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运动生理学第三、四章必背题目答案

来源:个人技术集锦


第三章必背题目

1. 简述血液的功能。

答:(一)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作用,如维持水、氧和营养物质的含量、维持渗透压、酸碱度、体温和血液有形成分等的相对稳定即维持内环境稳态。

(二)运输作用

①运输氧、营养物质等供给细胞进行代谢

②将代谢产物CO2、H2O、尿素等运输到肺、肾和皮肤等器官排出体外。

(三)调节作用

例如①体液调节:血液可运输激素到达靶细胞,调节靶细胞生理代谢。

②体温调节:运动时机体体温升高,血液可运输热量到皮肤表层进行散热。

(四)防御和保护作用

防御:白细胞吞噬分解入侵微生物和体内的坏死组织

免疫:血液中的抗体结合抗原

保护:血小板加速凝血和止血作用

2. 简述血液在维持酸碱平衡中的作用。

答:血液中含有抗酸和抗碱作用的缓冲对来维持人体内的酸碱度相对稳定,如血浆中主要缓冲对有:碳酸氢钠(NaHCO3)/碳酸(H2CO3);蛋白质钠盐/蛋白质等。其中以血浆中H2CO3与NaHCO3最为重要。在正常情况下NaHCO3/H2CO3比值为20:1。保持比值在20:1的范围,需要通过呼吸功能调节血浆中H2CO3浓度和通过肾脏调节血浆中的NaHCO3浓度,以及代谢等方面的配合作用,这样就可保持血浆pH值的正常值。

例如,组织代谢所产生的酸性物质进入血浆,与血浆中的NaHCO3发生作用,形成H2CO3(弱酸),在碳酸酐酶作用下H2CO3又解离为CO2由呼吸器官排出,从而减低酸度,保持血液的酸碱度。又如,肌肉运动时的代谢产物—乳酸(HL)等进入血液后,部分被肝脏重新合成为肝糖原,另一部分在血浆中与碳酸盐类结合形成碳酸,缓冲血液的酸度.。当碱性物质(主要来自食物)进入血浆后与弱酸发生作用,形成弱酸盐,降低碱度。经过这两方面的调节,血液的酸碱度就能维持相对恒定。体内产生酸性物质大大胜于碱性物质,所以,血液中的缓冲物质抗酸的能力远远大于抗碱的能力。

3. 试述运动对红细胞和血量的影响。

答:(一)运动对血量的影响:

人体血量根据存储位置不同可分为循环血量(在心血管中流动的部分)和贮存血量(潴留在肝、脾等处,血浆较少,红细胞较多)。血容量即人体循环血量的总量(血浆容量+血细胞容量)。

①从事短时间大强度运动时,血浆容量和血细胞容量(更为明显,贮存血量被动员)

都明显增加。

②在长时间耐力性运动时,血容量的改变,主要是由血浆水分转移情况决定。

(二)运动对红细胞数量的影响:

1、一次性运动对红细胞数量的影响:红细胞数量的增加与运动强度正相关,主要受血浆相对(运动时贮存血量被动员,血浆占比相对减少)或绝对(如运动导致大量出汗)的减少的影响,血浆相对或绝对减少会引起红细胞比容增加。

2、长期训练对红细胞数量的影响:长期运动后红细胞总数增加,血浆也增加,使血容量增加,由于血浆增加相对较多,导致单位体积红细胞数目减少,即红细胞比容减少。运动员红细胞相对稀释具有良好生理意义:安静状态下降低血黏度,减少循环阻力,减少心脏负荷;运动状态下血浆中水分减少使血液相对浓缩,即使血液不至于过分粘稠,也保证了血红蛋白量相应提高,为优秀运动员有氧工作机能潜力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是适应长期运动的良好表现。

4. 论述运动员血液的特征和意义。

答:“运动员血液”是指经过良好训练的运动员,由于运动训练使血液的性状发生了一系列适应性变化,如纤维蛋白溶解作用增加、血容量增加、红细胞变形能力增加、血黏度下降等。“运动员血液”的特征及其意义如下:

(一)纤维蛋白溶解作用增加:有助于抗血栓和抗动脉粥样硬化等,纤溶能力的增加是训练的良好反应。

(二)血容量增加:这种血容量增加包括血浆容量和红细胞容量都增加,但是由于血浆容量增加相对于红细胞容量增加更显著,所以形成红细胞压积减少和单位容积中的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含量减少,血液相对稀释变薄。

(三)红细胞变形能力增加:红细胞流变性(红细胞通过血管狭窄时变形的能力)增加和血液稀释使红细胞压积减少,这两个因素都可使血液的黏度下降,从而改善血液流速。

(四)血黏度下降:改善了血液的流变特性,使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明显减少,有利于血液对各器官及工作肌灌注,改善微循环,增强血液的携氧能力和运输营养物质的能力,也加快对代谢废物的排出率。

第四章必背题目

1. 简述心肌的生理特点有哪些?

