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学习目标】
1、品读鉴赏,学习词作虚实相生的手法。
2、诵读体悟,感悟苏轼对亡妻的凄婉的爱情与思念之情
【学习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学习过程】
一、背景知识
苏轼一生共有三个伴侣:结发妻王弗、继室王闰之、侍妾王朝云。王弗去世后,娶王闰之,朝云安居侍妾之位,陪着苏轼贬谪岭南,病死于惠州。
苏轼十九岁时,与年方十六的王弗结婚。王弗,四川青神县乡贡进士王方之女,聪明沉静,知书达礼,刚嫁给苏轼时,未曾说自己读过书。婚后,每当苏轼读书时,她便陪伴在侧,终日不去;苏轼偶有遗忘,她便从旁提醒。苏轼问她其它书,她都约略知道。王弗对苏轼关怀备至,二人情深意笃,恩爱有加。可惜天命无常,王弗27岁就去世了。这时苏轼30岁,中年丧妻,其心中的沉痛是不言而喻的。
苏轼21岁中进士,开始为宦生涯。宋神宗熙宁八年(乙卯年,公元1075年)因与
同是寒窗苦读,怎愿甘拜下风!
1
所谓的光辉岁月,并不是以后,闪耀的日子,而是无人问津时,你对梦想的偏执。
王安石政见不和,自请外调,在密州做地方官。这时他已经40岁了,二十年仕途奔波沉浮,妻子亡故已十年。现实里的境遇,对亡妻依旧的一往情深,这年正月二十日夜,苏轼梦见亡妻王氏……
二、基础知识
1、加点字注音
乙卯( ) 不思量( ) 自难忘( ) ...
三、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1)本词题为“记梦”,写“梦”,哪些句子写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感知上下阙内容
上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是寒窗苦读,怎愿甘拜下风! 2
所谓的光辉岁月,并不是以后,闪耀的日子,而是无人问津时,你对梦想的偏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品读鉴赏诗歌情感
(1)“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如何理解“两茫茫”?传达了怎样的情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思量, 自难忘”是否矛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何年仅四十的苏轼会“尘满面,鬓如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是寒窗苦读,怎愿甘拜下风! 3
所谓的光辉岁月,并不是以后,闪耀的日子,而是无人问津时,你对梦想的偏执。
(4)“夜来幽梦忽还乡”,请品读鉴赏“幽”有何特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为何见到亡妻后会“相顾无言”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目标:把握苏轼作品的风格和从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掌握比较法,朗读法等诗歌鉴方法。 教学重点:了解文中虚实手法的运用。 把握作者复杂的思想。
教学难点与拓展: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大致了解豪放派与婉约派的分别。 教学时间:两课时
预习要求:搜集有关作者的生平和《江城子·记梦》的写作背景。 了解豪放派和婉约派。
教师提出问题(分小组探究,问题如下)。
同是寒窗苦读,怎愿甘拜下风! 4
所谓的光辉岁月,并不是以后,闪耀的日子,而是无人问津时,你对梦想的偏执。
①写“梦”,上阕是写梦吗?是否可以删除?在预习的基础上回答。 ②促成作者夜梦亡妻的因素有哪几方面?(结合上片词文回答)
③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情”是苏东坡;“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也是苏东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还是苏东坡,你如何看待?
④ 梦醒了,展现在作者脑海中的又是什么呢? 教学过程:
导入:(放《人鬼情未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种思念的情感即使我们没有切身体会到,也能从很多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中体会到。下面我们来学习今天的课文,从中感受思念的感情
第一课时
一,“是什么”——对整篇课文的理解与分析 1.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读完课文后,问学生的感受,和以往学过的苏轼的文章比较,在风格上的异同。 2. 对文章进行分析 上片:
1写“梦”,上阕是写梦吗?是否可以删除?在预习的基础上回答。
答:不能,是一个情感铺垫。有了上阕的“日有所思”,也就有下阕的“夜有所梦”了。
同是寒窗苦读,怎愿甘拜下风! 5
所谓的光辉岁月,并不是以后,闪耀的日子,而是无人问津时,你对梦想的偏执。
2.促成作者夜梦亡妻的因素有哪几方面?(结合上片词文回答)
A“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不思量”不是真的不去思量,而是因为相思实在太苦,太伤人,故而不敢思量,说不思量,即是思量。——相思太苦、旧情难忘。
B“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此时作者正在密州,与故乡眉州相隔千里之遥。作者为什么人在密州?原因是被贬。被贬处境如何?无处话凄凉。——人生多难、政治打击。
C“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政治打击之下,人易衰老,就是相逢了,妻子也不会识得我了吧。——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3问:“茫茫”看不清楚?为何看不清?
