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以 “野池 ”为描写对象,第一,二句描绘了池水诗句 “蜻蜓上下鱼东西”表现作者怎样的情感? ,植物 的景象。【答案】 ( 1)满溢(满);丰茂(茂盛、果实丰硕)(2)作者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之情。【解析】 【分析】(1 )本题考查赏析诗句景物特点。要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加以归纳, “野池水满连秋堤,菱花结实蒲叶乔”的意思是:野外的池塘水满的已经连到秋天的河 堤,菱花结了果实草木很茂盛.前一句写出了池水满的特点,因为有丰富的池水的滋养,菱花结了果实蒲叶长得非常茂盛.第一、二句描绘了池水满溢(满)、丰盛(茂盛、果实 丰硕、生机勃)。( 2)本题考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作答时要结合全诗加以理解,抓住诗中的主要景 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 造,语言力求优美。诗句描绘了野池蜻蜓随意飞舞,鱼儿任意游玩的悠闲景象,表达了诗 人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之情。故答案为:( 1)① 满溢(满); ② 丰茂(茂盛、果实丰硕)( 2)作者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之情。【点评】( 1)本题考查赏析诗句景物特点。答题时应注意,要紧扣“情”或“景”,仔细体味 诗中的意象,借助联想和想象把握诗歌所抒发的情感。一般答题方法是抓住诗中主要景物再现画面,概括要点作答。池水:满溢(满);植物:丰茂(茂盛、果实丰硕)。( 2)本题考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答题时应注意,应全面了解背景,把握形象内涵,体会意境特点,明确抒情方式。诗句之情。“蜻蜓上下鱼东西”表达了诗人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 往2.诗歌阅读湖口送友人李频中流欲暮见湘烟,岸苇无穷接楚田。 去雁远冲云梦雪,离人独上洞庭船。风波尽日依山转,星汉通霄向水悬。 零落梅花过残腊,故园归去又新年。【注释】 ① 湖:指洞庭湖。② 中流:指江心。③ 湘烟:指雾霭。④ 楚田:指田野。12
诗歌前三句写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离人独上洞庭湖”一句中的 “独”字用得好,请作简要赏析(根据新使用的部编版教材编写)【答案】 ( 1)雾霭、芦苇、田野、云梦、飞雪、去雁。营造了一种凄冷、凄清的意境。(2) “独”是独自的意思,这里是友人独自一人登上洞庭湖的船,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友人旅 途的寂寞孤独艰辛,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解析】 【分析】( 1)结合诗歌第一、二联分析。这几句写\"湖口 \"所见:先是放眼湘江水 岸,看到暮霭、芦苇、田野:接着远眺云梦,但见飞雪、去雁:最后注目孤舟离人。一切景语皆成情语。飞雪暮霭,迷漫着一种凄冷压抑的氛围;四野茫茫,更显出离人的伶仃; 大雁孤飞,象征着友人旅途的寂寞艰辛。据此可知这几个意象营造了一种凄冷、凄清的意 境。( 2)从题目来看,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人李频在湖口送别友人离去,结合诗歌前四句分 析,傍晚时分,湘江水流在暮霭的笼罩之下更加浩渺,两岸漫无边际的芦苇连接着广袤的 田野。严冬快要过去了,大雁冲起云梦泽的积雪,准备往北飞去了。在这样的日子里,友 人来到洞庭湖边登上了北去的航船。友人独自一人登上洞庭湖的船没有人陪伴,一路上该是多么的寂寞孤独呀,这里的“独” 是独自的意思,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友人旅途的寂寞孤独 艰辛,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故答案为: ⑴ 雾霭、芦苇、田野、云梦、飞雪、去雁。营造了一种凄冷、凄清的意境。⑵ “独”是独自的意思,这里是友人独自一人登上洞庭湖的船,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友人旅途 的寂寞孤独艰辛,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点评】 ⑴ 此题考查理解古诗意象及意境的能力。学生要在平时的学习中,牢记常见意象 的含义,如:松梅竹菊寓高洁;借月托雁寄乡思;杜鹃鹧鸪啼凄凄;梧桐叶落透悲意;别时长亭柳依依;落花流水传愁绪;乌鸦燕子系兴衰;草木仍在人事移等等。做题时,还要 在理解诗意、把握诗歌感情的基础上分析、理解古诗的意象。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意境的能力。⑵ 考查赏析古诗炼字的能力。