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验及系根据正压送风防烟系统的工作安全性指标,正压送风防烟系统的性能试验可分为三种类型:设计工况验证试验、系统安全性校核统适应性判定
试验。其中第二类型试验不但简单易行,而且具有实用价值,适用于一般正压系统的工程验收试验。
当自然通风不能满足排烟要求时采用机械加压送风系统。主要用在消防电梯前室,和高层的防烟楼梯间。
1、设置防排烟设施的必要性为安全疏散创造有利条件②为消防扑救创造有利条件③可控制火势蔓延扩大,减少烟害造成的财
产损失
2、防排烟工程设计的根本任务如何最大限度地减少火灾烟气的生成量 ② 如何使火灾产生的烟气迅速排除③ 有效地防止烟气从着火区蔓延扩散④ 防止烟气侵入作为疏散通道的走廊、楼梯间及其前室 ⑤确保有一个安全可靠、畅通无阻的疏散通道和安全疏散所需的时间 走廊第一安全区 前室第二安全区 楼梯间第三安全区 3、防排烟方式的分类
*防烟方式分为非燃化防烟、密闭防烟、阻碍防烟 *排烟方式分为自然排烟、机械排烟 3、建筑物各部分在防排烟设计方面的要求
*(1)房间和堂馆:首先尽可能减少发生火灾时烟气的生成量;②其次应采用有效的防火隔烟措施,防止烟气向非着火区蔓延扩散;③最后选择合理的排烟方式,以实现着火房间有效排烟,对非着火房间,防止烟气侵入。
*(2)走廊:一方面要及时有效地把从着火房间窜入该区的烟气加以排除;②另一方面要防止烟气向楼梯间前室继续扩散。 *(3)前室:一方面要及时有效地把从走廊窜入该区的烟气加以排除;②.另一方面要严防烟气向楼梯间或消防电梯间继续扩散。 *(4)楼梯间:要保证不让烟气侵害。
4、火灾烟气:火灾情况下产生的烟气。由燃烧和热解所生成的气体、悬浮微粒和剩余空气三部分组成。
5、火灾烟气成分和性质的决定因素:首先取决于发生热解和燃烧的物质本身的化学性质;②其次与燃烧条件有关;③再次,火灾扑救过程中,由于采用不同的措施和灭火剂产生的不同气体。
6、火灾烟气的危害性 高温:一旦发生火灾,火场温度常可达600℃至1000 ℃;②缺氧:燃烧消耗大量氧气,形成缺氧环境;③毒性:烟的毒性最直接的影响是造成窒息;④减光:烟的减光会影响人员疏散逃生的能见度。
7、疏散极限视距:为了使火灾中人们能够看清疏散楼梯间的门和疏散标志,在整个疏散过程中都应给予保证的某一最小值能见距离,一般用Dmin表示。对于非固定人员集中的高层旅馆、百货大楼等建筑,其疏散极限视距要求30m ;对于内部基本上是固定人员的住宅楼、宿舍楼、生产车间等的疏散极限视距 5m,各国普片认为当能见视距降到3米以下时,逃离火场就十分困难了。 8、人可以生存的极限值:O210%,CO210%,CO0.128%,Tair149℃(人在呼吸处)
9、可燃物的燃烧速度:可燃物在正常供气条件下燃烧时,单位时间内单位燃烧表面积上所失去的质量数。(Kg/㎡h) 10、着火房间中的燃烧速度:单位时间内可燃物热解与燃烧所失去的质量数。 11、烟气在建筑物内流动的根本原因:烟气的密度和空气的密度差
12、烟的减光系数Cs与能见视距D之积为常数C即CsDC.疏散通道上反光标志,疏散门C=2~4;对发光型标志,指示灯C=5~10 13、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保证安全疏散的烟气浓度为0.1M1
14、影响烟气流动的因素:热烟气的浮力与膨胀力;②烟囱效应;③外界风的作用;④通风空调系统的影响;⑤运动物体的活塞效应 15、着火房间内烟气的光学浓度为Cs=25~30M1
16、一般着火房间内烟气的平均相对压力约为10-15pa,短时峰值为35-40pa
17、火场排烟的时机 *火灾初期:提高能见度;*火灾后期:排除烟气和高温热气
18、开口面积A小的房间,发烟量较多 在相同的开口面积下,开口高度H越低,发烟量也越多 火灾实验表明,在火势旺盛阶段,烟气从室内流出后,在走廊中的流动是呈层流流动状态的,这个流动过程有两个特点:一、烟气在上层流动,空气在下层流动。二、烟气层的厚度在一定的流程内能维持不变
