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期 王海超等:工程降水施工技术 321 水沟,消力池段采用截水沟的明降水存在操作缺陷。一般明 降水由渗水沟和集水井组成,适用于渗透系数小于0.5m/d, 降水深度小于2.0m的降水。明降水的正确用法:渗水沟布 置于基础0.4m以外,沟底比基础面低0.3-0.5m,每 井,井10随闸室段回填完成而封井,井9服务场内用水, 预计竣工验收合格后封井;铺盖段降水井(井1 1)因铺盖段 开挖地下潜水多而设的疏干井,铺盖段回填一定高度后停抽 并封井;左岸挡土墙后的井(井1~井6)随挡土墙的浇筑完 成,准备回填土前,逐根封井;海漫段上的两口井(井7和 井8),消力池底板处理完成后,中止抽水,消力池段验收和 30-40m设置一集水井,基础面积大且涌水量多的可以布置 成方格网的形式。 (2)因为河道施工,根据经验认为渗水必然是上下游, 即使地质报告显示左岸砂层厚,连接段局部砂层,仍认为上 下游的渗水更严重,绕渗水相对微弱,这漫长的降水路线告 诉我们注重地质报告,如果对地质不太明确的区域可以要求 增加勘探点。 海漫段浆砌石底板施工再次抽水,预计竣工验收合格后封井; (2)封井前,先停泵3 ̄5d,观察地下水的影响,对施 工影响不大,方可停泵,停泵前调换出水量较大的水泵快速 抽干井内的水,提出水泵,基坑内井点(井7一井11)采用 普通混凝土填筑,基础内回填至垫层下;基础外(井1一井6) (3)坑内降水与坑外降水并非形式的区别,真正的区别 在于降水的作用,如果坑外或坑内以截水和降水为目的,深 度大;如果坑内以疏水为目的,深度较浅。另外,坑内和坑 外的封井的方法不同。 采用普通混凝土填筑至含水层上,再用粘土回填找平。 七、结束语 由于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多样,影响降水工作的因素很多, 因此,地下水的预测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在实际降水工作中, 要结合地质勘探和降水经验,力求经济合理的方案。限于水 平,文中观点和内容不尽完善,还望读者提出宝贵意见。 参考文献 【1】JGJ/Tlll~98,建筑与市政降水工程技术规范【s1_ (4)降水井的抽水量应略小于出水量,一般初期井出水 量大,但不能因此而随便调换潜水泵,过分增大抽水量,而 导致时抽时止,易引起滤孔堵塞、土粒抽出而引起地面不均 匀沉降或周围地面开裂等,合适的单井抽水量很重要,细水 长流,井点降水需延长抽水时间才能见到成效。一般,基坑 开挖前应考虑先降水; (5)施工中,即使采用井点降水,仍出现局部小面积潜 【2J姚天强,石振华等.基坑降水手册lM].北京:中国建筑工 业出版社.2006. 水,这是由于地层裂隙构造等因素作用,地层中水并不能完 全疏干,这是一种正常的“疏不干”现象,一般1-:2天水会 下渗或潜水泵直接抽除,不会出现持续涌水,不影响施工, 无需增加井点; (6)确定降水井深度时,当抽水时间较长,一般应考虑 【3】陈崇希,林敏.地下水动力学【M】.武汉:中国地质出版社, 1999. 14J张治晖等.“疏不干含水层”的辐射井降水技术UJ.岩土工 程技术,2000,(3):159—161. 【5】陈雨孙等.试论“影响半径”[R1. 地下水位变幅,否则,不考虑。 六、井点的运行及封井 [6】李强等.无砂混凝土管深井井点降水的设计与施工Ⅲ.工 程施工技术,2006:86~89. (1)闸室段降水井(井9和井1O)随闸室段开挖而成 [7】夏文则等.井抽水地下水直线运动规律探讨【RI. (上接第318页) (1)单桩静载荷试验和后期建筑物沉降监测表明,在上 海软土地区,采用预制桩身载体桩基础在技术上是可行的, 并且能有效控制建筑物的沉降。 (2)预制桩身载体桩与传统预制管桩相比能显著提高单 桩承载力,并且由于单桩承载力高,采用载体桩能有效减少 桩数和承台而积,从而降低基础造价。 参考文献 【1】GB50021~200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s】. 【2】GB5007—200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s1. 经过专家论证,工程基础采用静压预制管桩和预制桩身 载体桩在技术上都可行,但采用静压预制管桩的经济性更好, 且载体桩单桩承载力高、设计桩数少,相应承台面积减小, 降低了混凝土和钢筋的用量,因此较好的节约了整个基础和 承台的造价。 五、桩基施工效果 载体桩施工后,对载体桩按总桩数的1%进行随机检测, 分析数据发现,当加载到2倍设计荷载时,单桩变形约为 20mm,远小于载体桩规程极限荷载允许的变形60mm,且 在1,100kN荷载下,单桩变形都约为5mm,表明载体桩单 桩极限承载力要大于2,200kN,在正常使用荷载下不会出现 不均匀沉降。 在正负零施工完毕后,委托具有沉降观测资质的单位对 建筑物沉降进行分析,建筑物最大沉降1 2mm,且建筑物角 点和中间点沉降相差不大,表明采用预制桩身载体桩基础达 到了很好的处理效果。 六、结论 【3】DGJ08—11-2010,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地基基础设计规 范》【s]. 【4】JGJ94—94,建筑桩基技术规范【s1. [5】JGJ79—2002,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s1. [6】JCJ135—2007,载体桩设计规程[s】. [7]叶建良,汪国香等.岩土工程勘察【M】.北京:中国地质大 学出版社.2000. 【8】《工程地质手册》编委会.工程地质手册(第四版)IM1.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