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目录
5年地理高考真题分单元汇总 ......................................................... 1 第一单元 地球与地图 .................................................................... 2 第二单元 行星地球 ...................................................................... 10 第三单元 地球上的大气 .............................................................. 27 第四单元 地球上的水 .................................................................. 51 第六单元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 82 第七单元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 100 第八单元 人口与环境 ................................................................ 110 第九单元 城市与城市化 ............................................................ 123 第十单元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 139
第一单元 地球与地图
题组1 经纬网的应用
1.(2015新课标全国卷Ⅰ)甘德国际机场(下图)曾是世界上最繁忙的航空枢纽之一,当时几乎所有横跨北大西洋的航班都要经停该机场补充燃料。如今,横跨北大西洋的航班不再需要经停此地。据此完成下题。
一架从甘德机场起飞的飞机以650千米/小时的速度飞行,1小时后该飞机的纬度位置可能为( )
A.66.5°N B.60°N C.53°N D.40°N 解析:C 本题考查经纬网较长距离的计算。同一经线上两点间纬度每隔1°的距离约为111千米,时速650千米的飞机飞行1小时不可能超过6°。
2.(2015山东文综卷)某地理兴趣小组在一次野外考察中,选择了一条与考察区域总体构造线方向垂直的路线,观测出露的地层,记录了观测点的相关信息并绘制了考察路线地质剖面示意图。下表为观测点相关信息表。完成下题。 地层新老关系 地层代号 C 新↓老 D S 观测点坐标 (31°38′13″N,117°50′12″E) (31°37′54″N,117°50′59″E) (31°38′10″N,117°50′19″E) (31°37′57″N,117°50′52″E) (31°38′05″N,117°50′32″E) (31°38′01″N,117°50′43″E) 该考察区域总体构造线方向为( ) A.南北方向 B.东西方向
C.西北-东南方向 D.东北-西南方向
解析:D 本题考查经纬网的应用。由表中六个观测点的经纬度位置可知,其排列方向为西北-东南方向。由题干可知,选择路线与区域总体构造线垂直,故考察区域总体构造线方向为东北-西南方向,D项正确。 题组2 地图三要素
[2018北京文综卷,9,4分]在乡村振兴计划中,某行政村拟修建的村史馆和培训中心分别位于该村西南部和东北部。该村东西宽2千米,南北长1千米,主干道从南向北穿过,河流自东向西流经该村。读图,回答下题。 3.与上述信息相符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1.A 本题宜采用作图法,根据文字信息提示,考生可在草稿纸上自己作图,然后与选项中的四幅图进行对比即可得出答案。需要注意主干道的长度为1 km,甲、乙、丙三幅图中主干道长度为1 km,而丁图中主干道长度为1.5 km。
4.(2014北京文综卷)图1为某校地理小组设计的校园景观指示牌,图2为校园图局部。指示牌在图2中的位置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B 从指示牌上的信息看,校训碑位于指示牌的正前方80 m处,气象站位于指示牌右侧150 m处,老校门位于指示牌左侧200 m处,地理园位于指示牌前方350 m处,再结合图中的比例尺,即可反推得出指示牌位于图中②处。
(2014重庆文综卷)下图示意某GIS软件显示的某校部分建筑分布的地图窗口及其属性(如
2
用途、建筑面积、建筑高度等)的浏览窗口(面积单位:m;高度单位:m)。读图,完成5—6题。
5.若该图浏览窗口中的建筑物属性与地图窗口中的图形对应,此时浏览窗口中选中的对象对应的图形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6.若在该GIS软件中量算到学校局部用地的长为300 m、宽为220 m,要将此用地的平面图用1∶1 000的比例输出,则选用纸张幅面最小的是( ) A.A4纸(29.7 cm×21 cm) B.B4纸(36.4 cm×25.7 cm) C.A3纸(42 cm×29.7 cm) D.B3纸(51.5 cm×36.4 cm)
解析:5.D 6.B5.据图可以看出,浏览窗口中选中的内容为喷水池,其建筑面积最小,对比可知④为喷水池,而①为食堂,②为教学楼,③为学生宿舍。6.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
离。由题干可知,平面图所采用的比例尺表示图上1 cm代表实地距离10 m,故该学校局部用地的长和宽在图上的长度应分别为30 cm和22 cm,对比各选项即可判断出B选项符合要求。
题组3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2018海南地理卷,19—20,6分]下图示意我国近海海面年蒸发量的分布。部分海域蒸发强烈,出现了年蒸发量大于2 000毫米的高值区。据此完成7—8题。
7.形成年蒸发量高值区的原因是该海域( ) A.海水流动快 B.有暖流经过 C.太阳辐射强 D.靠近陆地
8.年蒸发量高值区海域冬季海面蒸发更强,最主要的原因是该海域冬季( ) A.降水少 B.辐射强 C.海气温差大 D.风力强
7.B 影响蒸发的因素主要包括温度、风速、表面积等。据图并结合我国近海洋流流向和性质可知,年蒸发量高值区所处海区有日本暖流流经,水温较高,故B选项正确。海水流动速度对蒸发量的影响难以判断,排除A选项。图中年蒸发量等值线不存在自南向北递减的规律,排除C选项。图中年蒸发量高值区并不靠近陆地,排除D选项。 8.C 年蒸发量高值区海域冬季降水并不比渤海、黄海海域少,风力也不比渤海、黄海海域强,太阳辐射强度也不如南海海域大,故排除A、B、D选项。
(2017江苏地理卷)我国东南沿海某地拟修建一座水位60米的水库。下图为“拟建水库附近地形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题。
9.建设成本最低的水库大坝宜建在 ( ) A.甲 B.乙 C.丙 D.丁
解析:9.A 根据等高线的弯曲方向及海拔可以判定,甲乙一线为河谷,甲地位于峡谷处,在该地建设水库大坝成本最低。丙地位于鞍部,海拔比甲地高,不适宜建设大坝;丁地位于鞍部外侧的山谷中,在此地建坝无处蓄水。
(2016江苏地理卷)5月初,几位“驴友”到我国东南部某山区旅游。下图为该山区地形示意图,图中①~⑥处为露营和观景的备选地点。读图回答10—11题。
10.最适宜作为露营地的是 A.①B.②C.③ D.④ 11.最适宜观日出的地点是 A.③B.④C.⑤D.⑥
解析:10.B 11.D10.①地位于河谷的河岸,易遭遇洪水;②地海拔较低,且平坦开阔,适宜露营;③地位于陡崖下,易遇滑坡、崩塌;④地位于河流源头附近,海拔较高,森林茂密,且交通条件较差,露营条件远不如②地。11.5月初,太阳直射北半球,图示区域日出东北。③地东北方向有高耸的陡崖,看不到日出;④地位于山地的西坡,看不到日出;⑤地的东北方向有海拔较高的山顶挡住视线;只有⑥地处于山地东北坡,适宜观日出。
(2016上海地理卷)等高线图可以反映一个地方的地貌特征。下图为某地区等高线(单位:m)图。
0 1210 12001200 012
12.图中主体部分表示的地表景观最可能是 A.新月形沙丘 B.山地梯田 C.三角洲平原 D.滨海沙滩
13.图中河流的流向及河流与水渠的关系是 A.河流自南向北流,河流水补给水渠 B.河流自北向南流,河流水补给水渠 C.河流自北向南流,水渠水汇入河流 D.河流自南向北流,水渠水汇入河流
解析:12.B 13.C 12.三角洲平原分布于河流入海口处,滨海沙滩位于沿海地区,它们的海拔都较低,不可能高达1200米,可排除C、D项;新月形沙丘多位于内陆干旱地区,而图
小路水渠河流中山谷处分布着水渠和河流,可排除A项;由图中等高线数值可知,该地海拔较高,位于山区,且各等高线几乎平行、分布较均匀,故图中主体部分的地表景观最可能是山地梯田。13.水渠和河流处的海拔较两侧低,故水渠和河流处等高线由小值向大值处凸出,由此可知图中水渠水汇入河流,且河流自北向南流,C项正确。
(2015福建文综卷)下图示意某地的等高线分布,从a河谷到b、c河谷的地层均由老到新。读图完成下题。
14.若a、c两河的支流相连,则流量显著增大的地点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B 从等高线分布图上可以看出,c河③~④河段的海拔比a河谷高,若a、c两河支流相连,将导致③河段的水部分流向a河,导致②河段流量显著增大,故B项正确。
(2015江苏地理卷)新疆牧民季节性地转场在冬、夏牧场之间。下图为新疆某地冬、夏牧场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题。
15.图中四条转场线路最合理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C 本题主要考查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及应用。图中③线路沿线等高线分布较均匀且等高线向高处凸出,得出③线路为河谷地带且冬、夏牧场之间坡度变化较小,故③线路最合理。
(2015上海地理卷)等高线图可以反映一个地区的地貌特征。下图为某地区等高线(单位:m)图。
16.图中两条400米等高线之间部分表示的地形单元是( ) A.山脊 B.陡崖 C.断块山脉 D.峡谷
17.图中310米等高线相邻的灰色部分最可能是( ) ①崩塌堆积物 ②突出小基岩
③河中的沙洲 ④低矮的山丘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16.D 17.A 16. 图中两条400米等高线处以陡崖的图例进行标注,则两条等高线之间为两侧陡峻的峡谷。17. 310米等高线位于图中陡崖下方,部分与图中代表陡崖的图例重合。图中灰色部分是导致310米等高线与陡崖图例断断续续分开的原因。此灰色部分应是陡崖崩塌后的堆积物或突出的基岩。
(2014山东文综卷)下图(a)为某班一次地理野外实习的观测点分布图,①~④为观测点编号。图(b)为该班某小组在其中一个观测点所做的记录卡片。完成下题。
图(a) 图(b)
18.根据上图(b)中记录的信息判断,卡片中“观测点编号”应为上图(a)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B 先读出卡片中的关键信息:甲山西南和高程120 m,再结合等高线图判断②地海拔范围为100~200 m。
19.(2014四川文综卷)下图为我国某地等高线图,下表是该地气候资料。读图、表回答下列问题。
月 份 1 2 3 4 18.0 5 22.0 6 25.0 7 27.5 8 27.5 9 23.0 10 18.0 11 13.5 12 气13.温6.5 9.0 0 /℃ 降水16 量/mm 8.0 17 31 74 118 148 177 139 141 84 39 18
(1)说出该地区的地形类型名称和甲地地形部位名称。
(2)描述该地区气温的季节特征。
(3)分析该地区气候可能给农业生产带来的不利影响。
(4)该地计划在图幅所示东北部修建水库,水库最大蓄水量时水面高程不超过390 m。你是否赞成在该地修建水库?请依据图表信息说明理由。
解析:第(1)题,由图示等高线信息可知,该地区海拔在500 m以下,可知该地区地形类型为丘陵。从等高线分布特征可知,甲地处在两山脊之间,应为鞍部。第(2)题,气温的描述要根据月均温的具体数值,主要从气温整体的高低、气温的季节变化等方面进行。第(3)题,根据该地区的气温和降水资料,可判断出该地为亚热带季风气候,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在冬春季节,农业生产易受寒潮影响,引发低温冻害;该地冬春季节降水少,降水集中于夏季,春季由于气温回升快,降水少,农业生产易受旱灾影响;夏季降水多,且多暴雨,农业生产易受洪涝灾害影响。第(4)题,本题为开放性设问,回答合理即可。 答案:(1)丘陵;鞍部。
(2)冬季温和,夏季高温,四季分明。
(3)冬春遇寒潮(低温)天气,农业生产易遭受冻害;冬春降水少,春温回升快,农业生产易遭受旱灾;夏季多暴雨,农业生产易遭受洪涝灾害。
(4)赞成。降水季节变化大,建水库可调节水资源时间分配不均;地势低洼、开阔,利于蓄水(或图幅北部河谷狭窄,利于建坝);邻近农用地、居民点,便于生产、生活用水。
不赞成。该地已有河流流经,可提供生产、生活用水;迁建公路和居民点,增加建设成本;淹没大片耕地,人均耕地减少。 题组4 地形坡面图的判读
20.(2015广东文综卷)数字高程模型是对地貌形态的虚拟表示,可描述地面高程信息。下图为某旅游区的数字高程模型图,图中甲、乙、丙、丁四处观景平台视野最广的可能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解析:C 根据图例可知四处中丙处的高程最大,故丙处观景平台的视野最广。
(2014上海地理卷)读某地区等高线示意图(单位:m)和地形剖面图(单位:m),回答21—22题。
21. 左图中剖面线AB和MN的交点在右侧两剖面图上所对应的位置分别是( ) A.①和③ B.②和③ C.①和④ D.②和④
22.若该区位于一个拟建水库的库区内,当最高蓄水位达海拔150m时,图示范围内将出现( )
A.一个岛 B.两个岛 C.三个岛 D.无岛
解析:21.D 22.D 21.交点为鞍部。AB线大致沿山谷到鞍部的剖面,故鞍部为最高点,选②;MN线是沿山峰到鞍部的剖面,鞍部为最低点,故选④。所以答案为D。22.由图中等高线的数值与分布可知,当蓄水位达150 m时,只淹没了中间的带状区域,南北两侧区域全部出露,没有岛屿形成。
题组5 等值线图的判读
(2015新课标全国卷Ⅰ)海冰含盐量接近淡水,适当处理后可作为淡水资源。下图示意渤海及附近区域年平均气温≤-4℃日数的分布。据此完成23—24题。
23.图示甲、乙、丙、丁四海域中,海冰厚度最大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4.下列城市附近海域,单位面积海冰资源最丰富的是( ) A.葫芦岛 B.秦皇岛 C.大连 D.烟台
解析:23.B 24.A 2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年平均气温≤-4 ℃日数越多,海冰厚度越大,图中甲、乙两海域年平均气温≤-4 ℃日数都在20到40之间,但乙海域位于近海,受海洋的影响小,受陆地的影响大(,且附近可能有河流注入,海水盐度小);甲海域距离陆地远,受海洋影响大,所以乙海域海冰厚度最大。24.单位面积海冰资源越丰富,说明海冰厚度越大,结冰时间越长。葫芦岛附近海域年平均气温≤-4 ℃日数大于60,因此,是四城市附近海域中海冰资源最丰富的。
(2015广东文综卷)雾是悬浮于近地面空气中的大量水滴或冰晶,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 km的物理现象。读我国某省多年平均年雾日数分布图(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25—26题。
25.该省位于我国的( ) A.西北地区 B.华南地区
C.东北地区 D.西南地区
26.下列因素中,对该省多年平均年雾日数空间分布影响最大的是( ) A.河流泥沙含量 B.地形起伏 C.西南季风强弱 D.土壤厚度
解析:25.C 本题考查我国的行政区划。依据图中经纬度及该省轮廓,可判断该省位于我国东北地区。
26.B 本题考查等值线的判读及影响雾的主要因素。图中多年平均年雾日数等值线在西北部稀疏、东南部密集,说明东南部空间分布差异大;再结合图中信息,可知该分布差异主要是受地形起伏影响所致。
27.(2014北京文综卷)下图为我国北方某冶炼厂周边土壤中污染物铜含量等值线图。土壤铜含量 ( )
A. B. C. D.在居民点大于200 mg/kg
解析:C读图可知,由河流上游至下游,土壤中铜含量先减小、后增大、再减小,并不因河水稀释而逐渐变小,排除A项;从冶炼厂向北,土壤中铜含量呈递减趋势,排除B项;土壤中铜含量的另一个高值中心出现在冶炼厂的西北部,且等值线的走向以东南—西北走向为主,与我国北方盛行风的风向基本一致,C项正确;居民点附近土壤中铜含量在150至200 mg/kg之间,排除D项。
第二单元 行星地球
题组一 天体系统
(2016上海地理卷)太空中隐藏着无限的奥秘,人类对太空的探索越来越深入……
1.人类在探月过程中发现,月球表面覆盖着厚厚的月壤。月壤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月球表面 A.平均温度过低 B.平均温度过高 C.温度变化无常 D.昼夜温差过大
2.2018年我国将发射嫦娥4号飞行器,实现人类首次在月球背面软着陆。飞行器在月球表面会受到诸多来自宇宙空间的威胁,其中人类难以估计的威胁可能是月球表面 A.空气太稀薄 B.宇宙辐射太强 C.陨石撞击太多 D.月球引力太小
解析:1.D 2.C 1.月壤是指月球表层岩石的风化物。结合地球上岩石的风化条件可知,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岩石的风化。月球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受月球公转和自转以及无大气层的影响,月球表面的昼夜温差很大。2.月球的质量和体积小,因此引力非常小,故月球表面没有大气,这也导致月球表面宇宙辐射很强,但这些问题人类早已熟知,并且会在探月的
过程中小心地应对,故A、B、D项错误。月球没有大气层的保护,因此受陨石撞击很多,但陨石究竟会撞击到月球表面的哪个区域,是人类难以预估的,C项正确。
题组2 太阳辐射与太阳活动
(2015安徽文综卷)下图表示一年中大气上界单位面积水平面上每日接收到的太阳辐射随
2
纬度的变化,单位为MJ/m,图中阴影部分表示没有太阳辐射。完成3—4题。
3.图中M日最接近( )
A.春分日 B.夏至日C.秋分日 D.冬至日
4.a、b两点太阳辐射差异的影响因素主要为( ) A.太阳高度 B.白昼长短 C.海陆位置 D.天气状况 解析:3.B 4.A 3.本题考查太阳辐射的时空分布。图中M日北半球大气上界获得太阳辐射最多,应该是正午太阳高度最大、昼最长的日期,即6月22日前后。4.本题考查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图中a、b两点以M日期(夏至日附近)为中心对称,则a、b分别对应春分日、秋分日附近,两点此日昼长相差不大,可排除B选项;而b比a纬度高,太阳辐射少,故影响其差异的主要因素是太阳高度。 (2015山东文综卷)日照时数指太阳在某地实际照射的时间。图们江是中国与朝鲜的界河。下图为图们江流域日照时数年内变化柱状图。完成5—6题。
5.该流域日照时数在7月出现低谷的影响因素是( ) A.云量 B.海拔
C.下垫面 D.正午太阳高度
6.日照百分率为一个时段内某地日照时数与理论上最大的日照时数的比值(%)。该流域3月份的日照百分率约为( ) A.53% B.62% C.70% D.78% 解析:5.A 6.B 5.本题考查气候特征,图们江流域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7月份处于雨季,云量大,日照时数少。6.本题考查太阳辐射、地球运动。3月22日,太阳直射赤道,昼长为12小时,3月份日均理论日照时数以12小时计算,月日照时数约为372小时,读图可知,
3月份实际日照时数约为230小时,230/372≈62%。
(2014新课标全国卷Ⅰ)太阳能光热电站(如下图)通过数以十万计的反光板聚焦太阳能,给高塔顶端的锅炉加热,产生蒸汽,驱动发电机发电。据此完成7—8题。
7.我国下列地区中,资源条件最适宜建太阳能光热电站的是( ) A.柴达木盆地 B.黄土高原 C.山东半岛 D.东南丘陵 8.太阳能光热电站可能会( ) A.提升地表温度 B.干扰飞机电子导航 C.误伤途经飞鸟 D.提高作物产量
解析:7.A 8.C 7.太阳能资源丰富的地区一般是降水较少、晴天较多、海拔较高的地区,选项所列四个地区中柴达木盆地最符合这些条件。8.太阳能光热电站通过数以十万计的反光板聚焦太阳能,给塔顶的锅炉加热,所以高温可能会误伤途经的飞鸟。 题组4 地球自转、公转运动特征
(2015重庆文综卷)二十四节气是我国独有的农业物候历,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一。寒露节气在每年公历10月8日左右。据此回答下题。
9.地球绕太阳运行一周为360°,以春分日地球在黄道上的位置为0°,则寒露日地球在黄道上的位置为( )
A.15° B.105° C.195° D.285°
解析:C 本题考查地球公转及二十四节气的顺序。相邻节气之间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角度为15°,从春分到寒露,地球绕太阳公转了195°。
(2014江苏地理卷)在地球公转过程中,若以地球为参照系,可看到太阳在黄道上运行。图1是天赤道与黄道的示意图,图2是太阳在黄道上的视运行轨迹图。读图回答10—11题。
10.6月初,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11.太阳处于甲、乙位置时( ) A.地球公转速度相同
B.同一地点昼长变化趋势相同 C.日地距离相同
D.同一地点日出方位相同
解析:10.D 11.D 10.6月初太阳位于春分日与夏至日之间,且接近夏至日,即图2中春分点与夏至点之间的丁位置,故选D项。11.由图2可知,太阳所处的甲、乙两位置关于冬至点对称。乙位置的日期在冬至日之前,甲位置的日期在冬至日之后。甲位置日期的地球公转速度较乙快,排除A项;乙位置日期之后昼长先变短后变长,甲位置日期之后昼长变长,排除B项;甲位置日期时的日地距离较乙位置日期短,排除C项;太阳处于甲、乙位置时,地球上同一地点日出方位相同,D项正确。 题组5 晨昏线的判断与应用
(2015天津文综卷)2015年某日出现了日食现象。在四幅日照图中,深色阴影为夜半球,浅色阴影为当时可观测到日食的地区范围。读图,回答12—13题。
12.发生日食的这天,在图中所示四地中,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13.在图中所示四地中,观测者正朝西南方向观测日食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解析:12.A 13.D 12.从图中夜半球的分布可以判断该日晨昏线经过极点,即该日为春分日或秋分日,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则离赤道越近的地点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大。图中四地中,甲地最接近赤道,其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13.观测者正朝西南方向观测日食,表明太阳位于该地的西南方向,可判断其观测时刻应为下午。从图中夜半球的分布和地球自转方向可知,丁点位于昏线附近,此时应为下午,太阳位于观测者的西南方向。
题组6 时间计算与日期变更
[2018全国卷Ⅱ]恩克斯堡岛(下图)是考察南极冰盖雪被、陆缘冰及海冰的理想之地。2017年2月7日,五星红旗在恩克斯堡岛上徐徐升起,我国第五个南极科学考察站选址奠基仪式正式举行。据此完成下题。
14.2月7日,当恩克斯堡岛正午时,北京时间约为( ) A.2月7日9时 B.2月7日15时 C.2月7日17时 D.2月8日7时
14.A 第一步,确定两地的时区,北京时间是东八区的区时;根据图中经纬度判断,恩克斯堡岛经度约为165°E,所在时区应为东十一区,又知该地的地方时为12时,故该地所在时区区时也为12时。第二步,确定两地时差,东八区和东十一区时差为3个小时。第三步,东八区位于东十一区的西侧,其区时应在12时的基础上减去3个小时,故2月7日,当恩克斯堡岛正午时,北京时间约为2月7日9时,A选项正确,B、C、D选项错误。