答:黄泉生路,人各一方,无从知晓。花落人亡两不知
4“不思量,自难忘” 可是为什么在“自难忘”之上加了“不思量”?这不显得有点矛盾吗?
(“不思量”不是真的不去思量,而是因为相思实在太苦,太伤人,故而不敢思量,但结果却是“自难忘”。。“不思量,自难忘”,写生者对死者的思念。“不”初看自相矛盾,仔细领会,却是诗人的更深一层的情怀。说不思量,即是思量。因为这种思念,不一定是一种有意识的每时每刻的思念,也是一种难以中断的无意识的思念,所谓“此情无计可消除,所谓“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一叙述的跌宕,更显出思妻之情的深沉。)
下片:
5.“十年生死两茫茫”,“茫茫”遥不可及。但是见面后却是“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为什么?
同是寒窗苦读,怎愿甘拜下风! 6
所谓的光辉岁月,并不是以后,闪耀的日子,而是无人问津时,你对梦想的偏执。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吧。 6.“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情”是苏东坡;“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也是苏东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还是苏东坡,你如何看待?
多情未必非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更加真实的苏东坡,更加成熟的真丈夫。 如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至死不忘复国大业,可谓铮铮铁骨的男子汉,可是写出了“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
7问:梦醒了,展现在作者脑海中的又是什么呢?(意境)
答:“明月夜,短松冈”营造了悲凉肠断的环境氛围。诗人的思绪又回到了上阕的“千里孤坟”处。短松岗,即指王弗的墓地。诗人推想妻子的亡灵在年年的明月之夜,在遍植松树的坟地上,该是何等伤心断肠!
8明月是象征团圆与祝福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月亮团圆“千里共婵娟”。为什么不改成“残月夜”呢?“杨柳岸晓风残月”,多好。月残人残同病相怜,月圆人更残。(意境)
“料得年年肠断处”年年,每一年,如果说作者带着对妻子的思念走过十年,注定这辈子也走不出情感的围城了。
3再读课文,充实内容,连点成线。通过对课文梦前,梦中,梦后的写作过程的分析,过度到课文虚实结合的写作方法及风格。
第二课时 【研讨】
同是寒窗苦读,怎愿甘拜下风! 7
所谓的光辉岁月,并不是以后,闪耀的日子,而是无人问津时,你对梦想的偏执。
1、作者说自己“尘”,而其时不过40岁,如何理解?(仅仅是胡子多了些,不洗脸,又是什么让他早生华发呢?)
(这十年,正是围绕王安石变法,革新派与守旧派的斗争愈演愈烈的时候。苏轼被卷进了这场漩涡之中,身不由己,宦海沉浮,不断地放外任,左迁,流徙,历尽苍桑,备尝艰辛,已是“尘满面,鬓如霜”了。“为伊消得人憔悴”不仅是大地上的灰尘,也是岁月的风尘、情感的风尘,“鬓如霜”是艰难苦恨烦霜鬓,是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2、文章中的“虚”与“实”分别是什么?(用原文回答)有什么好处? 3、“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念奴娇 赤壁怀古》),
“一蓑烟雨任平生、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定风波》)是以前我们所学过的苏轼的作品,结合以上学过的诗句,试比较今天所学的《江城子》,这两种风格的不同。
同是寒窗苦读,怎愿甘拜下风! 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