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德沃夏克:是十九世纪捷克最伟大的作曲家,始终把民族性放在首位

来源:个人技术集锦


德沃夏克:是十九世纪捷克最伟大的作曲家,始终把民族性放在首位

德沃夏克汲收多民族音乐的精华,融会贯通,铸就他独特的风格——安东·利奥波德·德沃夏克的艺术生涯及巨大贡献综述向阳光一、主要成就安东·利奥波德·德沃夏克(Antonin Leopold Dvorak,1841-1904),是19世纪世界重要的作曲家之一, 捷克最伟大的作曲家,捷克民族乐派的主要代表人物。1890年受聘布拉格音乐学院教授:在此期间他受到祖国民族复兴、发展民族文化的思潮的影响,接触了西欧古典乐派、浪漫乐派的作品:1892-1895年春应邀在美国纽约音乐学院教学并任院长,回国任布拉格音乐学院院长。安东·利奥波德·德沃夏克主要作品有交响曲:从第1部至第9部的正确编号分别为c小调、bB大凋、bE大凋、d小调、F大调、D大调、d小调、G大调、e小调(《第9“自新大陆”交响曲》为作者受邀到美国期间所作);歌剧:《国王与矿工》、《顽固的农民》、《万达》、《农民无赖》、《德米特里》、《雅各宾党人》、《魔鬼与凯特》、《水仙女》、《阿尔米达》等12部。其中《水仙女》在1901年首演后受到长久而广泛的欢迎,不亚于斯美塔那的《被出卖的新娘》;合唱曲:《赞歌》、《圣母悼歌》、《幽灵的新娘》、《圣柳德米拉》、《D大调弥撒曲》、《安魂弥撒曲》,《感恩赞美诗》等;管弦乐:除9部交响曲外,尚有《交响变奏曲》,序曲6首(包括《狂欢节》),交响诗5首(包括《水妖》、《午时女巫》、《金纺车》、《野鸽》)、《斯拉夫狂想曲》3首,大提琴协奏曲3首,钢琴协奏曲,小提琴协奏曲,序曲3首(《在自然的王国里》、《狂欢节》、《奥赛罗》,合称为“自然、生命和爱情三部曲”);室内乐:钢琴三重奏4首(最后一首是《杜姆卡三重奏》),弦乐三重奏1首,钢琴四重奏两首,弦乐四重奏13首,钢琴五重奏1首,弦乐五重奏两首,弦乐六重奏一首。二、艺术生涯1.青少时期安东·利奥波德·德沃夏克于1841年9月8日诞生于捷克首都布拉格(时属奥匈帝国,现属捷克)内拉霍奇夫斯镇的一个小旅馆主和肉商的贫苦家庭里,他的父亲经营祖传的客栈和肉店,他的母亲是一名货物看守的女儿。安东尼是他们第一个儿子,安东尼总共有八个弟弟。他的童年是伴随着辛勤的劳动度过的。捷克在音乐上有着优秀的传统,被称为“欧洲音乐的摇篮”。德沃夏克从小就爱听自己故乡的民歌,对民间舞曲也颇感兴趣。他6岁

