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世界机械史的自然辩证法
学号: 姓名:院系:
摘 要: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自然科学观的反映。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本文通过自然辩证法的观点讨论世界机械史发展的内部矛盾运动,论述机械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关键词:自然辩证法 内部矛盾 必然性
Abstract:Dialectics of nature is a reflection of Marx's view of nature and natural science. The unity of the world outlook, epistemology and methodology of Marx's philosophy is a part of Marx's philosophy. In this paper, the internal contradiction movement of the development of world machine history is discussed in the view of Dialectics of nature, and the historical inevitability of the machine is discussed.
Key words: Dialectics of nature Internal contradiction Inevitability
一、自然辩证法概述
自然辩证法作为一个尚未完成文本,蕴涵着科学时代人类所特有睿智,它准确地勾画了科学时代自然哲学应当具备基本框架,从而使得以哲学面目出现自然辩证法可能成为科学时代真正科学哲学。首先,自然辩证法继续保持了传统哲学追求智慧形而上品格,这就使得它截然不同于以拒斥形而上学著称新老实证主义哲学。恩格斯反对超自然形而上学,然而他并不一概反对“自然形而上学”,他没有以知识完全消解智慧,而是创造性地保留了哲学作为智慧之学独立地位。这
1
一点集中体现在自然辩证法世界观属性上。尽管现代科学已详细描绘了自然界许多局部细节,惠威尔已提出了独立科学概念,休厄尔则以物理学家取代了自然哲学家,然而科学世界观关于物质世界理性重建,并不是由物理学家所能够独立完成,它必须由熟悉全部自然科学哲学家进行全面总结和概括;其次,自然辩证法同时具有现代科学追求知识形而下品格,这又使得它截然不同于以智慧化身自居形形色色反科学主义哲学。恩格斯非常注重智慧与知识内在关联,从而得以避免了极端人文主义以虚妄智慧贬损知识蒙昧主义倾向。自然辩证法作为“自然界辩证法”,虽然它在形式上超越了自然科学,然而其内容却又完全根源于自然科学;再次,自然辩证法不仅是一种科学自然观与世界观,而且同时主应是一种科学方法论。它作为关于自然界一种科学哲学,不仅能够促进大量边缘学科与交叉科学发展,而且可以推动着现代横断学科和统一科学发展。它那种建立在通晓迄今为止人类全部科学知识基础上科学思维方式,可以给自然科学各门不同学科以方法论方面智慧启迪,而这无疑是作为一种哲学自然辩证法之所以能够受到许多科学家欢迎内在原因。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总体看法是通过科学、技术和工程的中介来得以实现。科学是认识世界的方式和方法,技术是改造世界的方式和方法,工程是改造世界的具体活动。这就意味着人们是通过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行为中介来揭示自然界的整体性质和一般规律,来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
人与自然的关系包括三重关系:人将自然界的整体作为研究对象,并构建出相应的自然图景的关系方面;人通过自然学科的具体研究行为与自然界发生的认识自然的关系;通过技术手段和工程活动以自然界发生的改造自然的关系。
基于人与自然的三重关系可将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分为三个方面:整体自然界、整体自然科学和整体技术工程活动。或者可以说,自然辩证法以人与自然的总体性关系(包括对自然模式的构建关系、对于自然界的认识关系和对自然的改造关系)为研究对象。
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和对于自然认识和改造的哲学。也就是说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自
2
然科学和技术工程活动的一般性质、存在方式和发展规律的哲学学说。以人与自然的总体关系为其研究对象的。有两种描述:先有自然,后有人,再有人对自然的认识和改造的路线。人对自然的认识改造,后构建的关于自然的自然图景的路线。从自然进行认识和改造再到对自然加以描述的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辩证法是客观逻辑,人的认识是以科学技术为中介,因此前一种描述更合理。科学与哲学的内在融合。科学学科之间只存在普遍理性的普遍程度上的差异,而不存在普遍理性有无的区别。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是科学的指导。哲学对科学实施方法论指导;科学是哲学的具体材料。科学对哲学的改造,哲学对科学的批判。科学通过普遍理性的层次跃迁改造哲学;哲学将科学中的普遍理性选择性的吸收。
