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2020-12-28T03:20:05.441Z 来源:《教育考试与评价》2020年第8期 作者: 曹琪云[导读] 随着社会经济的增长,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在社会推动中的作用也就愈加凸显。山西师范大学临汾学院 山西省临汾市 041000
摘要:师德是古往今来教育行业从事者的修行标杆,也是他们长久以来对自我的约束与鞭策。然而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传统的道德伦理体系日益被新的思想所“冲散”,教师职业在时代的巨变中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危机与挑战。师德的重塑有助于新时代教师危机的化解,本文便以中国传统师德观为切入点,通过对当代教师危机的总结与分析,提出对应的启示与对策,以供借鉴。 关键词:传统师德观;新时代;教师危机;启示 前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增长,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在社会推动中的作用也就愈加凸显。而伴随着我国科技、人文领域的不断发展,人们也越来越认识到教育在社会运转中的重要性。教师作为教育规划施行的主体,其在教育中扮演的角色与其对自身职业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育的发展方向与结果。面对新时代教师危机的矛盾交错,教师应上下求索,由内突破,借助对中国传统师德观的学习,完成自身师德的补充与重塑,以实现自身职业价值的提升,进而推动社会教育的正向发展。 一、新时代教师危机的体现与形成 1.教师角色脱离伦理约束与社会导向的转变
传统教师因兼受伦理道德的约束与推崇,使得其行止有度,被社会各界广泛看作道德的典范。而新时代的教师摒弃了传统伦理的约束,在教室岗位中越来越将自我的需求放置在前,引发了其行为缺乏自律、收受好处、态度恶劣等不良情节的产生,大大损坏了教师在人们心中这一高尚的形象[1]。当代教师之所以会呈现如此认知和行为,其实与当前社会的价值趋向不无关联。随着当前社会科技的优化升级,工业化的深入逐渐让人们更倾向于对自我的追逐。在教师自我意识不断增强的同时传统的伦理束缚自然瓦解、崩坏,教师们在获得“自由”同时对往日职业形象的坚持也便不复存在。 2.教师职业倦怠与教师职业光环的跌落
传统教师职业一度在社会的发展中占据较高的地位,这让教师这一职业在外人眼中具有较高的吸引力,教师们自己也较为看重其职业的发展前途。而新时代的教师普遍对自身职业发展预判不高,加之当前教育的扩张,教师工作面临着大量的重复,许多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呈现出了压力与职业倦怠,导致其教学开展不认真,得过且过的心态较为普遍。这一情况的产生与社会结构的变化有关,由于当代社会不再对各个职业做出等级划分,教师职业成为了社会分工的一个部分,这让许多物质获得不多的教师感到精神层面的降格,导致他们放弃了原有的职业坚守,转而将视线放置到了对于现世安稳的追求,以填补内心的落差[2]。 3.教师在教改中的疲软与教师权威的流失
虽然当前的教育在不断发展中会持续对广大教师提出新的要求,并期借助教师对政策的执行和落实完成教育的升级与改革。但就现在的教改情形来看,很多地区仍是存在改革落实不彻底的状况,其中教师们对改革认识不足,施行改革积极性不高对改革的开展造成了较大的阻碍。究其原因,以往的改革效果不明显可算一方面,时代发展对于教育的影响也在其中占据着较重的比例。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们认知和学习的渠道得到了较大的拓展,学生不再全方位的依赖教师的教学,与此同时,其与教师的信任关系也逐渐被一点点消解。教师的话语不再具有权威性,导致了一切改革的推进也呈现出不同程度的疲软,令许多改革最终变成“昙花一现”。 二、传统师德观对化解新时代教师危机的启示与应用 1.关爱学生,以身作则
社会价值的趋向是随着社会发展需求的变化而不断变动的,而教育是引领社会发展的灯塔,教师作为教育施行的主体不应随社会导向的转变而随意变动自身职业的坚持。反向借鉴中国传统师德理念,尊重、关爱学生,并且以身示范才是教育开展的初衷和其“安身立命”之法。孔子曾言“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其旨在传达学习的循序渐进和教学的往复规律;清唐甑则提出“教者贵亲,亲者易知;承教者亦贵亲,亲则易化。”这一观点,旨在阐明师生关系之建立依凭[3]。如若新时代教师能借此通达教学之道理,明确教师与学生关系建立是以尊重、关爱为纽带,则或可对自身行止有所控制。因而建议教师以身作则,规范己身,通过率先对学生行关爱之举来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重塑师德,以立教学之道。 2.遵循师道,兢兢业业
虽然当前的社会分工平等化让教师职业不再拥有往日的光环,但随着社会对人们岗位使命感的提倡,教师也不应就此屈服于职业压力之下,随波逐流,而应积极发扬职业精神,通过不懈地在岗位上经营,恢复教师岗位的崇高感和使命感。《孟子》一书有云“教不倦,仁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道出了师道之所存,乃教者孜孜不倦地开展教学的道理。因而广大教师也应遵循师道,兢兢业业对待教师一职位,在教学岗位中时刻提醒自己不倦怠、不松懈,利用教学中的不断发力、在教育的轮回中耗尽毕生所学,缔造“仁”的境界,于教师这一职业的选择而言,才是不枉此生,不虚此行。 3.开拓创新,矢志不渝
虽然当前网络科技的发达在一定程度上转变了学生学习知识的方式,为传统教学开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与挑战,但挑战的到来从来不是放任自流的借口,反而应该成为教育行业、教师职业转身蜕变的契机。因而教师应循着时代的变化,正确看待当前教育的发展形势,找准教育改革切入点,精准打通教育改革的关键“穴位”,从而将教育的改革彻底地推动,并落实下去。当前教育改革的障碍或可存在于传统教学关系的转变,但《礼记》中曾阐明“能博喻然后能为师”,旨在启示人们为师者,不断学习的道理。因此教师应跟上时代的脚步,博学强知,将新的学习路径为己所用,学生与教师的信任关系便会得到重新地建立,那时,教学改革的开展也不会处处受阻。 结语
综上所述,新时代教师危机的形成虽为多方面影响因素所致,但若听之、任之,不加重视,则会为社会教育的前行带来不可想象的阻碍。而教师作为危机的主体,要及时端正自身的职业认知,通过借鉴传统师德观,在时代的不断变化中寻求师道长存之法,并将传统师道观中的精髓对应地运用到当前危机的化解之中,由内突破,以利用自身品质修养的提升重塑师德,从而让师道之光引领社会教育的不断前行。 参考文献
[1]张婧, 邢维全. 中国传统师德理论的发展脉络[J].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12(11):112-114. [2]蔡梦虹. 论中华传统师德思想的当代传播[J]. 今传媒, 2017, 25(06):151-154. [3]王福. 新时代的教师践行师德之思考[J]. 教师, 2019(01):7-8. 作者简介
曹琪云,1974--,女,汉,籍贯:山西省襄汾县,学历:本科,单位:山西师范大学临汾学院,研究方向:思想政治,单位所在省市及邮编:山西省临汾市,04100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