的时候在Nelahozeves上小学,在那里他第一次上小提琴课。11岁即进入教堂演奏,学习刻苦,并逐渐显露出对音乐的特殊敏感和才能。但是,他是8个孩子中的长子,按照当时的风俗习惯,长子要继承父亲的职业。于是,在他12岁的时候,被父亲送到附近的小镇去当了两年屠户的学徒。在那里,德沃夏克遇到了一位有经验的教育家和优秀的音乐家安东尼·李曼,他看到德沃夏克具有不平凡的音乐才能,便非常热心地指导德沃夏克学习中提琴、钢琴和风琴,学习音乐理论和即兴作曲。1856年秋,15岁的德沃夏克去了?eská Kamenice,据推测他是为了进修德语,并且准备到德语教学的布拉格管风琴学校上课。1857年10月,他上了两年的管风琴学校,也在一所普通学校上过学,还作为中提琴手在一年登台两次的Cäcilien协会乐队中演出。1859年,18岁的德沃夏克以优异的成绩从布拉格风琴学校毕业,此后他便开始在布拉格临时剧院 (后改建为国家剧院)里担任中提琴师。在此期间,他广泛地吸取各种音乐知识和技能,努力学习西欧古典主义和浪漫乐派作曲大师们的创作经验,并且迈上自己的音乐创作道路。布拉格这所音乐学校是让他成为音乐家的摇篮。德沃夏克本想谋一个管风琴师的职位,但失败了。1859年夏天开始他就在Karl Komzák的乐团里面当中提琴手,在咖啡馆,或是公众场合演奏乐曲集锦、序曲和舞曲。德沃夏克这样过了11年,其间没有发表作品。他是自学的作曲,而且可以说是按部就班的,从开始的莫扎特,经门德尔松和舒曼直到1870年代末的瓦格纳。刚开始,他的重点是弦乐四重奏。1862起Komzák的乐队在新开的布拉格临时剧院登台,约在1865年升级为歌剧乐团。在国家剧院落成之前,这座临时剧院是第一所捷克歌剧戏剧的用武之地。其中斯美塔那贡献良多,他的《勃兰登堡人在波希米亚》和《被出卖的新嫁娘》1866年就是在此首演的。1865年起德沃夏克除在乐队的工作外,还开始在剧院教授钢琴并进行创作。同年,他的第一交响曲《茨洛尼斯的钟声》问世,此后便开始了他源源不断的音乐创作。2.初露锋芒1870年德沃夏克写下第一部歌剧《阿尔弗雷德》,德语剧本,但歌剧在他生前都不曾获得上演机会,可以看作是一次练笔。第一部为观众所接受的作品是歌剧《国王与烧炭工》,Bernhard J. Lobeský写的捷克语剧本。1871年7月他辞去了乐队工作,只为了多点时间作曲。在1871年到1873年,他发表了歌剧,室内乐和为合

唱和乐队而写的赞美诗《白色山的遗产》,这些作品得到了热情的赞美与肯定。只是其歌剧《国王与烧炭工》不尽如人意。1873年临时剧院已经开始排演,但是不得不中断,据称原因是这部歌剧太难而不可能演唱。德沃夏克再次重新审视其曲风,并且抛弃了新德国学派的那一套重新作曲,1874年首演,结果是大获成功。1874年开始他开始到私立音乐学校授课,2月他得到了一个管风琴职位,在此位置上他一直工作到1877年。3.誉满全球1874年到1877年间他都得到国家奖学金。爱德华·汉斯力克是这个评委会的成员,后来还有勃拉姆斯。后者成就了德沃夏克的决定性突破——他通过自己的出版商Fritz Simrock出版了德沃夏克的二重唱合集《摩拉维亚之声》。同时这也标志着两位大作曲家终身友谊的开始。出国旅游,1884年德沃夏克接受爱乐协会的邀请第一次前往伦敦。这两年内写成的《鬼新娘》(Rusalka,根据Karel Jaromír Erben的叙事诗写成)和《圣洁的鲁米那》是伯明翰和利兹的委托之作。第一次伦敦之行后,德沃夏克到普日布拉姆(P?íbram)旁的维索卡山(Vysoka)避暑,在那里他可以充分远离城市享受大自然。1877年起他的公众露面停息,只接受少量的委托,修改旧作,写作歌剧《雅各宾派人》。1878年,他创作的《斯拉夫舞曲》获得很大成功,从此奠定了他作为作曲家的地位。1889年初德沃夏克应俄罗斯皇家音乐协会之邀到访莫斯科和圣彼得堡。在再一次的伦敦之旅后他回到布拉格,在那里他接受了卡尔斯大学荣誉博士头衔,1890年10月他成为音乐学院教授。其实1889年一月他就收到聘任提议,但由于他当时事务繁忙不得不推掉。4.大洋彼岸1892年,德沃夏克在美国,担任纽约音乐学院院长的职务,年薪15000美元,对德沃夏克的财政状况来说时非常具有吸引力的。但他也要考虑到家庭团聚的问题,他的妻子,女儿Otilie和儿子Antonín陪同前往。其他四个孩子只在1893年夏天来美国。那时一家在艾奥瓦州的捷克移民村斯比维尔欢度美好时光。聘任建议是由主席Jeanette Thurber提出的,她想把美国从欧洲音乐一统天下的局面中解放出来,并且树立美国自己的艺术偶像。德沃夏克深深认同这一目标,由于他对黑人音乐有着许多的了解,宁愿花费大量时间,也要深入研究种植园黑人工人的灵歌和印第安旋律,希望从此振兴美国音乐。他认为这就是美国音乐的根。在到美国后的几年时间里,德沃夏克先后创作了若干部带有异国风情的作品。在这些作品中,他将自己