19、走廊中流动的烟气层的厚度与走廊的围护结构、烟气流程长短、烟气量大小及烟气温度等有关,其中烟气温度起决定性作用。 设置机械排烟设施的部位,其排风机的风量应符合下列规定:担负一个防烟分区排烟或净空高度不大于6.00m的不划防烟分区的房间时,应按每平方米面积不小于60m3/h计算(单台风机最小排烟量不应小于7200m3/h)。 ②担负两个或两个以上防烟分区排烟时,应按最大防烟分区面积每平方米不小于 120m3/h计算。 ③中庭体积小于17000m3时,其排烟量按其体积的6次/h换气计算;中庭体积大
于17000m3时,其排烟量按其体积的4次/h换气计算,但最小排烟量不应小于 102000m3/h 20、需要设置防排烟设施的部位
*防烟部位①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消防电梯间前室或合用前室;②封闭避难层(间);*排烟部位③内走道;④房间;⑤中庭;⑥地下室
21、防烟分区的划分根据防烟分区的划分原则,按照防烟分区的划分方法和隔烟位置来确定防烟分区的具体布置。
22、防排烟方式的选择(1)自然排烟适用于房间、走廊、前室和楼梯间等场合;(2)机械防烟适用于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消防电梯前室或两者合用前室,以及封闭式的避难层或避难间等场合;(3)机械排烟适用于无窗房间和走廊等场合。 23、自然排烟 自然排烟口的设置位置和有效开口面积的确定
24、机械防烟(1)加压送风量的确定;(2)送风口的布置及尺寸的确定;(3)送风管道的布置及尺寸的确定; (4)送风机的选型及布置; (5)泄压途径的确定;(6)系统运行调节方式的确定。
25、机械排烟(1)机械排烟量的确定; (2)排烟口的布置及尺寸的确定;(3)排烟管道的布置及尺寸的确定; (4)排烟机的选型及布置; (5)补风途径的确定; (6)整体防排烟系统的构成和控制。
26、防烟分区的定义采用挡烟垂壁、隔墙(采用非燃材料的隔墙)或从顶棚下突出不小于0.5m的挡烟梁等措施划分的防烟空间
27、划分防烟分区的目的把火灾烟气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并通过排烟设施迅速排除,从而有效地减少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防止火灾蔓延扩大,并为火灾扑救创造有利条件。
28、防烟分区的划分原则 ①防烟分区不应跨越防火分区 ②每个防烟分区的建筑面积不宜超过规范要求③按楼层划分防烟分区 ④特殊用途的场所应单独划分防烟分区
29、特殊用途的场所应单独划分防烟分区 ①疏散楼梯间及其前室②消防电梯间及其前室③避难层,避难间等 ;不论面积多大,都应单独划分防烟分区。
30、超高层建筑避难间、避难层:避难层或避难间不论面积多少,都应单独划分防烟分区,并有良好防排烟设施。
31、《高规》、《建规》,每个防烟分区的建筑面积不应超过500m2 。设有机械排烟系统的汽车库,每个防烟分区的建筑面积不宜超过2000m2。歌舞娱乐放映游艺场所一个厅、室的面积不应大于200m2。 32、防烟分区划分构件: 挡烟垂壁、挡烟隔墙、挡烟梁等
33、挡烟垂壁是指用不燃体制成,从顶棚下垂不小于500mm的固定或活动的挡烟设施。(它可以阻止烟气沿水平方向流动,可以有效提高排烟的效果),其下缘距地面高度不应小于1.8米
34、防烟吊顶是利用吊顶本身下垂的结构部分起隔烟作用,因此要求下垂部分的有效高度应超过挡烟垂壁的有效高度。 35、防火阀的作用 ①通断作用 ②调节作用 ③启动作用 ④防火作用 36、防火阀的类型 防火阀 防火调节阀 排烟防火阀
(1)防火阀(防火调节阀)(通风空调管道)动作温度:70℃(平时处于常开状态)
(2)排烟防火阀(排烟管道)二次动作:电磁启动二次动作温度:280℃(平时处于常闭状态) (3)排烟阀(排烟管道)动作:电磁启动(平时处于常闭状态