15.[2018全国卷Ⅰ]小明同学7月从重庆出发到贵州毕节旅游,收集到的相关高速公路信息如图所示。据此完成下题。
小明若从重庆出发乘长途客车经遵义至毕节,为免受阳光长时间照射且能欣赏窗外风景,以下出发时间和座位较好的是 A.6:00出发,左侧靠窗 B.8:00出发,右侧靠窗 C.10:00出发,左侧靠窗 D.12:00出发,右侧靠窗 答案 B
车辆靠右行驶,右侧靠窗比左侧靠窗更利于欣赏窗外风景,其次,小明旅游时间为7月份,图示区域日出东北,日落西北,上午太阳光基本上从偏东方向照过来,正午从偏南方照来,而下午则从偏西方向照过来,利用图例中平均限速与里程的数据计算,丁路段约需3小时,丙路段约需2小时,综合对比四项出发时间和座位,B选项正确。
(2017北京文综卷)大数据显示,城市机动车流量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体现城市的生活节奏。机动车流量百分比是指某时段机动车流量占当日机动车总流量的比例。下图为甲城市工作日机动车流量变化图。读图,回答下题。
16.甲城市所处时区是( )
A.西二区 B.西十区 C.东十区 D.东二区
解析:B 读图时注意抓住图中“工作时间”这一关键信息,因为工作时间前端为上班时间,后端为下班时间,都是机动车流量高峰时段。2时(东八区区时),机动车流量百分比达到最高值,说明正值上班时间。北京时间2时时,可算出西二区为昨日16时,西十区为昨日8时,东十区为4时,东二区为昨日20时。显然,西十区的8时为城市的正常上班时间,也是机动车流量高峰时段,故可判断甲城市位于西十区。
(2017江苏地理卷)某乘客乘航班从悉尼起飞,约9小时后抵达广州。图2为“航班起飞时的全球昼夜状况图”。读图回答17—18题。
图
17.乘客抵达广州时的北京时间大约是 A.12点B.15点 C.18点 D.21点 18.该日悉尼和广州 A.日出同为东南方向 B.正午树影朝向相同 C.正午太阳高度相同 D.昼夜长短状况相同
解析:17.C本题主要考查区时计算,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读图可知,航班起飞时刻,晨线与赤道交点约位于75°E,即东五区区时为6点,经计算广州(东八区)为北京时间9点,故乘客约9小时后抵达广州,抵达广州时北京时间大约为18点。
18.A本题主要考查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意在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读图时要
注意北极圈内大部分地区为极夜,因而我们可以推断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且在南回归线北侧附近。读图可知,图示时刻北极圈内大部分地区为极夜,说明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该日悉尼昼长夜短,广州昼短夜长,地球上越向北昼越短夜越长,但两城市日出同为东南方向,A项正确,D项错误;直射点位于赤道与南回归线之间,正午时悉尼树影朝南,广州树影朝北,B项错误;太阳直射点位置离悉尼较近,故悉尼正午太阳高度大于广州,C项错误。
(2017海南地理卷)某岛国面积700多平方千米,由170多个岛屿组成,其首都是全球最早迎接新年的城市。尽管可能遭遇飓风,但美丽的珊瑚、大片的椰林和新年第一缕阳光,仍吸引了各地游客来此迎接新年。据此完成19—21题。 19.该国首都的位置可能是
D.42°10′S,170°22′E
20.当该国首都迎来新年第一缕阳光时,北京时间最接近 A.1::::00 21.该国首都月平均气温最高的月份为 A.1月 B.2月月 D.8月
解析: 19.C本题主要考查区时与国际日界线、区域自然环境特征,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珊瑚主要分布在热带海域,椰树为热带作物,由此可排除B、D选项;经区域定位可知,(21°8′N,175°12′E)附近并无众多岛屿分布,排除选项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理论上东十二区应该是全球最早迎接新年的时区,但国际日界线并不与180°经线完全重合,因此(21°8′S,175°12′W)虽然位于180°经线以东,但仍位于国际日界线以西,成为全球最早迎接新年的城市,且经区域定位可知,该国应为太平洋岛国——汤加。综上可知,选项C正确。导致本题错选的原因有三,一是没有掌握典型生物(本题中为珊瑚和椰树)的空间分布特点,二是不清楚180°经线和国际日界线之间的关系,三是不清楚时区的划分及区时的变化规律。
20.A本题主要考查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当该国首都迎来新年第一缕阳光时,若北京时间最接近6:00,该国首都约10:00日出;若北京时间最接近,该国首都约15:00日出;若北京时间最接近20:00,该国首都约0:00日出;若北京时间最接近1:00,该国首都约日出。该国首都此时昼长夜短,且不存在极昼。综上可知,选项A正确。
21.B本题主要考查气温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该国位于南半球,且为岛国,气候的海洋性较强,因此该国首都2月份平均气温最高,故选B。
(2016江苏地理卷)下图为某主题公园所在城市分布图。读图回答下题。
22.下列时间点中至少有4个城市该主题公园都在开放的是
A.北京时间8点 B.北京时间11点 C.北京时间14点 D.北京时间17点
解析:B 巴黎采用东一区区时,香港采用东八区区时,东京采用东九区区时,洛杉矶采用西八区区时,奥兰多采用西五区区时,然后计算出北京时间为选项中某时时,各城市的当地时间,比照相应的开放时间即可得出答案。北京时间11点,巴黎为4点,东京为12点,洛杉矶为19点,奥兰多为22点,除巴黎外,其余四城市的该主题公园都开放。以此类推,计算出A、C、D三项错误。
(2016北京文综卷)2016年8月21~25日,第33届国际地理学大会将在北京举办。往届大会曾在华盛顿、首尔等地举办。读图,回答下题。
23.本届大会期间,北京
A.适逢中国农历处暑节气 B.八达岭长城漫山红叶 C.比首尔正午太阳高度大 D.比华盛顿日出时间晚
解析:A 由材料可知会议举行时北半球为夏季。北京八达岭长城红叶出现在秋季;和北京相比,首尔的纬度更低,根据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可知,此时段首尔的正午太阳高度比北京大;此时段北京的昼长比华盛顿长,故日出的时刻早于华盛顿。故排除BCD三个选项。处暑在秋分之前,且与秋分中间隔一个白露,故处暑与秋分时间相差约1个月,A项正确。
24.(2016浙江文综卷)5月23日,当太阳直射墨西哥某城市(103°W)时,北京时间是 A.24日2时52分 B.24日2时08分 C.23日3时08分 D.22日2时52分 解析:A 当太阳直射在103°W时,当地的地方时为23日12时,北京时间为东八区区时(120°E地方时),根据地方时计算公式可计算出北京时间为24日2时52分。 (2015新课标全国卷Ⅱ)1996年我国与M国签订海洋渔业发展合作规划,至2010年我国有20多家沿海渔业企业(总部设在国内)在M国从事渔业捕捞和渔业产品加工,产品除满足M国需求外,还远销其他国家,下图示意M国的位置。据此完成下题。
25.如果都以当地时间8:00~12:00和14:00~18:00作为工作时间,在M国的中资企业若在双方工作时间内向其总部汇报业务,应选在当地时间的( )
A.8:00~9:00 B.11:00~12:00 C.14:00~15:00 D.17:00~18:00
解析:A 由图可知,M国主要位于中区,其当地时间应为中区的区时,中区的区时比北京时间(东八区区时)晚8小时,根据区时计算可知,只有在当地时间8:00~9:00向其总部汇报业务,双方都在工作时间内。
(2015江苏地理卷)北京时间2015年2月19日零点钟声敲响时,某工程师在南极长城站参与了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微信抢红包活动。下图为长城站位置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题。
26.工程师微信抢红包的当地时间是( ) A.2月18日12时 B.2月18日20时 C.2月19日4时 D.2月19日12时
解析:A 由图中信息可知,长城站经度位于60°W,时区属于西四区,比北京时间所属的东八区晚12个小时。
(2014天津文综卷)结合图文材料,回答27—28题。
假设一架客机于北京时间6月22日12时从北京(116°E,40°N)起飞,7小时后途经a地(165°W,67°N)上空,14小时后抵达芝加哥(87.5°W,42°N)。
27.结合图文信息判断,与该客机飞行过程中实际情况相符的是( ) A.客机的飞行路线比H路线长 B.客机航向与太阳视运动方向相同
C.飞经a点时,乘客能看到太阳位于正北方 D.飞经a点时,客机受到向北的地转偏向力
28.客机抵达芝加哥时,属于6月22日的地区范围约占全球的( ) A.1/4 B.1/3 C.1/2 D.3/4
解析:27.C客机飞行路线偏向极点方向,为大圆方向,是最短航线,比H路线短;客机自西向东飞行,太阳视运动为东升西落,两者方向相反;起飞时北京时间即120°E的地方时为12时,则可以计算出此时a点的地方时为17时,则7小时后a点的地方为零时,即此时为子夜,6月22日北极圈以内正好出现极昼,此时光线从北极点方向照射过来,则能看到太阳位于正北方;飞经a点时,受到向南的地转偏向力。 28.D根据题干信息,可以计算出客机抵达芝加哥时,北京时间即120°E的地方时为6月23日2时,则此时地方时为零时的经线为90°E,则属于6月22日的地区范围为90°E向西到180°,约占全球的3/4。
(2014四川文综卷)我国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于北京时间2013年12月2日1时30分,在四川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据此回答下题。
29.发射时刻的国际标准时间(世界时)是2013年12月( ) A.1日17时30分 B.1日21时30分 C.2日1时30分 D.2日9时30分
解析:A 本题考查时间计算。嫦娥三号发射时,北京时间为12月2日1时30分(东八区区时),国际标准时间为0时区区时,比东八区区时晚8小时,计算得出A项正确。 题组7 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与应用
(2017全国Ⅱ)汽车轮胎性能测试需在不同路面上进行。芬兰伊瓦洛(位置见下图)吸引了多家轮胎企业在此建设轮胎测试场,最佳测试期为每年11月至次年4月。据此完成30—31题。
30.推测该地轮胎测试场供轮胎测试的路面是 A.冰雪路面 B.湿滑路面 C.松软路面D.干燥路面
31.在最佳测试期内,该地轮胎测试场 A.每天太阳从东南方升起 B.有些日子只能夜间进行测试 C.经常遭受东方寒潮侵袭
D.白昼时长最大差值小于12时
解析: 30.A 本题考查区域气候特征 ,意在考查考生空间定位能力和区域特征分析能力。据区域图可知,芬兰伊瓦洛位于极圈以内,为寒带地区;离海洋较近,空气中水汽含量较大;轮胎测试的时间为每年11月到次年4月,此时地面为冰雪覆盖。图示区域大致位于东经24°到东经28°、北纬68°到北纬70°,位于北极圈内,属寒带地区,受极地东风控制。该区域宏观海陆位置为亚欧大陆西岸,微观海陆位置表现为西北部、东北部临海。
31.B本题考查地球运动、大气环流等知识 ,意在考查考生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轮胎测试时期为每年11月到次年4月,此时期极圈内有极夜现象,故该地不可能每天太阳从东南方升起;极夜期间只能在夜间进行轮胎测试;受极地东北风影响,冷空气来源方向主要为东北方;4月,芬兰伊瓦洛地区出现或接近极昼,12月出现极夜现象,白昼时长的最大差值大于12小时。
(2017全国Ⅲ)某日,小明在互联网上看到世界各地好友当天发来的信息:
丁:又是黑夜漫长的季节,向北望去,小城上空的极光如彩色帷幕般挂在夜空。 据此完成38—39题。
32.以上四人所在地从北到南的排列顺序是 A.甲乙丙丁B.丁乙丙甲 C.丁丙甲乙D.甲丙乙丁 33.当天可能是
A.4月28日B.6月28日 C.9月2日D.11月2日
解析:32.B 本题考查地球运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由材料中好友丁在其城市上空向北能望到极光可知,此时为北半球的冬半年,好友丁位于北半球高纬度地区;此时,北半球中纬度地区气温较低,正值秋季,故好友乙位于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入秋而不冷,所以好友丙所在地位于北半球,纬度较好友乙所在地纬度低;好友甲所在地区即将进入夏季,所以其位于南半球。所以本题选择B。
33.D本题考查地球运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由上题可知,此时太阳直射南半球,所以D正确。
(2016天津文综卷)2011年7月17日,我国南极中山站(69°22′S,76°22′E)越冬科考队的队员们迎来了极夜后的第一次日出。据材料回答34—35题。 34.当中山站“第一次日出”时,若在天津观测太阳,太阳位于观测者的 A.东北方向 B.东南方向 C.西北方向 D.西南方向 35.中山站极夜持续的时间是
A.30天左右 B.50天左右 C.70天左右 D.90天左右
解析:34.D 中山站极夜结束之后“第一次日出”时,中山站地方时为12:00(即太阳刚刚升起便落下),结合中山站和天津市所在的经度计算可知,此时天津为下午3:00左右,所以此时太阳位于观测者的西南方向。
35.B7月17日中山站的极夜结束,说明在6月22日之后大致出现了25天的极夜;该地开始出现极夜时大约是6月22日之前25天时,所以中山站极夜可持续50天左右。
(2016上海地理卷)北京(40°N)某中学高中生开展地理课外活动,在连续三个月内三次测量正午太阳高度角,获得测量的数据(见下表)。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60° 50° 40° 36.从第一次到第三次测量期间,该地昼夜长短状况及其变化是 A.先昼短夜长,后昼长夜短,昼渐短 B.先昼长夜短,后昼短夜长,夜渐短 C.先昼短夜长,后昼长夜短,夜渐短 D.先昼长夜短,后昼短夜长,昼渐短
37.三次测量中,其中一次测量的当天,正值 A.春分日 B.夏至日 C.秋分日 D.冬至日 解析:36.D 根据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可得出,40°N 某地第一次测得正午太阳高度为60°时,太阳直射在10°N 纬线,此时北半球昼长夜短;其后该地的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变小,说明太阳直射点不断南移,该地昼渐短、夜渐长;到第三次测得正午太阳高度为40°时,太阳直射在10°S 纬线,此时该地昼短夜长。
37.C 通过计算可知,第二次测量时,该地的正午太阳高度为50°,说明该日太阳直射在赤道上,该日可能是春分日或秋分日;再结合该地正午太阳高度不断减小可知,测量期间太阳直射点往南移。故第二次测量的当天应为秋分日。
(2015四川文综卷)2013年4月5日,我国帆船手驾驶“青岛号”帆船荣归青岛港,实现了中国人首次单人不间断环球航海的壮举。下图为此次航行的航线图。据材料完成下题。
38.帆船返回青岛港当日,青岛( ) A.日出东南方向 B.于地方时6时前日出 C.昼长较广州短 D.正午物影较春分日长
解析:B 本题考查地球运动的相关知识,涉及日出方位、日出时间、昼长长短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等。帆船返回青岛港的时间是4月5日,此日已经过了春分,太阳直射北半球,全球各地日出东北,故A项错误;此时昼长长于12小时,日出时间在地方时6时之前,故B项正确;此日太阳直射点已经位于赤道以北,北半球各地随纬度的增高昼长增长,青岛港的纬度高于广州,昼长应比广州长,故C项错误;此日太阳直射点正向北移动,青岛港比春分日的时间更接近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所以正午太阳高度比春分日时高,正午物影较春分日时短,故D项错误。
(2014福建文综卷)我国第四个南极科学考察站——泰山站(73°51′S,76°58′E)于2014年2月8日正式建成开站。下图示意某科考队员当日拍摄的一天太阳运动轨迹合成图。读图回答39—40题。
39.该日太阳位于图示F位置时( ) A.泰山(36°N,117°E)旭日东升 B.东京(36°N,141°E)夕阳西斜 C.纽约(41°N,74°W)烈日当空 D.开普敦(34°S,18°E)夜色深沉 40.次日泰山站( )
A.日出正南 B.太阳高度变大
C.白昼变短 D.极昼即将开始 解析:39.B 从图上可以看出,当太阳位于图示F点时,太阳高度最大,说明泰山站为正午,地方时为12时,此时东京地方时约是16时16分,刚好夕阳西斜;泰山地方时约是14时40分,已是午后时间;纽约地方时约是凌晨2时;开普敦地方时约是8时。
40.C 泰山站建成开站的时间是2月8日,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且向北移动,因此次日南极泰山站白昼变短,且太阳高度变小;此时全球非极昼(夜)地区都是日出东南;从图上可以看出,太阳有一段时间位于地平线之下,故泰山站并没有出现极昼现象。
41.(2014浙江文综卷)地球上某点,每天该点经过昏线的地方时不断前移,则该点所在地与时间段匹配正确的是( )
A.澳大利亚悉尼,5月 B.美国华盛顿,1月 C.南非好望角,9月 D.印度孟买,4月
解析:A 由材料可知,该地的日落时刻不断前移,说明日落时刻一天比一天早,即该地的昼长不断缩短。悉尼位于南半球,在5月份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且一直向北移动,所以整个南半球均昼短夜长且昼越来越短,符合题意,所以A选项正确。
42.(2014广东文综卷)北半球春分日,当某地(30°N,120°E)刚进入白昼这一时刻,东半球(20°W向东至160°E)处于白昼的范围约占全球面积的( ) A.1/2 B.1/3 C.1/6 D.1/9
解析:D 首先计算该日该时白昼的经度范围:地方时6:00所在经线向东到地方时,18:00所在经线,即120°E向东到60°W,其中属于东半球的范围是120°E向东到160°E,跨经度40°,占全球的比例:40°/360°=1/9。
题组8 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与应用
[2018天津文综卷,8—9,8分]天津广播电视塔(简称“天塔”)高度约415米。读图文材料,回答43—44题。
图1 “天塔”景观照片 图2 “天塔”位置
示意图
43.拍摄到该照片的时间(北京时间)最可能介于( ) A.5:00—7:00 B.8:00—10:00
C.12:00—14:00 D.15:00—17:00
44.拍摄到该照片的日期最可能介于( ) A.1月15日到2月15日 B.3月1日到3月30日 C.5月15日到6月15日 D.10月1日到10月30日
43.B 由图1可知,“天塔”受太阳照射后形成了明显的塔影,对照图2中的指向标分析塔影与“天塔”周围的道路的关系可确定图1中塔影指向西北方向(见下图),逆推太阳位于东南方向,北京时间最可能是8:00—10:00。
44.C 对照图1,在图2中画出塔影位置,再利用比例尺可以估算8:00—10:00塔影大致为200米,当地正午时塔影一定小于200米,结合“天塔”415米高度,tanH=415/200=2.075,可估算出正午太阳高度H超过60°,太阳直射点距离北回归线比较近,拍摄照片的日期最可能介于5月15日到6月15日。
[2018江苏地理卷,3—4,4分]下图为“某地二分二至日太阳视运动示意图”。读图回答45—46题。
45.线①所示太阳视运动轨迹出现时的节气为( ) A.春分 B.夏至 C.秋分 D.冬至 46.该地所属省级行政区可能是( ) A.琼 B.新 C.苏 D.赣
45.D 图中虚线表示太阳视运动轨迹,可通过获取图上日出和日落方位、轨迹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等信息判断节气。三条太阳视运动轨迹中,太阳高度最大时,太阳都位于正南方向,可知该地在北半球。由图中线①所示太阳视运动轨迹可知,日出东南,日落西南,太阳视运动轨迹最短,白昼最短,正午太阳高度最小,可推出该轨迹出现时的节气为冬至,D正确;中间太阳视运动轨迹显示日出正东方,日落正西方,该轨迹出现时的节气为春分或秋分;最下面太阳视运动轨迹最长,白昼最长,正午太阳高度最大,该轨迹出现时的节气为夏至。
46.B 从三条太阳视运动轨迹看,正午时太阳都位于正南方向,显示该地在北回归线以北,A错;从图中可以读出,该地春分日和秋分日时,正午太阳高度约为50°,据此通过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可算出该地纬度约为40°N,B对;省级行政区赣和苏的最北点纬度都远小于40°N,C、D错。
(2017天津文综)我国A市某中学(图 甲所示)的旗杆影子在北京时间 14:08 为一天中最短。冬至前后,师生们能在学校升国旗时(北京时间10:00)看到日出。结合图文材料,回答47—48
图甲校园局部平面图 图乙二十四节气
47.A市位于天津市(39°N,117°E( ) A.东北B.东南C.西北D
学生发现,日落时旗杆影子的指向随日期而移动。 48( ) A.惊蛰到立夏B C.白露到立冬D
解析:47.C除南北极点外,任意地点在地方时12:00时物体日影最短。A市旗杆影子在北京时间14:08最短,计算可得A市的经度为88°E;该市在冬至日前后北京时间10:00日出,计算可得日出地方时为7:52,则该地冬至日前后的昼长为8小时16分,而冬至日,40°N的昼长为9小时8分,由此可判断该市纬度高于40°N。综上可知,A市位于天津市的西北方向,故选项C正确。
48.A 日落时杆影的指向由排球场逐渐移向篮球场表明日落方位向北移动。太阳直射北半球时,A市日落西北,太阳直射南半球时,A市日落西南,当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时,A市日落方位也向北移动。惊蛰到立夏,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立夏到小暑,太阳直射点先向北移,后向南移;白露到立冬,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立冬到小寒,太阳直射点先向南移,后向北移。综上可知,选项A
(2016江苏地理卷)住宅的环境设计特别关注树种的选择与布局,不同树种对光照与风有不同影响。下图为华北某低碳社区(40°N)住宅景观设计示意图。读图回答49—50题。
49.仅考虑阳光与风两种因素,树种与房屋组合最好的设计是 A.① B.② C.③ D.④
50.为保证冬季太阳能最佳利用效果,图中热水器安装角度合理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49.C 根据华北地区太阳能热水器在屋顶朝南安装的位置特点,可以推断四幅图的右侧均为南方。房屋门前(南侧)为了保证夏季有树荫,冬季有较好的阳光,宜选择落叶阔叶树;
房屋后面(北侧)需要防冬季风的侵袭,宜选择冬季枝叶茂密的常绿针叶树。 50.D 北半球冬季,太阳直射南半球,我国华北地区处于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较小的季节。先根据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H=90°-|φ-δ|(其中H为正午太阳高度,φ为某地的纬度,永远取正值,δ为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与该地在同一半球时取正值,不同半球时取负值),计算得出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90°-|40°+23.5°|=26.5°63.5°,就是热水器最佳安装角度。
51.(2015浙江文综卷)下图为某地地方时12时的太阳周年位置轨迹示意图。若甲、乙两个位置的太阳高度之和为90°,则乙位置太阳高度为( )
A.47° B.43° C.23.5° D.21.5°