答:心肌生理特性包括自动节律性、传导性、兴奋性和收缩性。

①自动节律性指心肌在无外来刺激的情况下,能够以窦房结为起搏点自动地产生兴奋、冲动的特性。

②传导性指心肌细胞自身通过特殊传导系统传导兴奋的能力。特殊传导系统:窦房结→结间束→房室结→房室束→浦肯野氏纤维→心室肌,窦房结还有一分支为房间束,其将动作电位传达至左心房。

③兴奋性指心肌接受由窦房结产生的经特殊传导系统传递来的动作电位而兴奋的能力,其兴奋有效不应期很长,保证了心脏有节律地收缩舒张,不发生会导致严重后果的持续收

缩现象。

④收缩性:心肌受到刺激时发生兴奋—收缩藕联,完成肌丝滑行的特性。心肌收缩具有自动节律性,高度依赖细胞外液钙离子的浓度,由于闰盘电阻低使其具有全或无同步式收缩,且不会发生强直收缩。

2. 比较心肌和骨骼肌兴奋性、传导性和收缩性的异同。

答:(一)兴奋性异同点:心肌兴奋的有效不应期相对比骨骼肌长,保证了心肌不发生强直收缩,使其有节律地收缩舒张,不发生会导致严重后果的持续收缩现象,同时使得心肌具有代偿间歇的特性,即在一次期前收缩之后会产生的一段时间较长的心舒张期。

(二)传导性异同点:心肌传导性是通过特殊的传导系统将窦房结产生的动作电位传导至整个心肌,由于房室交界传导延搁,使心房、心室兴奋不同步。连接心肌之间的闰盘低电阻使心肌产生的兴奋可以迅速通过闰盘相互传递,使得心房肌各细胞的兴奋和收缩几近同步,心室肌各细胞的兴奋和收缩亦几近同步。

(三)收缩性异同点:

①心肌可自动节律性收缩:引起心肌收缩的兴奋源是心脏自身的窦房结,窦房结有节律地产生兴奋而引起心肌收缩。而骨骼肌收缩的兴奋源是运动神经中枢。

②心肌对细胞外液的钙的浓度有明显的依赖性:心肌细胞的肌质网终池很不发达,容积很小,贮存钙量比骨骼肌少。因此,心肌兴奋—收缩藕联所需的钙除终池释放外,需要依赖于细胞外液中的钙通过肌膜和横管内流。

③心肌呈现全或无同步式收缩:由于心肌细胞之间连接的闰盘电阻很低,心肌几乎同时收缩,心脏要么不收缩,如果一旦发生收缩,其收缩就达到一定强度,称为全或无式收缩。而骨骼肌产生的兴奋不能在细胞之间直接传递,其同步收缩只能通过神经冲动来引发,由于各神经元的兴奋性高低各不相同,所以其同步收缩性较差。克服阻力不同,骨骼肌参与兴奋和收缩的运动单位数量也不同。

④心肌不发生强直收缩:心肌发生一次兴奋后,其有效不应期特别长,因此,心脏不会产生强直收缩而始终保持收缩和舒张交替的节律活动,从而保证了心脏的充溢与射血。而骨骼肌有效不应期很短,上次兴奋产生的收缩尚在进行中,下次兴奋引起的收缩又发生了 ,前后收缩的叠加使骨骼肌出现持续的强直收缩活动。

3. 简述影响动脉血压的影响因素。

答:动脉血压指动脉血管内流动的血液对血管单位面积的侧压力。影响因素如下:

①心脏每搏输出量:当每搏输出量增加而外周阻力和心率变化不大时,动脉血压的变化主要表现在收缩压升高,而舒张压升高不多,故脉压增大。反之,当每搏输出量减少时,则收缩压减低,脉压减小。在一般情况下,收缩压主要反映每搏输出量的多少。运动中,每搏输出量增加,故收缩压也升高。

②心率:若心率加快,而每搏输出量和外周阻力没有变化时,由于心舒期缩短,在心舒期间内流至外周的血液减少,所以心舒期末,贮存于大动脉中的血压就多,舒张期血压升高,脉压减小。

③外周阻力:如果搏出量不变而外周阻力加大时,心舒期中血液向外周流动的速度减

慢,心舒期末存留在动脉中的血量增多,舒张压升高。

④主动脉、大动脉管壁弹性贮器作用:主动脉和大动脉管壁弹性好,具有缓冲动脉血压变化的作用。若硬化则可使收缩压上升,舒张压下降,脉压增大。

⑤循环血量与血管容量的关系:血管系统内血量充盈,循环血量与血管容量相适应是血压形成的前提条件。循环血量绝对(如大失血)或相对(血管扩张)减少,使体循环平均压下降,心输出量下降,血压下降。

4. 简述静脉回心血量的影响因素?