37、防火调节阀安装在有防火要求的通风、空调系统的送回风管道上。平时处于开启状态,火灾时管道内温度达到70℃阀门关闭。 防火调节阀的具体设置部位和构造要求:(1)通风管道穿越不燃烧体楼板处应设防火阀。通风管道穿越防火墙或建筑物变形缝处的两侧均应分设防火阀。(2)送回风总管穿过通风空调机房的隔墙和楼板处应设防火阀,防止机房的火灾通过风管蔓延到建筑物内的其他房间内。(3)送回风管道穿过贵宾休息室、多功能厅、大会议室、易燃物质试验室、储存量较大的可燃物品库房及贵重物品间等性质重要或火灾危险性大的房间的隔墙和楼板处应设防火阀。(4)多层和高层工业与民用建筑的楼板常是竖向防火分区的防火分隔物。在这类建筑中的每层水平送回风管道与垂直风管交接处的水平管段上应设防火阀。(5)多层公共建筑和高层民用建筑中厨房、浴室、厕所内的机械或自然垂直排风管道,如采用防止回流的措施有困难时,应设防火阀。(6)控制防火阀关闭的易熔合金或其他感温元件应设在容易感温的部位,其动作温度应比通风系统最高正常温度高出25℃,宜为70℃。(7)为使防火阀能自行严密关闭,不仅防火阀的关闭方向应与通风管内的气流方向一致,而且应使设置防火阀的通风管道具有一定的强度,即在设置防火阀的管段处应设单独的支吊架,防止风管变形(8)进入设有气体自动灭火系统房间的通风空调管道上应设防火阀。
38、排烟防火阀的设置部位(1) 在排烟系统的排烟支管上应设排烟防火阀(2) 排烟管道进入排烟机机房处应设排烟防火阀,并与排烟机连锁。(3)在必须穿过防火墙的排烟管道上应设排烟防火阀,并与排烟机连锁。
39、排烟防火阀的安装注意事项(1)设置防火阀时,从防火墙至防火阀的管道应采用厚度为 1.5mm以上的钢板制作,以增加管道的刚度(2)防火阀应单独吊装
40、排烟阀主要安装在机械排烟系统中各排烟支管的端部,作为常闭排烟口使用。
41、自然排烟的定义 借助室内外气体温度差引起的热压作用和室外风力所造成的风压作用,使室内烟气和室外空气之间形成对流运动,通过对流将烟气从建筑外窗或排烟口排至室外
42、*自然排烟的优点(1)不需要专门的排烟设备和外加动力,构造简单、易于操作。(2)投资少,运行维修费低。(3)平时可兼作通风换气用
*自然排烟的缺点(1)自然排烟的效果不稳定。(室外风向风速、环境温度等)(2)对建筑物的结构有特殊要求。 (美观、隔音、防雨)(3)存在火灾通过排烟口蔓延到近邻上层的危险性
43、中性层:火灾温度越高,中性层越往下移,对外排烟面积越大;下部吸入口面积增大,中性层亦往下移,对外排烟面积也就越大; 上部排出口面积增大,中性层越往上移,对外排烟面积越小。一般情况下高层建筑的中性层大致在建筑高度的1/2附近 对于气密性特别好的高层建筑,中性层约位于总高度的70%左右。
44、风的基本参数 *风速 *风向 *风频 室外标准高度(10m)处的风速 45、自然排烟口有效面积的确定
(1)除建筑高度超过50m的一类公共建筑和建筑高度超过100m的居住建筑外,靠外墙的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消防电梯前室或合用前室可采取自然排烟措施。(2)采用自然排烟的开窗面积应符合下列规定:①防烟楼梯间前室、消防电梯间前室可开启外窗面积不应小于2.00m2,合用前室不应小于3.00m2。②靠外墙的防烟楼梯间每5层内可开启外窗总面积之和不应小于2.00m2;③长度不超过60m的内走道可开启外窗面积不应小于走道面积的2%;④需要排烟的房间可开启外窗面积不应小于该房间面积的2% ⑤净空高度小于12m的中庭可开启的天窗或高侧窗的面积不应小于该中庭地面面积的5%。
46、设置自然排烟设施的场所,其自然排烟口的净面积应符合下列规定①防烟楼梯间前室、消防电梯间前室,不应小于2.0m2;合用前室,不应小于3.0m2;②靠外墙的防烟楼梯间,每5层内可开启排烟窗的总面积不应小于2.0m2;③中庭、剧场舞台,不应小于该中庭、剧场舞台楼地面面积的5%;④ 其它场所,宜取该场所建筑面积的2%~5%。