内心的感受与那些特色民间音乐素材结合在一起,在音乐上达到了一种高度的升华。其中,《新世界交响曲》就是最典型的代表。德沃夏克在这部宏伟的巨著中,将自己对美国新大陆的全部体验和感受,都化作了源源不断的音乐。然而,当人们听到这部作品时,却发现它那源远流长的第二乐章似乎带有一种诉说般的伤感情调。原来,德沃夏克经常在宁静的夜晚,双眼凝视着布满繁星的夜空,独自遥想着大洋彼岸自己那可爱的家乡。每当这时,他就会陷入到无限的眷恋与孤独中,急切地渴望用自己的音乐将这种愁思的情感表达出来。德沃夏克经常苦苦思索着能够表达这种情感的创作动机,不知经过了多少次的反复辗转,但却总是难以捕捉到最为满意的音乐主题。一天,德沃夏克正在为创作《新世界交响曲》的第二乐章而苦苦构思,辗转之余,他偶然发现桌上放着的一本诗集,这是美国诗人朗费罗的著名叙事诗《海华沙之歌》。德沃夏克拿起诗集,开始还漫不经心地随便翻阅,但很快就被书中所叙述的情节吸引住了,特别是当他读到诗集中的第二十章“饥饿”一节时,心中一下子找到了一种相似的共鸣感。诗中对主人公悲惨身世的叙述,以及文中体现出的凄惨、孤独、寂寞情调,使德沃夏克在精神上受到了很大震动,他深深感觉到,自己现在远离祖国、远离亲人的孤独情绪,与书中主人公的境况是多么的相似。诗集读完后,德沃夏克的内心无法平静了,他激动得不时翻阅诗集,不时在屋里来回走动……这时,一个美丽的旋律开始在他的脑海中成形,这是一个将美国黑人灵歌与波西米亚风格巧妙结合在一起的感人旋律。它抒情、温柔、延绵不断而又耐人寻味,它将德沃夏克内心深处怀念、眷恋、倾诉的情感完完全全地表现了出来。这个旋律写成后,德沃夏克便把它作为《新世界交响曲》第二乐章的主要主题。德沃夏克还特意选用了英国管这个最富有伤感音色的乐器,大大加强了音乐的忧伤意境。这部交响曲公演后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而其中的第二乐章最受人们欢迎,这都是因为被称作“还乡曲”的那段精美旋律。德沃夏克在美国任教期间,以美国黑人音乐的音调为素材,创作了著名的《F大调弦乐四重奏》,就是《美国弦乐四重奏》以及那部光辉的代表作《e小调第九交响曲》(新世界),取得了艺术上的巨大成功。《e小调第九交响曲》,这部交响曲通过鲜明的音乐形象和真切的情感,充分地表达了作者身处美洲“新世界”的种种感受和对遥远的祖国——捷克故乡的深切思念。这里既有对美国繁忙