解析:D 本题考查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根据图示地方时12时太阳周年位置轨迹可知,甲、乙分别表示当地夏至日和冬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因其夏至日和冬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之和为90°,所以该地一定不存在太阳直射现象即不可能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故该地年内正午太阳高度差值(甲、乙的差值)应为47°。设乙位置太阳高度为H,则甲位置的太阳高度为(H+47°),列式可得H+(H+47°)=90 °,经计算H=21.5°,故D项正确。 (2015重庆文综卷)马尔代夫是以旅游业为支柱产业的著名岛国。2014年12月4日,马累海水淡化厂设备损毁导致该岛淡水供应中断。应马尔代夫政府请求,中国政府及时向其提供了饮用水等物资和资金援助。下图是马尔代夫部分区域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题。
52.中国一架满载饮用水的飞机紧急从广州飞往马累,若北京时间12:00出发,经4小时到达马累。机长身高为1.8 m,到达时其在机场地面的身高影长接近于(tan55°≈1.43;tan65°≈2.14)( ) A.0.6 m B.1.2 m C.1.8 m D.2.4 m
解析:B 本题考查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及应用。要求出机长的身高影长,需要估算出当时的太阳高度,这既涉及时差的计算又涉及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根据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12月4日太阳直射点大约在19°S。从图中可知,马累的纬度约为4°N,故该日马累的正午太阳高度约为67°。由于马累地处赤道附近,昼长约12小时,从正午到日落,时间约为6小时,太阳高度由67°减小为0°,每小时大约减少11°。飞机到达马累时,当地地方时约为13时,已经过了正午约1小时,故此时马累的太阳高度大约为56°,机长的身高为1.8米,机长的身高影长应为1.8米÷tan56°。根据题目所给条件(tan55°≈1.43;tan65°≈2.14),可以得出B选项最接近。
(2015上海地理卷)下图为甲、乙两地某日从日出到日落太阳高度角日变化示意图,其中甲地位于北半球。
53.据图推测,乙地位于 A.东半球赤道上 B.东半球北回归线上 C.西半球赤道上 D.西半球北回归线上
54.据图推测,该日应该是北半球的
A.春分日 B.夏至日C.秋分日 D.冬至日 58.甲、乙两地实际距离大约是
A.1万千米 B.2万千米C.3万千米 D.4万千米
解析:56.C 57.B 58.B 56.由图可知,乙地昼长正好为12小时。根据甲地的昼长可知,该日不是春秋分日,故乙地位于赤道上。甲地正午时刻北京时间为12:00,即甲地位于120°E经线上。甲、乙两地正午时刻出现的时间相差12小时,则乙地位于60°W经线上,从20°W向西到160°E为西半球,据此判断,C项正确。57.根据上题结论可知,乙地位于赤道上,赤道上该日的正午太阳高度角为66°34′,即直射点位于回归线上。位于北半球的甲地该日的昼长大于12小时,说明该日直射点位于北半球,故该日应为北半球的夏至日。58.根据第55题结论可知,甲、乙两地正好位于同一个经线圈上,乙地位于赤道上,甲地位于北半球。从昼长和正午太阳高度角判断,甲地纬度位置接近赤道,故两地之间的实际距离接近经线圈长度的一半,经线圈的长度与赤道长度大致相等,为4万千米,故甲、乙两地之间的实际距离约为2万千米。 (2014海南地理卷)某纬度φ的正午太阳高度H=∣φ-δ∣,其中δ为太阳直射点纬度,夏半年取正值,冬半年取负值。下图示意某地北京时间18时的太阳位置。据此完成55—56题。
55.该地经度为( ) A.30°E B.30°W C.60°E D.60°W 56.该地纬度可能为( ) A.10°N B.10°S C.50°N D.50°S
解析:55.A 根据题干:北京时间为18时,而该地为12时,利用时差可算出该地的经度为30°E,A项正确。
56.C 因为题干并没有交代图示为具体哪一日的正午太阳高度,因此根据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分别计算出夏至日和冬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即可。夏半年太阳直射点纬度取正值,冬半年取负值。经计算,该地的纬度介于21.5°和68.5°之间,只有C和D项符合。再依据图示正午太阳位于南方,确定该地为北半球,只有C项符合。 板(高度不变)或降低安装高度(遮阳板长度不变)。
第三单元 地球上的大气
题组1 大气的受热过程与大气运动 (2017全国卷乙卷(Ⅰ卷))我国某地为保证葡萄植株安全越冬,采用双层覆膜技术(两层覆膜间留有一定空间),效果显著。下图中的曲线示意当地寒冷期(12月至次年2月)丰、枯雪年的平均气温日变化和丰、枯雪年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据此完成1—3题。
1.图中表示枯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的曲线是 A.①B.②C.③D.④ 2.该地寒冷期 A.最低气温高于-
B.气温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 C.膜内温度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 D.膜内温度日变化与气温日变化一致 3.该地可能位于 A.吉林省B.河北省山西省D.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解析:1.B 2.C 3.D 1.本题考查气温日变化曲线图的判读,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双层覆膜具有良好的保温作用,膜内气温应高于当地实际温度,排除③④。丰雪年降水多,云层厚,温差小,膜内平均温度几乎无变化,排除①。故选B。解答本题的关
键是运用温室效应的知识,需要掌握地膜覆盖的保温作用、阴天的气温日较差较小等知识。 2.本题考查气温的影响因素,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由图并结合上题分析可知,该地寒冷期丰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很小,而枯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较大,因此膜内温度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由于地膜的保温作用,膜内温度日变化相对较小,与实际气温的日变化不一致。本题易错选A选项,要注意最低气温与日平均气温的区别,两者概念不同。3.本题考查区域定位,意在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由材料信息可知,该地种植葡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降水少,晴天多,光照充足,气温日较差大,有利于葡萄糖分积累,且寒冷期平均气温与图示气温相近,故该地可能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根据农作物的地区分布进行区域定位,新疆夏季气温高,光照强,昼夜温差大,适宜葡萄种植。
4.(2015广东文综卷)大规模的火山爆发可能造成地表温度下降。其合理的解释是火山爆发导致( )
A.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加 B.高纬度地区极光现象减少 C.地球表面长波辐射增强 D.到达地面的短波辐射减弱
解析:D 大规模的火山爆发喷出大量的火山灰和火山气体,会使到达地面的太阳短波辐射减弱,导致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量减少,从而使地表温度下降。
(2015浙江文综卷)逆温是在一定条件下出现的气温随高度上升而升高的现象。某校气象兴趣小组在十月下旬晴朗的夜晚对我国南方山区谷地进行逆温测定。下图为该小组多次观测所得的逆温时空变化平均结果。完成5—6题。
5.下列关于该地逆温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 A.逆温强度近地面较大,向上减小 B.逆温强度午夜达到最大,后减弱 C.逆温现象日落前出现,日出前消失 D.强逆温前半夜增速慢,后半夜降速快
6.造成逆温层上界峰值在时间上滞后于强逆温层上界峰值的主要原因是( )
A.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存在昼夜差异 B.大气散射反射在高度上存在差异 C.空气上下热量传递存在时间差异 D.下垫面反射率在时间上存在差异
解析:5.A 6.C 5.根据图示,强逆温层上界海拔低,故A对;逆温强度在4点左右达到最大,而不是午夜,B错;逆温现象15点左右出现,10点左右消失,C错;强逆温前半夜曲线陡、增速快,后半夜曲线缓,降速慢,D错。6.逆温层上界峰值滞后于强逆温层上界峰值,是因为夜晚山风将冷空气带到谷底,且冷空气向上运动需要一个过程,空气热量上下传递存在时间差异。大气吸收地面辐射、散射、反射与大气成分相关,与昼夜无关,与高度无关。下垫面反射率与地面性质相关。综上所述,A、B、D项错误,C项正确。
(2015四川文综卷)下图为北半球某平原城市冬季等温线分布图。读图回答7—8题。
7.该城市可能位于( ) A.回归线附近大陆西岸 B.40°N附近大陆西岸 C.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 D.40°N附近大陆东岸
8.市中心与郊区的气温差异导致市中心( ) A.降水的可能性较郊区大 B.降雪的可能性较郊区大 C.大气污染物不易扩散至郊区 D.不易受郊区燃烧秸秆烟雾的影响
解析:7.D 8.A 7.由图读出该城市冬季平均气温在0 ℃以下,40°N附近大陆东岸为温带季风或温带大陆性气候,气温与其比较吻合。而40°N附近大陆西岸主要为地中海气候或温带海洋性气候,回归线附近为热带、亚热带气候,冬季均温大于0 ℃,因此排除A、B、C选项。8.市中心气温比郊区高,形成近地面大气由郊区流向市中心、市中心气流上升的典型
城市热岛效应,因此导致市中心降水的可能性比郊区大,而郊区温度更低则更易形成降雪。 9.(2014安徽文综卷)通过海面的热收支方式主要有辐射、蒸发和传导。下图示意世界大洋海面年平均热收支随纬度的变化。图中表示海面热量总收支差额、辐射收支差额、蒸发耗热量、海-气热传导差额的曲线,依次是( )
A.Q4、Q1、Q3、Q2 C.Q3、Q1、Q2、Q4
B.Q3、Q4、Q2、Q1 D.Q2、Q3、Q1、Q4
解析:C 海面的热量收入,主要来自太阳辐射,其分布规律大致随纬度的增高而递减,由此可知Q1为辐射收支差额曲线;海面的热量支出,主要是海水蒸发所消耗的热量,因副热带海区气温高、降水较少,海水的蒸发耗热量最多,故曲线大致呈马鞍形,由此可以确定Q2为蒸发耗热量曲线;世界大洋海面多年平均热量的收支是平衡的,但不同海区存在差别,低纬度海区热量盈余,高纬度海区热量亏损,故Q3为海面热量总收支差额曲线;剩下的Q4则为海-气热传导差额曲线。故C项正确。 (2014天津文综卷)读图,回答下题。
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单位:百帕)
10.在图中所示的时段内,风向由东南变为东北的城市是( ) A.台北 C.首尔
B.上海 D.北京
解析:D 解答本题,需要在两幅等压线图中分别作出各城市的风向(首先作出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即由高压指向低压,垂直于等压线,然后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北半球向右偏,即可获得风向)。由图可知,北京的风向由东南变为东北。
题组2 气压带、风带及气候类型的分布
(2018全国1)小明同学7月从重庆出发到贵州毕节旅游,收集到的相关高速公路信
息如下图所示.据此完成11题。
11.避暑是小明此次旅游的目的之一。导致7月毕节气温较重庆低的主导因素是 A.地形
B.纬度位置
C.海陆位置 D.大气环流
11. A 重庆位于四川盆地,海拔较低,气温较高,且受山地阻挡,不易散热,外界气流越过山地下沉时,增温作用较强,毕节位于云贵高原,海拔较高,气温较低,A正确。重庆纬度较毕节高,B错误;海陆位置和大气环流对两地影响相差不大,C、D错误。
(2018全国2)恩克斯堡岛(下图)是考察南极冰盖雪被、陆缘冰及海冰的理想之地。2018年2月7日,五星红旗在恩克斯堡岛上徐徐升起,我国第五个南极科学考察站选址奠基仪式正式举行。据此完成12题
12.五星红旗在恩克斯堡岛上迎风飘扬。检测红旗常年飘扬的主要方向是( ) A.东北方向 B.西南方向
C.东南方向 D.西北方向
12. D 恩克斯堡岛处于70°S和80°S之间,位于南半球的极地东风带,该岛常年盛行东南风,五星红旗飘扬的方向应与盛行风向相反,故D选项正确,A、B、C
(2017江苏地理卷)2017年5月5—6日,我国东北部分地区在立夏之后罕降暴雪。下图为“5月6日0时亚洲部分地区海平面气压(单位:hPa)形势图”。读图回答 13—14题。
13.最可能降暴雪的地点是 A.甲 B.乙 C.丙 D.丁
14.此时,远在我国南方戊地的天气状况为 A.晴,西南风 B.阴,西北风 C.晴,东南风 D.阴,东北风
解析:13.A 本题主要考查锋面气旋天气,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读图可知,图示区域东北部地区受强烈的锋面气旋系统影响,甲地处于冷锋锋后,受强冷空气南下影响,最可能形成暴雪天气;乙、丙两地位于锋面气旋南部,受暖气团控制,降暴雪的可能性不大;丁地处于锋面气旋东部,暖锋锋面附近,受暖气团缓慢北移影响,可能有降雪,但强度不大。
14.C 本题主要考查反气旋天气,意在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戊地此时受高压(反气旋)控制,天气晴朗;戊地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共同作用,戊地吹东南风。
(2017北京文综卷)下图为某年内我国地跨10个经度区域的降水量变化图。读图,回答15—17
15.( )
A.清明节之前各地阴雨连绵B.5C.35°N以南地区秋高气爽D.35°N16.( )
A.位于地势二、三级阶梯B. C.东部降水受暖流影响大D. 17.( ) A.该区域南北气温差异大B. C.白昼时间北京比上海长D.
解析:15.B 由图可知,进入5月份,图中30°N以北大部分地区,降水量较之前有所增加,B对。清明节之前,32°N以北大部分地区降水量小于10毫米,A错。秋分前后,35°N以南大部分地区降水量大于10毫米,有些地方甚至高于50毫米,C错。7、8月份,35°N以北许多地区降水量超过10毫米,并没有出现严重的伏旱现象。 16.A 根据雨带的移动规律,可以判定该区域位于我国东部地区,处于地势二、三级阶梯上,河流多东流入海,为外流区,A对,B错;我国东部降水及雨带移动受夏季风影响明显,C错;由图示信息无法比较该区域南北部的人口密度,D错。
17.C 芒种至小暑期间,即从6月初到7月初,该区域气温普遍较高, A错;芒种至小暑期间,塔里木河流域气温高,高山冰雪融化量较大,故塔里木河出现断流的概率较小,B错;该时期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北半球纬度越高白昼时间越长,故北京比上海白昼时间长,C对;该时期南极大陆进入严冬,气候严寒,不是科学考察的最佳季节,D错。
(2016天津文综卷)读图文材料,回答18—19题。 在天津市南部地区发现的贝壳堤,是贝壳及碎屑物受潮水搬运,在海边经较长时期堆积而形成的垄岗,可以作为当时海岸线的标志。
图1 天津市等高线和古海岸线分布图 图2 天津市年平均气温和降水分布图 18.与天津市其他地区相比,北部地区降水较多的原因主要是
A.锋面过境频繁 B.地处迎风坡C.空气对流旺盛 D.多气旋活动 19.图2所示甲地比周边地区气温高的最主要原因是 A.海拔低 B.降水少C.人口密度大 D.距海远
解析:18. B 天津市北部地势最高,从东南方向来的暖湿气流在此被迫抬升,形成较多的降水,故B正确。
19.C 图示年平均气温最高的地区,应是天津市区,这里人口密度最大、生产生活活动最为集中,人为释放废热最多,故C正确。
(2015重庆文综卷)二十四节气是我国独有的农业物候历,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一。寒露节气在每年公历10月8日左右。据此回答下题。
20.“露气寒冷,将凝结”是寒露时节的天气现象。可引起我国这种天气现象的气压系统是
( ) A.蒙古高压 C.阿留申低压
B.印度低压 D.夏威夷高压
解析:A 本题考查世界主要天气系统的特点和时空分布。“露气寒冷,将凝结”大意是近地面气温低,使近地面水汽凝结。这种现象易出现在秋天晴朗的夜晚。10月8日左右,蒙古高压已经控制我国北方地区,此时秋高气爽,夜晚大气保温作用差,近地面气温低,易使近地面水汽凝结而形成露。夏季印度低压控制南亚地区;阿留申低压冬季形成于北太平洋:夏威夷高压主要分布于北太平洋地区,夏季强盛。
(2015重庆文综卷)马尔代夫是以旅游业为支柱产业的著名岛国。2014年12月4日,马累海水淡化厂设备损毁导致该岛淡水供应中断。应马尔代夫政府请求,中国政府及时向其提供了饮用水等物资和资金援助。下图是马尔代夫部分区域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题。
21.大气降水是该国的淡水来源之一。上图所示区域降水类型多为( ) A.台风雨 B.地形雨 C.对流雨 D.锋面雨
解析:C 本题考查降水的类型。图示区域位于赤道附近地区,常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多对流雨。
(2015安徽文综卷)下图为世界某区域略图。完成下题。
22.图示区域西部沿海地区降水丰富,主要是由于( ) A.反气旋频繁过境
B.受沿岸寒流影响 C.东北季风受到地形抬升 D.西南季风带来丰沛水汽
解析: 本题考查降水的形成条件。图示区域为中南半岛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西南季风从海上吹来,为西部沿海地区带来丰沛的降水。 答案 D
(2015福建文综卷)下图示意某区域某年气候要素的逐月变化。读图完成23—24题。
23.造成4~6月蒸发量逐月上升的主要原因是( ) ①气温上升 ②降水量增多 ③风力增大 ④云量减少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4.该区域当年水分累积亏损最为严重的月份是( ) A.3月 B.6月 C.9月 D.12月
解析:23.A 该地4~6月蒸发量逐月上升,首先是因为温度条件(4~6月气温逐月上升),其次是因为降水条件(4~6月降水逐月增多),降水增多,土壤中用于蒸发的水分增加,而该地风力大小无法判断,故排除③;随着降水的增多,云量也相应增多,排除④。 24.B 该区域的水分亏损月份是蒸发量大于降水量的3~6月份,水分累积亏损最多的为6月份,故B项正确。
(2014福建文综卷)下图示意1月、7月北半球纬向风的平均风向及风速(单位:m/s)随纬度和高度的变化。读图回25—26题。
25.图中风向和风速季节变化最大的点是( ) A.① C.③
B.② D.④
26.下列地理现象与图中风向、风速纬度分布规律相似的是( ) A.气温分布 C.地势起伏
B.降水分布 D.洋流分布
解析:25.B 从图上可以看出,①点位于60°N附近,1月和7月都吹西风;②点位于15°N附近,7月吹东风,风速为5 m/s,1月吹西风,风速约为10 m/s;③点位于赤道附近,赤道是无风带,风速为0;④点位于45°N附近,1月和7月都吹西风。因此风向和风速季节变化最大的点是②。
26.D 洋流受盛行风的影响,北半球低纬度盛行东北信风,洋流由东向西流动;中纬度盛行西风,洋流由西向东流动,这与图中低纬度吹东风、中纬度吹西风的分布规律相似。 (2014山东文综卷)下图为我国某区域冬季某日8时至次日8时的降雪量和积雪深度分布图,该时段该区域风向主要为偏东风,云量分布差异不明显。完成27—28题。
27.造成该区域东西部积雪深度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降雪量 C.光照
B.温度 D.地形
28.图中M地积雪深度低于周围地区,该地可能是( ) A.农田 C.城区
B.林地 D.乡村
解析:27.B 该区域位于长江三角洲,其东西部均为平原地形;冬季降雪量东西部地区相差不大;纬度相同,光照条件也相差不大;图示西部地区距海较远,受海洋影响较小,气温低于东部地区,故积雪量大、积雪深度大。
28.C 图中M地积雪深度低于周围地区,说明该地温度高于周围地区,最可能是城区。 (2014安徽文综卷)鄱阳湖地区夏季的风向、降水等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位置变化的影响。鄱阳湖汛期水位上升,湖面辽阔;枯水期水位下降,水流归槽成为“赣江”(图2)。图2中的沙岭沙山(29.5°N附近)形成于2万年前,由松散沙粒组成,沙山临湖一侧发育了一系列垄(脊)槽(谷)相间的地形。读图1、图2,完成下题。
29.受大气环流和地形分布(图10a)的影响,图10b所示地区( ) A.全年以偏北风为主,冬半年风速较大 B.夏半年以西南风为主,风速较大 C.全年以偏南风为主,夏半年风速较小 D.冬半年以东北风为主,风速较小
解析:A图中所示地区位于东亚季风区内,而东亚季风区夏季盛行偏南风,冬季盛行偏北风,并且冬季风势力强于夏季风,这也可以从沙山临湖一侧垄槽延伸的方向得以证明。故A项正确。
(2014上海地理卷)非洲大陆有甲、乙、丙三个气象测站,三地纬度大致相当,气候类型相同,但由于所处海拔高度、离海洋远近不同,温度与降水量却存在一定差异。读图,回答30—32题。
30.三个气象测站所在地的气候类型是( ) A.北半球的地中海气候 B.北半球的热带稀树草原气候 C.南半球的地中海气候 D.南半球的热带稀树草原气候
31.三个测站部分月份降水较多,其主要原因是受到某一气压带或风带的影响。该气压带或风带是( ) A.赤道低气压带 C.西风带
B.东南信风带 D.东北信风带
32.根据温度资料,可以推测三个测站的海拔高度由高到低依次为( ) A.甲站-乙站-丙站 C.乙站-甲站-丙站
B.甲站-丙站-乙站 D.乙站-丙站-甲站
解析:30.D 根据气温曲线,7月份气温最低,故在南半球;低温期少雨,高温期多雨,
且最低温度在15 ℃以上,故排除地中海气候。
31.A 热带稀树草原气候,位于低纬度,降水多是受低压带的控制,故选A。西风带在中纬度;信风带控制干燥。
32.B 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纬度相当的三站,根据气温曲线的高低值判断,甲站平均温度最低,故海拔最高;乙站均温最高,故海拔最低。
(2014海南地理卷)甲地(位置见下图)气温年较差较小,5~8月降水稀少。据此完成33—34题。
33.甲地气温年较差较小的主要原因是( ) A.海拔较高 B.纬度较低 C.距海较远 D.植被较好
34.甲地5~8月降水稀少的主要原因是( ) A.处在盛行西风背风坡 B.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 C.受干燥的东北信风影响 D.受高纬干冷气流影响
解析:33.B 由图可知甲地处低纬度,全年气温均较高,气温年较差较小。
34.B 5~8月气压带和风带北移,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甲地,盛行下沉气流,降水稀少。 (2014天津文综卷)结合图文材料,回答35—36题。
北京西山地形剖面示意图
35.在图1中所示甲乙丙丁四地,年降水量由多到少的正确排序是( ) A.甲乙丙丁 C.丙丁乙甲
B.乙甲丙丁 D.丁丙乙甲
板栗属于喜光、喜暖的落叶阔叶树种,是北京西山地区重要的经济林木。 36.在甲乙丙丁四地中,最适宜大面积栽种板栗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解析:35.A 从材料中“北京西山”可知该图所示地区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其降水受我国夏季风影响大。从图中可以看出,甲地位于东南坡,该坡是东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最多。而乙丙丁三地位于山地背风坡,且位置逐渐偏向西北,故降水逐渐减少。