*房间:①根据烟气流动特点,可开启的外窗应尽量设置在上方,并应有能方便开启的装置 ②房间的排烟窗应尽量设置为两个或两个以上,且不同朝向,使建筑物的主要开窗面平行于当年的主导风向③为防止火焰和烟气由外墙窗口蔓延至上层建筑,防止“贴壁效应”的措施
*一类建筑和除单元式和通廊式住宅外的建筑高度超过32m的二类建筑以及塔式住宅,均应设防烟楼梯间 (1)楼梯间入口处应设前室、阳台或凹廊。(2)前室的面积,对公共建筑不应小于6 m2,与消防电梯合用的前室不应小于10m2;对于居住建筑不应小于4.5m2,与消防电梯合用前室的面积不应小于6 m2;对于人防工程不应小于10m2。(3)前室和楼梯间的门均应为乙级防火门,并应向疏散方向开启。 47、欲在西安市区建造一幢36层、层高3m的高层建筑,建筑物拟东西走向,外窗高1.6m,试分析在火灾初期(300℃左右)利用外窗进行自然排烟的可行性
解:① 查气象资料,找出该地风速, W0=2.2m/s; 风压系数:K=0.45 ② 设定室内外温度tw=30℃, tn=300℃ Tw=303K,Tn=573K ③ 计算自然排烟失效的临界风速Wlj ④ 求解极限高度
wljw0wljw0(HjxH0jx)n13因为在市区所以,n=1/3
Hjx
(HH0)wljw0H03=72.76 m
因为72.76m<36×3m =108m
所以,火灾初期不能实现自然排烟。
48、全国范围来说,平均的气象标准风速为2.4m/s,采用外窗自然排烟的建筑物极限高度约在50m左右。
49、自然排烟的一般规定 自然排烟口应设于房间或内走道净高的1/2以上,宜设在距顶棚或顶板下800mm以内内(以排烟口的下边缘计)。内走道和房间的自然排烟口,至该防烟分区最远点烟气流动路线的水平距离不应大于30m。 自然排烟窗、排烟口、送风口应采用非燃材
料制作,宜设置手动或自动开启装置,手动开关应设在距地坪0.8~1.5m处。非封闭避难层(间)应设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朝向的可开启外窗或百叶窗,两个朝向时每个朝向自然排烟的面积均应≥2.0m2。
50、机械防烟:在疏散通道等需要防烟的部位送入足够的新鲜空气,使其维持高于建筑物其他部位的压力,或在开启的门洞处形成具有一定速度的与烟气流动方向相反的气流,从而把着火区域所产生的烟气堵截于防烟部位之外。
51、机械防烟方式的缺点 当加压送风楼梯间的正压值过高时,会使楼梯间通向前室或走廊的门打不开。 52、机械防烟设施的设置部位
(1)根据《人民防空工程设计防火规范》规定,应设置机械防烟设施的部位有: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或合用前室;避难走道的前室 (2)根据《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规定,应设置机械防烟设施的部位有: ①不具备自然排烟条件的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消防电梯前室或合用前室; ②采用自然排烟措施的防烟楼梯间,其不具备自然排烟条件的前室;③封闭避难层(间)。 (3)根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规定,应设置机械防烟设施的部位有(2005版)
①不具备自然排烟条件的防烟楼梯间;②不具备自然排烟条件的消防电梯间前室或合用前室;③设置自然排烟设施的防烟楼梯间,其不具备自然排烟条件的前室。
53、建筑中的防烟设施可采用机械加压送风防烟方式和可开启外窗的自然排烟方式。 当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消防电梯间前室或合用前室各部位当有可开启外窗时,能采用自然排烟方式。自然排烟方式和采用机械加压送风方式不可共用,因而造成楼梯间与前室或合用前室在采用自然排烟方式和采用机械加压送风方式排列组合上的多样化。
