临川派,甚至为后人诟病。

临川派。也称\"玉茗堂派\"。其领袖人物是汤显祖。因汤显祖的祖籍是临川(今江西抚州),时人

称他为汤临川,汤显祖的戏曲作品总名\"玉茗堂四梦\",\"临川派\"和\"玉茗堂派\"因而得名。向来认为属于此派的曲家还有来集之、冯延年、陈情表、邹兑金、阮大铖、吴炳、孟称舜、凌□初等。汤显祖的思想与李贽、徐渭、三袁同属反对传统礼教、批判程朱理学的进步思潮,他的戏曲理论强调创作不应受形式、格律的拘束,强调作家的才情,倡导以自我为中心的神情合至论,特别重视个人的感情作用,以感情说反对道学家的性理说,\"临川四梦\"(即\"玉茗堂四梦\")就是这些理论的实践。从万历年间开始,汤显祖与沈□等人曾在创作主张上有过长时间的争论和辩难。汤显祖强调\"曲意\主张\"意趣说\",反对吴江作家\"按字模声\"、\"宁协律而不工\"的主张。汤显祖还重视创作上发挥作家的想象、语言上讲究\"机神情趣\",既要本色,又要有文采。
在激烈的争论中,汤显祖对沈□格律说的否定也有偏颇之处,但在创作思想上反对明初以来戏剧创作上形成的道学气,起到了振兴曲运的积极作用。
在汤、沈争论中,一些吴江派戏曲家如王骥德、吕天成和被认为属临川派的凌□初等能持诚恳、公正的态度。他们既承认沈□于曲学\"法律甚精\"的长处,也不回护沈□\"法胜于词\"\"毫锋殊降\"的不足,在充分肯定汤显祖作品\"奇丽动人\"、\"境往神来,巧凑妙合\"的同时,也指出他\"略短于法\"的瑕疵,因而形成较为一致的意见。在明清之际,出现了两派逐渐合流的局面。这场争论,对于晚明至清代中叶传奇戏曲的鼎盛,对于李玉、李渔、洪□、孔尚任等戏曲大家的出现,都起了促进作用。

12、杜丽娘:杜丽娘是《牡丹亭》的女主人公,也是古典戏曲中最可爱的少女形象之一。本是一个美丽聪明的少女,带有贵族小姐普遍的特点,温柔、驯顺、稳重。后为了追求爱情,敢于反抗,敢于斗争,表现了青年男女冲破封建思想束缚的战斗精神。杜丽娘,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有特色的典型。她对爱情执着地追求和对礼教地彻底反对,在古代文学史上叛逆女性的画廊中是最前列的。

13、简析张岱的散文《湖心亭看雪》

《湖心亭看雪》以精炼的笔墨,记叙了作者自己湖心亭看雪的经过,描绘了所看到的幽静深远、洁白广阔的雪景图,表达他幽远脱俗的闲情雅致。

文章第一段,“崇祯五年十二月,余在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用语朴素,平实,意蕴却很深远。第一句既点明时间、地点,又巧妙地利用明朝纪年表明自己不忘故国,不着痕迹地引逗出下文的大雪和湖上看雪,第二句“作者从听觉的角度来写雪,一个“绝”字写出了雪之大。作者虽未具体描写雪景,但这个“绝”字,让人看到的却是“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观景象,传达出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这种高度的写意手法,巧妙地从人的听觉和心理感受画出了大雪的威严,为下文有人冒寒看雪作映照。 第二段重点写湖中雪景。“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船, 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大雪三日”使得“湖中人、鸟声俱绝。”正是在这样的天气里,竟有人深更半夜,独自一人去湖中赏雪,足以显现作者不畏严寒的雅兴和超凡脱俗的气质。正是这种“雅兴”和“气质”,才使作者笔下的“湖中雪景”如此生动,形象。“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中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第一句从总体形象入手,叠用三个“与”字,写雾写云写山写水一气呵成,毫无重复之感。“上下一白”中的这个“一”字写出了天空、云层、湖水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第二句变换视角,化为一个个诗意盎然的特写镜头:“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舟中人两三粒”等等。这是朦胧的画,梦幻般的诗,给人一种似有若无,依稀恍惚之感。作者对量词的提炼可谓精妙绝伦,“痕”、“点”、“芥”、“粒”一个小似一个,不仅表现了视线的移动,景色的变化,而且暗示了小船在夜色中徐徐行进,展现了一个微妙而变幻的意境,内涵丰富,不露斧凿之痕,是炼字的典范。 第三段写湖心亭上的人,“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上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本来是“独往湖心亭看雪”,不料亭上已有人先到了。在深更半夜,“人、鸟声俱绝”的湖心亭上不期而遇,双方的又惊又喜是不难想像的,但作者并不曾有一言半语,只写道“见余,大喜曰:„湖上焉得更有此人!”让亭中人说话,反客为主,不仅写出了亭中人的惊喜,同时也表露了作者的心声。笔墨简炼,韵味无穷。亭中人因意外惊喜才“拉余同饮”;作者也因这异外的惊喜

