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论拉斐尔

2021-09-03 来源:个人技术集锦
论拉斐尔的《雅典学院》

拉斐尔出生于佛罗伦萨附近的乌尔比诺,在历史上这也是一座文化名城,艺术气息浓厚,而拉斐尔的父亲是宫廷的二级画师,所以他从小就随父学画。少年时期,拉斐尔对艺术就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和热爱,曾拜意大利中部最富盛名的艺术大师佩鲁季诺为师,还在初学的时候便显出了他的天赋及善于学习的特点。其后去佛罗伦萨学习,他对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这两位大师的作品加以学习,这一时期对他以后的创作无疑有着重大意义。在他25岁时,拉斐尔被教皇请去创作了将皇宫中的壁画。其中最负盛名的是《雅典学院》。《雅典学院》为拉斐尔诠释哲学的力作,它和米开朗基罗的《创世纪》以及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被艺术史学家视为文艺复兴盛期的经典艺术之作。

这幅画第一眼给我的感觉就是很大气,场面很宏伟,颜色和谐,建筑背景是乳黄色的大理石结构,人物的衣饰有红、白、黄、紫等色彩交相辉映,人物众多却不乱,构图合理严谨。

全画以纵深展开的高大建筑拱门为背景,在雄伟庄丽的大

厅里,汇聚着人类智慧的明星,他们来自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学派;他们都是杰出学者、思想家,古今同堂,自由热烈地进行学术讨论。画面构图宏大,视觉中心人物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围绕这两位大哲学家大概画了 50多个各具身份和个性特征学者名人。他们代表着古代文明中七种自由学术:即语法、修辞、逻辑、数学、几何、音乐、天文等。

整个人物构图也呈倒三角的形态。我觉得这种构图收到了达芬奇的金字塔结构(即以中心人物为主导的三角稳定构图关系)的影响。

艺术家试图想要以回忆历史上黄金时代的形式,寄托他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它的主题思想就是崇拜希腊精神,追求最高的生活理想,这正是人文主义艺术家自己的夙愿。我们欣赏这幅巨作,如同进入人类文明博大精深的思想世界,这个思想领域是由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争论展开的。他们两人从遥远的历史走来,边走边进行激烈的争论

从一上一下对立的手势,明显地表达了他们在思想上的原则分歧。两边的人物成众星捧月分列两旁,表情动势向着两位争论学者,有的注目倾听,有的用手势欲表达自己的看法,强化了画面的中心。

画家非常善于利用台阶,使众多人物组合主次前后有序、真实、生动、活泼,画面将观赏者带进先哲们的行列。这宏大的场面,众多的人物,生动的姿态表情,具有肖像性人物个性刻画,布局的和谐、变化且统一的节奏,可谓把绘画创作发展到文艺复兴时期的顶峰。这幅画不仅出色地显示了拉斐尔的肖像画才能,而且发挥了他所擅长的空间构成的技巧。他对每一个人物的所长与性格都作了精心的思考。

我临摹了《雅典学院》中亚里士多德这一人物,用的是速写的形式,找了好多图,图都太小,看不清楚细节,所以有的衣纹都是我

按照人物动态添加的。画完后我又找到拉菲尔的《古希腊雅典学院中的习作》也就是他为壁画《雅典学院》画得速写草稿习作,我临摹了一下,和我之前的画得亚里士多德做了一下对比,我发现古希腊的审美造型对他的影响,既强调理想化有尊重自然。他画得人物比例动态更加精准,线条灵活严谨又圆润自然,也体现着洒脱雅典的风范。而且,他画中的人物有着完美的体格,这应该也得益于他对米开朗基罗的学习,他吸收了米开朗基罗绘画特点及技艺,融会贯通,又形成了一种新的并且是独具一格的画面格调。

从他的速写中也能够发现《雅典学院》这样一幅人物众多,场面宏伟,形象性格又各不相同,而且内在联系有纵横交错,拉菲尔既能以非常严谨的布局和精心设计的层层深入的圆拱门画面的自然画框,以圣彼得堡做装饰为背景,两边作对称呼应,画中人物像是从悠长而高大过道走出来,透视又使画面呈现高大深远。建筑物的廊柱直线和人物动态的曲线相交融,产生画面情境柔中有刚,加上神像站立在两旁,使画面充满深层的古典气息。这些都足以见识到画家的高深技艺及高超的智慧。

后来我又临摹了达芬奇的《少女像》,这幅画是达芬奇的铅笔速写,在华的过程中发现他用线条组合成一种柔和的调子,运用明暗的表现手法来体现脸部的体积和五官结构,加上虚实结合的轮廓线,即准确又灵活自然的勾勒出了人物的外形,就像置身于一层薄雾之中。这幅画也是达芬奇创作《岩间圣母》中天使的习作,从脖子到胸背的一些轮廓线的处理,可以看出他对少女的动态美的推敲,也增加了速

写特有的形式。但是我临摹的效果不佳,动态没有完全抓住有点偏了。总觉的没有表现出她的韵味。而我觉得拉菲尔的绘画手法中也有点达芬奇的影子,这应该是他善于学习他人长处,善于创新,并且融入进自己的风格,使之成为自己独一无二的手法。拉斐尔也创造了新的类型美,即用人的外表动作与人物内心相结合,创立了曲线型的造型艺术。

他与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并称意大利的三大巨匠,被誉为为文艺复兴盛期把意大利艺术推向高峰的杰出人物之一,是当之无愧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