54、加压楼梯间的工作安全指标 第一,使所有关门的直接加压或间接加压的楼梯间及其前室内的正压值保持在一定的范围之内;第二,使所有开启的直接通向或间接通向走廊的门,简称一道门或二道门处维持一股与烟气流向相反的具有一定流速水平的空气流。 55、机械防烟系统的送风方式(楼梯间) 单点送风 多点送风
56、楼梯间宜每隔二至三层设一个加压送风口;前室的加压送风口应每层设一个。
(1)楼梯间的送风口要布置在楼层之间的休息平台上,最好要设在与通向前室的防火门相对的墙面上。高度在平台以上1.2米处。 (2)前室的送风口要布置在离地板面的距离为顶棚面高度的1/2以下。排气口要布置在离地板面的距离至少应为顶棚高度的1/2以上。 (3)管道设计的基本要求 ①提高经济性 ②满足技术性③ 布置合理性④ 保证安全性 ⑤力求通用性
57、正压送风量的计算方法较多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推荐的2种基本公式:一是疏散通道需要保持一定的正压值(压差法);二是开启着火层疏散通道时要相对保持门洞处的风速(流速法)。
(1)压差法 采用机械加压送风的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消防电梯前室及合用前室,其加压送风量按当防火门关闭时,保持一定正压值的计算,送风量Ly(m3/h):
Ly0.827AP1/b36001.25 式中 △p —门、窗两侧的压差值; b—指数,对于门缝及较大漏风面积取2,对于窗缝取1.6;0.827—计算系数; 1.25—不严密处附加系数; A—门、窗缝隙的计算漏风总有效面积,m2。
一般楼梯间的压力范围为40~50Pa ,前室、合用前室、消防电梯间前室、封闭避难层(间)的压力范围 25~30Pa
(2)门洞风速法 采用机械加压送风的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消防电梯前室或合用前室,当门开启时,保持门洞处一定风速所需的风量Lv(m3/h)
Lv式中 F—每个门的开启断面积,m2;对于疏散门, F2.01.6m2;电梯门 FnFv(1b)3600a2.01.8m2 v—门在开启时门洞处所应具有的风速; 目前我国在设计中门洞空气流速采用0.7~1.2m/s。
a—排烟系统的背压系数;当走廊采用自然排烟时,背压系数取0.6;当走廊采用机械排烟时,背压系数取0.8。 b—送风管道的漏风附加系数,送风管道为金属管时,b=0.15;混凝土风道时,b=0.25 ; n—同时开启门的计算数量。20层以内的建筑物,取n=2,超过20层的建筑物,取n=3。 V:发生火灾时,烟气的水平扩散速度可达到0.5~0.8m/s,
58、某29层综合贸易大楼,层高3m,为一类高层建筑。其中一防烟楼梯间内共有29个1.5m×2.1m的双扇防火门,楼梯间外墙上共有25个1.5m×1.6m的双层钢窗。前室内有一个双扇防火门与走道相通。试用计算法确定加压送风量及风道、风口尺寸。 (1)楼梯间内虽有外窗,因是高度超过50m的一类建筑,故应在楼梯间设计机械加压送风系统。 (2)前室不送风。
(3)查表法得:35000~40000 m3/h
(4)压差法
一个双扇门f=0.03m2(查表),取b=2
1/bP50Pa1/2
L.827b=2 f29P36001.250.827290.035036001.25 y1 0 ,
=22894 m3/h
每个可开启外窗的缝隙长度为7.8m,按双层窗查得漏风量为7.6m3/(m•h),外窗总漏风量为: L7.67.8251482y2
(5). 风速法 取n=3,F=1.5×2.1=3.15m2 v=1.0m/s , b=0.15 a=0.8
L360048904v 0.8
从上面可以看到,按风速法算出的风量大于按压差法算出的风量,并与表中控制风量相比,故最后确认的计算加压送风量为48904 m3/h 封闭避难层(间)的机械加压送风量,应按避难层净面积每平方米不小 30 计算。