才“强饮三大白”。一个“强”字,传达出作者的兴致之高。本来不会喝酒,但因这意外的相逢又不可不喝,双方真有点相见恨晚的感觉。也正因为这样的“兴致”和“感觉”,才有末句的“问其姓氏”。可作者在此并未写出他们的“姓氏”,只一句“是金陵人,客此”,表面上看是答非所问;可实际上这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包含了丰富的情感内容,在意外相逢的惊喜、“酒逢知已千杯少”的欢娱过后,才知他们是他乡游子,所面临的现实将是各奔西东。今生今世也许相会无期,顿时,作者“人生难得一知己”的怅惆与失意荡漾心中。本段虽是平实叙述,表达感情的词语全部弃之不同,却把作者的悲与喜表现得淋漓尽致。

末段“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本来是“独往湖心亭看雪” ,不料不仅碰到了两位“知己”,而且有“舟子”陪伴。那么作者为何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呢?舟子的喃喃之语揭开了谜底。原来他们虽然同行,却并不同心,由于志趣不同,“舟子”对“相公”的行为始终不理解。作者以“舟子”的喃喃之语,以相公之“痴”与“痴似相公者”相比较,似贬实褒,反衬自己清高与孤傲的情怀,这个小小的尾声,如轻舟荡浆,使人感到文情摇曳,余味无穷。

这篇山水小品,有人物,有对话,叙事、写景、抒情融于一炉。淡淡写来,情致深长,洋溢着浓郁的诗意,而全文仅一百多字,笔墨精炼含蓄令人惊叹。!

13、简析归有光的散文《项脊轩志》 归有光的代表作《项脊轩志》,是借记物以叙事抒情的散文名篇。 “志”就是“记”的意思,是我国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本文采用一系列生动传神、富于特征意义的细节描写,借项脊轩的兴废,写与之有关的家庭琐事和人事变迁,表达了人亡物在、三世沧桑的感慨以及对项脊轩,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深切怀念。在文章中作者淋漓尽致地显示了选取生活琐事、平常景物表现人物的音容笑貌,以朴素简洁的语言寄托自己深情厚意的艺术特色。一、描绘项脊轩环境兴衰变迁的细节,寄寓浓烈的欢快喜悦和深沉的痛惜悲伤之情作者通过描写自己在项脊轩生活的细节来表达一种特殊的思想感情,更有神来之笔:“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能以足音辨人,给人以轩、人合为一体,浑然不可分割之感,充分表达了作者对项脊轩的深厚情怀。项脊轩的一再遭火,使人感受到作者遭受的生活艰难坎坷;但多次火灾中项脊轩得以保全,又叫人体会到了作者无限的庆幸之情。二、描绘日常生活琐事细节,恰到好处地表达对家庭三代亲人的深挚热爱、无限怀念之情作 者 的 回 忆 集 中 在 其 最 感 亲 切 的 三 个 女性———母亲、祖母、妻子———身上,虽然对于其中的每一个形象,都只有三言两语的简短描写,但它们皆为浓缩了作者深情的意象,所以叙事效果极佳,读过之后,不仅难以忘怀,而且能“使览者恻然有隐”。作者就是抓住这些看似平常、实则感人肺腑的细节,寥寥几笔,形神即现,使人物的音容笑貌、举止神态,甚至复杂的心理活动,全都跃然纸上,给人难忘的印象,且在平淡简朴的笔墨中,饱含着感人至深的真挚感情,“不言情而情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

