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不同类型马兜铃酸肾病的发病机制

2023-02-01 来源:个人技术集锦
・214・ 中国药物与临床2009年3月第9卷第3期ChineseRemedies&Clinics,March2009,VoL9,No.3 不同类型马兜铃酸肾病的发病机制 尹广陈欣 马兜铃酸肾病(aristolochic acid nephropathy,AAN)是导 铃属植物中含量较为丰富,特别是AA I的含量最为丰富 5]。 致急性或慢性肾功能不全的原因之一,发病机制尚末完全明 2不同类型ALAN的发病机制 了,已认识到即使停药后病情仍进行性发展,预后较差,目前 AAN根据临床表现、病程进展和病变程度,临床上一般 还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 。AAN自从1993年比利时学者 分为急性肾功能不全型、慢性肾功能不全型和肾小管功能障 Vanherweghem等[2]报道以来,引起了国内外大量学者的关 碍型三种类型。不同类型AAN的发病发病机制可能有所不 注.近年国内报道的病例也日见增多[2]。研究AAN的发病机 同,但有共同的病理特征,即以肾小管间质病变为主,以肾间 制是临床有效治疗AAN的基础。近年国内在陆续报告临床 质中寡炎细胞浸润为特征。 病例的同时,也进行了一系列基础研究。本文结合我们对马 2.1急性肾功能不全型及肾小管功能障碍型 兜铃酸肾病的基础及I临床研究工作,介绍马兜铃属中草药的 解放军肾脏病研究所最早提出AA类化合物具有“胞质 主要化学成分,重点介绍不同类型马兜铃酸肾病发病机制的 毒”杼陛.长期滞留可引起细胞的慢性损害[1]。短期内大剂量 研究进展。 的AA可直接损害肾小管上皮细胞,使之变性,坏死和凋亡, 1马兜铃属中草药及其化学成分 推测这可能是表现为急性肾功能不全型及肾小管功能障碍 马兜铃属(aristolochia)植物在我国常见的有:关木通(木 型AAN的主要发病机制。体外实验发现,80 mg/ml和160 通马兜铃的茎藤)、淮通(穆坪马兜铃的茎藤)、广防己(木防 mg/ml浓度的AA对人肾小管上皮细胞株(HK一2)有明显细胞 己)、汉中防己(异叶马兜铃)、马兜铃(北马兜铃的果实)、青 毒性作用,细胞上清中乳酸脱氢酶(LDH)明显升高_6]。也有研 木香(马兜铃的根)、天仙藤(马兜铃的茎)、朱砂莲(朱砂莲的 究发现AA I能诱导猪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LLC—PK1)发生 块状根)、寻骨风(锦毛马兜铃的根或全草)、青木香(管花马 凋亡.而钙离子拮抗剂能抑制AA I所致肾小管上皮细胞凋 兜铃的根)、管南香(广西马兜铃的根)、三筒管(长叶马兜铃 亡,一定剂量的AA也可诱导人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HKC) 的块根)和通城虎(福德马兜铃的根)等。 发生凋亡[ 。 含有马兜铃属植物的中成药和方剂中,含关木通者主要 2.2慢性肾功能不全型 有:龙胆泻肝丸(汤)、导赤丸(散)、妇科分清丸、排石冲剂(排 2.2.1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目前认为肾间质中的肌成纤 石汤)、八正合剂(八正散)、甘露消毒丹、耳聋丸、桔核丸、金 维细胞有3种来源,即由肾固有的成纤维细胞转变而来,肾 砂五淋丸、跌打丸等。含青木香的主要有:纯阳正气丸、冠心 小管上皮细胞的转分化和管周毛细血管肌成纤维细胞的迁 苏合丸、十香返生丸等。含广防己者主要是舒筋活血丸和玄 移。其中肾小管上皮细胞一肌成纤维细胞的转分化是肾间质 珠狼疮丸等。含马兜铃者主要有止咳化痰丸和二十五味松石 纤维化的重要原因之一。AA I能诱导HKC向肌成纤维细胞 丸等[ 。 转分化,肝细胞生长因子对AA诱导的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 AAN临床上以服用关木通、广防己以及龙胆泻肝丸 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国内学者选择10例表现为慢性肾功 (汤)、排石冲剂和妇科分清丸等所致者较为多见。