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幼儿园角色游戏中游戏精神的缺失与回归

2021-08-28 来源:个人技术集锦
幼儿园角色游戏中游戏精神的缺失与回归

杨磊;鲁石

【摘 要】Nowadays,the value of role-playing games has been widely accepted in the field of preschool education. In kindergar-ten,teachers actively encourage children to participate in role-playing games and provide substantial facilities to support the play. How-ever,it's sharply contrasted between the loss of play spirit and abundant game materials in practice. The loss of play spirit in role pla-ying game is manifested in:(1)the loss of player;(2)the loss of freedom and creativity;(3)the loss of play experiences. The profound reason lies in teacher-centered educational view and misunderstanding for role playing game. To promote the return of play spirits,we should correctly understand role playing game and set up scientific view of play,give full comprehension and respect to children and provide space for them to play in an unconstraint state,pay attention to children's play spirit and construct dialogic evaluation model for play.%当前学前教育界已经普遍认可了角色游戏对幼儿成长的价值,幼儿园更是积极鼓励幼儿参与角色游戏,并为角色游戏开展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支持,但在游戏实践中却形成了丰富物质材料与幼儿游戏精神缺失的鲜明对比。角色游戏中游戏精神缺失的表现包括游戏者的缺失、自由创造的缺失与游戏体验的缺失,而其症结在于教师中心的教育观和对角色游戏的误解。游戏精神的回归需从三个方面入手:正确认识角色游戏,树立科学的游戏观;尊重游戏者,给予其自由扮演角色的空间;关注幼儿的游戏精神,建立对话型的游戏评价模式。

【期刊名称】《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4(000)011 【总页数】3页(P91-93)

【关键词】幼儿;角色游戏;游戏精神;回归 【作 者】杨磊;鲁石

【作者单位】苏州工业园区翰林幼儿园,江苏 苏州 215123;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职业学院,江苏 苏州 215123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G610

角色游戏是幼儿以扮演角色,通过模仿、想象,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游戏[1]。角色游戏深受幼儿喜爱,也是幼儿园最重要的游戏活动。幼儿在角色扮演过程中能得到专注投入、自由自主、无拘无束、身心愉悦的体验,这正是游戏的灵魂——游戏精神的真实体现。如今,幼儿园已经普遍认可了角色游戏对幼儿成长的价值,积极鼓励幼儿参与角色游戏,并为游戏开展购置了丰富的游戏材料。然而,尽管幼儿园里有琳琅满目的娃娃家玩具、可爱漂亮的游戏挂牌,以及看起来规范合理的游戏规则、客套文明的礼貌用语,但幼儿在角色游戏中却少有嬉笑,缺乏激情、想象和创造力,在游戏中遇到问题时往往第一时间找老师“告状”,幼儿游戏精神的缺失与丰富的物质环境形成了强烈鲜明的对比。 (一)游戏者的缺失——见物不见人

游戏材料和物质环境是角色游戏的基础设施,适宜的物质材料可以增强幼儿的角色意识,促进游戏情节的发展,但实践中幼儿教师却往往舍本逐末,为了制作精美的

游戏玩具,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花在材料的加工上,没有意识到物质材料原本仅仅是游戏中的工具,是为了玩游戏的幼儿服务的,以至于真正的游戏者——幼儿被有意或无意地忽略了。幼儿在游戏中被异化为一种“道具”,被要求去适应游戏材料,结果游戏材料不仅没能起到帮助幼儿游戏的作用,反而限制了幼儿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尽管游戏玩具和材料是角色游戏的物质载体,可以体现出幼儿园和教师对角色游戏的重视,但片面重视游戏的物质环境(物),却忽视游戏者(人)的做法恰恰反映出教师对幼儿游戏认识的不足。 (二)自由创造的缺失——角色游戏中的演员

众所周知,幼儿充满灵性和创造力,他们在角色游戏中并不仅仅是对现实生活机械地模仿与再现,相反,幼儿会在扮演角色的过程中加入自己的想象和创造。也正因如此,角色游戏才深受幼儿喜爱。但是,现实中教师往往将角色游戏看成发展幼儿能力的工具,为促进幼儿的“发展”会为幼儿制定各种“科学规范”的游戏规则,结果使得幼儿成为游戏中的演员,角色游戏变成了表演,失去了其原本应有的自由精神。事实上,角色游戏并不仅仅是对“科学规范”游戏规则的重复性练习,正是因为幼儿不同的生活经验和个性差异,在游戏时他们才可以不断上演各种新奇有趣的故事,不断地生成新的游戏,使游戏过程充满惊喜和乐趣,以至于玩得乐此不疲。 (三)游戏体验的缺失——愉悦感和嬉戏行为被限制

游戏体验是幼儿游戏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心理成分,也是角色游戏的魅力所在[2]。幼儿在游戏中快乐和愉悦的心理体验往往会通过兴奋夸张的表情与动作表现出来,包括嬉笑、做鬼脸、哈哈大笑的表情以及手舞足蹈、大声喊叫的嬉戏行为。幼儿在角色游戏中玩得越是开心,其大脑神经的激活与兴奋程度也越高,表情、动作和语言也会相应表现得越夸张。但在现实生活中,出于教学秩序或安全等因素的顾虑,幼儿教师往往会不自觉地干预幼儿手舞足蹈、龇牙咧嘴或哈哈大笑的嬉戏行为,鼓励幼儿“一本正经”地游戏,比如有礼貌地对话、有秩序地买东西等。如此一来,