14、简析《席方平》的思想艺术特色。

15、郭沫若赞扬蒲松龄“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你如何理解? 1、“官虎吏狼”是《聊斋志异》脍炙人口的名句。这话出自《梦狼》。梦狼》是带象征意味的小说,县令化成吃人猛虎,衙役是一群恶狼,官衙以人为食,吃得白骨如山,比喻官场对百姓敲骨吸髓,蒲松龄似乎还担心读者对他的良苦用心不理解,在篇末“异史氏曰”,又把这个怪梦的真实内涵交代得明明白白:“窃叹天下之官虎而吏狼者,比比也。即官不为虎,而吏且将为狼,况有猛于虎者耶!”天下的官员是吃人猛虎,小吏是害人群狼,已经是十分普遍的现象,比比也,就是到处都是。即使官员本人不是猛虎,他手下的人也都要做吃人的恶狼,何况还有比猛虎还厉害的。 “官虎吏狼”成为揭露封建社会黑暗现实的经典性概括。 父母官变成了“官虎吏狼”,老百姓跟他们打交道,会出现什么情景?我们看一个小百姓在一级一级衙门打官司的故事。

16、儒林外史:《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长篇讽刺小说,大约在1750年前后,作者50岁时成书,先后用尽了吴敬梓的20年。主要描写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 儒林外史 根据程晋芳《怀人诗》,可以证明在吴敬梓49岁的时候已经脱稿(《春帆集》收《怀人诗》十几首,中有一首注:“全椒吴敬梓字敏轩。”全诗最后四句说:“外史纪儒林,刻画何工妍!吾为斯人悲,竟以稗说传。”),但是直到作者死后十多年,才由金兆燕给他刊刻了出来。这个刻本,今已失传。现在通行的刻本是56回,其中最末一回乃后人伪作。 全书故事情节虽没有一个主干,可是有一个中心贯穿其间,那就是反映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毒害,讽刺因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风习。这样的思想内容,在当时无疑是有其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的。加上他那准确、生动、简练的白话语言,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塑造,优美细腻的景物描写,出色的讽刺手法,艺术上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儒林外史》全书56章,由许多个生动的故事联起来,这些故事都是以真人真事为原型塑造的。全书的中心内容,就是抨击僵化的考试制度和由此带来的严重社会问题. 鲁迅先生评为“如集诸碎锦,合为帖子,虽非巨幅,而时见珍异。”冯沅君、陆侃如合著的《中国文学史简编》认为“大醇小疵”。 当然,由于时代的局限,作者在书中虽然批判了黑暗的现实,却把理想寄托在“品学兼优”的士大夫身上,宣扬古礼古乐,看不到改变儒林和社会的真正出路,这是应该加以批判的。《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典范,吴敬梓对生活在封建末世和科举制度下的封建文人群像的成功塑造,以及对吃人的科举、礼教和腐败事态的生动描绘,使他成为我国文学史上批判现实主义的杰出作家之一。 《儒林外史》不仅直接影响了近代谴责小说,而且对现代讽刺文学也有深刻的启发。现在,《儒林外史》已被译成英、法、德、俄、日等多种文字,成为一部世界性的文学名著。有的外国学者认为:这是一部讽刺迂腐与卖弄的作品,然而却可称为世界上一部最不引经据典、最饶诗意的散文叙述体之典范。

18、范进形象:热衷功名:范进穷尽一生的精力于科举考试,虽然屡遭挫败,仍寄望甚深,直到五十四岁才中秀才;后来他打算去应乡试,却被胡屠户奚落,叫他死心,但他宁可让家人挨饿也要再去应考;及至中举,他竟然欢喜得发了疯,这是范进热衷功名的最具体的表现。 2)怯懦麻木:胡屠户在范进中秀才后,盛气凌人地辱骂他,说他是“现世宝”、“穷鬼”、“烂忠厚没用的人”、他只是唯唯诺诺,还说“岳父见教的是”;他向胡屠户借盘费,胡屠户用不堪入耳的说话骂他,甚至骂他母亲是“老不死的老娘”,他也毫不生气,充分表现出范进逆来顺受、怯懦麻木的性格。

3)迂腐无能:家里穷得无饭吃,范进手足无措,要等母亲“吩咐”,才慌忙出去卖鸡,可是他在集上一踱一步,东张西望,老半天仍未能把鸡卖出,证明他平日只埋首读书,缺乏谋生技能;邻居告诉他考中了举人,他以为别人骗他,无奈地请人家不要和他开玩笑,以及他喜极发疯的狼狈相,都说明范进迂腐无能。