36.A 板栗喜光、喜暖,乙丁两地均位于山地阴坡的山腰,光照和热量条件均不好,丙地位于山顶附近,热量条件差,故三地均不适宜大面积种植板栗。
(2014浙江文综卷)水分盈亏量是降水量减去蒸发力的差值,反映气候的干湿状况。当水分盈亏量>0时,表示水分有盈余,气候湿润;当水分盈亏量<0时,表示水分有亏缺,气候干燥。下图为我国两地年内平均水分盈亏和温度曲线图。读图,完成37—38题。
37.某农作物喜温好湿,能够正常生长和安全结实的温度要求是≥20 ℃,最短生长期为个月。评价该农作物在两地的生长条件,正确的是( ) A.①地温度条件适宜,水分条件不足 B.②地温度条件适宜,水分条件不足 C.①地水分条件适宜,温度条件不足 D.②地水分条件适宜,温度条件不足 38.①②两地的气候类型分别是( ) A.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B.温带大陆性气候、高原和高山气候 C.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 D.高原和高山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解析:37.B 该作物喜温(温度要求是≥20℃)好湿,图中显示①地月均温均低于20℃,只有7、8两月水分盈亏量为正值,因此,对该作物来说,①是温度和水分条件都不适宜;②地5~9月月均温高于20℃,但全年各月水分盈亏量均为负值,因此,对该作物来说,②是
温度条件适宜,水分条件不足。综合上述分析,选项B说法正确。
38.D ①地位于北纬30°附近,应该为亚热带季风气候,但其最高气温不超过20 ℃,最低气温在0 ℃以下,说明其地势较高,为高原和高山气候;②地位于北纬40˚附近,为温带气候,结合其全年降水较少、气候干旱,可判断②地为温带大陆性气候。
39.(2016上海地理卷)北美洲各类气候的形成与自然地理环境诸要素密切相关。读图回答
问题。
图1 北美部分地区地理简图 图2 北美部分地区气候类型分布示意图 据图综合分析相关自然地理要素对A、B、C三类气候形成的影响。
解析: 先根据北美洲的气候分布,判断出A为温带海洋性气候、B为地中海气候、C为温带大陆性气候;然后结合三类气候类型分布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及北美部分地区地理简图,从气压带、风带、地形以及沿岸的洋流等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答案: A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于北美西部沿海的北部地区。这里位于温带,常年受西风带影响,高大山系紧逼西海岸,西风带影响主要局限于高大山系西侧的狭长平原地带,加之沿岸暖流增温增湿作用,导致该地带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B气候:地中海气候,分布于北美西部沿海地区中部。这里位于亚热带,冬季受到西风带影响,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地形为狭长平原,位于高山的迎风侧,呈现为地中海气候。C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于北美大陆的主体部分。原因是北美大陆主要位于中、高纬度地区,地势平坦,东西较宽,且受西海岸暖流的影响,该气候带西北缘有向北延伸的趋势。因此,该区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
40.(2015海南地理卷)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死谷长约225千米,宽8~24千米,低于海平面的面积达1 408平方千米。该地夏季气温经常超过49℃,最高曾达57℃,是北美洲夏季最炎热的地区。
分析死谷夏季炎热的原因。
解析: 该地位于中低纬度地区,夏季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降水少,晴天多,太阳辐射强;该地植被覆盖度较低,谷底和谷坡升温速度快,热量向近地面大气传递使气温升高;从材料中可知,死谷海拔低,空气对流弱,热量不易散失,造成夏季炎热。
答案: 夏季受副热带高压的控制,太阳辐射强;缺乏植被覆盖,谷底和谷坡共同吸收太阳辐射,加热大气;谷深且狭长,(谷底海拔低,)空气对流弱(盛行下沉气流),热量不易散发。 41.(2014四川文综卷)下图中M、N海域均是世界优良渔场。读图回答下题。
从大气环流对天气的影响分析,比较M、N两渔场捕捞作业的天气条件。
解析: 本题以渔场捕捞作业的天气条件为切入点,考查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N所处的海域全年受盛行西风影响,多阴雨天气,风浪大;M所处的海域冬季受盛行西风影响,与N地相同,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海面风浪小。
答案: 冬半年M渔场和N渔场都盛行西风,阴雨天气多,海面风浪大;夏半年N渔场仍盛行西风,而M渔场受副热带高压影响,多晴朗高温天气,海面风浪小。 题组3 天气系统
(2018北京文综 ) 下图为北半球某日02时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单位:百帕)。读图, 回答42—43
42. 据图推断, A. B. C. D.热带太平洋洋面生成台风 43. 依据气压分布,该日最接近 A.冬至 B.小满 C.夏至 D.立秋 42. B 读图可知,北京周边地区等压线较稀疏,风速较小,且风向为西北风;甲地位于低压(气旋)中心,盛行上升气流,可能出现强降水天气;读图可知,图示时刻北半球的气压高值区出现在蒙古境内;读图可知,热带太平洋洋面无低压中心生成。综上可知,选项B正确。
43. A 读图可知,图示时刻北半球的气压高值区出现在蒙古境内,该高压系统为亚洲高压,中心气压高于1 060百帕,势力强盛;正常年份,亚洲高压在1月份时势力最强,因此该日最接近冬至日。
(2017天津文综卷)读图文材料,回答44—45
乙地某次浮尘天气形成过程示意图 44
A B C D.甲地沙源地的沙尘被大风扬起 45
( )
( )
解析:44.C 甲地沙源被大风扬起成为扬沙,扬沙被高层气流搬运到乙地上空时,由于风力减弱,风的搬运能力减弱,扬沙在重力和下沉气流的作用下缓缓沉降到地面,乙地出现浮尘天气,俗称“落黄沙”,故C选项不符合乙地浮尘天气的形成过程。 45.D 读图可知,D选项中,乙地位于高压中心,盛行下沉气流,且周边地区等压线较稀疏,风力较弱,最可能出现浮尘天气。
(2016江苏地理卷)2016年1月24日,一股强大的寒潮影响我国。下图为该日8时亚洲部分地区海平面气压形势图。读图回答46—47题。
46.此时我国
A.各地均受强大高压脊控制B.北方普遍降温降雪 C.三亚风力大于昆明D.北京、上海风向基本相同 47.该日上海气温比成都低的原因是
A.无高大山脉阻挡,受寒潮影响大B.濒临海洋,受到海洋影响 C.纬度更高,正午太阳高度小D.冷锋过境,降温明显
解析:46.D 图示时刻,我国东部广大地区受高压脊控制,但西部的青藏高原东南(成都、昆明一线西侧)则受低压槽影响;北方广大地区受高压及高压脊控制,天气寒冷干燥;昆明附近等压线比三亚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更大,风力更强;北京、上海附近的等压线几乎都呈南北走向,因而两城市风向基本相同。
47.A 成都位于四川盆地西部,北有山地、西有高原,阻挡了强大冬季风南下,而此时上海盛行强劲的西北风,离岸风使得海洋对上海的影响大大减小;上海与成都纬度相近,正午太
阳高度差距小;上海受高压脊影响,高压脊上不会形成锋面天气系统。
(2016北京文综卷)下图表示某日20时海平面气压分布及16~24时北京空气质量指数变化。读图,回答下题。
图2
48.该日20时
A.北京大风扬沙,空气污染加重 B.东海海域天气晴朗,风大浪高 C.低压天气系统中,P强度最强D.Q地位于暖锋锋前,出现降水
解析:A 由图可知,北京此时位于冷锋之后,受锋面系统影响;由此时段北京空气质量变化状况可知,该冷锋没有形成降水,故可能通过大风形成扬沙,加重空气污染。东海海域受高压系统控制,等压线稀疏,风力小,风浪小。低压天气系统中,Q地气压值最小,势力最强。Q地位于低压中心,暖锋之后,气流上升,可能出现降水。 (2016浙江文综卷)图乙为探空气球10天中随气流漂移路线图,图中数字所指的黑点为每天相同时刻的气球位置。图甲为图乙的局部放大图,图甲中虚线表示近地面空气运动。完成49—50题。
49.下列路段中,探空气球受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最大的是 A.③至④ B.④至⑤ C.⑥至⑦ D.9至⑩ 50.图中⑦、⑧两点间近地面受 A.暖锋影响,吹西北风 B.冷锋影响,吹西南风 C.暖锋影响,吹东南风 D.冷锋影响,吹东北风
解析:49.A 由图可知,选项所列路段中,③至④路段探空气球漂移路线最远,受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最大。
50.B 由图乙中经度分布状况可知,该图是以南极点为中心的俯视示意图。根据探空气球随
气流的漂移路线图分析,⑦至⑧路段探空气球向东北方向漂移,说明受西南风影响;由图甲中近地面空气运动方向可知,⑦、⑧两点间位于低压系统附近,北面盛行偏北风,西南风与偏北风相遇形成冷锋。
(2015新课标全国卷Ⅱ)2013年7月30日,我国西北某地出现强沙尘暴,下图示意该地当日14时~24时气温、气压随时间的变化。据此完成51—52题。
51.强沙尘暴经过该地的时间段是( ) A.16时~17时 C.18时~19时
B.17时~18时 D.19时~20时
52.与正常情况相比,强沙尘暴经过时,该地( ) A.气温水平差异减小 B.水平气压梯度增大 C.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增多 D.大气逆辐射减弱
解析:51. C 强沙尘暴经过时,该地风力变大,气压变化较大。从图中可知, 18时—19时,该地气压变化最大,故风力最大,最可能是因为强沙尘暴经过该地。
52.B 与正常情况相比,强沙尘暴经过时,该地水平气压梯度增大,风力增大,气温水平差异增大;因为沙尘天气削弱了太阳辐射,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减少,大气逆辐射增强。 (2015江苏地理卷)下图为2015年5月1日14时亚洲部分地区海平面气压形势图。读图回答53—54题。
53.该日,下列地区可能出现的自然灾害是( )
A.江苏大部分地区遭受冻害 B.重庆发生滑坡泥石流 C.青海大部分地区普降暴雨 D.浙江沿海受台风袭击
54.图中锋面系统过境前后,江苏天气变化与下列图示相符的是( )
解析:53.B 图中显示,该日冷锋没有到达江苏,江苏还处于暖气团控制下,不可能出现冻害,故A错;重庆处于冷锋雨区位置,降水多,加之重庆多山地地形,所以可能发生滑坡泥石流,故B正确;青海此时位于高压控制下,不可能普降暴雨,故C错;台风是热带气旋强烈发展的一种形式,属低压系统,据图示气压状况可知,浙江沿海主要受高气压控制,附近海域无强烈发展的低压系统,因而浙江沿海不可能受台风袭击,故D错。
54.B 图中锋面系统为冷锋,冷锋过境前,江苏受暖气团控制,气温高,气压低,冷锋过境后,江苏受冷气团控制,气温降低,气压升高。上述气温、气压变化特点与图B吻合。
(2015北京文综卷)下图示意2015年3月9日—22日气旋“帕姆”的移动路径。读图,回答55—56题。
55.“帕姆”( )
A.生成于西北太平洋热带洋面 B.气流呈顺时针方向旋转 C.移动路径受控于西风漂流 D.自东向西穿过日界线 56.该气旋 )
A.标志当地进入台风多发季节 B.引发滑坡、赤潮等次生灾害 C.造成的灾情可以用GPS监测 D.对瓦努阿图的危害最大
解析:55. B 台风一般都是由热带气旋逐渐变成强热带气旋,然后再逐渐衰弱成为温带气旋,直至消失,由此可知图中气旋“帕姆”的移动方向,大致为自西北向东南再向东,从图中的经纬度可知图示地区位于南半球,故其形成于南太平洋热带洋面上,所以A选项错误;南半球的气旋都是顺时针辐合的,故B选项正确;由“帕姆”移动路径纬度变化可知C错误;从移动方向可知,“帕姆”从西向东穿过日界线,故D选项错误。
56.D 台风多发生在北半球夏秋季节,故A选项错误;赤潮是由水体富营养化导致的,故B选项错误;GPS的主要功能是定位导航,台风移动路径可以用GPS来监测,但是造成的灾情应该用遥感来监测,故C选项错误;从图中可以看出在瓦努阿图附近“帕姆”风力达到最大,成为强热带气旋,对瓦努阿图的危害最大,所以D选项正确。
(2015天津文综卷)读2015年5月某日12时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下图,单位:百帕),回答57—58题。
57.此时出现大风、降温、雨雪天气的地点是( ) A.a B.b C.c D.d
58.此时最可能出现灾害性海浪的是( ) A.黄海沿岸 B.台湾海峡
C.海南岛周围海域 D.菲律宾附近海域
解析:57.A 根据等压线来看,图中a、b、c和d附近有一个锋面气旋。一般来说,出现大风、降温、雨雪天气的天气系统多为冷锋,根据图中符号判断a与b之间有一冷锋,且a处在冷锋锋后,故a处此时出现大风、降温、雨雪天气。 58.D 可能形成灾害性海浪的一般有海啸、台风或风暴潮。本题没有地震引起海啸的相关信息,但从图中等压线来看,东南部菲律宾附近海域存在一个超强低压系统,风力强劲,有可能出现灾害性海浪。
(2014北京文综卷)下图示意北半球夏季4个气旋的移动路径。读图,回答59—60题。
59.气旋( )
A.①给南亚地区带来大风暴雨天气 B.②自东南向西北方向移动 C.③移动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反 D.④生成于太平洋热带洋面
60.影响气旋④移动路径的主要是( ) A.东南信风 C.极地东风
B.副热带高压 D.北赤道暖流
解析:59.D 首先根据图中的经度变化规律,判断该图位于北半球。根据图中的经纬度可知①位于北美洲,因此①给南亚地区带来大风暴雨天气不正确,故A错误。根据经纬度判断②自西南向东北方向移动,故B错误。③自西向东移动,与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相同,故C错误。根据经纬度判断④位于太平洋,且在低纬度,属热带地区,故D正确。
60.B ④位于太平洋,且在低纬度,属热带地区,在此处发育的台风自低纬度向高纬度移动的过程中,会经过副热带高气压的外围地区,高压四周的气流(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运动)会对台风的移动方向产生影响,使其方向发生偏转。
(2014山东文综卷)下图为甲地所在区域某时刻高空两个等压面P1和P2的空间分布示意图,图中甲、乙两地经度相同。完成下题。
61.此后,来自乙地的气团使甲地的天气发生明显变化。造成此次天气变化的天气系统是( ) A.气旋 C.冷锋
B.反气旋 D.暖锋
解析:C 乙地位于高纬度地区,其气团为冷气团,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形成的天气系统是冷锋。
(2014江苏地理卷)下图是2014年4月30日20时海平面气压形势图。读图回答下题。
62.锋面过境时,M地可能出现的天气变化是( ) A.气温升高,出现降水 C.风力增强,出现降水
B.气温降低,天气转晴 D.风力减弱,天气转阴
解析:C 由图可知M地附近为冷锋锋前,冷锋过境会出现大风、降温和阴雨等天气现象,据此判断C正确。
(2014上海地理卷)北半球西风气流受青藏高原阻挡,分为南北两支,冬季,西风气流南移,其南支气流沿青藏高原南缘向东移动,带来暖湿气流,读图,回答63—64题。
63.在我国,南支暖湿气流与北方南下冷空气势均力敌,相持不下,从而在昆明与贵阳之间形成( ) A.准静止锋 C.反气旋
B.冷锋 D.暖锋
64.在图示天气系统控制下,昆明可能出现的天气状况为( ) A.阴雨连绵 C.晴雨无常
B.风和日丽 D.暖锋
解析:63.A 题干中提到冷暖空气“势均力敌”,应该形成准静止锋。
64.B 锋面雨的位置一般在锋面附近的冷气团一侧,而昆明在暖气团控制下,故天气晴朗。 (2014四川文综卷)我国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于北京时间2013年12月2日1时30分,在四川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据此回答下题。 65.发射时,发射场及其周围地区最可能处于( ) A.冷锋过境时 C.低压控制下
B.暖锋过境时 D.高压控制下
解析:D 12月份,西昌正值冬季,发射场及其周围地区可能受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影响,
处于高压控制下。
66.[2018全国卷Ⅱ,37,22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龙卷风是大气中强烈的涡旋现象。湿热气团强烈抬升,产生了携带正电荷的云团。一旦正电荷在云团局部大量积聚,吸引携带负电荷的地面大气急速上升,在地面就形成小范围的超强低气压,带动汇聚的气流高速旋转,形成龙卷风。下图示意美国本土龙卷风发生频次的分布。在美国龙卷风多发区,活跃着“追风人”,他们寻找、追逐、拍摄龙卷风,为人们提供龙卷风的相关信息。
(1)读图,指出龙卷风多发区湿热气团的主要源地、抬升的原因,以及气流发生旋转的原因。(8分)
(2)分析美国中部平原在龙卷风形成过程中的作用。(6分) (3)解释美国中部平原龙卷风春季高发的原因。(4分) (4)说明龙卷风被人们高度关注的理由。(4分)
66.【解析】 第(1)问,据图可知,龙卷风多发区位于美国中部平原。形成龙卷风的气团湿热,“湿”说明该气团可能来自海洋,“热”说明该气团来自纬度较低的地区,综合判断,形成龙卷风的湿热气团来自纬度较低的海洋,而图中大西洋沿岸龙卷风发生频次少,且有山脉阻挡,不利于龙卷风的形成,故龙卷风多发区湿热气团的主要源地位于美国南部的墨西哥湾。美国中部平原地处中低纬度,太阳辐射较强,且来自南部墨西哥湾的湿热气团与来自北部的冷干气流(气团)在此交汇,空气受热抬升,水汽凝结,释放热量,进一步促使空气抬升。气流旋转主要是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第(2)问,主要从广阔平坦的地形对气流旋转速度的影响及面积广大的平原利于南北向冷暖气团交汇等方面进行分析。第(3)问,主要从春季气温的变化、南北温差对风速的影响、冷暖气流交汇频率等角度作答。第(4)问,主要从龙卷风的形态、罕见性(历时短)以及危害性三个角度作答。
【答案】 (1)主要源地:墨西哥湾。(2分)
抬升原因:与北来的冷干气流(气团)交汇,湿热空气抬升;(地处中低纬,太阳辐射较强)下垫面温度较高,(湿热)空气受热抬升;湿热空气抬升过程中,水汽凝结,释放热量,加热并进一步抬升空气。(任答2点得4分)
旋转原因:地转偏向力的作用。(2分)
(2)地势平坦,对气流旋转阻挡作用弱(摩擦力小);平原南北延伸,面积广大,利于(南北向)冷暖气团交汇。(6分)
(3)北美大陆春季中低纬升温快,南北温差加大,气压梯度大,冷暖空气交汇频繁、强烈。(4分)
(4)强烈的涡旋,从地面至云端,壮观;历时短,局地性强,不易见到;破坏力大,对生命财产构成巨大威胁。(任答2点得4分)
67.(2014浙江文综卷)根据下列材料,完成下题。 材料一 下图为云贵两省部分区域及相邻地区略图。
材料二 图中准静止锋是我国自然地理的重要分界。下表为图中安顺和昆明的气候统计数据。
月份 平均气温(℃) 降水量(mm) 降水日数(日) 安顺(海拔1 392 m) 12 6.5 17.6 11.2 1 4.3 23.0 16.5 2 5.8 24.2 15.4 昆明(海拔1 891 m) 12 8.2 11.8 3.8 1 8.1 15.8 4.4 2 9.9 15.8 4.6 安顺和昆明位于准静止锋两侧,比较两地冬季气候差异,并解释其原因。(12分) 解析: 从图表中可知,安顺气温低,降水多且降水日数多。然后从两者所处的准静止锋的位置以及气团的性质说明。
答案: 安顺比昆明:气温低;降水量大;降水日数多。
安顺受冷气团控制,在准静止锋的下方;昆明受暖气团控制;准静止锋位置稳定少动。
第四单元 地球上的水
题组1 水循环与河流补给
地处黄土高原的汾川河流域多年来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2013年7月,汾川河流城降水异常增多。下表为
当月6次降水过程的时长、降水重和汾川河流洪峰情况。第5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低,第6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极高。据此完成1-3题
1.汾川河流域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能够( ) A.减小降水变率 B.减少河水含沙量 C.增加降水量 D.加大河流径流量 2.第五次降水产生洪峰原因是此次降水( )
①历时长 ②强度大 ③下渗少 ④植被截流少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第6次降水产生的洪水含沙量极高,其泥沙主要源于( ) A.河床 B.沟谷 C.裸露坡面 D.植被覆盖坡面
1.B 我国降水量和降水变率的大小主要受夏季风强弱的影响,与植被覆盖率关系不大,A、
C选项错误;植被覆盖率提高,植被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能力增强,能够减少河水含沙量,B选项正确;植被覆盖率提高,涵养水源能力提高,河流径流量会减小,D选项错误。
2.B 与第2、3次降水相比,第5次降水历时并不长,①错;第5次降水历时较短,但是降水量与第3次的降水量相差不大,说明其降水强度较大,②对;前几次降水导致地下水含量增加,无法容纳更多的地表水,大量降水形成地表径流汇入河流,③对;植被主要是阻碍地表径流,降低汇流速度,对每一次降水的阻碍作用没有差异,④错。B选项
3.D 河流形成洪峰就会冲刷河床和沟谷的泥沙,提高河流的含沙量,第5次降水形成了洪峰,但含沙量较小,说明河床和沟谷的含沙量较小,A、B选项错误;裸露坡面每次降水都会出现水土流失,从而增加河流的含沙量,而前5次降水河流含沙量都比较小,说明该流域裸露坡面较少,C选项错误;由于多次降水,坡面径流冲刷,将植被覆盖坡面植株之间的枯枝落叶冲走,部分土壤裸露,第6次降水形成的坡面径流冲刷这些土壤,导致水土流失,增加河流的含沙量,D
(2017全国Ⅰ)下图示意我国西北某闭合流域的剖面。该流域气候较干,年均降水量仅为210毫米,但湖面年蒸发量可达2 000毫米。湖水浅,盐度饱和,水下已形成较厚盐层。据此完成4—6题。
4.盐湖面积多年稳定,表明该流域的多年平均实际蒸发量 A.远大于2 000毫米B.约为2 000毫米 C.约为210毫米D.远小于210毫米
5.流域不同部位实际蒸发量差异显著,实际蒸发量最小的是 A.坡面B.洪积扇 C.河谷D.湖盆
6.如果该流域大量种植耐旱植物,可能会导致 A.湖盆蒸发量增多 B.盐湖面积缩小 C.湖水富营养化加重 D.湖水盐度增大
解析:4.C 本题考查区域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意在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盐湖面积多年稳定,说明多年平均实际蒸发量与年均降水量相当。该地年均降水量仅为210毫米,因此多年平均实际蒸发量约为210毫米。
5.A 本题考查流域蒸发量差异比较,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由图可知,坡面坡度大,岩性硬,地表水与地下水储存条件差,由于水分储存量小,实际蒸发量最小。 6.B 本题考查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意在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植物生长吸收水分,如果该流域大量种植耐旱植物,会使得流入盐湖的水量减少,导致盐湖面积缩小。
(2016全国卷丙卷(Ⅲ卷))下图所示山地为甲、乙两条河流的分水岭,由透水和不透水岩层相间构成。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该山地被破坏的森林植被得以恢复,随之河流径流量发生了变化,河流径流的年内波动也减缓了。据此完成7—9题。