在我们诊 能不全型患者的肾组织标本,对肾小管角蛋白、平滑肌肌动 治的31例AAN患者中,服用关木通者19例,朱砂莲1例。 蛋白、波形蛋白和转化生长因子进行染色。发现肾小管上皮 龙胆泻肝丸5例,妇科分清丸2例,甘露消毒丹2例,分清五淋 细胞可转分化为肌成纤维细胞,参与肾间质纤维化,且这种 丸2例[ 。 转分化可能与转化生长因子(TGF)一B的高表达有关。 马兜铃属植物中已得到并鉴定的化学成分有140种。主 2.2.2间质成纤维细胞活化:AA可激活肾小管上皮细胞,从 要包括马兜铃酸(aristolochic acid,AA)及其衍生物、生物碱、 而分泌大量TGF—B等细胞因子,后者作用于肾间质成纤维细 萜类及甾体化合物、黄酮类、苯丙素和其他化合物。其中AA 胞,促其分泌细胞外基质。AA也可直接通过肾小管进入肾间 类含量较高,是引起AAN的主要成分。AA类化合物有AA I 质,激活间质成纤维细胞。体外研究发现40 m ml浓度的AA (或AAA、AA)、AAⅡ(或AAB)、AAma(或AAC)、AA1Va(或 可显著上调HK一2和人肾间质纤维细胞(hRIFs)的TGF—B, AAD)、青木香酸(debilic acid)、马兜铃次酸(arlstolic acid,又 纤溶酶原活化抑制剂一1(PAI一1)和金属基质蛋白组织抑制因 名去硝基马兜铃酸)、7一羟基AA(7一hydroxyaristolochic acid)。 子一1(TIMP-1)mRNA表达。并显著上调hPdFs的Col—I mRNA 马兜铃酸甲酯和马兜铃酸甲醚等。其中AA I、Ⅱ、IVa在马兜 表达,推测可能与AAN的发病有关[6]。关木通引起的AAN其 作者单位:210002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解放军肾脏病研究所 肾小管上皮细胞表型转化。可启动并参与了间质纤维化的形 中国药物与临床2009年3月第9卷第3期Chinese Remedies&Clinics, Vo1.9,No 009|・215・ 成.肾间质中出现细胞外基质沉积『8]。 使细胞周期阻滞在G#M期。推测这可能与其肾脏病理改变中 肾小管细胞呈“裸膜”,无肾小管上皮细胞再生,临床上的转 归极不一致有关。 参考文献 1 刘志红.黎磊石.马兜铃酸肾病:一个虽被认识但未解决的问 题.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2003。l2(6):501. 2 尹广,胡伟新,黎磊石.木通中毒的肾脏损害.肾脏病与透析肾 移植杂志,1999,8(1):10. 2.2.3肾缺血:AA可导致肾小动脉增厚,管腔狭窄,引起缺 血性肾损伤。Nada等[,]报道2例AAN患者组织形态学呈肾 小球缺血性改变,小叶间动脉增厚,节段性动脉黏液性纤维 母细胞增生。Michel等【t03观察了33例AAN患者的肾组织病 理改变,发现许多患者表现为血管尤其小血管病变,类似于 环孢素A中毒所致的肾脏缺血改变,包括肾小球塌陷皱缩, 包曼囊壁增厚,叶间动脉和人球小动脉壁增厚。在关木通所 致AAN患者的肾组织中可见肾小球有明显袢皱缩,间质小 3 韩凤梅,梁智军,陈勇.马兜铃酸肾病的研究进展冲医药学报, 2004,32(5):55. 动脉明显增厚狭窄,个别病例呈界限清晰的节段性分布,表 明血管损伤参与了AAN的发生。研究发现关木通可引起肾 4 尹广,黎磊石.马兜铃酸肾病的临床诊断体会.肾脏病与透析 肾移植杂志,2005,14(6):145. 组织和血液中前列腺素分泌异常,对血管内皮细胞产生毒副 作用,从而影响肾间质血液供应导致肾脏损害。但我们在动 物实验中观察到,静脉注射不同剂量的AA I后大鼠肾血流 5 叶志斌,王一梅.中草药肾病研究现状.中国药理学通报,2003, 19(2):142. 6 张勉之,郑法雷.马兜铃酸肾毒作用的研究进展(从“中草药肾 动力学指标,短期内肾血流量上升,在急性期并不引起肾组 织缺血[“]。 病”到“马兜铃酸肾病”).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4,24(1):56. 