历史形态:
古代朴素辩证法,是与古代社会的生产力适应的,但由历史条件的限制,不能真正了解世界的一般性质的辩证法。
德国古典哲学的唯心主义辩证法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以唯心主义将辩证法推向的不彻底的自觉阶段。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总结了19世纪的科学成就和历史经验,批判继承前人的思想成果而创立的。
二、机械发展史的自然辩证法思想
距今大约三十五亿年前,地球才有了陆地和海洋的形态,在适当的温度和压力,还有空气和水这种复杂的自然条件下,开始出现了较小的原始生物。这种小生物经过十亿年、二十亿年这样漫长的岁月,逐渐进化成鱼类、两栖类、爬虫类、哺乳类。距今大约一百万年前,出现了直立猿
3
人,然后经过了大约十万年的漫长岁月,经过了大冰河时期,他们就进化成了今天的人类。为什么猿这样的动物进化成人类了呢?那是因为活动在树上的一种类人猿,由于自然条件的变化,为了寻找食物而到递上来。从树上到地下生活,这是从猿进化为人类的第一步。如果按照地质年代来说,这段时间正是新世代第四世纪初期。然后,活动在地上的类人猿必须和陆地上的各种野兽作斗争。所以,他们手里拿着从树上掉下来的短木棒,石块保卫自己,同时,使其成为猎取食物的手段。这样,木棒和石块就成了他们的“天然工具”,并弥补了手的不足,手通过长时间的锻炼,渐渐灵活握住这样的工具,并运用自如。不久,他们就开始根据使用的目的制造工具了。这一过程正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的认识。包括人们关于自然界的本原、演化规律、结构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等方面的根本看法。自然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认识的基础,因而任何一种系统的哲学必然包含与之相适应的系统的自然观。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不只消极地适应而是积极地作用于自然界。在这一相互作用过程中,人们形成了对自然界本质的认识。因此,自然观既不像唯心主义所说的那样,只是人的思维的自由创造;也不像机械唯物主义所说的,只是思维对自然界的消极反映。构成自然观基础的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只是自然界本身。类人猿适应环境,对于自然界的不断适应过程下使大脑发生了变化并且发达起来。人类在使用工具的同时,又逐渐发现了自然所具有的各种性质,距今大约五十万年前,人类学会了使用火。这样工具的数量也不短的增加,同事,其加工技术也从打制、切割发展到磨制,并且掌握了钻孔技术。他们发明了叫做弓钻的装置。从这种简单机械开始,人类进入了机械萌芽阶段,之后从制粉机、水车到机械钟的出现,以及后来的印刷术为机械萌芽开启了新的篇章。
在新技术手段重大发展下,世界进入到了机械的喷薄状态——工业革命。各种工具或机械相继被很多技师制造出来了,人们的生活逐渐得到了改善。特别是与人们生活有着极其密切相关的制粉机、纺织机械发展最快。制造这些机械的木工工具——锯、刨、凿子之类的工具,也由工匠们用手制造出来了。另外,这些工具当然都是单独使用的,但是,他们又在机械上下了一番苦工,讲工具安装在其机床上,就能制造出手工不能加工出来的精密工件了。这样手工而开始逐渐被机械所替代。比如约翰•凯伊的飞梭的发明,操作织布机械 是一项十分繁重、而且又费时间的劳动,
4
即使一个人从早到晚地操作这种机械,只能织出极少量的布来。为了使绕着纬线的梭从右边到左,从左到右穿过经线之间,则需要用两手交替投织梭。只要用手投梭,就不能织出宽的布来。随着布的需要量增加,就需要更快地织出布来。一七三三年,英国的呢绒制造工约翰约翰•凯伊对织布时的投梭法进行了改进,制造出一种十分出色的飞梭。凯伊结束了用手穿梭的笨重劳动,而是使用导辊拍梭穿懂,人们将这种梭叫做飞梭。这发明使手织技术发展了一步,凯伊在专利中说明道:“本梭是为了织出更好,宽幅的呢绒以及其他一般宽幅的布而研制发明的”这样,机织匠最困难的工作——用手穿梭也得到了改善。
以上说明科学技术发展的内部矛盾运动所起的作用,表现为技术目的和技术手段,既互相排斥又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转化,是矛盾的辩证统一。所谓技术手段,就是为达到一定的技术目的而采取的具体方法,包括实现技术目的的工具和使用工具的活动方式。所谓技术目的,就是人们为了满足一定的社会需要,依据技术发展的规律和已有的技术条件而提出的较为具体的技术目标和技术要求;.两者的矛盾运动是一个不断地由平衡到打破平衡.再达到新的平衡的发展过程。尤其当矛盾的一方发生重大变化时,必然会推动另一方的发展变化。新技术手段的重大发展反过来必然推动新技术目的的提出。技术手段决定了技术目的,新的技术手段可以改变技术目的并可以转化为新的技术目的。
