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钟表》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新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材84~85页。
教材分析:
一年级学生已经储备了一些认识钟表的生活经验,因此大多数孩子会看整时,但这些只是粗浅的,感性的.教材安排了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情景,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认识时间。
学情分析:
钟表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时间的知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都离不开,学生每天起床、吃饭、上课、下课都要按照一定的时间来进行,这样在生活中潜移默化的就感知了时间这一抽象概念的存在,而且一年级学生在学前教育时就初步认识了钟面,所以本节课的内容对于他们来说并不陌生。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钟面,会看钟面的时间。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应用意识。
3.建立时间观念,使学生从小养成规律的作息时间和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思考解决问题,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能正确说出并会表示几时,并会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具准备:钟表模型、学具钟表、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位好朋友,它神通广大,会七十二变,你们猜猜:它是谁?(孙悟空)
2.对啦,虽然它有很高的本领,但最近它非常苦恼,想请大家帮帮它,你们愿意吗?
3.白板出示孙悟空迟到图,提问:它苦恼的是什么?(它老是迟到)你们知道为什么吗?(睡懒觉)孙悟空也想早起,可是每次都睡过头,你们有什么办法帮它呢?老师想到了一个好办法,就是送它一个小礼物,让这个小礼物去帮帮它。(显示闹钟)
4.闹钟能为我们做些什么呢?(告诉我们时间)
二、教学新课
(一)初步认识钟面
教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钟表。(板书课题)
教师:仔细观察,钟面都有些什么?这两根针有什么特点?(课件出示钟面)
教师:同学们观察得很认真,这又细又长的针叫分针,又
短又粗的针叫时针;钟面上有1到12这12个数,还有12个格。
(二)认识整时
(1)初步认识整时
课件出示钟表,钟面上所指示的时刻是多少?你是怎样认识整时的,7时的时针和分针分别指向什么?(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7,就是7时)
(2)对比
师引导认识整时:8时、3时、6时。出示小红一家吃午饭图,问:小红家几点吃午饭?(不知道,她家表坏了,只有一根针。)
师:小红家的表真的坏了吗?这是几时?
师引导得出:时针和分针都指向12,看起来像一根针,这是12时。
数学中把8时、3时、6时、12时这样的时刻叫做整时。(板书:整时。)
你们能说一说认识整时的方法吗,整时的时候钟面的时针和分针分别指向什么?
教师小结:分针长长指12,时针指几就几时。
即时练习:请同学们用自己手中的钟表模型,拨出9时。让大家每4人一组相互检查一下拨的对不对。让拨得不对的同学说一说,自己错在什么地方。
(三)学习记录时刻
我们已经认识了整时,你有什么好办法记录这个时刻?老师给大家介绍两种方法:一种是文字记录法:8时;一种是数字记录法:8:00,教师略做解释:用数字表示整时,冒号右边是2个“0”,冒号左边是几就是几时。然后让学生独自用两种方法记录3时和6时。
三、巩固练习
1.让学生独立做第85页的练习题后到白板上汇报结果,以巩固整时的认识及记录方法。
2. 质疑:同样是9时,为什么小明做的事情不同?让学生在区分中拓展认识。
板书设计: 认识钟表
整时
分针长长指12,时针指几就几时。
课后反思:
《认识钟表》这一课是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的内容,本节课的主要让学生认识整时。
钟表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时间的知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都离不开,学生每天起床、吃饭、上课、下课都要按照一定的时间来进行,这样在生活中潜移默化的就感知了时间这一抽象概念的存在,而且一年级学生在学前教育时就初步认识了钟面,所以本节课的内容对于他们来说并不陌生。但一年级学生对钟表仅仅是感性的认识,而且非常浅显,因此认识钟表是一年级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因为小朋友平时对时间的关注很少,也没有什么时间概念。故本节课以孙悟空迟到的故事引入,大大提起了学生的兴趣,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准备,整节课以学生动手拨动钟表模型为主,让学生自己感受拨动指针的乐趣,从中认识整时,师适时进行德育,教育学生学会按时做事、节约时间。
不足之处是:一方面,学生自备的钟表模型不统一,有的有秒针,而师在教学时只是略微介绍秒针,导致这部分学生在拨时间时分不清分针与秒针,师应该在介绍分针与时针时让学生先认清自己手中钟表模型的指针;另一方面是对学生的巡视不到位,没照顾到后排的学生,导致后排学生没融入课堂,自个儿在那玩,以后需要在这方面改进。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每一位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中学会探究、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思考和分析,成为课堂学习的小主人。他们在这种动态的实践中感受到数学的价值,理解并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从而促进可持续性学习素养的形成与积累。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