7 李恒,刘志红,裘奇,等.AA—l所致大鼠急性肾损伤的实验研 究.中华肾脏病杂志,2002,18(1):53. 8 杨莉,李晓枚,王海燕.关木通与抗生素致急性肾小管坏死细 胞生物学特征的比较研究.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23(5): 329. 2.2.4细胞免疫机制:AAN肾脏病理改变的特点是间质寡细 胞浸润纤维化.即病变部位并无明显炎细胞浸润,故虽有少 数研究认为细胞免疫机制参与了AAN间质纤维化的发生, 但细胞和体液免疫机制都不是AAN的主要致病因素。 2.2.5其他:体外实验发现AA能持续抑制仓鼠。肾脏近端小 管上皮细胞表面megalin(gp330)的表达,而megalin是介导 9 Nada K,Jean-PC,Michel J,et a1.The importance of a histolo— gY based diagnosis of interstitial nephropathy in two patients with renal insufficiency.Nephwl Dial Transplnt,2003,18:a440. 细胞内吞B:微球蛋白和白蛋白等小分子蛋白质的重要物质, 因此AA能抑制肾小管上皮细胞重吸收小分子蛋白,此可能 是AA中毒患者出现小分子蛋白尿的原因.也可能是其导致 快速进展性肾损害的重要机制。新近,我们在体外实验中观 察到,不同浓度的AA I从低浓度(不引起细胞坏死和凋亡) 10 Michel D,Baudew ̄n VD,Kaat VH,et a1.Pathologic aspects of a newly described nephropathy related to the prolonged use of Chinese herbs.Am J kidney Dis,1994,24(2):172. 11 李恒,刘志红,崔敏,等.AAI对大鼠肾血流动力学的影响.肾 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2002,11(5):442. 到较高浓度都能导致肾小管上皮细胞DNA的损伤。严重者 (收稿日期:2008—08—14) 类风湿关节炎动物模型6-Sr4F究进展 石磊李小峰张莉芸王彩虹李芳茹晋丽 罗静赵春阳 类风湿关节炎(RA)的动物模型有多种,本文将对几种较 典型的关节炎模型的制备方法、造模特点、发病机制等方面 进行比较研究,以选择更为理想的动物模型。 1佐剂性关节炎(adjuvant arthritis,AA)模型 1.1 AA模型的发病机制:AA的发病机制主要是分子模拟理 论:结核杆菌的一个蛋白分子与关节滑膜上的一个糖蛋白分 子结构相似,可以被同一株T细胞克隆所识别,从而诱发产 生针对关节的免疫反应。此外,结核杆菌激发的65 000的热 AA由细菌学家Freund于20世纪50年代创立,又称弗 氏佐剂关节炎,是研究免疫性关节炎动物模型的基本方法。 弗氏佐剂分为完全佐剂(CrA)和不完全佐剂(IFA)。CFA是用 液体石蜡与无水羊毛脂按2:1或6:4比例混合的混合液1 休克蛋白(HSP65)与AA的发病关系密切。用转入HSP65的 病毒疫苗注入用CFA免疫后7 d的小鼠体内。可以抑制AA 的发生,HSP65的一段单肽注入小鼠也可以防治AA的发生, 这些都说明HSP65对疾病的发生具有始动作用…。此外实验 rIll,高压灭菌加入80 C灭活1 h的减毒卡介苗或干燥结核死 菌10 mg制成。不加卡介苗的则为IFA。 作者单位:030001太原,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风湿科 结果提示『2],AA大鼠与RA患者在关节肿胀方面具有某些相 似性,但AA大鼠存在明显的细胞免疫异常,表现出较为明显 的免疫功能紊乱现象,如Th1和Th2、Th和Ts之间的平衡异 通信作者:李小峰 常等,而RA患者多同时表现出体液和细胞免疫功能的异常.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