教师就剥夺了幼儿的游戏体验,限制了幼儿的愉悦感和嬉戏行为,那么实质上就等于变相剥夺了幼儿游戏的权利和机会。因为,只有具有丰富游戏体验的角色游戏才是有灵魂的游戏,才能真正带给幼儿快乐与满足。 (一)“教师中心”的教育观

传统的“教师中心”教育观认为教育活动要完全以教师为中心,抹杀了儿童的主观能动性和主体地位。“教师中心”带来的是对儿童的规范、训练、控制和管理[3]。尽管许多教育者已经认识到“教师中心”的弊端和危害,倡导尊重幼儿,给予幼儿游戏的自主性,但“教师中心”的做法在幼儿教育实践中仍然普遍存在。教师自觉或不自觉地充当游戏的导演,他们惯于从成人的角度来设计和安排游戏,用成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经验规定各个游戏区域的游戏角色和游戏行为,一旦幼儿的游戏行为超出了预设的限定便会受到干预、制止或批评。因此,在“教师中心”教育观指导下的游戏模式中,幼儿通常是按照教师的意志去执行游戏任务,而不是真正在“玩”游戏。最终,成人的理性思维限制了幼儿的游戏精神,进而禁锢了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性。

(二)教师对角色游戏的误解

角色游戏是幼儿以“角色扮演”为主要表征手段,自主表现、表达自己对现实生活和环境的认识与体验、想法、愿望的一种象征性游戏活动。相对于“有规则的游戏”的成人“预构性”特点,角色游戏的特点是幼儿的“创造性”以及游戏内容反映社会生活的“社会性”[4]。实践中发现,许多幼儿教师对角色游戏的认识比较刻板与片面,角色游戏对其而言就意味着娃娃家、超市等固定化的游戏模式,她们对幼儿游戏行为的要求也比较机械,较少关注幼儿的生活经验、游戏体验和个体差异。事实上,相对于游戏的“社会性”来说,创造性才是幼儿角色游戏中的基本特征。正是创造这一能动性要素的加入才使得角色扮演脱离扮演本身而成为游戏,幼儿才能够尽情融入其中自由享受愉快、有趣的游戏体验。

(一)正确认识角色游戏,树立科学的游戏观

游戏是幼儿的权利,但游戏的内涵却因不同主体的经验理解而千差万别,幼儿眼中的游戏并不等同于教师眼中的游戏。教师在组织幼儿进行角色游戏的过程中,容易忽视幼儿的年龄特点、游戏需要和生活经验,有时候会站在“教育者”的角度,以爱的名义不自觉地纠正和干预幼儿的游戏,但结果却扼制甚至牺牲了幼儿自主游戏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师应正确认识角色游戏,树立科学的游戏观。 1.让幼儿成为角色游戏的主人

教师不应以导演自居去控制和干涉幼儿。埃里克森说过:“自由在何处止步或被限定,游戏便在哪里终结。”这实际道出了游戏的本质特征:游戏是儿童的游戏,儿童是游戏的主人[5]。尽管幼儿不是完全独立的人,生活上还需要成人的照顾和帮助,但是他们具备独立游戏的能力。幼儿之间有着天然的默契,他们能够心灵相通地去玩耍和嬉戏。作为成人的教师往往不理解或不屑于幼儿的游戏,经常不由自主地去插手和干涉,为幼儿制定各种各样的游戏规则以保证游戏秩序,殊不知很多游戏规则因为脱离了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心理发展水平,在不合理规则的制约下幼儿慢慢地失去了主体性地位,逐渐沦为游戏中的演员和道具。 2.允许和鼓励幼儿享受游戏过程

教师不应过分关注游戏的结果。幼儿在游戏中本来就应该自得其乐,并非为了所谓的“发展”或获得知识而游戏。幼儿在扮演各种角色的过程中能够充分享受到自由和快乐,并深深被这种快乐体验所吸引,至于游戏的结果幼儿并不过于关注和在意[6]。但是,教师作为成人往往过分看中游戏结果,比如建筑工地是不是有了漂亮的建筑作品,小顾客是否学会了使用礼貌用语,小演员会不会报幕等等。尽管教师的设计初衷和愿望是好的,但这种对游戏的误解却往往会束缚幼儿在游戏中的自由发挥与创造,最终使得游戏沦为“被游戏”。 (二)尊重游戏者,给予其自由扮演角色的空间

