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一所大学和她的历史

来源:个人技术集锦
一所大学和她的历史

厦大在长汀的艰苦岁月

1937年7月1日,私立厦门大学正式改为国立。几天后,七七事变爆发,因地处海防前线,形势困难,萨本栋校长决定将厦大内迁长汀。

厦门到长汀,要渡过鹭海、九龙江及十几条溪流,越过多座崇山峻岭,道路崎岖,土匪出没,车辆又极少。萨本栋校长率领师生员工,分批出发,翻山越岭,长途跋涉八百里,前后经历二十天,于1938年1月12日安全抵达。

集思广益的谈话会

在长汀时,为集思广益,办好学校,解决同学们的实际问题,萨本栋把全校男女同学,分成二十多组,每组十人左右,于每天下午分别与各组举行谈话会,并邀请两三位教授参加,内容包括时事战局、师生关系、课程作业、学校质疑、校舍设备、吃饭穿衣等,一谈下来都要三四个钟头,同学们还嫌时间太短。

宿舍、图书馆和实验室

42级校友陈兆璋如此描述在长汀的生活:“我们的寝室是兼为自修之用的„„内迁各大学的学生都在豆也似的油灯下看书,而我们仍有电灯设备,实是不可多得„„寝室中其他的一切还可差强人意,只是臭虫太多,当我把疲倦的身体挨到床上的时候,臭虫便四面八方起齐集了来,清晨醒来,抚摸那斑斑的创痕,是何等的伤心!”

当时虽受战争影响,学校还是设法从海外购置书刊,拥有中外文书籍十几万册,有供二百余人自修的阅览厅,自办电灯厂,设立试验室和实习工厂。

当其他内迁各大学大闹书荒的时候,厦大却图书依旧丰实。在42级校友朱良灏的回忆中,“阅览厅共有两座,一是陈列文法商三学院的必要参考书的;一是陈列理工学院的参考书的,共有三四百个座位,经常开放着,从上午七时半一直到晚上八时半才关闭”(《我的厦大生活》)。

为了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环境,至1941年,厦大已建成实验所31间,可容纳621人,这对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学生专业技能,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名师教授

萨本栋校长认为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聘请高素质的教授,因此为聘请优秀的教师而四处奔波,在其不懈努力下,群贤毕至。如在1939年就聘到李宗池、肖伟信、傅鹰、黄开禄、叶明升等15名教授,在1941年又新聘各院系教授多人,如施哲存、周长宁、时昭涵、徐人寿等,这些教授大都在国外著名大学学习过,并有丰富的教学经验,都是当时的一些名士。

虽然此时的厦门大学资金短缺,条件艰苦,但并没因此放松了对教学质量的监督。学校极为重视学生的基础知识,并出现了厦大独有的一道风景,就是由名教授教基础课,如萨本栋校长教授普通物理学、普通制图学等,周辨明教授教英文课,吴士栋教授教西洋通史等。

在教学上,学校还实严格的导师制,制定了《国立厦门大学导师制施行细则》,规定每一个导师最多带15个学生,并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各个方面进行训导,且做记录以便最好地了解每个学生,促进学生的发展。

文娱体育活动丰富多彩

长汀时期的厦大,体育赛事和文化娱乐活动仍然年年不断。刚到长汀不足三个月,一切刚刚安顿好,学校就在校庆十七周年纪念日举行了体育运动大会。当时没有跑道,没有沙坑,田径就以越野赛跑代替所有正规比赛;足球既没有场地,又没有对手,就在公园草坪上划下白灰线,树起“城门”,组成两队比赛„„而女生在运动会上的“扫帚操”和“棍棒操”则博得满堂彩。厦大剧团演出的抗敌戏剧,由“二三十位好哼哼的同学”组成的厦大铁声歌咏团,也在不到一年的功夫发展到一百余人。

辉煌的成就

在长汀的8年中,厦大不仅有条不紊地发展,还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在刚来到长汀的时候,学校只有3院8系,3院分别是文学院、商学院、理学院。当时的学生一共为284名,教师83名。 到1940年,学校便发展为4学院13系,学生也发展到600余人。到1944年,全校发展为4学院15系,在校学生已有800余人。1945年抗战胜利时,全校发展为4院15系,教授、副教授94 人,学生达到1044人。

教师们饱学钻研,学生也勤学刻苦,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教育部于1940年举办了第一届全国专科以上学校学业竞试,厦门大学以最少经费取得最好成绩,获得团体第一名,在第二届竞试中还蝉联第一。在1943年的本省专科以上学校学生辩论会和联合国论文竞赛中,也获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当时的厦大毕业生也卓有成就,后来成为两院院士的有15人,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1人,大学校长6人,海内外著名专家、学者、教授、企业家数百人。

厦大给长汀带来了什么

厦大在长汀八年,也改变了长汀的面貌。

据《厦门大学校史》第一卷记载:厦大初迁长汀时,同学们穿起运动衣裤到运动场上活动的时候,经过的长汀当地人,都认为是奇装异服,摇头叹息;特别是教师夫妇或者男女同

学手拉手亲亲热热在街道行走的时候,当地人更认为有伤风化,萨本栋校长还因此收到很多匿名的警告信。而经过一段时间,长汀的社会风气发生了截然的变化,如 在体育运动方面,连一向深锁家屋的乡间女子,也参加了越野赛跑。

42级校友胡师杜也在《厦大在长汀》一文中记录下了厦大给长汀带来的变化:“许多农村青年因为有就近升大学的机会,莫不激励奋发努力求学,希望到母校钻研学问,学习新式技术„„以长汀来说,几乎每一个乡村都有厦大毕业生。”“自母校迁到长汀以后,闽粤赣边区的女子升中学升大学的渐渐多起来。”

厦大在长汀八年,规模日大,声誉日隆。在空袭威胁下,“弦歌不辍”,被誉为“东南最优之学府”,成为名副其实的“南方之强”。

主要资料来源:

(本文主要资料来源:《厦门大学校史》、《凤凰花开——我的厦大学生时代》、《厦大内迁长汀简史》等 编辑:边晓璇,董倩倩)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