7.森林植被遭破坏后,河流径流量年内波动强烈,是由于 A.降水更多转化为地下水 B.降水更多转化为坡面径流 C.降水变率增大 D.河道淤积 8.森林植被恢复后,该山地的 ①降水量增加 ②坡面径流增加
③蒸发(腾)量增加 ④地下径流增加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9.如果降水最终主要转化为河流径流,那么森林植被恢复后,甲、乙两条河流径流量发生的变化是
A.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增加B.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增加 C.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减少 D.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减少
解析:7.B 植被具有涵养水源的作用,类似于水库的调节作用;雨季植被可以将吸纳的降水转化为地下水,旱季地下水补给河流水,使得河流径流量变化较小。植被遭破坏后,涵养水源功能变差,降水更多地转化为坡面径流,转化为地下水的比例降低。降水变率大小和植被状况关系不大。河道淤积不会造成河流径流量年内波动强烈。
8.C 降水量增加与否与植被变化关系不大,主要和大范围的大气运动有关;植被恢复后,植被涵养水源功能加强,降水下渗比例增加,坡面径流减少,地下径流增加;由于植被增多和地下水增多,蒸发(腾)量增加。
9.D 由于降水最终主要转化为河流径流,在植被恢复后,坡面下渗量增加,降水更多地转化为地下水后,通过地下水的形式补给河流。从图中透水岩层和不透水岩层的岩层倾斜情况来看,更多的坡面降水通过地下水补给到乙河流,所以乙河流流量增加;由于植被恢复,降水转化为地下水的比例增加,而地下水并不是都补给给地表河流,所以甲、乙两河流的流量总体减少。
(2016全国卷甲卷(Ⅱ卷))某河流位于浙江东部,下游河床受径流与潮汐共同影响:枯水期,以潮流带来的泥沙淤积为主;汛期,上游下泄的径流冲刷河床。下图示意该河下游某地1962 年两个时期河床断面形态,其中,甲是河床最低时期的断面。1964 年在该河上游建成水库;2000年,在该河河口建成大型水闸。据此完成10—12题。
10.河床断面形态从甲至乙的变化过程发生在
A.1~3月 B.3~6月 C.6~9月 D.9~12月 11.水库竣工后,水库下游河流
A.径流量增大 B.河道淤积 C.流速加快 D.河床展宽 12.在该河河口修建大型水闸的主要作用是 A.切断潮流泥沙补给 B.加速汛期洪水下泄 C.提高潮流冲淤能力 D.拦截河流入海泥沙
解析:10.D 据图可知,从甲到乙河床抬高,泥沙淤积强度大于河道被冲刷强度;结合文字材料可知,河床泥沙淤积主要发生在枯水期,位于浙江东部的该河流枯水期出现在9—12月,此时段海潮携带的泥沙在河道淤塞,使河床逐渐被抬高。
11.B 水库竣工后,水库下游河段的汛期径流量减小,使河道被冲刷的强度减小,河道中泥沙的沉积作用使泥沙积累,河床不断抬高。
12.A 结合上题结论可知,水库建成后,由于泥沙淤积,河床不断抬高。为应对由此而产生的各类问题,需要对河道泥沙的沉积作用进行控制,而河道沉积的泥沙主要由潮流从海洋中带来,故在河口建设水闸的主要作用是控制泥沙进入河道。
(2016江苏卷)下图为某流域森林火灾后第1年、第6年两次相同降雨条件下河流流量过程线图。读图回答13—14题。
13.关于两次径流过程,说法正确的是
A.第6年的流量峰值大B.第1年的流速峰值小 C.第6年的河流含沙量大D.第1年的河流径流量大 14.导致图示径流差异的关键环节是 A.蒸发B.下渗C.蒸腾D.地下径流
解析:13.D 火灾后第1年,因森林植被遭受破坏,地表缺少植被保护,降水会很快汇集入河,使河流流量峰值较大,流速峰值较大且地表渗入地下的水量减少,年径流量也增大,同时因水土流失,河流含沙量增大;火灾后第6年,森林植被逐步恢复,其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能力上升,地表渗入地下的水量增多,使河流流量峰值减小,河水含沙量减少。
14.B 森林植被具有涵养水源的能力,火灾前森林茂密,降落地表的雨水下渗较多,地表径流相应减少;反之,火灾后森林稀少,降落地表的雨水下渗减少,地表径流相应增加。
(2015新课标全国卷Ⅰ)雨水花园是一种模仿自然界雨水汇集、渗漏而建设的浅凹绿地,主
要用于汇聚并吸收来自屋顶或地面的雨水,并通过植物及各填充层的综合作用使渗漏的雨水得到净化。净化后的雨水不仅可以补给地下水,也可以作为城市景观用水、厕所用水等。下图示意雨水花园结构。据此完成15—17题。
15.铺设树皮覆盖层的主要目的是( ) A.为植物提供养分 C.吸附雨水污染物
B.控制雨水渗漏速度 D.保持土壤水分
16.对下渗雨水净化起主要作用的填充层是( ) A.树皮覆盖层和种植土层 C.砂层和砾石层
17.雨水花园的核心功能是( ) A.提供园林观赏景观 C.控制雨洪和利用雨水
B.保护生物多样性 D.调节局地小气候 B.种植土层和砂层 D.树皮覆盖层和砾石层
解析:15.D 树皮覆盖层位于最上层,远离根系,显然不是为了提供养分;雨水渗漏速度最慢的是种植土层,因此树皮覆盖层不能控制雨水渗漏速度;树皮覆盖层与其他各层都有水体净化作用,但不是其主要作用;树皮覆盖层可以减少水分蒸发,保持土壤水分。 16.B 雨水下渗后,密度较大的种植土层和砂层可对雨水起到净化过滤作用。雨水经过树皮覆盖层和砾石层时下渗速度快,净化效果差。
17.C 雨水花园的核心功能是增加雨水的下渗量并充分利用雨水,同时减小了地表径流,起到控制雨洪的作用。
(2015新课标全国卷Ⅱ)圣劳伦斯河(图a)是一条著名的“冰冻之河”。(图b)示意蒙特利尔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据此完成18—19题。
a
b
18.蒙特利尔附近河段结冰期大致为( ) A.2个月 C.4个月
B.3个月 D.5个月
19.据图示信息推测,冬季可能不结冰的河段位于( ) A.安大略湖至普雷斯科特河段 B.普雷斯科特至康沃尔河段 C.蒙特利尔至魁北克河段 D.魁北克以下河口段
解析:18.C 从蒙特利尔各月气温分布图上可以判断出其气温低于0℃的月份为12月至次年3月,从而推断蒙特利尔附近河段结冰期大致为4个月。
19.B 本题考查河流水文特点的成因。河流结冰状况取决于温度,影响河水温度的因素主要有纬度位置、河流流速、河流流向等因素。圣劳伦斯河的四段河流,纬度相差不大,流向相同,而在普雷斯科特至康沃尔河段,河道上建有水电站,表明该段河流落差大,流速快,冬季可能不结冰。
(2014新课标全国卷Ⅱ)降水在生态系统中被分为蓝水和绿水。蓝水是形成径流的部分(包括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绿水是被蒸发(腾)的部分,其中被植物蒸腾的部分称为生产性绿水,被蒸发的部分称为非生产性绿水。据此完成20—21题。 20.下列流域中,绿水比例最大的是( ) A.塔里木河流域 C.雅鲁藏布江流域
B.长江流域 D.黑龙江流域
21.在干旱和半干旱区,下列措施中,使绿水中生产性绿水比例提高最多的是( ) A.水田改旱地 C.覆膜种植农作物
B.植树造林 D.修建梯田
解析:20.A 塔里木河流域位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区,降水少,蒸发强,故其绿水比例最大。其他三条河流流域降水多,蒸发量所占比例较小。
21.C 在干旱和半干旱区,覆膜种植农作物可以减少地面蒸发,水分被农作物吸收,植物蒸腾增强,从而提高生产性绿水比例。水田改旱地,无法避免水分蒸发;干旱和半干旱区不适宜植树造林和修建梯田,故无法阻止地面蒸发。
(2014四川文综卷)降雨量指一定时间内的降雨平铺在地面的水层深度;一定时间内的河流径流总量平铺在流域地面的水层深度叫径流深度。下图是我国某地气温、降雨量和所在流域径流深度统计图。读图回答22—23题。
22.该流域河流夏季补给来源主要是雨水和( ) A.湖泊水 C.冰雪融水
B.地下水 D.沼泽水
23.能反映该流域地域特征的地理现象是( ) A.地表风沙少 C.树上柑橘红
B.山麓青青草 D.草场牦牛跑
解析:22.C 由图示信息可知,该流域全年降雨量并不丰富,夏季降雨量较多,且在气温高的月份,径流深度快速增大,故该流域河流夏季补给来源主要是雨水和冰雪融水。 23.B 根据该流域的气温和降水特点可知,该流域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气候干旱,外力作用以风力作用为主,地表多风沙;柑橘性喜温暖湿润,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地区;“草场牦牛跑”反映的是青藏高原地区的地理现象。 24.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乌裕尔河原为嫩江的支流,受嫩江西移、泥沙沉积等影响,乌裕尔河下游排水受阻,成为内流河。河水泛滥,最终形成面积相对稳定的扎龙湿地(下图)。扎龙湿地面积广大,积水较浅。
(1)河流排水受阻常形成堰塞湖,乌裕尔河排水受阻却形成沼泽湿地。据此推测扎龙湿地的地貌、气候特点。(6分)
(2)分析从乌裕尔河成为内流河至扎龙湿地面积稳定,乌裕尔河流域降水量、蒸发量数量关系的变化。(6分)
(3)指出未来扎龙湿地水中含盐量的变化,并说明原因。(6分)
(4)有人建议,通过工程措施恢复鸟裕尔河为外流河。你是否同意,并说明理由。(4分) 24. 【解析】 第(1)问,由材料信息分析可知,扎龙湿地面积广大,积水较浅,说明地形平坦开阔。河流排水受阻常形成堰塞湖,而乌裕尔河下游排水受阻形成内流河,说明该地区气候较为干旱,降水较少,蒸发旺盛。第(2)问,乌裕尔河下游排水受阻形成内流河,河水泛滥,最终形成面积相对稳定的扎龙湿地,说明该地区降水量基本不变化,但气候较为干旱,蒸发旺盛,蒸发量逐渐增大。乌裕尔河下游排水时,降水量大于蒸发量。形成面积相对稳定的扎龙湿地时,降水量等于蒸发量。因此,二者数量关系表现为由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最终变为降水量等于蒸发量。第(3)问,由于乌裕尔河河水不断带来盐分,加上气候干旱,水分蒸发,盐分大量积聚,未来扎龙湿地水中含盐量逐渐增加。第(4)问,本问为开放性试题,可以选择同意或不同意进行分析。同意的理由可以从水环境、生物多样性、泥沙淤积等方面进行分析,恢复为外流河后河流水文特征会向有利方向发展,可防止盐分富集、减少泥沙淤积、扩大鱼类种群规模、减轻水体富营养化。不同意的理由可从湿地保护方面进行分析,包括减少对自然的干扰、保持湿地水量稳定、保护生物多
【答案】 (1)地势平坦、开阔。(3分)气候较为干旱(蒸发能力强)。(3水量等于蒸发量。(6
(2)降水量基本不变化,蒸发量逐渐增大,二者数量关系由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最终变为降(3)变化:水中含盐量逐渐增加。(2集(最终饱和)。(2营养化。(4分)
不同意,应减少对自然的干扰;保持湿地水量稳定;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食物链完整(保护丹顶鹤);防止湿地环境变化。(4分。)
25.(2017天津文综卷)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其他合理答案酌情评分,但本小题总分不超过4分。所述理由需支持所持立场,否则不得
原因:河水不断为湿地带来盐分(矿物质);(2分)随着湿地水分蒸发,盐分(矿物质)富(4)同意,可防止盐分(矿物质)富集;减少泥沙淤积;扩大鱼类种群规模;减轻水体富
吉林省部分地区示意图白山市主要旅游景点分布示意图
2016 年吉林省内水运交通逐月累计旅客发送量统计表
(1)据表中数据推测,该省境内河流结冰期约为个月。
(2)说明图中 a 点上游河段的水文特征。请回答两项(结冰期长除外)。
解析:第(1)问,1—4月,水运交通累计旅客发送量一直为0,说明不能开展水运,应为河流结冰期;11月和12月,累计旅客发送量并未增加,说明当月的旅客发送量为0,亦为河流结冰期。综上可知,该省境内河流的结冰期约为6个月。第(2)问,河流的水文特征一般从径流总量、径流量的季节变化(水位的季节变化)、汛期、含沙量、结冰期、流速等方面进行描述。 答案:(1)62)流量较大;含沙量较小;流速较快;流量和水位的季节变化较大。
26.(2016浙江文综卷)根据下列材料,完成下题。 材料一 下图为某区域略图。
材料二由于河流每年带来约2亿吨的泥沙,图1中戊区域形成了面积约8万平方千米的三角洲。
分析戊区域河流泥沙丰富的原因。
解析:由图可知,戊区域汇集了布拉马普特拉河和恒河,流域面积较大;主要为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降水集中,降水强度大;流域内地形坡度较大;坡地开发会破坏植被,使水土流失严重,河流含沙量大。
答案:流域面积大,泥沙来源广(泥沙来自两条河流);流域内降水量大(两河
支流主要分布在喜马拉雅山迎风坡);夏季降水集中,降水强度大;流域内地形坡度大;坡地开发,植被破坏,水土流失
题组2 洋流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016江苏地理卷)下图为世界某区域示意图。读图回答27—28题。
27.图中洋流甲 A.自南向北流
B.导致流经海域海水等温线向南凸出 C.使沿岸增温增湿 D.利于海洋渔场的形成
28.图中①②③④位于河流两岸,冲刷作用强烈的是 A.①B.②C.③ D.④
解析:27.BC 由纬度和海陆位置判定,图示洋流位于南半球低纬度大陆东岸,为自北向南流的暖流,流经海域等温线向高纬凸出,对沿岸气候起增温增湿作用。暖流附近没有明显的上升流,因而不利于渔场的形成。
28.BD ①②处河道明显弯曲,受惯性离心力影响,②河岸即凹岸,冲刷作用较强;③④处河道平直,受南半球向左的地转偏向力作用,④河岸冲刷作用较强。 (2016上海地理卷)大洋在不同因素作用下形成了多种类型的洋流。
29.7月,一艘货船从日本横滨出发,沿图中路线前往瑞典的哥德堡。途中会遇到风海流、密度流、涌升流三种洋流。货船遇到这三种洋流的海区位置分别是 A.甲、乙、丙 B.甲、丙、丁 C.丁、乙、甲 D.丁、丙、乙
30.若一艘前往日本的油轮在E海域发生石油泄漏,则油污可能漂向 A.我国东海海域 B.我国南海海域 C.印度尼西亚海域 D.菲律宾海域
解析:29.D 由图可知,甲处位于北印度洋海区,该地受热带季风的影响,形成了流向随季
节变化的风海流;乙处位于索马里半岛东部附近海域,夏季受离岸风的影响,盛行涌升流;丙处位于地中海和大西洋之间的直布罗陀海峡,受两侧海水密度差异的影响,盛行密度流;丁处位于欧洲西部,受盛行西风的影响,形成风海流。
30.A 由图可知,E处位于我国台湾岛附近。结合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可知,E处附近受向北流的日本暖流影响。故E处石油泄漏,其油污会被日本暖流带到位于我国台湾岛以北的东海海域。
(2015四川文综卷)2013年4月5日,我国帆船手驾驶“青岛号”帆船荣归青岛港,实现了中国人首次单人不间断环球航海的壮举。下图为此次航行的航线图。回答下题。
31.此次航行中,最能利用盛行风和洋流的航程是( ) A.南美洲以南→非洲以南 C.南海→台湾海峡
B.非洲以南→南海 D.台湾海峡→青岛
解析:A 南美洲以南→非洲以南,帆船一直顺西风和西风漂流,说明此段航程充分利用了盛行风和洋流。
(2015江苏地理卷)2011年日本大地震导致的核泄漏已经影响到多个国家。据此回答32—33题。
32.核泄漏物质随洋流扩散,下列国家受其影响较大的可能是( ) A.加拿大 B.马来西亚 C.墨西哥
D.阿根廷
33.上述国家受影响海域,夏季表层海水等温线与下列示意图相符的是( )
解析:32.AC 流经日本附近的洋流为自南向北流动的日本暖流与自西向东流动的北太平洋暖流,核泄漏物质会随北太平洋暖流流向北美洲的西海岸,然后随加利福尼亚寒流南下影响墨西哥,随阿拉斯加暖流北上影响加拿大。
33.CD 流经加拿大西海岸的洋流为阿拉斯加暖流,流经墨西哥西海岸的洋流为加利福尼亚寒流,根据图中等温线的分布可以判断C表示的是北半球的暖流,D表示的是北半球的寒流。A图也表示北半球暖流,但水温偏高,与加拿大西海岸暖流温度不符,排除。
(2014江苏地理卷)索科特拉岛曾经与非洲的索马里半岛相连,岛上有许多奇特的动植物,下图是索科特拉岛位置图。读图回答下题。
34.某年七月,一艘油轮在该岛以东附近海域泄漏大量原油,油污带可能漂向( ) A.印度西海岸 C.非洲东海岸
B.澳大利亚西海岸 D.越南东海岸
解析:A 七月份,北印度洋受西南季风影响,海水呈顺时针方向流动,索科特拉岛以东附近海域的石油污染将随季风洋流向东漂向印度西海岸。
(2014海南地理卷)某年3月P地(位置见下图)发生强烈地震,引发大规模海啸,导致附近某核电站核物质泄漏,泄漏到海洋的核物质主要通过洋流扩散。据此完成下题。
35.上图所示甲、乙、丙、丁四地中,环境受本次核物质泄漏影响最大的是( ) A.甲地 C.丙地
B.乙地 D.丁地
解析:C由于日本东部有自西南向东北流的日本暖流经过,会把P地泄漏的核物质顺着洋流带到丙地。
36.(2014上海地理卷)读7月索马里洋流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驱动索马里洋流的西南风的成因。
(2)判断图中索马里洋流是属于寒流还是暖流,并说明依据。 (3)1月索马里洋流附近海域的鱼群相对较多还是较少?为什么? (4)索马里半岛沿海有一条沙漠带,解释这里热带沙漠气候的成因。
解析:第(1)题,7月份全球气压带、风带北移,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北移越过赤道,由于地转偏向力的改变而形成了西南季风。第(2)题,根据等温线的分布与洋流流向可以看出,洋流由水温低海域流向水温高海域,为寒流。第(3)题,1月索马里半岛盛行西南风,为来自陆地的离岸风,使沿岸表层海水缺失,底层海水上涌,带来海底丰富营养盐类,吸引鱼群。第(4)题,沙漠带的成因主要与冬夏季都是来自陆地的较干燥的风和夏季沿岸寒流有关。 答案:(1)夏季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北移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偏转成强劲的西南季风,驱动索马里沿岸的洋流向北运动。
(2)寒流。依据:因为索马里洋流从水温低于24 ℃的海区流向水温高于24 ℃的海区(索马里洋流的水温比流经海区的水温低)。
(3)较多。依据:因为该季节这里盛行西南风,易于形成涌升流,有利于吸引鱼群集聚。 (4)这里,夏季盛行西南离岸风,较为干燥;冬季盛行东北风,气流仍然较为干燥;全年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夏季沿岸寒流(或上泛冷水)也会加剧沿岸环境的干旱程度。(任答两点即可)
第五单元 地表形态的塑造
题组3 地球的圈层结构
(2016江苏地理卷)下图为地球系统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关于图中①、②、③、④所示箭头代表的地质作用,正确的是 A.①指化学沉积作用 B.②指搬运作用 C.③指成岩作用 D.④指火山喷发作用 2.地球内部圈层与大气圈的关系是
A.生物圈是大气中的碳进入内部圈层的纽带 B.地球内部能量的释放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C.火山活动使地球内部的碳释放到大气圈 D.大气圈吸收太阳能使地球内部不断增温
解析:1.AD ①箭头由水圈指向沉积岩,应为沉积作用和固结成岩作用,沉积作用包括机械沉积作用和化学沉积作用,A对;②箭头由土壤/沉积物指向沉积岩,应为沉积作用,B错;③箭头由变质岩指向土壤/沉积物,应为外力对岩石的破坏作用,C错;④箭头显示岩浆中的物质进入大气圈,应为火山喷发作用,D对。
2.AC 由图可知,生物圈从大气圈中吸收CO2,释放的有机物(含碳)进入土壤/沉积物中,进入地球内部的物质循环中,A正确;全球气候变暖是近现代的事件,而地球内部能量的释放从地球诞生后就一直出现,B错;火山活动往往释放大量气体,是地球内部的碳释放到大气圈中的重要途径之一,C对;大气圈属于地球的外部圈层,其吸收太阳能对地球内部温度影响很小,D
题组1 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2018全国Ⅰ)下图示意某河流上游河段的单侧断面。该河段两岸依次分布着海拔不同的四个平坦面T0、T1、T2、T3,平坦面上均堆积着河流沉积砾石。砾石的平均砾径T3>To>T2>T1。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T0.据此完成3~5题。
3.面积仍在扩大的平坦面是 A. T0 B.T1 C.T2 D.T3
4.该断面河流流速最大的时期为 A.T3形成时期 B.T2形成时期 C.T1形成时期 D. T0形成时期 5.推测该河段所在区域的地壳经历了 A.持续下降 B.持续抬升
C.间歇性下降 D.间歇性抬升
3. A 由材料可知,该河段位于河流上游,下蚀作用明显;且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T0,说明T0为河漫滩,枯水期河流水位降低,河漫滩出露地表,接受泥沙堆积,面积会扩大。 4. A 河流流速越快,堆积的砾石颗粒越大。由材料可知T3形成时期砾石的平均砾径最大,说明T3时期该断面流速最大,A正确。
5. D 图中显示T3、T2、T1现位于地势较高的河流阶地上,说明该河段所在区域的地壳经历了抬升作用。由图可知,每个时期的阶地面都较平坦,说明各个时期内地壳比较稳定,可推断该河段所在区域的地壳经历了间歇性抬升,D正确。
[2018天津文综卷,3—4,8分]读图文材料,回答6—7题。
我国广西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
6.依据图中信息判断,造成甲、乙、丙三地地貌类型不同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年降水量的差异 B.地质构造部位不同 C.植被覆盖率不同 D.地表岩石种类不同
古河床沉积物是某地质历史时期河流位置的标志。在乙地不同高度上分布着两个地质历史时期的古河床沉积物。
7.这反映了自古河床形成以来,该地区地壳经历过( ) A.间歇性抬升 B.持续性抬升 C.间歇性沉降 D.持续性沉降
6.D 结合图例可知,甲地对应的地下岩石为砂岩,质地坚硬不易被侵蚀;乙地对应的地下岩石为页岩,位于向斜外侧,受张力易被侵蚀;丙地对应的地下岩石为石灰岩,易与水产生化学反应,形成喀斯特地貌。三地地貌类型差异主要是岩石种类不同造成的,D对。甲、乙、丙三地皆位于我国广西境内,年降水量差异并不明显,A错;根据地下岩层弯曲状况,甲、乙皆位于向斜的左侧,B错;植被覆盖率大小对地貌的形成影响较小,且甲、乙、丙三地植被覆盖率大小无法判断,C错。
7.A 乙地两个不同高度上的平台,实质上是河谷形成过程中产生的两级阶地。阶地主要是在地壳垂直运动的影响下,由河流的下切侵蚀作用形成的,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古河床沉积物形成时期,当地地壳较稳定,河流水流较平稳,泥沙不断沉积;有几级阶地,就有过几次地壳上升运动;阶地位置越高,形成时间越早。
[2018海南地理卷,14—15,6分]下图为某区域的地质剖面图。该区域由地表平坦的X区和地表略有起伏的Y区组成。X区的玄武岩岩层较厚,Y区的玄武岩岩层较薄。据此完成8—9题。
8.导致该区域分异为X区和Y区的主要原因是( ) A.流水侵蚀 B.岩层褶皱 C.风沙侵蚀 D.岩层断裂
9.X区和Y区的玄武岩厚度存在差异是因为( ) A.喷发物质差异 B.冷凝环境差异 C.外力侵蚀差异 D.地壳运动差异
8.D 据图可知,断层线是X区和Y区的界线,两区存在的主要差异是X区各个岩层的海拔整体低于Y区,但X区和Y区地下岩层沉积序列(泥岩、砂岩和砾岩)和厚度一致,可推知两区在地质历史上的沉积环境也一致。后来由岩浆喷出地表冷凝形成表层的玄武岩层,再后来在内力作用下岩层整体出现断裂,同时X区岩层整体相对下沉而Y区岩层整体相对上升,从而导致图示区域出现分异,D选项正确。
9.C 依据上题推理过程,X区和Y区地表的玄武岩层在形成初期理应厚度基本一致,当前厚度存在差异的最可能原因是Y区外力侵蚀作用更为强烈,C正确。 (2018江苏地理卷)下图为“某区域地质简图”。该区沉积地层有Q、P、C、D、S2、S1,其年代依次变老。 读图回答10—11
10.从甲地到乙地的地形地质剖面示意图是
A B
C D
11.为揭示深部地质状况,在丙处垂直钻探取芯,可能发现的地层是 A.志留系 B.石炭系 C.二叠系 D.