紧张的资本主义大都市生活的直接印象,也有阅读描写美洲印第安人生活的诗歌的深刻感受,但是作品的中心内容则是倾吐作者对捷克乡土的无限怀念之情。作品中虽然吸取了美国有色人种民间音乐的某些素材,但是整部交响曲仍然以捷克民族音乐特色而著称。5.回归故土本来他的任期为两年,后来顺延两年。可是1895年4月德沃夏克就回国了,原因可能是他女赞助人Thurber经过一次经济危机后财政情况急剧恶化,后果是德沃夏克被多次拖欠薪水。德沃夏克在维索卡山平静地度过了几个月,11月份再次到布拉格音乐学院上任。他曾打算过搬到维也纳,在那得到一个位置应该不成问题,但最后还是没有付诸现实。1896年德沃夏克与绝对音乐划清界限。虽然他之前写过一些被称之为标题音乐的作品,如1889年的为钢琴而作的《诗意声乐画》,他称之为“标题音乐,但是是舒曼式的”,或是同年的Dumky三重奏(钢琴三重奏)。但现在他直接转向交响诗的创作。这是一种音乐体裁,在李斯特和瓦格纳的新德国学派里,它是争论的焦点之一。这一年之内他写了《水妖》、《午时女巫》、《金纺车》和《野鸽》。这些作品都是根据捷克诗人Karel Jaromír Erben的叙事诗集《Kytice》创作的。他用散文式的音乐告诉听众这些故事的情节。下一年他还写了《英雄之歌》,虽然他并没有公开其大纲,但是他在一封信中却对之作了解释。6.晚年岁月.德沃夏克已经完成了其室内乐和管弦乐的创作。在他最后的岁月里,他只写歌剧:1898年《魔鬼与凯特》、1900年《水仙女》和1902/3年的《阿米达》。在《阿米达》首演的时候,德沃夏克因腿疼而不得不中途离开。几天后他得了感冒,只能在床上休息。1904年5月1日他在家人的陪伴下悄然离世,死因是心衰竭,享寿63岁。在逝世的第四天,捷克为他举行了国葬。三、作品评价德沃夏克的创作浸染着深刻的捷克民间色彩,在主题与结构方面同捷克民间音乐的神韵和特点保有密切的取系。他的作品反映了作者的爱国热诚和为复兴祖国民族文化所做出的努力:他的一些大型作品以人民的斗争和对先烈的赞颂为主题,还有许多作品再现了捷克大自然和民间日常生活画面,另一些作品则采用捷克古代的历史和美丽的神话为题材。德沃夏克同斯美塔那一样,都认为用音乐来赞颂自己的祖国和巩固人民对更加美好的未来的信念,是他们自己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只是在对待民间音乐素材方面,斯美塔那所瞩目的只偏重于捷克,而德沃夏克不但注意到捷克的民间音乐,他也转

向摩拉维严和斯洛伐克,他似乎更加重视斯拉夫各民族间的相互联系。例如,在他那举世闻名的《斯拉夫舞曲》中,斯洛伐克的奥德捷梅克、波兰的玛祖卡和波罗涅兹、南斯拉夫的科罗、乌克兰的屯卡,就同波尔卡、索塞卡、斯科契那,孚利安特以及其他捷克舞曲兼收并蓄。德沃夏克在交响音乐、室内乐、歌剧、清唱剧、歌曲和钢琴曲方面,都留下了许多优秀作品。他的交响乐曲继承了交响曲套曲的传统结构,尽量运用民族民间音乐的形式,题材多反映现实生活,如第一交响曲《茨洛尼上的钟声》形象地描绘出一幅乡村生活的图景;《F大调第五交响曲》富于民间舞蹈性;《D大凋第六交响曲》表达了朝气蓬勃、明朗幽默的民间生活感情;第七、第八交响曲刻画了捷克人民坚定顽强的斗争性格,抒情地描绘了美丽如画的捷克自然风光。他的《胡斯序曲》充满爱国主义激情;细巧精致的《捷克组曲》牧歌风味浓重;两组《斯拉夫舞曲》是民间生活情景的素描,形式精巧,色彩鲜明,旋律动听;《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充分发挥大提琴的表现力,富有强烈的交响性,真诚地吐露了怀念故乡的心声。他一生共创作歌剧11部,为捷克民族歌剧的发展作出了贡献,抒情歌剧《水仙女》则是他的代表作。此外,他还创作了许多歌曲,出版有《松柏树》和《圣经歌曲集》等歌集。这些歌曲采用民间旋律,清新悦耳,充满诗情画意,特别是7首《吉普赛歌曲》,充分表达了波西米亚人民纯朴而热烈的生活感情。德沃夏克的音乐作品始终贯穿着热爱祖国、热爱生活、怀念家乡的深切感情,旋律富于浓郁的民族气息,音乐语言平易朴实,洁净明快,音乐形象鲜明动人,浸润着浓厚的捷克民间色彩。德沃夏克通过自己的音乐创作,为发展捷克民族音乐,提高捷克音乐文化水平作出了巨大贡献。四、人物概述他是一位富有民族感和热爱祖国民族艺术的音乐家,对捷克民族乐派的伟大创始人斯美塔那所倡导和致力发展的民族音乐文化事业由衷地赞赏和拥护。在捷克民族独立运动的影响下,他为发展民族音乐作出了巨大贡献。德沃夏克在自己一生的音乐创作中,始终把民族性这一重要因素放在首位,无论在歌剧、交响乐或室内乐作品中,他都努力将民族性、抒情性和欧洲古典音乐传统紧密结合起来,达到尽可能完美的境地。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