炼字,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 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答题步骤:① 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② 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 述景象; ③ 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3.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宿牛群头①(元)胡助荞麦花开草木枯, 沙头雨过拙 ② 蘑菇。③ 供晚厨。牧童拾得满筐子,卖与行人【注】 ① 牛群头:地名。② 拙:同 “茁”。 ③ 行人:行旅之人,指作者自己。本诗和《天净沙 ·秋思》都写到了干枯的树木,所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结合两首诗歌的内容简要回答。【附】天净沙 ·秋思(元)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答案】《天净沙 ·秋思》中写 “枯藤老树 ”,突出旅途的凄苦,表达出一个长期漂泊异乡的(根据新使用的部编版教材编写)游子乡愁的浓重、内心的悲哀;《宿牛群头》中写草木枯萎,为的是衬托出雨后蘑菇的旺 盛,表达出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以及旅途中的安逸闲适。【解析】 【分析】考查两首诗歌中所描写的干枯树木对抒发感情的不同意义。读懂诗句内容是作答的关键。《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 ”以景托景,景中生情,在苍凉的背景上勾“草木枯 ”是为了反衬“拙蘑菇 ”, 勒出行旅之人飘泊不定而又忧愁的情怀。而《宿牛群头》突出蘑菇长得旺盛和多。从而表现出大自然的生机,表达了作者的旅途中的自然景物的喜爱和安逸闲适之情。故答案为:《天净沙子乡愁的·秋思》中写 “枯藤老树 ”,突出旅途的凄苦,表达出一个长期漂泊异乡 的游浓重、内心的悲哀;《宿牛群头》中写草木枯萎,为的是衬托出雨后蘑菇的 旺盛,表达出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以及旅途中的安逸闲适。【点评】本题考查对比阅读古诗的能力。根据题目提出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比较,找出两首古诗的共同点和主要差异即可。《天净沙·秋思》是元曲作家马致远创作的一首小 令。此曲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 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宿牛群头》是诗人描写在羁旅途中见到的美丽的自然之景与人的活动,表达了诗人对自 然美景的喜爱之情及旅途中的安逸闲适。4.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发潭州 杜甫夜醉长沙酒,晓行湘水春。 岸花飞送客,樯燕语留人。贾傅才未有,褚公书绝伦。 名高前后事,回首一伤神。(写作背景)唐代宗大历三年正月,杜甫由夔州出峡,拟归洛阳,终因时乱,亲友尽疏,北归无望,惟以舟为家,漂泊江陵、公安、岳州、潭州一带。本诗作于大历四年离潭州赴 街州时。(1)古人的诗作中常常提到是()“酒”,下列诗句所表达的饮酒心情与本诗中诗人心情最接近的 一项A.对酒当歌,人生几何?B.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C.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D.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2)诗的颔联写景很有特色,试从景与情的角度加以分析。【答案】 ( 1) B(2)岸花风吹滑落,樯桅春燕作语,这本事极普通的现象,但是人以我观物,赋予落花、飞燕以人的感情,有力地渲染了一种悲凉冷落的气氛,同时也表现了是人对自己辗转流 徙、飘荡无依的深沉感喟。(根据新使用的部编版教材编写)【解析】 【分析】( 1)本诗写于杜甫因时局动乱,亲友尽疏,北归无望,以舟为家,四处漂泊之际,表现了诗人沦落他乡、抱负不能施展的愁绪。了诗人因不堪回首的往事黯然神伤的心境。“名高前后事,回首一伤神”表现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写出了李白在强烈地感到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不可调和时,内心更加烦忧苦闷的心境。二者心情最接近。而A 项表达的是要及时地建功立业的豪情,朋友间诚恳亲密的关系,B。( 2) “岸花飞送客,樯燕语留人”,表面是写景,但“一切景语皆情语”, 诗人扬帆启航, 环顾四周,只有岸上春风中飞舞的落花在为他送行;船桅上的春燕呢喃作语,似乎在亲切地挽留他,一种浓重的寂寥凄楚之情溢于言表。岸上风吹落花,樯桅春燕作语,这原本是极普通的自然现象,但诗人“以我观物 ”,而使 “物色带情 ”,赋予落花、飞燕以人的感情来 C 项是通过写对把酒共饮的渴望,体现 了D 项抒发苏轼由打猎激发起来的报效国家的壮志豪情。故选“送客 ”、“留人 ”,这就有力地渲染了一种十分悲凉冷落的气氛,这种气氛生动地表现了世情的淡薄,人不如岸花樯燕;同时也反映了诗人辗转流徙、飘荡无依的深沉感喟。故答案为: ⑴ B;⑵ 岸花风吹滑落,樯桅春燕作语,这本事极普通的现象,但是人以我观物,赋予落花、飞 燕以人的感情,有力地渲染了一种悲凉冷落的气氛,同时也表现了是人对自己辗转流徙、飘荡无依的深沉感喟。【点评】 ⑴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和赏析。答题时一定结合主题案;⑵ 做好本题要根据注释了解诗作的写作背景,阅读全诗理解诗歌内容,从诗人所描写的景 物特点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读懂诗歌。“酒 ”分析即可读出答 5.阅读下列古诗,回答小题。秋词(其一)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12