10. A 四个选项图的地形地质剖面特征分析:从地形角度看,A、B项为凸地形,C、D项为
凹地形;从地质构造角度看,A、C项岩层下凹,中心部分地层新,为向斜;B、D项岩层上凸,中心部分地层老,为背斜。因此可知:A项为向斜山,B项为背斜山,C项为向斜谷,D项为背斜谷。根据等高线可判断从甲至乙,海拔先升高后降低,为凸地形,C、D错;从地层分布看,从甲至乙地层分别是C、P、C,其地层时代分布是老、新、老,属于向斜构造,岩层应该向下弯曲,A对、B错。 11. A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图分析丙处岩层特点,了解丙处在地质构造中的位置。图的东半部从中部向两翼岩层的分布顺序为S1S2D→C,符合由老至新的分布规律,为背斜构造。丙处位于背斜构造的东南翼。据图可知,丙处位于背斜构造的东南翼,丙处地表岩层为D,因而从丙处向下垂直钻探取芯,可能发现的地层应该比D老 ,最可能是S1和S2地层,对照图例可知为志留系,A
(2017全国Ⅱ)洪积扇是河流、沟谷的洪水流出山口进入平坦地区后,因坡度骤减,水流搬运能力降低,碎屑物质堆积而形成的扇形堆积体。下图示意贺兰山东麓洪积扇的分布,除甲地洪积扇外,其余洪积扇堆积物均以砾石为主。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且耕地主要分布在洪积扇边缘。据此完成12—14 12. A.坡度和缓B.
C.河流、沟谷众多 D.降水集中 13. ①降水较少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 14. A.海拔较高B.
C.光照不足 D.水源缺乏
解析:12.C 本题考查洪积扇的形成条件,意在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据材料可知,洪积扇是河流、沟谷的洪水流出山口进入平坦地区后形成的,山地中河流多、沟谷多、降水丰富是其形成的必备条件。洪积扇集中连片分布与山体的坡度和植被覆盖率关系不大;降水集中并不能代表降水多。
13.B 本题考查影响流水搬运能力和沉积能力的因素,意在考查考生区域认知和综合分析能力。砾石颗粒较大,甲地洪积扇堆积物中砾石较少,说明流水搬运能力较弱,沉积能力较强。山地相对高度小会导致水流速度较慢,流水搬运能力较弱;河流流程较长,大颗粒的砾石在河流的中上游沉积。
14.B 本题考查影响农业发展的区位因素,意在考查考生调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据图可知,贺兰山东麓南部山地高差大,坡度陡,河流搬运能力强,沉积物颗粒大,土壤较少,土层浅薄。贺兰山东麓南部洪积扇众多,河流较多,水源丰富;据图可看出,贺兰山东麓洪
(2017天津文综卷)
甘肃省张掖某地区地貌景观
15 A.岩浆岩、褶皱 B C.岩浆岩、断层 D
解析:15.B图示地貌景观为甘肃省张掖某地区的丹霞地貌,岩石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据此可判断岩石类型为沉积岩;图中所示山脉为地壳运动导致岩层隆起而形成的,部分地区岩层发生断裂、位移,有断层存在,但主要的地质构造为褶皱。综上可知,选项B正确。
(2017江苏地理卷)下图为“某地区的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16—17 16.地质构造和岩层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A.甲乙丙 B.乙丙甲 C.丙乙甲 D. 17.在地质演化过程中, A.1 B.2 C.3 D.4
解析:16.B 本题主要考查地质构造与岩层的关系,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据图可知,甲为砂岩层,乙为断层,丙为岩浆岩。图中甲岩层未被岩浆岩冲断,故甲的形成晚于丙;丙处岩浆岩形成晚于乙断层上覆侵蚀面,故三者形成的先后顺序为乙丙甲。 17.B 本题主要考查褶皱构造的特征,意在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图示地质剖面图上没有一个完整的褶皱构造,但褶皱构造留下的痕迹——岩层倾斜比较明显。图中甲处岩层和被乙断层错断的岩层明显倾斜,且倾角不同,表明这是两次褶皱造成的。
(2016浙江文综卷)下图为某河谷地质、地貌剖面图,图中地层年代由①到③变老。图中阶地(用T表示,数字下标表示阶地的级数)指由河流作用形成的高出洪水位的阶梯状地貌。此河段阶地主要由于地壳抬升形成。完成18—19题。
18.对河谷处的地质构造类型和两侧地壳抬升幅度的判断,正确的是 A.向斜东侧大 B.背斜东侧小 C.向斜西侧大 D.背斜西侧小
19.矿产调查发现,在此河段的河床沙中有某种贵重金属矿产,但由于河水深不易开采。图中所示地点可能找到这种贵重金属矿物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解析:18.C 由材料可知,地层年代由①到③变老,即从谷底向两侧山地岩层由新到老,说明是向斜。由图可知,西侧阶地坡度较大,说明西侧地壳抬升幅度较大。
19.B 由题干可知,该贵重金属矿产形成于河床沙中,由图可知,乙处阶地有沙、卵石,且水深较浅,人们可能在此处找到该贵重金属矿物。
(2016天津文综卷)读图文材料,回答9—10 在天津市南部地区发现的贝壳堤,是贝壳及碎屑物受潮水搬运,在海边经较长时期堆积而形成的垄岗,可以作为当时海岸线的标志。
天津市等高线和古海岸线分布图
20.图中所示古海岸线分布地区地势的总体变化趋势是 A.由东北向西南倾斜 B.由西向东倾斜 C.由西北向东南倾斜 D.由北向南倾斜 21.该地区5000年来海岸线位置的变化,反映了 A.海平面间歇性下降 B.气候持续性变暖 C.海滨泥沙不断淤积 D.地壳阶段性下沉
解析:20.C 根据材料对贝壳堤的描述可知,早期潮水可以运动至很远的西北部,后来潮水只能到达东南部的当今滨海新区附近海岸,所以图中古海岸线分布地区地势是西北高、东南低。故C正确。
21.A 根据四条古海岸线形成的年代和四条古海岸线的位置可知,该处海平面间歇性下降,形成不等距、有序排列的古海岸线,故A正确。若气候持续性变暖,古海岸线会向地势高的陆地推进,故B错误。②③海岸线上分布有贝壳堤,这是贝壳及碎屑物受潮水搬运的产物,不是海滨泥沙淤积的产物,故C错误。若地壳阶段性下沉,则不同时期的古海岸线应由东南方向向西北方向推进,故D错误。
(2016北京文综卷)下图示意平顶海山的形成过程。读图,回答下题。
22.平顶海山
A.为褶皱山 B.由沉积岩构成
C.顶部形态由内力作用塑造 D.随着板块的移动没入水下
解析:D 由图可知,火山喷发后形成山地,随着地壳运动,山地逐渐没入水下,在海洋表层海水运动等外力作用下,山地的山顶被削平。
(2016海南地理卷)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在温度变化等的作用下,在原地发生机械破碎而不改变岩石化学成分的作用叫物理风化作用。通常情况下,气温日较差大的地区,物理风化作用强烈。据此完成23—24题。
23.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在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物理风化作用最强的坡向是 A.东北坡 B.西北坡C.东南坡 D.西南坡 24.地球表面物理风化作用最弱的自然带是
A.温带荒漠带 B.温带草原带C.热带雨林带D.亚寒带针叶林带
解析:23.D 首先,北半球中、高纬度相同海拔地区阳坡的日最高气温高于阴坡,因此东南坡和西南坡的日最高气温要高于西北坡和东北坡,而各坡向相同海拔的日最低气温相差较小,由此可知东南坡和西南坡的气温日较差一般情况下均大于西北坡和东北坡,物理风化作用较强,排除选项A、B;一般情况下,地方时12:00时,太阳辐射最强,但气温并不是一天中最高的,由于12:00—14:00地面获得的辐射收入一直大于其辐射支出,因此14:00时气温达到一天中最高,而该时段有太阳照射且太阳辐射较强的坡向是西南坡,也就是说西南坡的日最高气温高于东南坡,西南坡的气温日较差要大于东南坡,物理风化作用要强于东南坡,故选项D正确。
24.C 一般情况下,中、高纬度地区的气温日较差要大于低纬度地区,由此可知热带雨林带分布地区的气温日较差要小于选项中其他三个自然带的分布地区,故其物理风化作用最弱,选项C
(2016江苏地理卷)中国山水画家多师法自然,其作品往往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下图为我国四幅山水画作品。读图回答25—26题。
① ② ③ ④
25.画中描绘江南丘陵景观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26.画③中描绘的地貌类型形成原因是
A.冰川作用、风力作用 B.流水作用、冰川作用 C.风力作用、流水作用 D.生物作用、流水作用
解析:25.D 画①中地势起伏较大,为山地地形;画②中为峰林地形,应为喀斯特地貌,在我国主要分布在两广丘陵区;画③中千沟万壑,分布着塬、梁,为黄土高原地貌;画④中地势起伏和缓,且多云雾,为江南丘陵景观。 26.C 黄土高原是地质历史时期,强大的偏北风将蒙古高原的细小风化物——黄土,长途搬运至现在的黄土高原地区堆积形成的;黄土高原上千沟万壑的地貌形态是在流水侵蚀作用下
27.(2015安徽文综卷)下图为世界某区域略图。完成下题。
甲地地貌形成的外力作用主要是( )
A.风力堆积 B.风力侵蚀 C.流水堆积 D.流水侵蚀
解析:C 本题考查地貌形成的外力作用。图中甲地位于湄公河河口三角洲,是流水堆积作用形成的。
(2015新课标全国卷Ⅰ)下图示意在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域的某监测剖面上,不同年份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起始点是位于海岸一侧的固定点。读图,完成28—29题。
28.1975—2004年,该剖面近岸海域海底侵蚀、淤积的变化趋势是( )
A.持续淤积 B.先侵蚀、后淤积 C.持续侵蚀 D.先淤积、后侵蚀 29.推测1992—1997年期间( ) A.黄河流域年均降水量增加 B.黄河入海年径流量减少 C.黄河流域植被覆盖率降低 D.黄河沿岸农业灌溉面积减少
解析:28.D 河流携带泥沙以堆积作用为主,海浪冲击海岸,以侵蚀作用为主。从图中可以看出1975年至1979年期间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越来越远,说明海底在淤积,即河流以堆积为主,流水作用强;1979年后,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呈缩小的趋势,因此海底以侵蚀为主,即海水侵蚀作用强,D项正确。
29.B 从图中看1992~1997年期间,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总体上在缩短,说明海底发生侵蚀,即海水侵蚀强,说明此时河流入海水量、含沙量都较小,故选B。其他选项显示的是人海流量大或含沙量大,与题意不符,舍去。
30.(2015福建文综卷)下图示意某地的等高线分布,从a河谷到b、c河谷的地层均由老到新。读图完成下题。
图中X地的地质构造地貌最可能为( ) A.背斜谷 B.背斜山 C.向斜谷 D.向斜山
解析:A从岩层的新老关系上分析,X地的岩层是中部老两翼新,为背斜,从X地的河流分布及等高线弯曲特征可以判断其为山谷,故A项正确。
(2015山东文综卷)某地理兴趣小组在一次野外考察中,选择了一条与考察区域总体构造线方向垂直的路线,观测出露的地层,记录了观测点的相关信息并绘制了考察路线地质剖面示意图。下表为观测点相关信息表。完成下题。 地层新老关系 新 ↓ 地层代号 C 观测点坐标 (31°38′13″N,117°50′12″E) (31°37′54″N,117°50′59″E) 老 D (31°38′10″N,117°50′19″E) (31°37′57″N,117°50′52″E) (31°38′05″N,117°50′32″E) (31°38′01″N,117°50′43″E) S 31.该小组绘制的考察路线地质剖面示意图应为( )
解析:C 根据出露地层“C—D—S”由新→老的年龄变化,可以看出是“中间老,两翼新”的背斜构造,C项为背斜构造,D项为向斜构造。A、B两项中的C、D点都只有一个,不符合题目要求。
(2015浙江文综卷)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图,图中①~⑧为岩层编号,其年代由老到新。完成下题。
32.图中甲、乙两地有关地质地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背斜岩层受到水平挤压成山 B.甲—向斜槽部岩层向下弯曲成谷 C.乙—背斜顶部受张力被侵蚀成谷 D.乙—向斜上覆岩层差别侵蚀成谷
解析:C 根据图示可以看出,甲地为山顶,排除B选项;甲地岩层中间新两翼老,为向斜构造,排除A选项;乙地岩层中间老两翼新,为背斜构造,排除D选项;乙地背斜顶部受张力易被侵蚀成谷,故C项正确。
33.(2015广东文综卷)河流的河床形态,受流域内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列因素中,对河床形态影响不大的是( )
A.岩石性质 B.通航里程 C.地质构造 D.降水多少
解析:B 本题考查内外力作用对河流地貌的影响。河床形态主要有“U型”“V型”等,是在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地质构造体现了内力作用,故C选项内容对河床形态有较大影响;外力作用对河床形态的影响大小与河床岩石性质(岩石软硬等)、河流水量大小、流速快慢有关,而降水量多少决定了河流水量大小,故A、D两项对河床形态影响较大;通航
里程是指河流适宜通航的长度,对河床形态影响很小,故选B。 (2015江苏地理卷)下图为安第斯山脉地理位置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题。
34.安第斯山脉南北狭长的原因是( ) A.沿经线方向发育 B.沿火山地震带发育 C.沿板块作用边界发育 D.沿海陆作用边界发育
解析:C 安第斯山脉位于板块交界处,是由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因此其南北狭长的形状和走向是沿板块作用边界发育形成的,故选C。
35.(2014海南地理卷)某年3月P地(位置见下图)发生强烈地震,引发大规模海啸,导致附近某核电站核物质泄漏,泄漏到海洋的核物质主要通过洋流扩散。P地位于( )
A.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挤压带 B.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挤压带 C.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挤压带 D.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挤压带
解析:A P地位于日本附近,根据板块构造学说相关知识可知,P地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碰撞挤压处,所以A正确。
36.(2014大纲全国卷)下图中K岛于1983年火山爆发,植被消失殆尽。1987年,该岛上已有64种植物生长旺盛。据研究,百年之内该岛上的天然植被就可以恢复。K岛处于( )
A.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界线的东侧 B.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界线的西侧 C.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界线的北侧 D.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界线的南侧
解析:C 由经纬度可知,K岛位于印度尼西亚,结合板块分布知识可知该岛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界线的北侧。
37.(2014山东文综卷)图a为某班一次地理野外实习的观测点分布图,①~④为观测点编号。图b为该班某小组在其中一个观测点所做的记录卡片。完成下题。
图b中地质剖面示意图所示沉积岩层由老到新的顺序是( ) A.Ⅰ、Ⅱ、Ⅲ B. Ⅱ、Ⅰ、Ⅲ C.Ⅲ、Ⅰ、Ⅱ D.Ⅲ、Ⅱ、Ⅰ
解析:B 图中Ⅲ岩层为上覆新形成的沉积岩层,故Ⅲ岩层最新;该观测点观测内容为向斜两翼中的东翼的地层关系,根据向斜岩层中间新两翼老可知Ⅱ岩层较Ⅰ岩层老。
38.(2014上海地理卷)不同大陆板块的碰撞挤压会产生高压环境,能够形成某些种类的变质岩。下列能够广泛出露这类变质岩的区域是( ) A.喜马拉雅山区 B.日本太平洋岩区 C.新西兰南北岛屿 D.冰岛火山带
解析:A 题干强调“不同大陆板块的碰撞挤压”,只有喜马拉雅山是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而印度洋板块不是纯粹的大洋板块,只有太平洋板块是纯大洋板块,而日本、新西兰都在环太平洋地震带上,故排除B、C,而冰岛位于板块张裂带不符合,故排除D。 39.(2014安徽文综卷)鄱阳湖地区夏季的风向、降水等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位置变化
的影响。鄱阳湖汛期水位上升,湖面辽阔;枯水期水位下降,水流归槽成为“赣江”(图2)。图2中的沙岭沙山(29.5°N附近)形成于2万年前,由松散沙粒组成,沙山临湖一侧发育了一系列垄(脊)槽(谷)相间的地形。读图1、图2,完成下题。
沙山及沙山上垄槽相间地形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分别是( ) A.风力堆积、流水侵蚀 B.流水堆积 、风力侵蚀 C.风力堆积、风力侵蚀 D.流水堆积 、流水侵蚀
解析:C 图中所示地区位于东亚季风区内,而东亚季风区夏季盛行偏南风,冬季盛行偏北风,并且冬季风势力强于夏季风,这也可以从沙山临湖一侧垄槽延伸的方向得以证明。故A项正确。由沙山的物质组成(松散沙粒)和垄槽相间的地形特点可知,该地貌是典型的风力作用地貌(风蚀地貌和风积地貌)。故C项正确。
(2014江苏地理卷)下图为某向斜山地形地质示意图。读图回答40—41题。
40.与M点的地形-地层关系相符的是( )
41.与沿XY线相符的剖面图是( )
解析:29.B 30.A 29.根据等高线可以判断出M位于山坡上;再结合向斜构造的地层向槽部延伸的一般规律,可判知岩层应向山顶方向倾斜,故B项正确。30.根据等高线和地层分界线的分布可知,同一地层分界线在图幅的西北和东南分布的高度较高,沿XY线方向分布的高度较低,可推出XY线方向即为向斜槽部延伸的方向,且大致呈水平状。又因为1与4,2与3分别处于同一地层界线上,且1与4高度大致相当,2与3高度相同,由此可推出正确选项为A。
(2014北京文综卷)下图示意某河谷断面经历的一次洪水过程。读图,回答40—41题。
40.该河谷( )
A.岩层①比岩层②形成年代早 B.岩层②比岩层①易受侵蚀 C.是断层上发育形成的向斜谷
D.呈“V”型,适宜修建水库 41.本次洪水( )
A.水位上升时,河流搬运作用减弱 B.水位下降时,河流含沙量增加 C.流量增大时,河流堆积作用增强 D.河流侵蚀作用使河床加宽变深
解析:40.A 根据河流两岸岩层①和②的相对位置关系可知,①在②之下,故①形成的年代较早,故A正确。根据图例可知①为页岩,其硬度比②石灰岩硬度小,更易受侵蚀,故B错误。从图示看,岩层是水平的,没有发生弯曲变形,河流底部有断层,故河流发育在断层上,其河谷是由流水的侵蚀形成的,故C错误。从图示形态看,河谷不是“V”型,在断层上也不宜修建水库,否则会导致断层活动,威胁大坝安全,故D错误。
41.D 流水的侵蚀与搬运能力与河流的流速呈正相关,河流的流量大,其流速相应的也大,故当水位上升时,河流的侵蚀能力与搬运能力增强,堆积作用减弱,河水的含沙量会增大,故A、B、C错误。河流的侵蚀有侧蚀和下蚀两种,其作用分别使河床变宽和河谷变深,且由图可知,河床在中后期明显加宽和变深,故D正确。
(2014浙江文综卷)下图为我国某地沿北纬38.5°所作的地质构造、地貌剖面图。图中一般地势越高地下水埋藏越深。读图,完成42—43题。
42.对图中四地地质构造成因、地貌外力作用方式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地断裂抬升、黄河干流流水侵蚀 B.②地断裂下沉、黄河干流沙砾洪积 C.③地断裂下沉、黄河干流泥沙冲积 D.④地断裂抬升、黄河干流泥沙堆积
43.图中城市历史上曾是某王朝的都城,该王朝一般会选择在土层深厚、地下水位较深的地方修建皇家陵墓。图中较为理想的地方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42.C 结合图示信息综合分析可知,①地岩石为花岗岩,由岩浆侵入形成,①地地质构造成因是断裂抬升,其侵蚀地貌并非由黄河干流流水侵蚀形成的;②地为断裂下沉区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洪积倾斜平原一般位于出山口处,故其不可能由黄河干流沙砾洪积形成;③地为断裂下沉区域,其上面覆盖的沙质沉积物是由黄河泥沙冲积形成的;④地为断裂抬升区域,其地貌的成因为风力堆积。
43.B 题干中提到,皇陵选址的条件是土层深厚、地下水位较深,题组材料中说地势越高地下水埋藏越深,①④两地土层薄,③地地下水位浅,只有②地符合上述条件。 (2014浙江文综卷)结合图文材料,回答下题。
图中所示甲乙丙三地都是淤泥质海岸,且属于地壳持续下沉区。
44.经考证发现,近30年来,甲地海岸线基本稳定,乙地海岸线向海推进,丙地海岸线向陆=后退。形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三地海岸的( ) A.地貌形态 B.泥沙沉积量 C.河网密度 D.抗侵蚀能力
解析:B 从材料中信息“淤泥质海岸”可以判断出三地泥沙沉积作用明显。从“地壳持续下沉区”可以判断出内力作用导致三地地壳下沉,而题干中“近30年来,甲地海岸线基本稳定”,表明甲地泥沙沉积速度与地壳下沉速度相当,“乙地海岸线向海推进”表明乙地泥沙沉积速度比地壳下沉速度快,“丙地海岸线向陆后退”表明泥沙沉积速度小于地壳下沉速度,故三地海岸线变化差异的形成与泥沙沉积量直接相关。
(2014重庆文综卷)野外考察是发现和解决地理问题的重要方法。下图是某地理兴趣小组在野外考察中拍摄的照片。读图,完成45—47题。
45.图中砾石滩常见于大河的( ) A.河源 B.凸岸 C. 凹岸 D.入海口
46.下列地貌形态的形成作用中,有与图中使砾石变圆的作用类似的是( ) A.石笋 B.冰斗
C.风蚀蘑菇 D.花岗岩风化球
47.粒径分布是分析河流沉积物特性的重要指标。同学们绘制了四幅直径2 cm以上的砾石粒径统计图,其中能反映图中粒径分布特征的是( )
A B
C D
解析:45.B 在河道的不同位置,流水的冲刷或沉积作用不同。图中砾石的体积和质量较大,不易被流水冲到河流入海口;河流的源头以下蚀作用为主,沉积物少;在河流的凹岸,流水侵蚀作用强,颗粒物易被流水冲刷带走,而在河流的凸岸,流水以沉积作用为主,导致砾石堆积。
46.C 河流中的砾石变圆主要是由长期的外力侵蚀作用造成的,风蚀蘑菇也是由外力侵蚀作用形成的,在长期的外力侵蚀作用下,同样具有相对圆滑的外表。
47.D 在弯曲河道的凸岸沉积物中,受水流速度影响,颗粒较小的物质被河水携带走,颗粒较大的物质在河道上游沉积下来,再由图中“9 cm”可知,图中的砾石以9 cm左右的粒径为主,故选D项。
