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学语文德育教育的现状及思考
【摘要】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唯一工作和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中——道德。”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曾说过:“道德是做人的根本一环,纵然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否则,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愈大,就能为非作恶愈大。”语文课本内容的特殊性决定了语文学科是最重要德育阵地之一。
【关键词】中学语文 德育教育
语文教材中凝结着古今中外熠熠生辉的道德精华。如果没有语文,德育就像是没有绿叶陪衬的红花;没有德育,语文教育也只是剩下河床的干河。
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德育似乎总是处于尴尬的境地。首先,与教学工作的细致相比,德育工作只是流于表面形式。一些教师以中考、高考为“挡箭牌”,只重视考试内容的讲解,而忽略德育教育。其实“德”与“智”并不矛盾,优秀的道德品质与学习品质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就像魏书生说的那样:“其实许多教师也悟出了这样的道理,那些语文教得好、成绩高的教师实际上都很善于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加强德育工作可能会占用了智育教学的时间,但这是暂时的,从长远来看,良好的成绩还得依靠良好的学风,而良好的学风主要来自正确的,系统的德育教育。其次,德育目标缺乏梯度差异。不同教育阶段的学生有着明显的差异,同一教育阶段的学生也有个体差异,要求同一教育阶段的所有学生都达到同样的程度、水平和境界,显然是脱离实际的。中学生始终只是中学生,他们在心理上和生理上都还不成熟,不能以成人的标准来要求他们。对学生的评价,也不要简单地做出或好或坏的判断。再次,学生被动接受。教师简单地向学生灌输道德,去记忆那些空洞抽象的道德观念,脱离实际。当现实与理论发生冲突时,学生的思想会产生矛盾,陷入混乱。中学阶段的学生是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是人生观,价值观逐步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他们的道德情操,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德育应该受到足够重视。
面对德育的这种尴尬境地,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该怎么做呢?
“道德品性的个体生成是在一定的价值情境或价值影响中完成的。”而语文教学恰恰可以提供这样的情境与影响,中学语文教学以文学作品为主,人物形象直观可感,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渗透,感染和熏陶作用。列宁的夫人克鲁普斯卡娅曾说:“文学是对新一代实行潜移默化的很有力的工具,文学能对一个人的道德、行为和世界观发生影响。”这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语文教师可以利用这一优势,结合中学生自身的特点,联系社会实际,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做一个有良知的人,一个有智慧的人,一个有修养的人。学会做人,是语文德育的核心。当然,这对教师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但要具有丰富的学识,而且要熟悉中学生所关注的热点,话题。中学生还缺乏较高的分析能力,很容易受到负面内容的影响,当社会的现实与所受的教育发生冲突时,正面的教育也会在学生心目中遭到怀疑。教师要关爱和引导学生,这就需要教师深入学生的内心,了解
学生的想法,正面引导学生。“小悦悦事件”在2011年震撼了国人的心灵,引发德育大讨论。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主动来探讨,分析和反思,课后写一篇关于“小悦悦事件”感想的作文,这不仅可以了解学生的想法,同时也是一次对学生进行道德文明教育的契机。
苏霍姆林斯基说:“道德准则,只有当他们被学生自己追求,获得亲身体验过的时候,只有当它们变成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开辟语文的第二课堂,鼓励学生走出去,到自然中去,到社会中去,同时加强两个课堂的渗透。让学生去参加实践,在实践中观察、体验、判断,去了解相关的道德知识,自身不断内化。德育只有更贴近现实,贴近学生的实际,把枯燥的德育内容变成与学生的亲身实践活动相结合的,具有较强的吸引力,感染力的无痕教育,德育信息才容易被学生接收,并产生一种潜在的自觉的内化运动,才能转化为自我意识,实现思想品质的自我完善,这样才更持久,更深刻。
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人,要身体力行,给学生树立可以取法和模仿的榜样。尤其是语文老师,在中学里几乎都是语文教师当班主任,与学生接触的时间最多,对学生的影响最深。教师的人格魅力是陶冶学生的力量源泉。人格的影响是一种长期的,隐性的影响因素,是通过教师自身人格的内在魅力引起学生的佩服,尊敬和模仿,从而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也形成良好的品格。中学生的模仿,不是简单地模仿外部特征,而是侧重于学习自己崇拜的人的精神,气质。所以,教师无小事,事事皆教育;教师无小节,处处是楷模。教师要不断地完善自己,做到“智如泉涌,行可以为表仪者。”
追求有道德的教育不仅是语文教育的责任,更是整个教育的责任,整个社会的责任。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直接关系到祖国及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加大对青少年的德育教育是我们全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1]梁其贵.语文德育论[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6.
[2]陈海孏.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D].上海师范大学.2011.
[3]王庆梅.新课改下初中语文德育的思考与实践[D].上海师范大学.201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