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理念就是大力倡导学生自主合作、主动探究的学习方式。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和心灵沟通。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课堂教学异彩纷呈,高潮迭起,极具挑战性。这就要求教师更新理念、转变角色、提高素质,必然也要求教师的教学行为产生相应的变化,使之适应形势的需求。当前的课堂教学,教师的观念确实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教学方法、教学策略也随之改变,并逐渐能用新的理念来指导课堂教学。时下,在语文教育界,新课程、新课标已经唱红了大江南北。许多语文教师在新的教育理念方面作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和实践。那么,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该怎样进行才能将课上得更有味呢?我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一、预习——提高自学能力的重要环节
要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就必须狠抓“预习”这一环工作。预习是学生自己摸索,自己动脑,自己理解的过程,也就是自己学的过程。经过预习,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了锻炼,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正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因此,预习是语文教学落实素质教育的关键之一,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
预习的收效
1、强化了学习动机,提高了学习积极性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在预习过程中,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一种强烈的求知欲驱使分们认真读书,积极思维;在听课的时候,自己到底解答是否正确,教师和同学将对自己的解答如何评价,一股强烈的好胜心又促使他们认真听课。整个学习过程,学生都处于亢奋状态。学生只
要有了动机,就有了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习对他们来说就不是负担,而执著追求。
2、自我的探索,打好了注意定向的基础
学生通过预习,初步进行了探索,什么地方已学懂,什么地方还不会,心中有数。促使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难于理解的知识上,而加强了听课的目的。这样,在学习中对不懂的地方,他们会听得更专心。这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为上课创造了有利的心理状态,打好了注意定向的基础;用教育学的理论说,带着问题上课,求知欲更强。变被动为主动。可以大大减少教师的无效劳动。
3、及早掌握了学习信息,教学有的放矢
学生在进行预习时,教师巡视了解;预习结束后,教师进行检查。在这期间,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教材的掌握情况。教师还可以从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中测知学生的知识基础。因此,教师就可以抓住重点、难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避免了平均使用力量及主观主义的倾向。教师针对学生的难点教学,效果也就会更好了。
4、人人获得了练习机会,学习素质提高
不安排学生预习,直接进行讲读分析,课堂上往往只须几个优等生得到练习的机会,大多数学生只是“陪客”。一些中下生还未思考成熟,优等生早已举手发言,把正确的答案告诉了大家;还有一些懒惰的学生根本当有动脑。吃现成包子的人永远也学不会做包子,不经过自学实践,永远也提高不了自学能力。自学能力低又何来提高学习素质呢?进行了预习,学生根据单元学习目标,自学提纲,自己动脑动手练习。这样每个学生都有训练的机会,学习的素质得到相应提高了。
5、培养了阅读书籍兴趣,课外知识丰富
由于学生在预习中逐步养成了边读边思考的良好读书习惯,在预习课文中将会发现很多疑问,这些疑问,通过教学有的可能解决了,有的可能没有解决或没有彻底解决。少年儿童的求知欲是很旺盛的,很自然会产生解决这些问题的迫切愿望;如果教师因势利导,适当加以启发与指点,学生就会产生阅读能力,他们将投入到科普读物的阅读中去,这样,预习就起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预习”这一环工作抓得好,就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这样一来,就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素质。
预习的安排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怎样安排预习的呢?一般分三个层次安排预习: 第一层:通读感知。了解课文大段内容,能说出这篇课文写了什么事,主要人或事是什么,按什么顺序写,学习生字词等。为理解课文作好铺垫。
第二层:再读理解。弄清文章结构层次,作者写作思路,找出一些与中心密切相关的句子、段落。
第三层:细读深究。带着问题细读课文,理解句子深刻含义;抓住关键词语,用圈划批注的方法深入领会课文的中心思想,体会文章的写作特点。
在预习的各个层次启发学生质疑问难。
我认为预习是提高自主学习的重要环节,预习不仅提高了能力,还培养了兴趣。何乐而不为呢?
