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人体解剖学记忆小故事

来源:个人技术集锦
人体解剖学记忆小故事

人体解剖是一门比较另类,不为常人所知的科学,也是很多普通人闻之色变的话题。丁教授作为在大学里教解剖学的女教授,执教多年,期间也协同法医出过现场,可谓是一位经验极为丰富的女专家。

我非常喜欢听高人讲故事,特别是常人不容易听到的故事,丁教授的出现,马上填补了我的好奇心。那次在朋友家,我们就解剖话题,聊了差不多5个小时,在海南炎热的夏季,有些故事听起来让人毛骨悚然,浑身发冷。

因为篇幅和时间所限,我会在以后的时间慢慢的和大家分享这些你或许闻所闻未的恐怖故事。

和很多来海南定居的大陆人一样,她之所以来海南也是因为这里绝佳的空气。因为长期接触尸体解剖这一块,或许是受福尔马林等药物的影响,呼吸不太好,而海南则是她最佳的休养之地。

丁教授除了对人体解剖精通外,对哲学也颇有研究,下面这篇文章就是她最近发表的一篇《时间的“客观性”与“主观性”》

在人类感知事物过程中,时间属于先天条件,没有时间因素,一切无从谈起。

所谓的现象,都只有在时间的前提下才有可能。无论是静止还是运动,都不可避免的有时间因素先天的作为前提。

1

而且我们通常认为,无论我们是否在计量时间,时间都在流逝,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相对于人类的意识,时间是这样的一种存在。时间是为一切直观奠定基础的一个必然的表象。时间是先天被给予的。只有在时间中,现象的一切现实性才是可能的。

时间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在我们日常的经验中很少被提及,我们更多的是关注时间的流逝和阶段,即所谓“限制”。时间的无限性只不过意味着,时间的一切确定的大小只有通过对一个唯一的、作为基础的时间进行限制才有可能。因此,时间这一本源的表象必须作为无限制的而被给予出来。但它的各个部分本身,以及一个对象的每个大小,都只有通过限制才能被确定的加以表象。

我们或许认为时间是一种客观的存在,无论我们是否意识到它,时间总是在流逝,越来越精确的时钟在展示着时间。过了一年又一年,对于人类来说,岁月的更替是如此的明显和不容置疑。

纪年法以及时钟等都是我们人类根据需要对时间的一种“限制”进行表象。在这样的关于“时间”的框架内,人类的生活包括通讯交流等拥有了统一的标准。这种标准的建立,使我们人类的生活在不断流逝的未知的时间序列里看起来稳定了,我们从对这种先天原则进行限制的行为获得了稳定感。我们可以据此追踪过去发生的事件,有时甚至可以预

2

测未来。

这种标准看起来也是一种先天的存在。它是人类感受以及思维事物的“共同的”前提,我们只需把时间描述一致,就似乎获得了对事物先天标准的把握,据此的思维似乎应该是一致的。这种标准是人类建立起来的,是对某一阶段的时间进行人为限制所建立起来的,是人类的工具。这种工具的普遍应用,容易使我们获得一种“概念”,那就是我们人类完全认识了“时间”,“时间”是一种以某种标准存在的“客观”。而且我们需要借助于日历和钟表等参照工具才能准确的记录在时间序列里发生的事件。

人类的长期记忆似乎是建立在这样一类工具之上的,即使不用这些工具,人类也会用其他参照来建立事件的时间序列。我们对于时间的把握似乎形成了对于参照工具的依赖。然而,“时间不过是内部感官的形式,即我们自己的直观活动和我们内部状态的形式。它规定着我们内部状态中诸表象的关系。因此时间只是我们人类直观的一个主观条件(这直观永远是感性的,即限于我们为对象所刺激的范围内),它超出主观就其自在来说则什么也不是。

时间并不依赖于对象本身,而只依赖于直观它的那个主体 。对于时间的感知取决于主观。同一个人在不同的经历中对时间的感知不于时间的感知取决于主观。同一个人在不同的经历中对时间的感知不同。

3

等待与爱人约会前的一小时感觉很长,见面后倾心交流的一小时感觉很短;小孩子感冒发烧青霉素肌肉注射忍受疼痛的5分钟,感觉很长,上课前为了预备老师提问匆匆看书的5分钟就那么短暂;

所谓光阴似箭还是度日如年可能由多巴胺说了算。这种研究至少说明哺乳动物可能包括人类处理时间序列相关事件的过程是在细胞分子水平上的生理活动,找到了不同经历中具有不同时间感受的生物学基础。

在围绕着时序、时距和时点这三个时间信息的基本属性进行人类心理学研究时,发现人对时间的反映同计时工具测量出来的时间通常不一致。通过对人格的时间维度的差异研究,形成了关于时间是心理过程的存在方式,也是人格特征的存在方式的基本观点。

显然对于时间的感知是个体化事件,具有个体化特征,并不是我们通常想当然地认为时间对于每一个个体具有统一标准的在认识过程中具有奠基意义的先天条件,它的确在一定意义上主导了人类的感知过程,但是这种主导并不具备统一的客观标准,而是取决于个体的主观。

所谓个体处理时间相关事件的过程,可以归纳为以神经细胞生理活动为物质基础,受到遗传,体质以及经验等的有效干预,形成了具有个性化的主观,在个体感知事物的过程中对于该个体具备奠基意义。我们人类在相互的沟通交流中,

4

更愿意建立在稳定的基础上,我们更愿意相信时间空间这些奠定了我们认知基础的先天因素对于所有人具有同样的意义,在此基础上,人类更容易相互理解和沟通,所谓“推己及人”,等皆是因为相信人人具备对于事物同样的感知的基础上的思想。

可是在对时间的主观性研究中发现了人类对于时间的处理具有个体差异,同一个体具有阶段差异,这种差异势必影响该个体在感知时间相关事件的心理过程,影响他的思维和判断。

以往的解剖和生理学研究更注重普遍机制,即发现群体大多数的解剖结构和生理机制,思想研究也着重于人类共有的思想,心理学研究开始关注个性化,最近的科学研究也开始注意到时间机制的个性化,科学研究与思想研究的发展具有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的历史,相信思想研究也会注重个性因素。

因此,充分认识到“时间”作为人类在感知事物的过程中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因素之一,具有的主观性及其差异性,需要突破关于“时间”的客观性以及统一标准的惯性思维,尊重这种差异性可能带来的个体对于事物的感知和思维的独特性。

其实人类早就意识到世界上不存在完全相同的两个人,这种大而化之的观点使我们觉得我们已经注意到了个体的

5

差异性,可是在若干具体细节上,人们更倾向于相信人类在基本认知过程的一致性,似乎只有确定了基本的一致性才有沟通交流的可能,不愿意接纳思维个性化突出的人和事。

在相信人类具有共同的感知和思维的前提下,我们更愿意相信我们和多数人具备同样的思维基础,我们具有“共情”,为了追求共情,会不自觉地把作为个性体验的独特的感知和思维隐藏起来,但是,这一切并不会因为你的隐藏就此消失,而是顽固的占据你的内心,可能作为潜意识发挥作用,这或许也是造成我们矛盾性格的一种成因。

认识到人类感知事物的过程中,影响因素很多,例如时间感知的主观性因素。由此形成的注意倾向以及思维判断的个性特征,共有的基础和可能的差异性等,有利于我们更以尊重人类的共性为前提,同样注意到人类的差异性并且尊重这种差异。

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