古人写诗填词讲究炼字,谈谈诗歌第三句中下面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排 ”字的表达效果。A. 诗歌描绘了一幅鹤飞冲天的画面,在生机勃勃的景象中倾诉诗人的情怀。 用了直抒胸臆的写法,形象地表达出诗人对秋天的独特感悟。C. 这首诗通过对秋景的描写,体现了萧瑟空虚、冷落荒凉的感伤情调。 合,由虚入实,用鲜明的形象来表现感情。B.诗歌采D. 全诗虚实结【答案】( 1) “排”在这里是 “排开、推开 ”的意思,形象地写出了鹤一飞冲天,仿佛冲破白 云阻隔的气势,表现了作者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2) C【解析】 【分析】( 1)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炼字。炼字往往具有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的表达效果。“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 ”,这(根据新使用的部编版教材编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那凌云的 鹤,也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虽然,这鹤是孤独的,然而它所呈现出来的气势,却是非凡的。“排 ”在这里是 “排开、推开 ”的意思,形象地写出了鹤一飞冲天,仿佛 冲破白云阻隔的气势,表现了作者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2)本题考查体会感情和写法特点。C 项有误。诗人懂得古来悲秋的实质是志士失志,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因而在秋天只看到萧条,感到寂寥,死气沉沉。诗人不同意他们 的悲观失望的情感。他针对这种寂寥之感,偏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要 好,强调秋天并不死气沉沉,而是很有生气。人果真有志气,便有奋斗精神,便不会感到 寂寥。故答案为:(1) “排”在这里是 “排开、推开 ”的意思,形象地写出了鹤一飞冲天,仿佛冲破 白云阻隔的气势,表现了作者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2) C【点评】( 1)本题考查品味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应注意,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 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根据运用的方法来分析该词表达的效果,最 后表达出作者的情感。一个“排”字,所蕴涵的深意,尽在不言中了。也许,诗人是以 自喻,也许是诗人视“鹤”为不屈的化身。这里,有哲理的意蕴,也有艺术的魅力,发人深 “鹤”思,耐人吟咏。它给予读者的,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 高尚的情操。(2)本题考查体会感情和写法特点。答题时应注意,根据题目要求,针对各个选项的说法准确把握意思,再结合相关语文知识,逐项字斟句酌比对辨析正误。虚、冷落荒凉的感伤情调C 项“体现了萧瑟空 ”的说法有误,诗人通过歌颂秋天的壮美,表达了他的乐观情绪和昂扬奋发的进取精神。一反历来他人悲秋的情调,以奔放的热情、生动的画面,热情赞美 秋日风光的美好,唱出了一首昂扬奋发的励志之歌。6.古诗阅读【注释】江总,南朝陈诗人。陈亡,入长安,仕于隋,后辞官南归,这首诗写于南归途中。这两首诗都是诗人在重阳节所作,请从表现手法和情感的角度探究两首诗的共同点。【答案】① 都化用陶渊明的典故。“登高 ”,诗人自然联想到饮酒、赏菊。岑参虽然也想勉(根据新使用的部编版教材编写)强地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共度佳节。 所以, “无人送酒来 ”,实际上是在写旅况的凄凉萧瑟,无酒可饮,更无菊可赏,暗寓着题 中“行军 ”的特定环境;“篱下菊 ”,把思乡的感情变得深沉了。在回故乡的途中,在思乡之 情急切的时候,也是在家乡就快要出现在眼前的时候,诗人突然想到了故乡篱墙下的菊花。 ② 都抒发了思乡之情。“遥”字,是渲染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烘托了诗人深切的 思乡“故园菊 ”上。之情。接着诗人将对亲朋好友思念的感情,浓缩到了心逐南云近 ”, “形随北雁来 ”表达了江总对家乡的深深思念之情。