4)虚伪奸诈:从范进中举后,张乡绅的到来,并赤裸裸的和范进套关系,以求日后互相帮助和范进假惺惺的推辞后接受他的东西,再从张乡绅给他的银子里取六两多银子给胡屠户,则可看出范进的虚伪,为不给自己在官场上抹上不敬老丈人的污点而做出的举动,都可看出范进为人的奸诈。 19、《儒林外史》的结构特点:《儒林外史》对清朝时期的小说,有很大影响,尽管此书一开始并无预先设计的结构。又如胡适所言,“这部书是一种讽刺小说,颇带一点写实主义的技术,既没有神怪的话,又很少英雄儿女的话。况且书里的人物又都是儒林中人,谈什么举业、选政,都不是普通一般人能了解的。因此,第一流小说之中,《儒林外史》的流行最不广”。对鞭笞社会不公,提升人民自主思想,有一定意义。并且,对现代讽刺文学有深刻的启迪。《儒林外史》另一特色是结构松散,没有贯穿首尾的主干,“事与其来俱起,亦与其去俱讫”。 全书故事情节虽没有一个主干,可是有一个中心贯穿其间,那就是反映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毒害,讽刺因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风习。这样的思想内容,在

当时无疑是有其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的。加上他那准确、生动、简练的白话语言,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塑造,优美细腻的景物描写,出色的讽刺手法,艺术上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儒林外史》全书56章,由许多个生动的故事联起来,这些故事都是以真人真事为原型塑造的。全书的中心内容,就是抨击僵化的考试制度和由此带来的严重社会问题.

《红楼梦》的艺术特色:一《红楼梦》结构:全书由五大段落组成,又以第五十五回为标志明显地分为前后两部。前半部:一至三段。后半部:四至五段。前半部:第一段: 一至五回,全书的序幕,提纲挈领。第二段:六至八回,刘姥姥一进荣国府,秦可卿之死和元妃省亲。贾府“烈火烹油,鲜花著锦”第三段:

二《红楼梦》的情节:情节艺术特点:重大冲突与生活小事的巧妙结合。 三《红楼梦》的人物刻画:1、精彩的人物出场艺术2、把人物置于重大的矛盾冲突之中或 重大事件的发展过程之中 3、成功地运用了比较的艺术手法黛玉与宝钗,晴雯与袭人,王熙凤与李纨4、以多种形式的侧面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性格5、富有民族风格的心理活动描写 四《红楼梦》的语言艺术:1、语言贵在传神。 2、人物语言是充分个性化的。3、《红楼梦》里的诗词也是用于刻画人物性格的。

20、评述宝玉形象:红楼梦》人物赏析——贾宝玉 主人公贾宝玉是一个又奇又俗的人物,构成他性格的主要特征是叛逆。他行为“偏僻而乖张”,是封建社会的叛逆者;他鄙视功名利禄,不愿走“学而优则仕”的仕途,他痛恨“八股”, 把八股文指斥“饵名钓禄之阶”,辱骂读书做官的人是“国贼禄蠹”,懒于与他们接触拜会,不愿与士大夫交接。贾宝玉厌恶仕途,不喜读书。他不但背离传统的理想生活道路,且蔑视封建道德伦常规范,自己不想为子弟之表率,以至“背父兄教育之恩”,甚至把文死谏,武死战的士大夫气节骂得分文不值。他说“除‘明明德’外无书”,亦旨在贬斥程、朱理学的陈腐说教。他不喜欢所谓的“正经书”,却偏爱于“杂书”,钟情于《牡丹亭》、《西厢记》。他还对程、朱理学提出了大胆的质疑,认为“除《四书》外,杜撰的太多了。”这充分显示出了他是封建君主制度的“逆子贰臣”。 总体上说贾宝玉否定封建主义社会秩序,但思想上并没有达到否定君权和族权亦即封建主义统治权的高度。一方面他步步发展自己的叛逆思想,完全倾向着被压迫者并且支持他们;他坚持着与林黛玉的爱情,迫切要求婚姻自主;其实这一切,都是凭藉封建势力给予他的特权而产生的,他还不可能否定封建主义的统治。他所深恶痛绝的,正是他所仰赖的;他所反对的,正是他所依靠的。他无法与封建主义统治彻底决裂,又不可能放弃自己的民主主义思想要求。因而他的出路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最后只能到虚无缥缈的超现实世界中去 21、《桃花扇》是怎样“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的?