在一次次机械革新中,也产生了很多问题:诸如詹姆斯•瓦特发明了蒸汽机后的“红旗法”的制定、海洋污染、雾霾的产生。这些问题的产生都是机械发展中的副产品。在漫长的人类历史进程中,机械的发展使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加强,逐渐改变了人类在自然面前软弱无力的状态,极大的增强了人类在自然界的能动性。伴随机械产生的科学技术也是一把“双刃剑”。现在,对于科学技术有两重性或科学技术是双刃剑的观点已被普通接受。所以在充分认识科学技术的积极意义的同时,我们又必须正视科学技术的不合理应用带来的负面影响。 科学技术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人类利用科学去认识自然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利用技术去变革和改造自然界,创造出了一个距离天然自然越来越远的人化的自然系统,但实际上却使原来的
5
生态系统遭受到了大面积和深层次的破坏,失去了平衡,以至对人类未来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了威胁。化学肥料的过度使用使土壤肥力下降,并因反复耕作而加剧了土壤的流失和土地的沙漠化,生态被破坏再加上工业占用大量可耕种的土地使可耕种的土地越来越少,与此同时全球人口却在不断增长,人口增长与基本生存条件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工业企业向自然环境大量排放有毒、有害废弃物,破坏了人类的生存环境,并且严重的环境污染危害着人类的健康和安全。另外废弃物的大量排放还改变了大气的化学组成,降低了大自然调节气候的能力,为了发挥冷冻功效而生产的氟利昂却造成了臭氧层的破坏。此外还有洪水、干旱以及温室效应等问题的出现。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人类从诞生至今,总是在不断地扩大自己所能作用的劳动对象的范围,使越来越多的自然物能够为人类所利用,成为对人类有价值的资源。我们社会的发展严重依赖以煤、石油为代表的这些不可再生的化石燃料,并且在短短几个世纪人类已经耗费掉了这些矿产资源的大部分,这使人类自身陷入了令人担忧的资源短缺的危机之中。另外森林资源日益减少,土壤过分流失与土地沙漠化的扩展使可耕种的土地资源不断减少。动植物资源也在急剧减少,生物物种正在以惊人的速度灭绝,这意味着地球在漫长的世纪里形成并储存起来的基因资源在不断毁灭。物种的灭绝不仅只是人类基因资源的无法挽回的损失,而且可能对生态系统具有长远的、难以预见的破坏性后果。这些都是科学技术发展和应用所带来的负面效应的具体体现。在工业革命之前的漫长历史中,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人类活动对自然界的影响较小,人与自然保持着相对和谐的状态。在哲学上,强调“天道”和“人道”、“自然”和“人为”的相通、相类和统一的观点。庄子认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人与天本来合一;孔子提倡“天命论”,把“天命”奉为万物的主宰,要人们“尊天命”“畏天命”;老子主张 “自然无为”,认为人在自然和社会面前是无能为力的。这种朴素的“天人合一”的观点,造成了中国古代一种人与自然亲近和谐的关系。在对待洪水方面,“择丘陵而处之”“顺水所向,迁城邑以避之”进行避洪,“疏九河”进行分洪,在大河两旁留出足够空间使水“有所休息,左右游波,宽缓而不迫”进行行蓄洪,这些都足这种思想的反映。在水土资源开发上,先秦时期,强调“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不树者无椁”,对于保护植被、植树育林等起到很好的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的急剧增加,人类经验和知识的积累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工业革命以后,人类改造
6
自然、影响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强,“人定胜天”“人是自然界的主宰”的思想日益增强,把自然界逐步看作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肆无忌惮地掠夺式开发利用,同时把自然界看成是一个无底的垃圾箱,毫无顾忌地向其中排放废水、废渣、废气。近几十年来,我国“改天换地”行动空前,为了负载过多的人口,争取更多的空间,生产足够的粮食,人们侵占河滩,围湖造田,毁林(草)开荒;为了满足快速增长的用水需求,人们建起一个又—个蓄引提工程,可以让黄河断流,让海河干涸,把地下含水层疏干,利用每一滴水;为了降低生产成本,污水、废水不经处理,随意排人江河湖泊。一百多年前,恩格斯指出,人类可以通过改变自然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但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人类统治自然界决不是站在自然界之外的。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日益深人人心的今天,面对我国水资源领域存在的种种问题,由“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转变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成为治水实践的必然选择。当然,这种选择不是遥远过去的简单重复和回归,而是全面的发展和升华,是基于对治水规律更深的理解和把握,是基于对可持续发展的追求和渴望。