答:

①体循环平均充盈压:体循环平均充盈压↑→回心血量↑

②心脏收缩力:心脏收缩力↑→心脏排空↑→心舒期负压↑→回心血量↑

③体位、体温改变:如卧转立位后,身体低垂部分静脉扩张→回心血量↓(长期站立导致头晕)。长期处于高温环境产生头晕休克、下肢静脉瓣受损等情况。

④骨骼肌的挤压作用:肌肉收缩时可挤压静脉,使静脉血流加快;因静脉瓣的存在,使静脉内的血液只能向心脏方向流动而不能倒流。骨骼肌和静脉瓣膜相互协作,对静脉回流起着泵的作用,称为静脉泵或肌肉泵。

⑤呼吸运动:吸气导致胸膜腔压强减小,使中心静脉压降低,促使静脉回流,呼气则时相反。

5. 反映心血管机能状态的指标有哪些(心脏泵血)?

答:①心率:反映心脏功能的时相指标,其快慢直接表现心脏收缩的情况。

②每搏输出量:指一侧心室每次收缩射入动脉的血量,简称每搏量,受静脉回心血量和心肌收缩力的影响,与心输出量一样可反映心脏(特别是左心室)收缩能力的大小。

③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的容积百分比,射血分数愈高则心脏供血愈好。

④心指数:每平方米体表面积计算的心输出量(心输/体面积),亦可反映心脏泵血能力。

⑤心力储备:指心输出量随机体代谢需要而增长的能力。心率贮备的大小反映心脏泵血功能对代谢需要的适应能力及训练水平。运动员心脏心肌纤维粗,收缩力强,静息状态下心率慢(心率贮备强),最大输出量可大幅度增加。

⑥心室舒张功能:心肌受损时其收缩能力可通过其他方式代偿,因此有时变化不大,但是心室舒张功能会明显受到影响,因此心室舒张功能较收缩功能更加敏感的反映心肌泵血功能状态。

6. 运动对心血管系统有哪些影响?从一次性运动和长期运动方面论述?

答:(一)一次性运动时对心血管的影响:

①心率:运动时心率增加。运动时心率变化速率与幅度因运动强度和时间而异。

②每搏输出量和心输出量:运动时心率升高幅度较小时,由于心肌收缩力增加和肌肉舒缩引起每搏输出量增加,从而使心输出量增加。当心率过高(如高于180次/分)时,由于心脏没有足够时间充盈血量可能导致每搏输出量下降,从而使心输出量不再升高甚至下降。

③动脉血压:

动力性运动:心收缩力↑+骨骼肌缩舒活动↑→心输出量↑→血压↑

静力性运动:憋气使胸腔压↑+静脉回流阻力↑→回心血量↓→心输出量↓,肌肉静力性收缩压迫外周血管→外周阻力↑→舒张压↑

④对心脏结构、功能的影响:一次性运动时若强度过大可能会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能量供应发生障碍,心肌受损,一段时间后可恢复正常。

(二)长期运动对心血管的影响:

①运动性心动徐缓:运动训练,特别是耐力训练可使安静时心率减慢。

优秀的耐力运动员安静时心率可低至40-60次/分,这种现象称为窦性心动徐缓(迷走神经活动加强,交感神经活动减弱所致)。

可逆:停止训练多年后,可恢复接近到正常值。

意义:以较低心率、较强收缩力保证较大心输出量,能量节省化,是经过长期训练后心功能改善的良好反应。

②运动性心脏肥大:这是对长时间运动负荷的良好适应,且具有专一性反应。

➢ 静力及力量性运动(投掷、摔跤和举重运动员)——以心肌增厚为主;

➢ 耐力性运动(游泳和长跑):——以心室腔增大为主。

③心脏泵血功能改善:在安静状态下,两类心脏的供血量虽然无显著区别,但

➢ 普通心脏——较高的心率×较小的每搏量

➢ 运动心脏——较低的心率×较大的每搏量(能量节省化),安静状态下低心率使运动心脏的心率贮备增大,有助于心力贮备的提高。

④血管贮备力增强:运动训练可致肌肉内毛细血管数增加;运动训练后血管舒张功能增强,血管内皮可产生内皮舒张因子,参与心血管功能的调节;另外,运动后血管对缩血管物质的反应性减弱,从而造成心脏负荷降低,心功能改善。

7. 如何评价运动心脏的结构、功能改变?(运动员心脏特点)

答:长期运动后会引起心脏结构和功能发生良好的适应性改变,包括:

①运动性心动徐缓:运动训练,特别是耐力训练可使安静时心率减慢。

优秀的耐力运动员安静时心率可低至40-60次/分,这种现象称为窦性心动徐缓(迷走神经活动加强,交感神经活动减弱所致)。

可逆:停止训练多年后,可恢复接近到正常值。

意义:以较低心率、较强收缩力保证较大心输出量,能量节省化,是经过长期训练后心功能改善的良好反应。

②运动性心脏肥大:这是对长时间运动负荷的良好适应,且具有专一性反应。

➢ 静力及力量性运动(投掷、摔跤和举重运动员)——以心肌增厚为主;

➢ 耐力性运动(游泳和长跑):——以心室腔增大为主。

③心脏泵血功能改善:在安静状态下,两类心脏的供血量虽然无显著区别,但

➢ 普通心脏——较高的心率×较小的每搏量

➢ 运动心脏——较低的心率×较大的每搏量(能量节省化),安静状态下低心率使运动心脏的心率贮备增大,有助于心力贮备的提高。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