【解析】 【分析】在理解诗歌内容和主旨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行军九日思长安 故园》以重阳登高为题,表达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 疾苦的深深关切。《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行薇山亭赋韵》是隋朝江总创作的一首诗。 这首诗是作者晚年回归故乡时路过薇山亭时所作。该诗主要通过南云、北雁寄托自己对家 乡的思恋,通过单独询问故乡篱笆下菊花抒发了诗人思乡欲归的急迫心情。从表现手法分 析, “遥怜故园菊 ”“故乡篱下菊”这两句诗都化用陶渊明的典故,行军途中,岑参虽然也想 勉强地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共度佳节。所以, “无人送酒来 ”,实际上是在写旅况的凄凉萧瑟,无酒可饮,更无菊可赏,暗寓 着题中 “行军 ”的特定环境;“篱下菊 ”,把思乡的感情变得深沉了。在回故乡的途中,在思 乡之情急切的时候,也是在家乡就快要出现在眼前的时候,诗人突然想到了故乡篱墙下的菊花。从表达的思想感情分析,这两句诗也都表现了诗人的思乡之情。故答案为:① 都化用陶渊明的典故。“登高 ”,诗人自然联想到饮酒、赏菊。岑参虽然也想 勉强地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共度佳节。所以, “无人送酒来 ”,实际上是在写旅况的凄凉萧瑟,无酒可饮,更无菊可赏,暗寓着题中 “行军 ”的特定环境;“篱下菊 ”,把思乡的感情变得深沉了。在回故乡的途中,在思 乡之情急切的时候,也是在家乡就快要出现在眼前的时候,诗人突然想到了故乡篱墙下的菊花。 ② 都抒发了思乡之情。“遥”字,是渲染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烘托了诗人深切“故园菊 ”上。心逐南云近”, 的思乡之情。接着诗人将对亲朋好友思念的感情,浓缩到了“形随北雁来 ”表达了江总对家乡的深深思念之情。【点评】此题考查鉴赏古诗经典词句的能力。解答时要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语来鉴赏,可以从词性、色彩、修辞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去把握它的内涵。值得提醒的是分析时要结 合全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去回答,不能孤立地谈这个词的作用。7.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1)诗歌中能直接体现作者对友人的感情的一个字是(2)下列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首句写景,次句叙事,后两句抒情。B.首句写景兼点时令,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的悦耳,使人赏心悦目。)“ ”。(根据新使用的部编版教材编写)C.诗中将无知无情的明月当成善解人意的人,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和同情。D.诗歌想象奇特,体现了李白诗的浪漫主义风格。【答案】 ( 1)愁(2) B【解析】 【分析】( 1)这首诗是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以抒发感愤,寄托慰藉,表达对王昌龄怀才不遇的惋惜与同情之意。全诗选择了杨花、子规、明月、风等意象,以奇 特的想象力编织出一个朦胧的梦境,虽未追叙与好友昔日相聚的情景和友谊,但通过对景 物的描写,把友情抒发得真挚感人。因此,作者对友人的感情就是表达惋惜与同情之意的 一个 “愁”字。( 2) B.首句写出了春光消逝时的萧条景况,渲染了环境气氛的黯淡、凄楚。故选 故答案B。为: ⑴ 愁; ⑵ B【点评】 ⑴ 本题考查诗歌感情的把握,通读全诗,把握诗意,抓住重点句子体会感情。⑵ 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把握,通读全诗。把握诗意,揣摩选项正误。8.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小题。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1)这首诗的作者是: 2
诗人通过哪些景物表达离别伤感的愁绪?3在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内容分”一句中,诗人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请结合诗句析拟人手法的作用。【答案】 ( 1)李白(2)杨花、子规、明月(两个即可)( 3)拟人修辞,把明月当作使善解人意的知心人,把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夜郎 西。【解析】 【分析】(1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七 绝。此诗是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以抒发感愤,寄托慰藉,表达对王昌龄怀才不遇 的惋惜与同情之意。