题组2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2018北京文综卷,4,4分]下图为某地的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题。
48.图中( )
A.甲处的物质主要来源于地壳 B.断层发生在花岗岩形成之后 C.岩浆侵入可能导致乙处岩石变质 D.丙处的溶洞景观由岩浆活动造成
48.C 甲处岩石为花岗岩,花岗岩是由岩浆侵入地壳内部后冷却凝固形成的;读图可知,断层顶部存在一个侵蚀面,由此可判断断层上覆岩层的形成时间要晚于断层,断层顶部的砂岩层中存在岩浆侵入,由此可判断花岗岩的形成时间要晚于断层顶部砂岩的形成时间,即断层发生在花岗岩形成之前;乙处岩层为石灰岩,远离地面,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岩浆入侵导致乙处温度骤然升高,在高温高压的环境下,乙处岩石可能发生变质作用;丙处的溶洞是由流水溶蚀作用形成的。综上可知,C正确。
(2016上海地理卷)火山是地球奉献给人类的最伟大奇观之一。
49.2016年,日本九州南部的樱岛活火山频频喷发。该火山形成于板块的消亡边界。下列火山中,同样形成于消亡边界的是 A.南美大陆西部圣何塞火山
B.大西洋中脊上的冰岛海克拉火山 C.太平洋中部的夏威夷火山
D.东非大裂谷中的乞力马扎罗火山
50.樱岛火山岩浆喷出地表形成的岩石类似于 A.黑色玄武岩 B.灰色石灰岩 C.褐色沉积砂岩 D.肉红色花岗岩
解析:49.A 50.A 49.根据板块构造学说可知,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南美大陆西部位于南极洲板块和美洲板块的碰撞地带,属板块的消亡边界,故A项正确;其他几座火山位于板块的生长边界或板块内部的张裂带附近。50.岩浆喷出地表会形成喷出岩,而颜色较黑的玄武岩就是典型的喷出岩,故A项正确;石灰岩和砂岩是外力作用形成的,花岗岩属于侵入岩。
(2015上海地理卷)根据岩石的质地,如矿物颗粒的大小、有无气孔、致密程度、形状等可以推测岩石的形成过程和形成环境。据此完成51—52题。
51.某山体由岩浆岩组成。该岩浆岩表面无气孔,矿物颗粒粗大,对其成因的合理推测是( ) ①岩浆冷却较快 ②岩浆冷却较慢 ③在地表形成 ④在地下形成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52.历史上,苏州人利用当地砚瓦山的岩石做原料生产优质砚台。这种岩石岩性致密,呈薄板状。该岩石可能是( ) A.喷出岩 B.侵入岩 C.沉积岩 D.变质岩
解析:51.D 52.D 第51题,由“岩浆岩表面无气孔,矿物颗粒粗大”推断该岩浆岩应该是花岗岩,在地球内部形成,为侵入岩,冷却较慢,D项正确。第52题,生产优质砚台的原料岩石其岩性致密,呈薄板状,最符合变质岩特征,D项正确。
(2015天津文综卷)某矿物形成于上地幔软流层,后随岩浆活动到达地表。人们在下图所示古火山的岩浆岩及河滩泥沙中均发现了该矿物。读图文材料,回答53—54题。
53.使该矿物从上地幔软流层到达河滩泥沙中的地质作用,依次应为( ) A.岩浆喷发 岩层断裂 风化、侵蚀 搬运、沉积
B.岩浆喷发 岩层断裂 搬运、沉积 风化、侵蚀 C.岩层断裂 岩浆喷发 风化、侵蚀 搬运、沉积 D.岩层断裂 岩浆喷发 搬运、沉积 风化、侵蚀
54.剖面图中绘制的火山坡度,与实际的火山坡度相比( ) A.变陡了 B.变缓了 C.无变化 D.无法判断
解析:53.C 54.A 53.本题考查影响地表形态的内、外力作用。该矿物形成于上地幔,然后经过地质作用而到达河滩泥沙中。那么,应该是岩层断裂,岩浆喷发而出露地表,然后经外力的风化、侵蚀作用,再经过搬运在河滩泥沙中沉积,故C项正确。54.本题考查山地的形成及地形剖面图。火山是由于岩浆喷发而形成,一般构造上呈锥形形态,也就是火山锥,但图中的火山坡度偏大。故A项正确。
第六单元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题组1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018海南地理卷]历史上,黄河输沙量居世界大河之冠。近几十年来,我国重点开展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并在黄河上修建水库,使下游年均来沙量大幅减少。治理前后黄河下游来沙量的变化充分反映了“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据此完成下题。 1.“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蕴涵的地理原理主要是( ) A.水循环与水平衡原理 B.陆地水体相互转化原理 C.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 D.地理环境地域分异原理
1.C “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主要说明各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体现了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
(2017全国Ⅲ)一般情况下,海水中的浮游植物数量与营养盐、光照、水温呈正相关,但在不同的季节、海域,影响浮游植物生长繁殖的主导因素不同。下图示意长江口附近海域某年8月浮游植物密度的水平分布。据此完成2—4题。
2.夏季图示海域浮游植物密度自西向东 A.递减B.先减后增 C.先增后减D.递增
3.导致夏季图示海域浮游植物密度水平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A.水体营养盐B.太阳辐射 C.水体含沙量D.洋流流向
4.与夏季相比,冬季图示海域浮游植物 A.总数量减少,密度高值区向陆地方向移动 B.总数量增多,密度高值区向外海方向移动 C.总数量减少,密度高值区向外海方向移动 D.总数量增多,密度高值区向陆地方向移动
解析:2.D 本题考查考生的读图能力。从图中可知,夏季图示海域浮游植物密度自西向东逐渐增加,故D正确。
3.C 本题考查地理要素的相互影响,意在考查考生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此时为夏季,长江径流量较大,泥沙在河口附近淤积较少,冲入外海的泥沙较多,挟带至外海的营养盐类也较多,所以浮游植物密度水平分布受水体含沙量影响较大,C正确。
4.A 本题考查地理要素的相关性分析,意在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从题中信息可知,浮游植物数量与光照、水温呈正相关,与夏季相比,冬季水温低,浮游植物的数量会减少。冬季长江径流量减小,江水含沙量由长江河口向外海递减,故浮游植物密度高值区向陆地移动,故选A。
(2017天津文综) 读图文材料,回答第5
冻土是指温度在 0 ℃或 0 ℃以下,含有冰的土层或岩层,分为季节冻土和多年冻土。我国科学家考察了全球变暖对青藏高原多年冻土的影响及其产生的后果。
5.A B C D
解析:D 由于全球变暖,气温升高,永冻层顶部在夏季融化,成为活动层,活动层的厚度变大,永冻层的上界下降;活动层的厚度变大会使建筑基础稳定性变差;在全球变暖初期,气温升高导致冰雪融化量增大,补给河流的水源会增加,但随着冰雪蓄积量的减少,补给河流的水源随后会减少;由于全球变暖,春季气温回升更快,春播提前;由于全球变暖,大部分地区热量更为充足,积温增加,有利于喜温植物的生长。综上可知,选项D正确。
(2017海南地理卷)小明从地图上得知,乌尤尼盐沼(位置见图甲)面积超过1万平方千米,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盐沼。小明查到该盐沼的一幅景观照片(图乙):盐沼表面凝结成无数块多边形,镶拼成一望无际的盐原,在阳光下熠熠闪光。据称这种景观每年都能见到。据此完成6—8题。
( )
图甲 图乙
6.根据图像信息,该盐沼①海拔超过4 000米②位于高山间盆地③属热带草原气候年内有积水季节
7.小明对该盐沼的形成做了下列推理,其中合理的是 A.海湾——地壳抬升——海水蒸发 B.湖泊——气候变干——湖水蒸发
C.地下盐矿——地壳抬升——上覆岩层剥蚀 D.地下水位上升——气候干燥——地表形成盐壳 8.小明若在1月去该盐沼旅游,需要特别防范 A.暴雪 B.强风低温 D.太阳辐射
解析:6.D 本题主要考查区域自然环境特征,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由图中等高线的分布和变化可知,盐沼位于山间盆地,盐沼分布地区的海拔低于4 000米,排除①;该盐沼地处安第斯山区,属高原山地气候,排除③;雨季,地表径流挟带盐类物质汇入盐沼,水分蒸发后,盐类物质结晶在盐沼表面形成无数块多边形,由此可知盐沼在年内有积水季节。综上可知,选项D正确。
7.B 本题主要考查盐沼的形成过程,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乌尤尼盐沼的前身是安第斯山褶皱隆起过程中形成的巨大咸水湖;安第斯山隆起后,该地区气候变干,降水减少,同时湖水不断蒸发,从而形成乌尤尼盐沼,故选项B正确。
8.D 本题主要考查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特征,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1月份南半球处于夏季,该地区海拔高,空气稀薄,加之晴天多,太阳辐射强烈,故选D。
(2015江苏地理卷)下图为安第斯山脉地理位置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题。
9.下列地理现象成因与安第斯山脉密切相关的是( ) A.巴西高原煤炭资源丰富
B.南美大陆地表径流主要流入大西洋 C.南美大陆西部沿海形成大渔场 D.巴西东南沿海有热带雨林气候分布
解析:B 本题考查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安第斯山脉的隆起使山脉东西两侧的河流流向不同,西侧主要流向太平洋,东侧主要流向大西洋。由于安第斯山脉分布在大陆西侧,故地表径流主要流向大西洋。故选B。
(2014新课标全国卷Ⅰ)人类活动导致大气中含氮化合物浓度增加,产生沉降,是新出现的令人担忧的全球变化问题。一科研小组选择受人类干扰较小的某地,实验模拟大气氮沉降初期对植被的影响。实验地植被以灌木植物为主,伴生多年生草本植物。下表数据为实验地以2009年为基数,2010~2013年实验中植被的变化值(测量时间为每年9月30日)。据此完成10~12题。
年份 灌木植物 草本植物 灌木植物 地上生物量 草本植物 灌木植物 草本植物 2009 1 1 1 1 1 1 2010 1.00 1.18 1.09 1.47 1.01 1.21 2011 1.00 1.20 1.10 1.55 0.99 1.29 资*源%库2012 1.00 1.21 1.12 1.52 0.98 1.42 2013 1.00 1.23 1.11 1.53 0.97 1.58 植株数量 地下生物量 10.实验期间植被变化表现为( ) ①生物量提高 ②生物量降低 ③植株密度改变 ④植被分布改变 A.①③ C.①④
B.②③ D.②④
11.实验期间大气氮沉降导致灌木、草本两类植物出现此消彼长竞争的是( ) A.植株数量 C.地上生物量
B.总生物量 D.地下生物量
12.根据实验结果推测,随着大气氮沉降的持续,植被未来变化趋势是( ) A.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繁茂 B.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萎缩 C.灌木植物繁茂、草本植物萎缩 D.灌木植物萎缩、草本植物繁茂
解析:10.A 表格数据显示,2009~2013年植株数量中灌木植物未变而草本植物增多,即
植株数量总体增加;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也是总体提高,综合来看,植株密度增加。 11.D 表格显示,2009~2013年地下生物量灌木植物减少、草本植物增加,即出现此消彼长的竞争。
12.D 表格数据显示,草本植物不论是数量还是地上、地下生物量都呈明显增加趋势。地上与地下草本植物的“疯”长,种群生存斗争的结果将会压缩灌木的生存空间,尤其地下灌木数量的减少势必会导致地上灌木数量的减少。由此选D。
题组2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2018天津文综卷,1—2,8分]结合图1和图2中的信息,回答13—14题。
图1 某地景观图 图2 天山西部及附近地区地形图
13.最有可能观察到图1中景观的地点,是图2中的( )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14.在图1所示地区,年降水量最多的地带应位于( ) A.终年积雪区 B.高山草甸带 C.云杉林带 D.山麓草原
13.A 图1显示草原、云杉林、高山草甸、终年积雪组成的山地垂直自然带景观,靠近观测地点的景观为草原;解题时,应结合图2中的地形和经纬度判断甲、乙、丙、丁四地的地形特点和自然带景观。甲地海拔约1 000米,位于天山西部的伊犁河谷地带,为草原景观,受来自大西洋的湿润气流影响,山腰地带多地形雨,降水较多,形成云杉林景观,云杉林往上形成高山草甸、终年积雪景观,A对。乙地位于天山北部的准噶尔盆地中,附近是荒漠景观,B错;丙地海拔为3 000—5 000米,处于终年积雪区,观察自然景观的海拔与图1不符,C错;丁地位于天山南坡山麓,塔里木盆地北缘,因地形封闭,湿润气流难以深入,气候干旱,故天山南坡没有云杉林分布,D错。
14.C 根据上题分析可知,图1景观的观测地点最有可能在甲地,甲地所在的伊犁河谷受大西洋湿润气流的影响,山地迎风坡多地形雨,山腰地带降水较多,形成云杉林带。
[2018江苏地理卷,9—10,4分]下图为“我国西部某山地北坡垂直带谱示意图”。据该山地海拔2 500—3 400 m间的一小流域水量平衡实验资料,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为460 mm,水量支出中蒸发占28%,下渗占2%,不产生地表径流。据此回答15—16题。
15.该小流域内水量支出占比最大的是( ) A.地表蒸发 B.植物截留和蒸腾 C.地下径流 D.转化为固态水 16.甲表示的自然带是( )
A.山地落叶阔叶林带 B.山地草原带 C.山地常绿阔叶林带 D.荒漠带
15.B 读图可知,该山地垂直自然带基带为半荒漠,降水量只有160—230 mm。根据山地垂直自然带基带与当地水平自然带一致的一般规律,可判断当地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位于我国西北地区。根据文字信息可知,该小流域不产生地表径流,水量支出中下渗只占2%,蒸发占28%,另有70%应该是通过植物截留和蒸腾作用消耗的。这是因为小流域海拔为2 500—3 400 m,山地针叶林分布广,森林生长过程中消耗的水分较多,B对,A、C错;小流域海拔2 500—3 400 m不属于冰雪带,降水不会大量转化为固态水,D错。
16.B 根据上题分析可知,该山地位于我国西北地区,甲海拔较高,位于1 700—2 400 m,年平均降水量为230—330 mm,故不可能形成山地落叶阔叶林带和山地常绿阔叶林带,A、C错;甲位于山地针叶林带下方,年平均降水量230—330 mm,应为山地草原带,B对;荒漠带年平均降水量一般在200 mm以下,甲降水较多,不可能形成荒漠带,D错。
(2017全国卷乙卷(Ⅰ卷))下图为我国东部地区某城市街道机动车道与两侧非机动车道绿化隔离带的景观对比照片,拍摄于2017年3月25日。数年前,两侧的绿化隔离带按同一标准栽种了常绿灌木;而如今,一侧灌木修剪齐整(左图),另一侧则杂树丛生,灌木零乱(右图)。拍摄当日,这些杂树隐有绿色,新叶呼之欲出。据此完成17—19题。
17.当地的自然植被属于 A.常绿阔叶林 B.落叶阔叶林 C.常绿硬叶林 D.针叶林
18.造成图示绿化隔离带景观差异的原因可能是该街道两侧 A.用地类型差异 B.居民爱好差异 C.景观规划不同 D.行政管辖不同
19.图示常绿灌木成为我国很多城市的景观植物,制约其栽种范围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气温 B.降水 C.光照 D.土壤
解析17.B 本题考查陆地自然带的分布,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由材料可知,该景观照片拍摄于春季,图中树木已发新叶,可知冬季叶落,当地自然植被为落叶阔叶林。本题易错选A选项,考生可能根据材料“两侧的绿化隔离带按同一标准栽种了常绿灌木”,认为该地种植的是常绿阔叶林,地带性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18.D 本题考查自然景观差异的成因分析,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由材料可知,同一街道,一侧灌木修剪齐整,另一侧则杂树丛生,灌木零乱,说明隔离带景观存在差异可能是由于该街道两侧行政管辖不同,人们对隔离带的维护不同。同一街道用地类型、景观规划、居民爱好差别不大。
19.A 本题考查影响城市景观植物栽种的自然因素,意在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植物的生长离不开光热水土。植物是气候的反映,不同植物适应不同的气候条件,在景观植
物栽种时,主要根据各地区的年有效积温来选择景观植物的品种。由于年有效积温具有一定的区域范围,因此不同景观植物栽种范围的大小不同,即影响城市景观植物栽种的主要自然因素是气温。
(2017北京文综卷)下图表示喜马拉雅山脉某区域不同海拔四个站点的最冷、最热月平均气温。读图,回答第20
20.该山地( )
A.海拔3 000 B. C. D.地处板块的生长边界
解析:C海拔3 000米左右的站点Ⅳ最热月气温接近15 ℃,冰雪可以融化,A错;站点Ⅰ的气温年较差大于15 ℃,站点Ⅳ则小于15 ℃,B错;喜马拉雅山脉北坡山麓为青藏高原,海拔高于4 000米,而图中站点Ⅰ的海拔低于500米,所以该山地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南坡,C对;喜马拉雅山脉是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地处板块的消亡边界,D错。
(2016全国卷乙卷(Ⅰ卷))磷是土壤有机质的重要组成元素,也是植物生长的营养元素。土壤水分增加有利于磷累积,气温升高和流水侵蚀会减少土壤中磷累积量。下图示意我国四川西部某山地东坡土壤中磷累积量的垂直变化。据此完成21~22题。
21.磷高累积区是
A.高山草甸带 B.高山冰雪带
C.山地针阔叶混交林带 D.常绿阔叶林带 22.与磷高累积区相比,该山坡2000~3000米处 A.大气温度较低 B.生物生产量较低 C.土壤含水量较低 D.地表径流量较小
解析:21.A 读图可知,磷高累积区的海拔在4300米左右;四川西部山地该海拔附近的自
然带应为高山草甸带。
22.C 该山坡海拔2000—3000米处,磷累积量较少。由材料可知,土壤水分增加有利于磷累积,气温升高和流水侵蚀会减少土壤中的磷累积量。由于该山坡海拔2000—3000米处较磷高累积区的海拔低,因此气温较高,A选项错误;该山坡海拔2000—3000米处为森林植被,生物生产量较高,B选项错误;土壤水分增加有利于磷累积,则土壤水分减少不利于磷累积,C选项正确;流水侵蚀会减少土壤中的磷累积量,因此地表径流量小有利于磷累积,D选项错误。
(2016全国卷甲卷(Ⅱ卷))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我国东北长白山高山苔原带矮小灌木的冻害反而加剧。调查发现,长白山雪期缩短;冻害与坡度密切相关,而与海拔基本无关;西北坡为冻害高发区。据此完成23~25题。
23.在高山苔原带,与坡度密切相关,而与海拔基本无关的指标是
A.大气温度 B.降水量 C.积雪厚度 D.植被覆盖度 24.长白山西北坡比其他坡向冻害高发,是因为该坡
A.年降水最少 B.冬季气温最低 C.年日照最主少 D.冬季风力最大 25.气候变暖但冻害加剧的原因可能是
A.蒸腾加剧 B.低温更低 C.降雪期推后 D 太阳辐射减弱 解析:23.C 在对流层,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受地形的影响,山地迎风坡的气流抬升,在一定的高度产生丰富的地形雨,故从山麓到山顶,降水量先增后减;坡度越大的地区,降雪留存的难度越大,则积雪厚度越小,但在高山苔原带,积雪厚度与海拔基本无关,故选C;植被覆盖度与水分条件密切相关,而水分条件与海拔密切相关。
24.D 东北地区位于季风区,距离冬季风源地较近。冬季,强烈的西北风使山地的西北坡成为迎风坡,受大风影响,产生冻害。
25.C 积雪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雪层以下地面起到保温作用,降低气温大幅下降所造成的灾害程度。根据材料可知,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东北长白山地区的降雪期推后,使地面在初冬没有雪层保护下迅速降温,冻害加剧。 (2016全国卷丙卷(Ⅲ卷))青藏高原东部及其周边山峰分别经历了1次冰期(末次冰期)、2次冰期和3次冰期,如下图所示。据此完成26~27题。
26.按山峰抬升至冰期时终年积雪高度的先后顺序排列,依次是 A.雪宝顶、太白山、果洛山 B.果洛山、雪宝项、太白山 C.太白山、果洛山、雪宝顶D.雪宝顶、果洛山、太白山
27.点苍山无现代冰川发育,是因为与末次冰期时相比,点苍山现在 A.日照更长 B.气温更高 C.植被更密D.海拔更低
解析:26.B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不同山峰经历的冰期次数不同,经历的冰期次数越多,说明山峰抬升至冰期的时间越早。从图中可以看出,果洛山经历了三次冰期,雪宝顶经历了末
次和倒数第二次冰期,太白山只经历了末次冰期,说明果洛山在第一次冰期前就已经抬升至终年积雪高度,雪宝顶在第一次冰期和第二次冰期之间抬升至终年积雪高度,太白山在第二次冰期和第三次冰期之间抬升至终年积雪高度,则山峰抬升至冰期时终年积雪高度的先后顺序依次是果洛山、雪宝顶、太白山。 27.B 末次冰期和现代相比,点苍山的日照时间没有明显变化;由于冰期是地球上的寒冷期,气温低,而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使得点苍山不易发育现代冰川;植被分布在气温较高的地带而冰川发育在年均温低于0℃的高山高原地带,所以植被多少对冰川发育没有影响;由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点苍山位于青藏高原东部,结合板块运动知识可知这里位于板块交界附近,板块的碰撞挤压作用使得该地区的海拔逐渐升高。
(2016江苏地理卷)某教授参加了新疆阿尔泰山科学考察,他在日记中写到:“身后的森林戛然而止,眼前簇簇花草相映,再往上看,花开始变得星星点点,路旁出现了积雪,远处已经能够看到冰川的边缘,此时飘起了大雪……”据此回答28~29题。 28.此时教授正站在阿尔泰山的 A.山地针叶林带 B.高山草甸带 C.高山苔原带 D.冰川带 29.阿尔泰山南坡
