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伤寒杂病论》中的文字学---郝万山讲伤寒论(二)

来源:个人技术集锦
《伤寒杂病论》中的文字学---郝万山讲伤寒论(二)

一,《伤寒杂病论》书名解释 1,广义\"伤寒\"

\"伤寒\"的含义在古代有广义和狭义的区别。

广义\"伤寒\"的含义是指一切外感病的总称。这里所说的外感病是指风、寒、暑、湿、燥、火,乃至包括疫疠之气等。外来的邪气伤人以后所发生的疾病统称叫做外感病。

外感病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有发热,所以我们常常要把这个概念写成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这个\"热\"字不是指邪气的性质,而是指这类病证是以发热为主要特征。

一切由于外来邪气所导致的以发热为主要特征的证候在古代都叫做\"伤寒\"。

现在的\"寒\"常指寒冷,\"寒\"字在古代是泛指邪气。

日本医生中西惟忠在他写的《伤寒之研究》里说:\"谓邪而为寒,

盖古义也\",即把\"邪\"字叫做\"寒\"是古代原有的意思。

不仅在医学上是这样,在文学上也是这样。

《孟子 · 告子》篇有一段话:吾见也罕矣(我见皇上的这种机会和时间也是很少),吾退而寒之者至矣。这个\"寒\"就是泛指异端邪说、馊主意、不良主意的这些人。

2,狭义\"伤寒\"

狭义的伤寒指人体感受风寒邪气。

风为百病之长,如果只有寒邪没有风邪带领的话,寒邪不能单独伤人。所以,我们在讲伤寒的狭义概念的时候,要将风、寒邪气并称。

而且还要加一个\"感而即发\",就是感邪以后马上发病,这是为了排除伏气温病的情况。

《黄帝内经 · 素问 · 热论》说\"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这里的\"伤寒\"是广义的概念。

《难经》有\"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伤寒有五\"的\"伤寒\"是广义的。其中\"有中风,有伤寒\"的这个\"伤寒\"是狭义的。

所以,古代关于伤寒的广义和狭义的概念经常在书里用得到。 3,\"伤寒\"的中西医之别

西医所说的\"伤寒\"是专指伤寒杆菌和副伤寒杆菌引起的一种劣性传染病,它和中医所说的\"伤寒\"含义是不一样的。

当然,中医用治疗伤寒病的这种辨证论治的方法去治疗西医所说的那个伤寒病,在一定的阶段中还是有疗效的。

4,\"杂病\"与\"论\"

《伤寒杂病论》的\"杂病\"是指除了外感病之外的其他的一切疾病。 \"论\"是收集和总结的意思。

刘勰在《文心雕龙》有这样的一句话:\"论也者,弥伦群言,而研一理者也。\"这里的\"论\"是收集的意思。

因此《伤寒论》应当是众多医家治疗伤寒病经验的一个综述、总结。

二,《伤寒杂病论》中的通假

郝老师在解读太阳病篇的\"清便欲自可\"时,指出这个\"欲\"字应当是\"续\"字的通假。

因为\"欲\"和\"续\"在古代是同一个韵部的字,同一个韵部的字就可以通假。但是同一个韵部的字的字有很多,必须有“同本以互见\"或者是\"别本以见例\"或者是\"同本以互证\",才可以证明两者通假。

\"别本以见例\"就是要有两本不同的书,一本书记作\"清便欲自可\",而另外一本书写为\"清便续自可\"。比如,王叔和的《脉经》所收集的《伤寒论》里,就是\"清便续自可\"。

\"同本以互证\"也有,在太阳病篇是\"清便欲自可\",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篇\"是\"清便续自可\"。以上可证实\"欲\"通\"续\"。

郝老师还以现代的例子进一步解释通假的产生情况。

比如,现在的大夫在一本自己写的书中,开出的经验方是\"钩藤\"。而他在平时开处方时,写作\"勾丁\"。两千年以后,人们在对比这个著作和处方手稿时,发现了两者的差异。根据公元 2002 年前后的\"藤\"和\"丁\"是同一韵部的字,而且又有同一个医生,在书上用\"藤\",在方子上写为\"丁\"。那么,他们就判断\"丁\"通\"藤\",通假字就是这样来的。

所以我们在读张仲景的书的时候,\"可下\"篇是\"清便续自可\",在太阳病篇的\"清便欲自可\",于是我们就知道了这个\"欲\"通\"续\"。

那么他排的大便持续是正常的,那就提示病没有传入阳明。 三,《伤寒杂病论》中的方言

张仲景在他的著作里有明显的方言特征,所以我们知道他是什么地方的人,就可以准确了解书中方言的准确含义。

1,中

比方说,在《伤寒论》中有很多地方谈到了\"桂枝不中与之也\",\"柴胡不中与之也\"。这里的”中“就是典型的河南当地方言,直到今天也是如此。

\"中\"就是\"可\"的意思,\"不中\"就是不可,\"不中与之\"就是不可与之。 2,熬

熬在现代的《词源》的解释是\"小火慢慢煮就是熬\",象我们现代汉语中通常所说的熬粥,熬药都是这个意思。

而《伤寒论》中有\"巴豆,熬,去油\",\"虻虫,熬,去翅足\",\"白粉熬香\",\"杏仁,熬黑\"。这里的“熬”就不应该是今天的\"小火慢慢煮\"的意思了,可能是仲景当时用的一个方言。

西汉杨雄写过一本叫《方言》的书,提到:\"凡以火而干五谷之类,自山而东,齐楚以往谓之熬,关西陇冀以往或谓之火备,秦晋之间或谓之炒。\"

意思就是说有一种加工方式,只用火而使五谷杂粮干燥,并做熟了。齐国、楚国把它叫做\"熬\"。陕西和山西的人把它叫做\"炒\"。

可见在汉代,这个\"熬\"、\"火备\"、\"炒\",含义都是一样的。也就是说\"熬\"字在这里,就是\"炒\"的意思。

张仲景是河南南阳人。该地在古代属于楚国的北部,他当然就用的是楚地的方言。所以他在《伤寒论》中的这个\"熬\"字就是指的炒的意思。

那么,\"杏仁,熬黑\"就是杏仁炒黑,\"巴豆熬去油\",就是把巴豆炒去油。巴豆的毒,全在这个油里头。所以中医有一句话叫做\"巴豆不去油,力大如老牛\",炒一炒就把它的油去掉了。

这个“白粉”也与今天的意思不同。

\"粉\"字是\"米分也\",\"研米使分散也\",它的本意就是米的细末,就是米粉。《周礼》有\"稻曰白\",所以白粉就是白米粉。

白米粉炒一炒就能炒香,熬香就是炒香。

北京有一道菜叫做米粉肉,就是拿五花肉放上佐料腌好了以后,和这个炒香的米粉混合在一起蒸。搞笑的是,现在有些偷懒的学生在回答\"白粉\"这个名词解释的时候,居然写成\"大烟土\"。

(郝老师的讲解常常会引用丰富的古文经典,以及现代的掌故。这既可帮助学生了解古今的差异及演变,也增加了学习中的趣味性。以上可见,要学习好《伤寒杂病论》,必须要对古代文字,文学,方言等有一定的了解。)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