( 2)本诗选择了杨花、子规、明月、风等意象,以奇特的想象力编织出一个朦胧的梦 境,表达了作者对王昌龄怀才不遇的惋惜与同情之意。( 3)在最后两句诗中,诗人把明月人格化,说是要明月把自己的思念与牵挂带给朋友, 生动形象的表现了作者对朋友的深情厚意。故答案为: ⑴ 李白⑵ 杨花、子规、明月(两个即可)⑶ 拟人修辞,把明月当作使善解人意的知心人,把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夜郎西。【点评】 ⑴ 本题考查诗歌作家作品的把握,注意明确《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的作者。⑵ 本题考查诗歌的意象,结合诗意,明确意象。诗人常借一些具体的意象来表情达意。(根据新使用的部编版教材编写)⑶ 本题考查赏析写作手法。结合具体诗句,明确诗句所用修辞,写出的内容,揣摩表达的 感情。9.诗词赏析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 ) 这 首 小 令 在 写 作 上 运 用 了 。的 写 法 , 能 显 示 全 篇 主 旨 的 一 个 词 语 是(2)小令中 “枯藤 ”“老树 ”昏“鸦 ”西“风 ”瘦“马 ”夕“阳 ”等词语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答案】 ( 1)寓情于景;断肠(2)深秋晚景图【解析】 【分析】( 1)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藤”老“树 ”给人以凄凉的感觉,“昏”,点出时间已是傍晚;”前三句写景,“枯 “小桥流水人家”使人感到幽雅闲致。 12 个字画出一幅深秋僻静的村野图景。“古道西风瘦马”,诗人描绘了一幅秋风萧瑟苍 凉“寓情于景 ”的写凄苦的意境,为僻静的村野图又增加一层荒凉感。所以说前三句运用了法。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句在前面写景的基础上,借景直抒胸臆,表达了强烈的 思乡之“断肠 ”。,没有提到抒情主人公,但每一 情。所以能显示全篇主旨的一个词语是( 2)这篇作品在布局上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前三行全是写景个景物细节都意味着他的存在“古道 ”是他的经行地;——“枯藤 ”老“树 ”“昏鸦 ”小“桥 ”流“水 ”“人家 ”是,他眼中所见;,“瘦马 ”是他所骑;而“西风 ”正吹在他身上。把这些细节联结在一起,荒凉的古道上,西风劲吹 ,落叶纷飞;道旁,在小桥流水近旁的稀疏村舍里,缠着枯,人们正就会出现这样一个境界:一个秋日的黄昏藤的老树上 ,鸦雀已经回巢,不时地啼叫几声;不远处在准备着晚餐 ,炊烟缕缕。这时,一个人牵着一匹瘦马独自缓缓行进在夕阳照耀的古道上。由此可概括为描绘了一幅动人的深秋晚景图。 故答案为: ⑴ 寓情于景⑵ 深秋晚景图【点评】 ⑴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诗歌的写作手法或作者的情感态度。注意根据诗歌内容, 明确所写景物及表达的感情。⑵ 通过阅读,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各个意象之间的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断肠10. 阅读诗歌,完成题目。济上作徐祯卿两年为客逢秋节,千里孤舟济水旁。 忽见黄花倍惆怅,故园明日又重阳(1)诗歌前两句中 、 构成了强烈的时空对比。(2)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答案】 ( 1)两年为客;千里孤舟(2)表达了诗人羁旅在外的浓浓的思乡之情。(根据新使用的部编版教材编写)【解析】 【分析】( 1)这首诗第一、二句的意思是:自己已经在外面度过了两个重阳节, 在这个节日里,别人都是全家团圆,其乐融融,可我去独自一人呆在离家千里之遥的一个 小船里。其中 “两年 ”写时间, “千里 ”写空间,这两个词语构成了鲜明的时空对比。( 2)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作者的感情,自己已经在外面度过了两个重阳节,在这个节日 里,别人都是全家团圆,其乐融融,可我去独自一人呆在离家千里之遥的一个小船里。忽 然看见岸边的菊花开得正盛,可自己那有心情去欣赏呀,想到千里之外的故乡明天又是重 阳节了。据此可知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羁旅在外的浓浓的思乡之情。故答案为: ⑴ 两年为客;千里孤舟⑵ 表达了诗人羁旅在外的浓浓的思乡之情。【点评】 ⑴ 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答题时要在反复阅读诗歌的基础上理解诗歌的 内容,然后再根据题目要求从诗中筛选出恰当的词语即可。⑵ 本题考查对诗人思想感情把握的能力。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 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分析作者的感情基调,同时,要联系诗中 的景、物、意象来体会。(根据新使用的部编版教材编写)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