59、机械加压送风和机械排烟的风速,应符合下列规定:① 采用金属风道时,不应大于20m/s。② 采用内表面光滑的混凝土等非金属材料风道时,不应大于15m/s。③送风口的风速不宜大于7m/s;排烟口的风速不宜大于10m/s。
60、一定的质量流量和流体参数下,减少摩擦阻力的措施:(1)减少管道的长度。(2)降低摩擦阻力系数值。(3)增大管道的口径 61、减少管道变流股处的局部阻力 采用圆角边或一定锥度的扩展段结构 减小支管与直管的夹角,一般不宜大于30度 以平稳的转弯代替支管 在总管中,根据支管的流量分配装设合流板或分流板
62、运行调节方式可分为稳压调节、旁通调节和变风量调节三种基本方式。 63、风机性能指标 ①风量②风压 ③轴功率 ④效率
64、风机的进出口位置(1)设在建筑物外空气比较洁净的地点;(2)为了防止把建筑物排到室外的烟气收回本系统,进风口应设在排烟口的上风侧,与排烟口的水平距离宜大于15m,并低于排烟口布置;(3)进风口下缘距室外地坪一般不低于2m,以免吸入地面灰尘;(4)进风口如不与风管或其他设备连接时,应装网孔为20mm~25mm的入口保安网。
65、为保证风机工作的安全可靠,必须采取的措施 送风机尽可能远离烟气的排出口,布置在各种不利孔口的上风向,送风机的进风口应设置自动关闭装置,当烟气回流时能自动关闭。加压送风机的机房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5h的隔墙和1.5h的楼板与其他部位隔开,隔墙上的门应为甲级防火门
66、防烟楼梯间宜采用自垂式百叶风口,宜每隔二至三层设一个加压送风口; 67、前室、合用前室宜采用常闭型加压送风口,宜每层设一个风口。
68、机械排烟方式是利用排烟机把着火区域中所产生的高温烟气通过排烟口、排烟管道等构件强迫排至室外的排烟方式。 69、机械排烟方式的优缺点
优点①排烟效果比较稳定 ②造成负压使得烟气不会向其他区域扩散
缺点①在火灾猛烈阶段排烟效果可能大大降低 ②排烟设备必须耐高温③初投资和维修费用高
70、机械排烟设施的设置部位《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一类建筑和建筑高度超过32m的二类建筑的下列部位,应设置
*机械排烟设施:(1)无直接自然采光和通风,或者设置了固定窗扇,且长度超过20m的内走道,或虽有直接采光和自然通风,但长度超过60m的内走道; (2)在房间无窗(包括设固定窗扇的房间和地下室的房间)的情况下,若房间面积超过100m2,且经常有人停留或可燃物较多时,一旦发生火灾,烟气生成量多,造成的危害大,应考虑适当的机械排烟设施(3)不具备自然排烟条件或净空高度超过12m的中庭;(4)除利用窗井等开窗进行自然排烟的房间外,各房间总面积超过200m2或一个房间面积超过50m2,且经常有人停留或可燃物较多的地下室。
*排烟部位 除建筑高度超过50m的一类公共建筑和建筑高度超过100m的居住建筑外,靠外墙的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消防电梯前室和合用前室,宜采用自然排烟方式。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排烟部位①丙类厂房中建筑面积大于300m2 的地上房间;人员、可燃物较多的丙类厂房或高度大于32.0m的高层厂房中长度大于20.0m 的内走道;任一层建筑面积大于5000m2 的丁类厂房;② 占地面积大于1000m2 的丙类仓库;③ 公共建筑中经常有人停留或可燃物较多,且建筑面积大于300m2 的地上房间;长度大于20.0m的内走道;④中庭;⑤设置在一、二、三层且房间建筑面积大于200m2 或设置在四层及四层以上或地下、半地下的歌舞娱乐放映游艺场所;⑥总建筑面积大于200m2或一个房间建筑面积大于50m2且经常有人停留或可燃物较多的地下、半地下建筑或地下室、半地下室;⑦其它建筑中长度大于40.0m 的疏散走道。