1.尊重幼儿的年龄特点,允许幼儿“幼稚”地扮演角色

角色游戏是虚构的,幼儿在玩游戏时都清楚知道“只是玩玩”“是假装的”,他们游戏时并不是对现实生活进行生搬硬套的复制和模仿,而是基于自身的年龄特点对现实生活进行创造性的改造与建构。幼儿角色游戏有其心理基础,皮亚杰认为,儿童需要游戏,尤其是象征性游戏,这是因为儿童难以适应周围的现实世界。游戏的主要功能就是通过同化作用来转变现实,以满足自我在情感方面的需要,而不必通过顺应来进行平衡而受顺应的约束[7]。幼儿园中,一名教师看到“医生”正往“病人”肚子上打针时,马上进行指导:“哪有医生往病人肚子上打针啊?打针应该打在屁股和胳膊上才对嘛!”暂且不论能否在肚子上面打针,因为角色游戏的目的不是让幼儿学习如何打针,而是让幼儿在扮演“医生”角色的过程中按照游戏角色与人交往合作、沟通交流和解决问题,进而体验成功和愉悦,所以教师在指导时不应过分关注幼儿具体的游戏行为,而应从游戏精神的角度出发鼓励幼儿自由地进行角色扮演[8]。

2.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鼓励幼儿自行制定游戏规则

角色游戏中幼儿遵循的游戏规则通常建立在自身生活经验的基础之上。譬如,小班幼儿尽管在小菜场游戏中并不清楚一棵蔬菜多少钱,买菜时也有可能忘记带钱,但是假装给钱的动作却是一直存在的,这就是潜在的游戏规则。维果茨基曾指出,即使在现象情境中,儿童的游戏也并非为所欲为,而是具有一定的规则,因为如果没有规则以及儿童对待规则的特殊态度,就不会有游戏。幼儿的游戏规则不同于成人强加的规则,它由儿童自己制定,是一种内部的自我限制。幼儿制定的游戏规则由于缺乏成人式的理性思考,在成人看来也许是幼稚甚至可笑的,但却恰恰是应该得到尊重和鼓励的,因为只有在玩属于自己的游戏时他们才是游戏真正的主人,才能真正拥有属于自己的快乐游戏体验。

3.正确看待游戏冲突,放手让幼儿自主解决冲突

角色游戏虽然为幼儿提供了同伴交往与合作的机会,但是幼儿也不可避免地会因为游戏角色、游戏材料等与同伴发生冲突。冲突在角色游戏中经常出现,比如四名幼儿都想要做小演员,可是小舞台只能容纳三名幼儿;两名幼儿都想要长积木,可是长积木只剩下一块;银行的小顾客很着急取钱,可是营业员却不给他钱等等。以往在解决幼儿之间的冲突时,教师往往首先扮演“警察”和“法官”的角色,始终控制着冲突解决的全过程,幼儿则处于被动的状态。事实上,教师要相信幼儿具备解决游戏冲突的能力,放手让幼儿去主动解决冲突。从心理发展阶段来看,幼儿正处于道德秩序感的敏感期,内在的秩序感会促使他们去主动解决问题;另一方面,在渴望得到同伴认同的驱动力作用下,幼儿也会积极寻求问题解决的方法,并在此过程中与同伴建立起亲密的关系。

(三)关注幼儿的游戏精神,建立对话型的游戏评价模式

游戏评价是教师对幼儿的游戏行为和表现进行的价值判断,它对幼儿的游戏行为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如果教师能够鼓励幼儿富有游戏精神的游戏行为,及时肯定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幼儿的游戏精神就会得到保护与发展;反之,如果教师仅从外在的游戏规则出发,过分关注幼儿游戏行为的秩序性,那么幼儿的游戏精神就会被忽视或抑制。角色游戏本质上是幼儿的主体性活动,体现幼儿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作为成年人的教师因为在生活经验和思维特征上与幼儿存在较大差异,所以在游戏评价时更需要与幼儿进行民主对话,了解幼儿在游戏中的真实想法,而不至于误解幼儿的游戏行为[9]。比如,娃娃家游戏中的“爸爸”“妈妈”拿着锅在屋里屋外跑来跑去,乍看上去现场一片混乱,教师看到后有些好奇,但是她没有立刻给予阻止和干预,而是在游戏评价前进行了询问和了解:“你们干吗拿着锅跑来跑去呢?”这时“爸爸”很急切地说:“家里发生火灾了,我们正在赶紧接水来灭火啊!”通过谈话,教师了解了幼儿外在游戏行为背后的内在想法,给予幼儿充分扮演游戏角色的空间和自由度,就有助于幼儿自主性的发挥,进而有效保护了幼

儿的游戏精神。

【相关文献】

[1]黄人颂.学前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253.

[2]黄进.体验为本的游戏——再论“游戏是一种学习”[J].学前教育研究,2003,(6):8-11. [3]黄进.游戏精神与幼儿教育[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81. [4]刘炎.儿童游戏通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478. [5]邱学青.学前儿童游戏[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19.

[6]王小英.“无为而为”的游戏活动与幼儿创造力的发展[J].东北师大学报:哲社版,2006,(4):149-154.

[7]潘月娟.西方角色游戏指导的理论与实践[J].教育导刊(下半月),2003,(11):55-57. [8]肖海月.游戏需要“真玩”[J].人民教育,2011,(11):31-32.

[9]周榕.角色游戏中正确处理师幼关系的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07,(12):26-2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