?《桃花扇》传奇中的女主角李香君是明末南京秦淮名妓。作者在第二出最初介绍这个人物时就给我们一个与一般妓女不同的印象。她色艺非凡,曾得到当时复社领袖人物张天如、夏彝仲等的赞赏;她的师傅苏昆生又是在复社文人声讨阮大铖之后,坚决离开了阮家来教她歌曲的。我们从后来她在戏剧里所表现的一连串行动看,这些最初跟她接触的人物,对她的生活态度是起了正面的影响的。 明末东林、复社文人由于在政治上有比较进步的主张,跟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官僚展开了一连串的斗争,赢得了东南各大都市人民的好感,也受到歌台舞榭里那些丧失了人身自由的女子的欢迎。李香君既受到复社领袖人物的赞扬,她师傅又是坚决反对阮大铖的人物;那当她跟侯方域结合之后,为了侯方域,也为了她自己的前途,把侯方域从阮大铖与杨龙友所做成的圈套里挽救出来,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却奁〕这场戏的重要意义,在于它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秦淮歌妓与复社文人的关系。这除了男女双方在才华上、容貌上互相倾慕外,还在政治态度上互相影响。这是在《桃花扇》以前的儿女风情戏里所少有的。 传奇中第十七出总批说:“南朝用人行政之始,用者何人,田仰也;行者何政,教戏也。因田仰而香君逼嫁,因教戏而香君入宫,离合之情又发端于此。”正确地指出了香君的不幸遭遇是与南明腐朽王朝的政治措施密切相关的。

作者所以采用侯方域赠给李香君的诗扇作为全部戏曲的主要线索,用意是深刻的。这诗扇本是侯方域与李香君定情的表记,在当时习俗,它是象征着男女双方的全部爱情的,因此它就可能把有关侯、李双方的爱情关系贯串起来。

侯方域比之李香君有他软弱的一面,他最初与香君的关系,不过是一种名士风流,借此消遣春愁的行径;〔却奁〕一场更在阮大铖、杨龙友的巧言利诱之下,在政治上表现了动摇。由于马、阮的当权,四镇的专恣,他在政治上寄予很大希望的史可法也不能有所作为,他在政治上的一切活动并没有收到效果,李香君对他的一切属望也只能归于幻灭。这不仅是侯方域、李香君爱情的悲剧,同时关系着南明一代的兴亡

22、纳兰性德词特点:婉约、清丽、哀怨、惆怅、深沉、伤感。纳兰主张“诗乃心声,性情中事也。”正如王国维赞叹的那样,纳兰性德“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笔写情„„情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纳兰词的魅力在于“情真”,然而整部《纳兰词》所蕴含的凄美,却又令人不解:纳兰出身贵胄,其父纳兰明珠是康熙朝权倾一时的宰相,其本人二十二岁殿试二甲七名,赐进士出身,授一等侍卫,深得皇帝宠信隆遇——试问,以他这样的身世、地位,他还有什么不满足的,怎么竟吟出了那么多凄清断肠的愁曲呢?莫非是应了辛弃疾那句“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要了解纳兰词的真纯,就必须揭开纳兰性德的“哀戚之谜”。首先,不妨先举一首他的词为例: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长相思》康熙二十一年,纳兰随从康熙帝到永陵、福陵、昭陵告祭,这首词即作于出山海关前后的途中。词句真切深挚,情景交融,意境幽深,笔法简约自然。上阕将千里行程中目睹的万物,凝缩为“山”、“水”二字,“一程”二字的重叠复旮,正合于词人的满腹乡思、一腔愁绪。王国维论清代词,谓纳兰性德是“北宋以来一人而已”,同时词学大家况周颐(蕙风)对纳兰词也有很高的评价。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叶嘉莹女士以新批评的理论重新审视纳兰词,得出了纳兰词具有人之“弱德之美”,“即浅为深”等艺术特点 。

24、谴责小说:是晚清的一个小说流派。是在1900年以后繁盛起来的。清政府镇压了戊戌变法,出卖了义和团,内政反动腐朽,外交软弱无能,使国势衰微到了极点。具有不同程度改良思想的作家纷纷通过创作小说来抨击政府和时弊,提出挽救社会的主张。鲁迅概括这类小说的特点是“揭发伏藏,显其弊恶,而于时政,严加纠弹,或更扩充,并及风俗”( 《中国小说史略》 ),故称之为“谴责小说”。 25、晚清四大谴责小说: 鲁迅认为的晚清四大谴责小说是中国清末4部谴责小说的合称 。即李宝嘉(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吴沃尧(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的《老残游记》、曾朴的《孽海花》。 由于资产阶级改良派和民主革命派的大力倡导,晚清的小说创作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涌现出了一大批有影响的小说,形成了晚清小说创作繁荣的局面。而“晚清四大谴责小说”的出现,则是中国小说创作进入到又一个繁荣时期的重要标志。