33.151.010.15
71、设置自然排烟设施的场所,其自然排烟口的净面积应符合下列规定: 中庭、剧场舞台,不应小于该中庭、剧场舞台楼地面面积的5%;其它场所,宜取该场所建筑面积的2%~5%。
72、机械排烟系统的分类 (按工作方式分 )①局部机械排烟系统 ②集中机械排烟系统(集中式排烟系统是由挡烟垂壁、防火阀、排烟口、排烟管道、排烟机、烟气排出口以及电气控制等设备组成。) 73、防排烟工程中排烟量的确定方法 单位面积法 换气次数法 防烟分区地板面积
pyQFi(1)机械排烟量的确定《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设置机械排烟设施的部位,其排烟风机的风量应符合下列规定.① 担负一个防烟分区排烟或净空高度大于6.00m的不划防烟分区的房间时,应按每平方米面积不小于60m3/h计算(单台风机最小排烟量不应小于7200m3/h )。②担负两个或两个以上防烟分区排烟时,应按最大防烟分区面积每平方米不小于120m3/h计算。③中庭体积小于17000m3时,其排烟量按其体积的6次/h换气计算;中庭体积大于17000m3时,其排烟量按其体积的4次/h换气计算,但最小排烟量不应小于102000m3/h。
(2)地下汽车库的建筑面积超过2000m2时,应设排烟设施,无自然排烟条件时,应设机械排烟设施。其排烟量按6次/h计算;汽车库内无自然补风条件时,应设机械补风系统,且补风量不宜小于排烟量的50%。
(3)单位面积法规定: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上的排烟量为: υ= 60 m3/m2·h 对于任何一个防烟分区,其排烟量为:一个防烟分区的面积通常为500 m2,那么,该防烟分区的最小排烟量为多少呢?V=60×500=30000 m3/h 一个防火分区的面积为2000m2,该防火分区74、排烟设备 ①排烟风机 ②排烟管道 ③排烟口 ④排烟设备的电气控制 75、排烟风机
(1)《高规》第8.4.7条规定, 排烟风机可采用离心风机或采用排烟轴流风机,并应在其机房入口处设有当烟气温度超过280℃时能自动关闭的排烟防火阀。排烟风机应保证在280℃时能连续工作30min。《高规》第8.4.12条规定,排烟风机的全压应按排烟系统最不利环管道进行计算,其排烟量应增加漏风系数。
*离心风机(电机或皮带在气流之外) *轴流风机(高温排烟型 单速 双速) *混流风机(消防高温排烟风机 单速 双速) (2)《建规》(GB50016-2006)第9.4.8条规定排烟风机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排烟风机的全压应满足排烟系统最不利环路的要求。其排烟量应考虑10%~20%的漏风量; 排烟风机可采用离心风机或排烟专用的轴流风机; 排烟风机应能在280℃的环境条件下连续工作不少于30min;④ 在排烟风机入口处的总管上应设置当烟气温度超过280℃时能自行关闭的排烟防火阀,该阀应与排烟风机连锁,当该阀关闭时,排烟风机应能停止运转。
(3)排烟管道《规范》规定 对于机械排烟的速度,采用金属管道时,不应大于20m/s;采用内表面光滑的混凝土等非金属材料管道时,不应大于15m/s。
76、排烟管道设计布置要点排烟管道的布置不影响生产操作,不影响建筑美观,不影响通过区域的安全,力求少占车间或建筑物的有效利用空间,便于安装和运行维护。排烟管道不允许和工业通风工程中用来排除易燃易爆气体、蒸气或粉尘的管道合一,否则就可能引起燃烧爆炸。另外,机械排烟系统宜与通风空调系统分开独立设置,而独立设置的机械排烟系统可兼作平时通风排气使用。
*如符合下列条件的通风空调系统,也可以利用进行排烟:① 通风空调系统的设计应按排烟系统要求进行,如排烟量、管道尺寸、风机、电源等必须满足排烟要求。② 烟气不能通过空调器、过滤器等。③ 排烟口应设有作用温度等于和小于280℃的遥控自动切换的排烟阀。④ 钢制风管的壁厚要符合排烟管道要求,一般不小于1.5 mm,并且风管的保温材料包括粘结剂必须采用非燃烧材料。