二、善于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语文教学中要启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情境,培养学生的语文情感,使学生建立学好语文的信心,为学生留有探索与思考的余地,提供合作交流的课堂气氛。要激活学生思维,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良好的心境可以使人联想活跃、思维敏捷、激情勃发。浓郁的激情能充分有效地调动智力因素,释放巨大的学习潜能,极大地激发创新敏感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特点创设一种特定情境,让课堂充满情感的碰撞、情绪的体验、生命的交流。
三、善于引导学生自主探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语文课程标准》首先明确了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地位,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人人学有价值的语文,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语文知识,不同的人在语文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就是说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水平的语文,允许学生以不同的速度学习语文,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要把选择权归还给学生,教学要减少统一性和刚性,多增加选择性和柔性。在新知探究阶段要充分相信学生,允许学生以不同的方式学习语文。
因此新理念强调学生应该由“单一、被动”的学习转变为“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变以“教”为中心为以辅导学生的“学”为中心。作为教师要面向学生。教师要充分地倾听学生,重视辅导学生如何掌握学习的方法,并自主的运用方法去获得知识同时学会与他人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四、善于适时引导、点拨,提高学生的素养。
教师是课堂实施过程中的决策者,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要引导学生在经历“学语文”的过程中平等地交流和给以恰到好处的点拨,要提供情境,营造激励探索与理解的氛围。在关注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应注重学生“亲历性”,落实教学“主体性”,关注学生“学语文”的过程。教育的真谛在于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去启发智慧,而不仅仅是教给知识。知识是无止境
的、是教不完的,而启蒙后的智慧可以自己发现和生成知识。教的本质在于引导、点拨。教学过程中提倡教师与学生的平等,教师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引导者。强调教师与学生平等交流、自主对话,实际上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善于抓住学生思维活动的关键点,及时引导、点拨,才能真正优化课堂教学,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如在教学古诗《游子吟》这一课时,同学们在讨论时有一个同学提出了“家里人的关爱是一个在外飘泊的游子想家的关键”,并列举了现实生活中许多学生因家庭不和谐,父母不关心而离家出走,不想回家的事例。他的观点在班上引起了激烈的争论,双方都各据一辞,无法说服对方,最后学生提议让我做公证,我就适时地给以点拨,并没直接肯定谁对谁错,只是列举现实生活中一些家境充满爱的同学的学习状况和家境缺少关爱的同学的学习状况,让他们自己去对比。最后学生通过再次的讨论明白了一个人成才的‘关键’”是什么,通过这样的引导,能够引发学生的更深入思考,自己去判断事情的对错。既培养了学生对事物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又使学生的认知水平得到了提高。
五、善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创造力”
在语文的教学中,我们不能把学习现成的知识技能作为唯一的目标,不要按照既定的模式,一味强调学科规范的训练,不要用一种标准的答案来限制学生的思维。教师应在课堂上应用多样的启迪方法,让学生多听,敢想,敢说。要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大力倡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的教学方式,确立“以学生为本”的观念,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独立获取新知的机会,尽可能多的让学生体验尝试成功、探索与发现的快乐
我在讲授《买火柴的小女孩》时,在引导学生理解人物及主题后,让学生
思考了一个开放性问题:小女孩随她奶奶去了之后会怎样呢?富有启迪性的问题擦出了学生的创造性的火花。有的同学想象小女孩和她奶奶一起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不再有寒冷,不再有饥饿;有的同学则想象小女孩变成了天使,专门去拯救那些饥寒交迫的小朋友;还有的想象小女孩在天堂里坐在明亮的教室里学习,加深了作品的社会意义。学生的想象力之丰富,创造力之独特,均超乎我的想象,令我耳目一新。
六、善于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率。
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使用,很多时候是以课件的形式体现的。在制作课件过程中,我们可以综合使用多种媒体,将文字资料、图片、音视频剪辑等融于其中,把课件制作得既新颖又实用。这样,课文的内容就以声感、形感、色感、动感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官,在学生的大脑里留下鲜明的印象。各种感官的刺激可以直接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有了兴趣,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爱学、乐学,能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打破了读死书,死读书的沉闷气氛。多媒体进入课堂,使语文课超越了时空限制,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地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克服传统教学手段单一,课堂气氛沉闷的不足,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课堂教学的优化,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经过一年来的课改实验以及两次乡级统测考试让我对语文教学又有了重新的认识——语文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个拓展性延伸性很强的学科,所教所学内容很难把握。这就给我今后的教学指引了方向,要注重语文的积累和拓展延伸。考后反思
1、重视良好书写习惯的培养
阅卷中发现,学生用圆笔书写涂改现象,卷面不够整洁。因此,我们必须
继续重视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的培养。
2、重视语言文字的积累
通过本次考试我发现我班对于一些活题束手无策重视积累,这就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要重视语言文字的积累。我们农村孩子平时缺乏大量的阅读、积累、欣赏、感悟,遇到一些较灵活的题,就感到束手无策。学会积累就等于给了学生一把学好语文的金钥匙,语文教学效率就会迅速提高。
3、提供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卷中发现阅读分析也是失分中的重要一项,所以要在今后的教学中重视阅读教学。而阅读分析不一朝一夕所能提高的,要从长计议。我认为以后教学教师要根据不同内容的课文归纳出一些阅读方法提供给学生,引导学生怎样理解课文内容,怎样品位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怎样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怎样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等。另外,应该给予学生充足的自主阅读时间,在阅读教学中要还学生朗朗的读书声,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读中感悟。继续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办好读书笔记。
我想我们要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强化熟读背诵,在诵读中积累语言;抓好课外阅读,在博览中积累语言。要引导学生加强语言积累,加强感悟,加强体验,深入语言材料,理解作品内涵。从而提高阅读分析的能力。
4、确立正确的作文教学理念
加强作文指导。尽可能地发现学生习作中的亮点,激发其兴趣,变“要我写”为“我要写”,同时为学生树立学习榜样。我们应该摒弃陈腐,努力创新,使作文训练在内容上从单一走向丰富,在形式上从呆板走向灵活,充分发觉教材中的练笔资源,有效利用生活中的练笔机会,重视好词好句的积累,多看看作文书,善于观察,为写作提供素材。要善待学生作文,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
任,为学生创造广阔的作文空间,让他们心灵的泉水无拘无束地奔涌。
5、加强应试教育
通过本次考试我发现有的学生心理素质太差,由于考场紧张发挥不好。针对这一情况我认为应该在平时要加强应考训练,提高学生应试的心理素质。我想如能做到一定能考出学生的真实水平。
总之,新课程理念的实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思想素质、业务素质、课程整合能力的提高,是新课程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点。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因此,语文教学要始终跟上时代的步伐,就必须保持开放的态势,不断吸收新思路、新观念,积极采用新的技术和方法,始终以新的内涵和形态给学生以创新的空间。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从对新课程理念的学习和实施中汲取营养、从生活中汲取营养,从文学艺术中汲取营养。不断丰富自己、充实自己、完善自己。,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适应新时代的需要。当然,在工作中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积极反思,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在工作中不断地了解自己、发现自己、认识自己、提高自己;在不断的促进学生的成长中发展自己、激励自己成长。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