26、简述晚清四大谴责小说的基本内容和结构特点

《官场现形记》 李伯元(1867-1906)著,共五编60回。这是我国近代第一部在报刊上连载并取得社会轰动效应的长篇章回小说,开创了近代小说批判现实的风气。小说由30多个相对独立的官场故事联缀起来,涉及清政府中上自皇帝、太后,下至佐杂小吏等一百多个大小官吏,并将这些形形色色的官僚们的各种恶行丑态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他们或侵吞公款,贪赃枉法;或卖官鬻爵,大发横财;或名“剿匪”,实则害民;或冒名得官,寡廉鲜耻;或媚外惧洋,奴性十足。作品有如一幅封建社会末期官场的百丑图长卷,触 及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小说在写作方法上仿效《儒林外史》又有所发展,充分运用了夸张、漫话式的讽刺手法,往往寥寥几笔,就将人物的音容体态勾勒出来;又善于描写细节,使笔下的人物生动传神,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故其后效仿之作颇多,蔚为大观。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吴趼人(1866-1910)著,计108回。这是一部带有自传色彩的长篇小说。它通过主人公九死一生从奔父丧开始,至其经商失败为止所耳闻目睹的近200个小故事,勾画出中法战争后至20世纪初的20多年间晚清社会出现的种种怪现状,所反映的社会生活范围比《官场现形记》更为广阔,除官场外,还涉及商场、洋场、科场,兼及医卜星相,三教九流,揭露日益殖民地化的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状况、道德面貌、社会风尚以及世态人情都颇为深刻,具有较高的认识价值,可以帮助读者透视晚清社会和封建制度行将灭亡、无可挽救的历史命运。小说采用第一人称的方式叙述故事,结构全篇,使读者感到亲切可信,在中国小说史上开了先河。结构上亦非常巧妙:“九死一生”既是全书故事的叙述者,又是全书结构的主干线,同时又运用了倒叙、插叙等方法,将它有机结合在一起,使全书繁简适宜,浑然一体。

《老残游记》 刘鹗(1857-1909)著,共20回。刘鹗本是一位企业家、学问家,并不是职业作家,但其文学家之名却远胜企业家和学问家。这部小说是他晚年所写的带有自传性质的未竟作品。小说以一个摇串铃的江湖医生老残(铁英)为主人公,叙写其在中国北方游历期间的见闻和活动,对清政府的腐朽黑暗,官吏的残暴昏庸,百姓的贫困交迫等等,都有所暴露,尤其着重地对那些名为“清官”,实为酷吏的虐民行为进行了有力抨击,表达了作者对社会、国家危亡现实的强烈忧患意识。小说的艺术成就很高。首先是高超的描写技巧,无论状物、写景,还是叙事,都能历历如绘,如千佛山、大明湖的景致,明湖居说书,桃花山月下夜行等,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其次是它的心理描写和心理分析,能用贴切的语言,出色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其三、精巧的结构艺术。小说以游记的形式,以游历为线索,以老残为中心人物,以散文的笔法叙事状物,将沿途的所见、所闻、所思、所做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小说独特的结构特点。

《孽海花》 曾朴(1872-1935)著,35回。《孽海花》是一部既具有谴责小说、又具有历史小说,还具有政治小说特点的长篇小说。小说写金汮(字雯青)中状元后在苏州纳名妓傅彩云为妾;后奉命出使俄、德、奥、荷等国,带傅彩云同往;归国后,金雯青病死北京,傅彩云离开金家,赴上海重操旧业,改名曹梦兰;后又到天津为妓,称赛金花。小说以金雯青和傅彩云的故事为主线,生动地描写了从同治至光绪30多年间的历史文化的推移和政治社会的变迁,暴露了统治者的腐朽没落,批判了封建的科举制度,讽刺了那些达官名士,真实地反映了他们的精神生活和文化心态;同时也热情地歌颂了冯子材、刘永福等抗战英雄和孙中山等民主革命党人的革命活动,表达了作者反对封建专制,鼓吹民族民主革命的爱国救亡的思想。小说中所写之人物,无不有所影射。在具体写作中,作者采用了近代较流行的块状小说结构与传统的网状小说结构相结合的方式展开情节,波澜起伏,曲折感人,井然有序,始终围绕主线,时放时收,东西交错,给人留下就像一朵珠花的感觉。作者又工于细节描写,词采华美,寥寥数笔,就能使人物的神态毕肖,故鲁迅称赞它“结构工巧,文采斐然”。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