*排烟竖井顶部应高出楼层面,排烟口下缘高出屋面不小于1m。设在屋顶的排烟口距可燃构件和可燃物不应小于1m。管道的连接方式是管段与管段,管段与变流向、变流股管件之间的装配密封方式,通常有焊接、铆接和法兰连接三种 排烟管道因排出火灾时烟气温度较高,除应采用金属板、混凝土等非燃烧材料制作外,还应安装牢固,排烟时温度升高不致变形脱落,并应具有良好的气密性。 *高温管道埋设或穿越建筑物维护结构的部位必须采用一系列防火措施:① 排烟管道敷设在屋架、顶棚、楼板内的部分,外表面与木质等可燃构件应保持不小于15cm的距离或在外表面用包有厚度不小于10cm的绝热非燃烧保温材料进行隔热或覆盖。② 排烟管道不应穿越防火分区,竖直穿越各层楼板的竖井管道应用耐火材料制成,并宜设在管道井内或采用混凝土烟道,且周围的缝隙必须用非燃材料严密堵塞,以免烟气侵害其他防火分区或其他楼层。
*排烟管道不宜穿越防火墙和非燃烧体的楼板等防火分隔物,如必须穿越时,则应采用相应的防火措施:设置防火阀; 穿越段2m长度内用非燃绝热材料覆盖;穿越处间隙应用非燃材料填塞严密等。 77、机械排烟口的设置 *有效尺寸 *布置 *数量 *形状
排烟口的尺寸根据烟气通过排烟口有效断面时的速度不应大于10m/s进行计算。
有五个防烟分区,其中最大防烟分区的面积为480m2,该防火分区设置一台排烟风机,试确定风机的最小排烟量?V=120×480=57600 m3/h
*机械排烟口的设置(1)垂直布置对于顶棚高度不超过3m的建筑物,排烟口应设在防烟分区的顶棚上或靠近顶棚的墙面上,即可设在距顶棚800mm以内的高度上;对于顶棚高度在3m~4m的建筑物,排烟口可设在距地面2.1m的高度以上;对于顶棚高度超过4m的建筑物,排烟口可设在地面与顶棚之间1/2以上高度的墙面上,(2)水平布置 排烟口应尽量设置在防烟分区的中心部位,并应距疏散出口的水平距离在2m以上,且距该防烟分区最远点的水平距离不应超过30m 数量 当用挡烟隔墙或挡烟垂壁划分防烟分区时,每个防烟分区应分别设置排烟口。若同一防烟分区内设置数个排烟口时,所有排烟口应能同时开启,排烟量应等于各排烟口排烟量的总和。排烟口的设置应根据建筑平面布局的具体情况,尽可能做到使烟气流动方向与人员疏散方向相反, 为了防止顶部排烟口的烟气外逸,可在排烟口的一侧的上部装设挡烟垂壁。 78、排烟设备及部件主要包括风机、排烟口、管道及排烟防火阀等 *(1)排烟口 机械排烟系统的进出口较适用旋转式开关。平时关闭,在发生火灾时,根据火灾烟气扩散蔓延情况予以开启。开启动作方式有手动和自动两种方式。手动又分为就地操作和远距离操作两种。远距离操作一般设在离排烟口6m距离的区域内。自动方式有烟(温)感电信号联动和温度熔断器动作两种。 排烟口的控制方式大体上有以下三种:(1)手动开启装置 宜设在墙面上,开启装置的位置应便于操作,距地板面0.8m-1.5m,或者从顶棚下垂时,距地板面的高度不宜超过1.8m,其开启力不应超过100N。(2)有感烟探测器联动的自动开启装置,感烟探测器作用半径不应大于10m(3)由远距离自动操纵的开启装置,必须同时设置手动开启装置 *(2)排烟机 排烟机的驱动方式有电动机驱动和发电机带电动机驱动两种方式。 排烟防火阀设置在排烟系统的管道上或安装在排烟机的吸入口处,平时处于关闭状态。 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电源,均可视为有备用电源:⑴ 两个独立电源,分别不同母线供电;⑵ 两个区域变电站(电压35kV)以上,分别不同母线供电;⑶ 同时具有城市电网电源和自备发电设备。 79、火灾烟气的密度计算 y353/Ty kg/m³80、火灾标准温度曲线 火灾时的烟气温度K tv345lg(81)t0 着火房间时刻温度 着火房间门窗玻璃破碎时起算时间,分钟 初始气温℃,t02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