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课堂生成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新兴的一个名词,生成与课堂预设相伴相生。如果教师心中具有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和教师的共同进步、共同发展为理念,那么,智慧的火花定能引领我们提炼精彩,追求课堂的高效。
关键词:高效课堂;预设教案;即兴创造
在中学教育中,所谓课堂生成,是指课堂教学中不顾预知的发展,即这种发展不是靠逻辑可以推演出来的,它往往表现为“茅塞顿开”“豁然开朗”。
预设是课堂教学的基本特性,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要求。教师在课前必须对教学目的、任务和过程有一个清晰的、合理的思考和安排。实际上,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预设体现教学的计划性和封闭性,生成体现教学的动态性和灵活性,两者在教学中相辅相成,相互制约。 一、课堂不能全是预设教案的展示过程
兼有预设与生成的课堂,才能焕发生命的活力,才能展现课堂的动态美,才能使课堂充满人文美。 案例一:
同课异构的公开课,学习的是《夸父逐日》,教师在课前预设了这样一个问题:夸父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很多学生的回答是:有理想、不懈追求的人;无私奉献、为理想甘愿献身的人;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人等。
但有一个女生的回答是:一个自不量力的人。 课堂上,教师在这里并没有关注这一声异样的回答。
教师如果抓住这个女生的回答,引导学生学习和了解神话创作的目的和意义,即夸父为什么逐日?(教师在课前预设中没有这一问题)让学生明白,在远古时期,人类对大自然的许多现象是不能做出科学的阐释,只能借助神的力量来解释。“夸父逐日”反映的正是远古时期人类在认识和探索大自然的过程中对黑暗的恐惧和对光明的追求。此时,夸父的形象就初步有了:为了追求光明不惜以生命为代价的古代英雄。
再结合教师课前预设的另一个问题:课文最后一句“弃其杖,化为邓林”如何理解?这个问题解决了,夸父的英雄形象就更完整、更丰富了。至此,文本的人文目的也基本达成,即学习夸父身上所表现的为理想不放弃追求,甚至甘愿以生命为代价的精神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在案例一中,学生的回答已将教师预设的几种答案汇报了出来,可以说生成都是在预设的基础上产生的,是“意料之中”的。但当女生有不同的见解时,教师却打断了学生的思路,并没有有效地利用这个随机生成的资源,对女生独到的见解与创新意识没有给予肯定和赞赏。
“课堂不是执行教案,而是教案再创造的过程”。如果上课仅仅是执行教案,教师期望的是学生按照教案设想做出回答,否则就努力引导学生直至达到预定答案为止,这样就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
二、课堂不能完全是师生的即兴创造
凡事都有度,重要的是和谐、自然。教师不能只为了体现新课标精神,为了追求“动态生成性教学”,而被课堂上一些错误信息和毫无意义的生成性问题扰乱视线,为求“生成”而“迷失”文本,“迷失”目标。 案例二:
同课异构的公开课,学习的是《夸父逐日》。教师在“课堂延伸”环节中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愚公移山》中愚公移山的精神感天动地,移走了两座大山,但有人认为愚公移山是破坏了生态环境,你是怎样看待的?
一位男生这样回答:实现目标,不一定要有坚定的毅力,运气好同样能够实现目标。因为两座大山最后是天神帮着移走的。 教师预设问题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多角度发散思维的能力,所以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回答只是默认了。但是,想一想,学生的这种发散理解是不是游离于文本的思想核心之外了呢?
愚公面对困难、别无选择之时,毅然选择了搬走两座大山。面对艰巨的任务或困难,愚公身上所表现出的坚持不懈、永不放弃、不懈努力、迎难而上的可贵精神不论在哪个时空都是应该肯定,是毋庸置疑的。这正是学生学习文本之后得到的生活启示。
即使在文本最后,借助于神的力量搬走了两座大山,也是愚公面对困难的精神惊天地泣鬼神,这不也正诠释了“天道酬勤”这句话吗!要让学生明白,面对困难,不言放弃,努力,一切皆有可能!
就文本中人物和思想的评价与分析,可以让学生有自己的认识和见解,但更应该让学生明确学习文本应达成的教学目标。否则,学完了文本,再回头去问学生:为什么学习夸父逐日?如何评价夸父?学生的回答很有可能会游离于文本、人文目标之外。 为了有效地促进和把握生成,教师要不断地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中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各样的信息,把有价值的新信息和新问题纳入教学过程,使之成为教学亮点,成为学生智慧的火种。对价值不大的信息和问题,要及时地排除和处理,使课堂教学回到预设和有效的轨道上来,以保证教学的正确方向。
三、教师要形成课堂生成意识,要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权利,要善待课堂中出现的生成
教师在课前的预设中留出生成的空间,在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意料之外的问题要积极地做出反应,将生成看作一种资源,激起智慧的碰撞,才是教学的精彩。
由于的学生还是一个不成熟的读者,他的知识、经验、认识与课文的文本意义还存在着差距,教师不能对学生突如其来的问题置之不理,或者束手无策,也许学生的问题就是突破教学难点的一个契机,只要巧妙地引导学生抓住瞬间即逝的生成作持续探究,给学生创造一个平等对话的机会,给课堂生成一个足够大的空间,让学生在层层深入,自读自悟中发现、生成文本意义,使全班学生受益。这样,就把有可能变成教学遗憾的新问题用师生之间的对话转化成教学的亮点,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生成源于预设,我们教师只要在课堂上抓住学生稍纵即逝的思维火花,对预设灵活机动地进行改变,有时只是教学顺序的调整,有时删减一些费时费力却效率不高的无用功,有时只是对提出的问题换个说法,我越来越感觉到,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只有把握契机,抓住课堂精彩闪光的生成火花,灵活机动地改变预设,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更灵动、更精彩、更有效。
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有生命、有活力、有发展的潜能,他们带着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兴趣和需要、思考和灵感参与课堂活动,从而使课堂充满活力。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时刻关注生成,及时捕捉课堂上师生互动中产生的有探究价值的新问题、新情况,重新调整教案设计,把师生互动的探究引向深入,使课堂上产生新的思想碰撞,提高课堂效率,实现高效课堂。 (作者单位 甘肃省兰州市第二十中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