三、自然辩证法对世界机械发展史的意义
首先、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一个重要分支科学,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地一般方法的科学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自然科学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的统一。自然辩证法也象马克思主义的其他组成部分一样,本身是科学。科学是让人研究的,而不是要让人供奉起来膜拜的。它来源于实践,并且随时受实践的检验。它不是僵化的教条和空洞的说教,而是实际的行动的指南。它应该使人扩大眼界,活跃思想,而不是要使人墨守成规,固步自封。它是自然科学的前哨和后卫,并且要不断地从自然科学吸取养料,不断地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而发展。
其次、通过自然辩证法对机械发展史的剖析发现:它是世界机械史不断进步发展的需要。当前,人类社会已进入信息技术化、经济全球化时代,科学技术得到全面迅速的发展,近一个世纪
7
的科技成果超过了过去几百年甚至几千年所获得的成果的总和,随着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和广泛应用,一方面扩大了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领域,提高了人类向自然作斗争的能力,从而把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推进到一个前人无法想象的高度;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不少未曾预料的消极后果,引起了诸如环境、生态、资源、人口、粮食等一系列全球性问题。这清楚表明,科学技术所带来的人对自然界平衡的干预已超过了自然界的再生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人和自然的关系出现严重对立。如果不协调人与自然地关系,必然带来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后果。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认真进行反思:我们如何正确发展科学技术?如何促进科学技术积极作用的发挥,同时抑制和减少其消极后果?解决这一问题,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正确树立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观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更深刻地把握和自觉地遵循科学技术发展的客观规律。所以,学习自然辩证法,对于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经济乃至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尤为重要。
最后、它是提高每一个机械设计师个人辩证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学习、理解和掌握了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使每一个机械工程师在学习和工作实践过程中能够自觉接受辩证法的指导,加强辩证思维方法的训练,克服思想上的极端化和工作中的片面性。通过学习自然辩证法,提高辩证思维能力,学会用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全面的观点对待问题,学会用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原则理解问题,学会从事物的联系和发展中观察问题,从而掌握矛盾分析的方法,加强工作的系统性、预见性、全面性,构建个人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所以,学习自然辩证法,也是增强个人素质和提高工作能力的最佳途径。避免机械发展了,但是人却落后了的悲剧。
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