A.森林大多为落叶阔叶林 B.草场仅分布在山麓地带 C.此时季节为冬季 D.降水水汽主要来自大西洋
解析:28.B 判断教授目视方向是解答本题的关键。由“远处已经能够看到冰川的边缘”可知教授正在向高处看,“身后的森林”说明海拔较低的地方是森林带,站立地“簇簇花草”说明教授正站在高山草甸带。
29.D 阿尔泰山呈西北—东南走向,其南坡山腰抬升来自大西洋的湿润西风,因而多地形雨,并形成了森林;森林带以上为高山草甸带,以下为山地草原带、荒漠草原带,故草场不是仅分布在山麓地带;与阿尔泰山纬度相当的大陆东西岸,植被主要为温带落叶阔叶林,而阿尔泰山地处内陆且山腰处海拔较高,气温较低,因而只能形成针叶林;教授描述了高山草甸带呈现“簇簇花草相映”的现象,故此时不可能是冬季。
(2015安徽文综卷)下图为25°N~32°N之间某区域遥感影像。完成下题。
30.图示地区主要的陆地自然带是( ) A.荒漠带 C.热带雨林带
B.热带草原带 D.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解析:A 由题干信息可知,该区域位于25°N~32°N之间,再根据图中的文字信息“地中海”及海陆轮廓,可判定该地区位于非洲东北部和亚洲西部。该地区主要受副热带高压和信风影响,气候干燥,所以陆地自然带以荒漠带为主。
(2015江苏地理卷)下图为历史上客家人南迁部分路线及客家民居——土楼景观图。读图完成下题。
31.沿客家人南迁路线依次呈现的自然景观是( ) A.针叶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 B.落叶阔叶林—常绿硬叶林—热带雨林 C.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热带雨林 D.针阔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
解析:C 图中信息显示:客家人南迁路线是从黄淮地区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再到南部沿海地区,依次经过温带季风气候区、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热带季风气候区,自然景观依次为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热带雨林,所以选C。 (2015天津文综卷)读图,完成下题。
ziyuanku.com
32.结合图中判断,在澳大利亚,基本符合地带性分布规律的地理现象是( ) A.水系的分布特征 C.热带荒漠的分布
B.地形的东西差异 D.矿产的分布特点
解析:C明确水系的分布主要受地形、降水等因素的影响,矿产的分布主要受地质因素的制约,而地形、地质等因素均属非地带性因素。
33.(2015广东文综卷)有文献表述:“地带性就是地球形状和地球的运动特征引起地球上太阳辐射分布不均而产生有规律的分异”。按此理解,下列景观变化属于地带性的是( ) A.非洲西部从赤道向南北出现的森林—草原—荒漠景观 B.阿尔卑斯山从山麓向上出现的森林—草甸—寒漠景观 C.内蒙古自治区从东向西出现的森林—草原—荒漠景观 D.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里木盆地出现的荒漠—绿洲景观
解析:A “地球形状和地球的运动特征引起地球上太阳辐射分布不均而产生有规律的分异”,这里所说的分异是指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非洲西部从赤道向南北出现的森林—草原—荒漠景观就属于这种分异规律,故A项符合题意;阿尔卑斯山从山麓向上出现的森林—草甸—寒漠景观属于垂直地域分异规律,故B项不符合题意;内蒙古自治区从东向西出现的森林—草原—荒漠景观属于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故C项不符合题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里木盆地出现的荒漠—绿洲景观属于非地带性现象,故D项不符合题意。
(2015山东文综卷)下图为我国某山地北坡甲、乙、丙三地垂直自然带随海拔变化示意图。完成34~35题。
34.该山地可能是( ) A.秦岭 C.昆仑山
B.南岭 D.喜马拉雅山
35.甲、乙、丙三地垂直自然带的类型组合存在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A.光照 C.海拔
B.水分 D.热量
解析:34.C 据图知,基带为暖温荒漠带,秦岭是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基带是森林带而不是荒漠带,A项错;南岭基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B项错;昆仑山北侧位于暖温带,基带是荒漠带,C项正确;喜马拉雅山北坡基带为高山草甸草原带,D项错。综上,选C项。 35.B 甲、乙、丙三地均位于某地北坡,说明三地的海拔、光照、温度差别不是太大,植被的变化主要是由于水分差异引起的。故选B项。
(2015北京文综卷)从太白山的北麓往上,越上树木越密越高,上到山的中腰再往上,树木则越稀越矮。待到大稀大矮的境界,繁衍着狼的族类,也居住了一户猎狼的人家(引自贾平凹《太白山记》。太白山为秦岭主峰,海拔3 767米)。据此,完成下题。 36.太白山( )
A.北麓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B.北坡山中腰降水量比山麓少 C.又密又高的树木在针叶林带
D.树木大稀大矮处为稀树草原
解析:C太白山是秦岭主峰,秦岭是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故太白山北麓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带,A错;据“越上树木越密越高,上到山的中腰……”知,“山的中腰”处降水多,B错;山的中腰处与山麓相比气温低,为针叶林带,C正确;“树木则越稀越矮,待到大稀大矮的境界……”知,“大稀大矮”为高山灌木,D错误。
(2015江苏地理卷)林线是指高海拔山地的森林分布上限。下图为根据我国各地山地监测数据以及气象资料模拟的林线高度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37~38题。
37.甲地位于喜马拉雅山东端,林线高于青藏高原其它地区。其主要原因是( ) A.纬度低,气温较高 B.太阳辐射强,气温高 C.地势高,气温低、降水少 D.西南季风影响显著,水热条件好
38.乙地森林多生长在地势较高的区域,而河谷和平地却少有分布,其主要原因是( ) A.冷空气下沉,河谷气温低 B.地势低平,降水较少 C.冻土发育,排水不畅 D.位于背风坡,气候干燥
解析:37.D 甲地位于喜马拉雅山东端,地处西南季风的迎风坡,受地形抬升,降水丰富,水热条件优于青藏高原其他地区,森林分布范围广,所以选D。
38.C 森林分布主要受水分影响,地势较高区域,气温低,蒸发弱,水分条件好,所以选C。
(2014江苏地理卷)索科特拉岛曾经与非洲的索马里羊岛相连,岛上有许多奇特的动植物。据此完成下题。
39.岛上许多植物有瓶状茎、多刺、硬叶等特点,反映了该岛的气候特征是( ) A.温暖湿润 C.高温多雨
B.温和干燥 D.高温干燥
解析:D 由材料可知,索科特拉岛地处热带海域,气温较高。夏季由于该海域盛行西南风,索马里半岛沿海为离岸风,海洋底层的冷海水上升形成索马里寒流,对索科特拉岛起到降温减湿作用,气候比较干燥,因此岛上植物有瓶状茎、多刺、硬叶等特点,以适应干燥的气候。
(2014浙江文综卷)中亚位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中部,中亚国家与我国之间已形成由铁路、公路、航空和管道等多种交通运输方式构成的综合运输体系。读我国与中亚部分地区略图,完成下题。
40.某贸易代表团7月从吐鲁番出发沿铁路前往中亚考察,有关沿线的自然环境描述正确的是( )
A.自咸海至阿拉木图呈现草原向荒漠的变化 B.在乌鲁木齐看到坡上有植被、顶部有积雪的山峰 C.锡尔河自上而下到河口水量不断增加
D.从阿拉木图往北走看到山地针叶林分布海拔高度不断上升
解析:B 咸海、阿拉木图、乌鲁木齐都地处亚欧大陆内部,远离海洋,降水稀少,所处的自然带为荒漠带,A选项错误;乌鲁木齐地处天山山脉北麓,其基带为荒漠带,天山山脉的北侧为迎风坡,山体到了一定的高度,降水量增加,有植被的分布,天山山脉海拔高,山顶有冰川积雪分布,所以B选项正确。锡尔河河水的补给形式主要是高山冰雪融水,主要来自上游的山区,因沿线地区工农业生产需从锡尔河中取水,所以锡尔河的流量从上游到下游不断减少,C选项错误。从阿拉木图往北,纬度不断增加,相同海拔的热量不断减少,所以山地针叶林分布的海拔不断降低,D选项错误。
(2014大纲全国卷)下图中K岛于1983年火山爆发,植被消失殆尽。1987年,该岛上已有64种植物生长旺盛。据研究,百年之内该岛上的天然植被就可以恢复。据此完成下题。
41.K岛天然植被类型属于( ) A.热带雨林 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B.热带草原 D.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解析:A 注意图中的印度洋、经纬度信息,K岛应为热带雨林气候,其植被类型为热带雨林。
42.[2018江苏地理卷]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图甲为“陕西省一月和七月平均气温等温线分布及部分城市年均降水量图”。
材料二 陕西省可以划分为陕南、关中和陕北三大地理单元。图乙为“陕西省沿109°E经线地形剖面示意图”。
图甲
材料三 太白山是秦岭最高峰,海拔3 767米,其南北坡地理环境差异明显。图丙为“太白山南北坡气温垂直递减率逐月变化图”。
图乙
图丙
(1)比较冬、夏季太白山南北坡气温垂直递减率的差异。 (2)(2)七月,在关中地区出现高温中心的主要原因是 ,24℃等温线沿晋陕边界向北凸出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3)从地形、植被等方面分析陕西省三大地理单元的自然景观特征。
(4)陕西省三大地理单元的农业发展方向分别是 。 42. 【解析】 第(1)问,根据图丙可以直接得出结论,从坡向、季节两方面描述其差异即可。第(2)问,影响气温的因素有很多,如太阳辐射、海陆位置、地面状况、地势起伏、洋流等。本问应主要从地形角度入手分析。关中为河谷地形,海拔低,夏季气温升高,河谷内热量聚集、难以扩散;且在夏季(东南)风的背风坡,气流沿山势下沉,导致焚风效应,所以形成高温中心。晋陕以南北走向的黄河为界,河谷地区地势低、气温高,所以24 ℃等温线沿晋陕边界向北凸出。第(3)问,陕西省三大地理单元的地形特征可由地形剖面图直接读出。可结合图甲分析陕南、关中和陕北的气候,再根据气[JP3]候分析植被特征。第(4)问,确定农业发展方向时,既要考虑发展农业生产,又要注意生态环境保护。陕南地区可以发展水田农业和山地林业,关中地区应以种植旱地作物为主,陕北地区应当农林牧协调发展。
【答案】 (1)夏季,北坡大于南坡; (1分)冬季,南坡大于北坡。(1 (2)海拔较低;处于夏季风背风坡,有焚风效应(21 (3)陕南:山地、谷地为主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垂直分异)2分) 关中:平原(盆地)为主温带落叶阔叶林(2 陕北:黄土高原为主温带草原(森林草原) (2
(4)陕南:农林结合(水田农业和林业结合)关中:种植业为主(旱作为主)陕北:农林牧结合(3分)
43. (2017全国Ⅰ)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山地垂直带内部的分异规律,日益为地理学研究所重视。在山地苔原带,植物多样性存在随海拔升高呈单峰变化的规律:在山地苔原带下部,少数植物种类通过种间竞争获得优势,植物多样性较低;随着海拔升高,环境压力变大,种间竞争减弱,植物多样性升高;在更高海拔区域,适宜生存的植物种类减少。地理科考队调查某山峰的苔原带(海拔2 000—2 600米)时发现,该苔原带部分地区存在干扰,导致优势植物数量减少,植物多样性异常;阴、阳坡降水量与坡度差别不大,但植物多样性差异显著(下图)。
(1)确定该苔原带遭受干扰的坡向和部位,以及干扰强度的垂直分布特征。
(2)判断在未遭受干扰时,阴坡与阳坡苔原带植物多样性的差异,并说明判断依据。 (3)分析与阴坡相比,苔原带阳坡地表温度和湿度的特点及产生原因。
(4)说明从2 300米至2 600米,阴、阳坡植物多样性差异逐渐缩小的原因。
解析:第(1)问,由材料可知,在山地苔原带,植物多样性存在随海拔升高呈单峰变化的规律。由图可知,图中阴坡存在单峰变化的规律,而阳坡没有这个规律,说明阳坡受到干扰。在2 000—2 300米的高度,阴坡随海拔升高,植物多样性增多,而阳坡在这一高度范围内随海拔升高,植物多样性减少,说明该苔原带在这一高度范围受到干扰。第(2)问,在未遭受干扰的情况下,按单峰变化规律,阳坡苔原带植物多样性最高值应在2 300米左右,而图示这一高度阳坡植物多样性低于阴坡,由此可以推断阴坡植物多样性较阳坡高。第(3)问,与阴坡相比,阳坡接受的太阳辐射较多,地表温度较高,融雪较早,蒸发强度较大,并且蒸发历时较长,水分条件较差,湿度低。第(4)问,2 300—2 600米,随海拔升高,山地阳坡和阴坡的面积逐渐缩小,坡面差异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减弱,适宜生存的植物种类减少,阴、阳坡间的相互联系与影响作用增强,因此,植物多样性差异逐渐缩小。 答案: (1)遭受干扰的坡向和部位:阳坡,苔原带的下部(中下部,2 000—2 300米左右)。干扰强度分布特征:随海拔升高而降低(海拔越低,干扰越强烈)。 (2)(未遭受干扰时)阴坡较阳坡植物多样性高。
依据:(按单峰变化规律,)阳坡苔原带的植物多样性最高值应在中部(2 300米左右)
(3)特点:阳坡地表温度高、湿度低(水分条件差)。
原因:阳坡太阳辐射强,地表温度高,蒸发强度大;阳坡融雪早,蒸发历时长。
(4)随着海拔升高,阴、阳坡面积减小,坡面差异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减弱;阴、阳坡相互影响(水分、热量交换作用)增强。
44. (2017江苏)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2017年是加拿大建国150周年,国家公园免费开放一年。加拿大落基山南段的众多国家公园,自然风光美丽壮观,吸引了世界各地游客。 材料二下图为“加拿大50°N附近温哥华—温尼伯地形剖面示意图及部分城市气候资料图”。
(1)2017年3月,中国某旅游团从温尼伯乘车前往落基山前的莱斯布里奇,发现沿途的景观带由森林带依次过渡为。这种景观带的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的分异规律。
(2)游客感觉到莱斯布里奇与温尼伯气温不同。试比较同属温带大陆性气候的两地气候特征的差异,并分析其冬季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
(3)游客自莱斯布里奇西行,攀登落基山,可能看到的山地垂直自然带有 。
(4)游客继续西行至“加拿大雨都”温哥华,发现这里与落基山以东的气候不同。
温哥华属 气候,这里降水较多的原因有。
解析:第(1)问,从沿海向内陆,植被从森林依次过渡为森林草原、草原、荒漠草原,属于干湿度地域分异规律。第(2)问,气候特征的差异主要从气温、降水等方面分析,从气候资料图中可以看出,与温尼伯相比,莱斯布里奇年降水量较少,冬季气温较高,气温年较差较小,因为该城市位于背风坡,受焚风效应影响。第(3)问,该地纬度约为50°N,由上题解析可知莱斯布里奇附近植被为荒漠草原,山麓地带为荒漠草原带,山上的垂直自然带可能有山地针叶林带、草甸带、冰雪带等。第(4)问,根据温哥华纬度位置可知该地盛行西风,处于山地迎风坡,且沿岸有暖流经过,起增温增湿作用,再从气温曲线可以看出该地最冷月气温在0℃以上,故为温带海洋性气候。
答案: (1)森林草原、草原、干草原(荒漠草原)干湿度(经度,从沿海到内陆)
(2)莱斯布里奇冬季气温相对较高;气温年较差相对较小;年降水量较少(温尼伯冬季气温低;气温年较差相对较大;年降水量较多)
落基山东麓地区频繁受到下沉暖气流的影响(焚风效应) (3)山地针叶林带;灌丛草甸(草甸)带;冰雪带 (4)温带海洋性常年盛行西风;暖流增湿;地形抬升
45.(2017北京文综卷)伴随着古代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东西方交往不断增加。在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的东非国家中,马拉维具有独特的自然景观。读图,完成下题。
说出该国自然带的类型,并在1月和7月中任选其一,说明该自然带的景观特点和成因。 解析:本题考查自然带分布、景观特点和成因。第(1)问,根据图示经纬度、气候资料可知,该国以热带草原带为主。夏季(以1月份为代表)该国受赤道低气压带影响,水热条件较好,草木茂盛;而7月份前后该国受信风带影响,气温稍低、降水较少,草木枯黄。
答案:热带草原带。1月植物繁茂,为热带草原的湿季。受赤道低压带影响,纬度位置低,气温高、降水多。7月草木枯黄,为热带草原的干季。受信风带影响,纬度位置低,气温高、降水少。
46.(2016浙江文综卷)根据下列材料,完成下题。 材料一 下图为某区域略图。
材料二图中所示道路沿线自然带类型多样,从甲地的高原半干旱草原带,变为丁地的热带季雨林带。
图中所示道路沿线,乙地(海拔5250米)和丙地(海拔2000米)自然带类型分别是 、 。分析该道路沿线自然带分异的主要原因。
解析:由材料可知,乙地海拔较高,为高山草甸带,丙地位于亚热带地区,海拔较低,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该道路沿线自然带分异的主要原因是海拔和坡向不同使水分和热量产生差异。
答案:高山草甸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原因:海拔高度和坡向不同引起的热量和降水量差异。
47.(2016海南地理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华北地区传统民居大多坐北朝南,房前多植落叶阔叶树,而不植四季常绿的松柏等针叶树(如下图所示)。
解释华北地区传统民居的房前多植落叶阔叶树,而不植松柏的地理原因。
解析: 华北地区坐北朝南的房屋,正午前后阳光从南方射入屋内,且太阳高度夏季较大、冬季较小;房屋前植树的目的包括美观、遮阳等;在华北地区,落叶阔叶树为地带性树种,植株一般较松柏高,且树冠大、叶密;因此,在夏季时,落叶阔叶树的遮阳效果更好;冬季时,落叶阔叶树落叶后,基本不影响室内采光。
答案:华北地区夏季炎热,与松柏(常绿针叶树)相比,落叶阔叶树夏季冠广叶密,遮阴取凉效果更好。冬季寒冷,太阳高度较低,落叶阔叶树落叶后,可让阳光充分射入室内,提高室内温度(松柏等常绿针叶树会遮挡阳光)。
第七单元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题组1 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2015广东文综卷)调查研究发现,内蒙古东部某农牧交错区(43°32′N~44°32′N)居民点的密度,阴坡大于阳坡。其合理的解释是阴坡冬半年( ) A.冻融作用影响小,房屋地基较稳定 B.正好地处背风坡,利于抵御强寒潮 C.积雪较厚,便于牲畜和冬小麦越冬 D.采光更为充分,利于居民照明取暖
解析:A 题目涉及的内蒙古东部地区,其北坡是阴坡,气温较低,冻融作用影响小,房屋地基较稳定,故A项正确;北坡属于冬季风的迎风坡,受寒潮影响较大,故B项错误;该地区种植春小麦,积雪厚不利于牲畜越冬,故C项错误;阴坡采光条件差,故D项错误。
(2014广东文综卷)图1、图2分别为我国某地不同海拔、不同坡度的乡村聚落数量统计图。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题。
图1
图2
2.由图可知,下列描述符合该地乡村聚落数量空间分布特点的是( ) A.在各海拔段中,海拔1 250~1 400 m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少 B.在各坡度段中,坡度<2°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多
C.在各海拔段中,海拔1 550~1 700 m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多
D.在各坡度段中,坡度15~20°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少
解析:C 根据统计图可以看出,海拔小于1 250 m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少,海拔在1 500~ 1 700 m之间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多;坡度<2°或≥20°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少,坡度10°~15°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多。
题组2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018天津文综卷]全球变暖导致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为减缓全球变暖,发展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的必然选择。读图文材料,回答3—4题。
科学家们考察了美国西北部某山岳冰川消融的状况(下图)及产生的影响。
3.对图示地区1936—2015年期间地表环境变化的表述,与实际情况相符的是( ) A.年蒸发量始终不变 B.河湖水量持续稳定增加 C.生物种类保持不变 D.地表淡水资源总量减少
4.科学家们在推断海平面上升所淹没的陆地范围时,不作为主要依据的是( ) A.沿海地区的海拔高度 B.海水受热膨胀的幅度 C.全球冰川融化的总量 D.潮汐规模和洋流方向
3.D 获取和解读图示信息是解答本题的关键。对照1936年和2015年拍摄的照片可知,1936年该山岳冰川分布面积广,2015年该山岳冰川分布面积很小,几乎消失。这说明1936—2015年当地气候变暖,气温上升,年蒸发量应该增加,A错;随着山岳冰川的融化,河湖水量不断增加,但当山岳冰川大量消融后,河湖因缺乏冰川融水的补给,加上年蒸发量的增加,水量减少,生物多样性也会相应减少,B、C错;山岳冰川属于地表淡水资源,2015年山岳冰川分布面积很小,几乎消失,地表淡水资源总量减少,D对。
4.D 沿海地区海拔越低,海平面上升所淹没的范围越大,排除A;海水受热膨胀,海平面上升,海水受热膨胀的幅度越大,海平面上升淹没的范围越大,排除B;全球冰川融化的总量越多,海平面上升幅度越大,排除C;洋流是海洋表层海水沿一定方向的大规模流动,对海平面升降几乎没有影响,故选D。
(2017天津文综)读图文材料,回答下题。
全球变暖相关数据变化趋势示意图
全球变暖导致的环境变化越来越引人关注。地理小组的学生将上图中近十几年来(阴影
( )
5AB
C.火山喷发频率增加,海平面加速上升 D.800 米以下海洋储热量增加,海平面减速上升
解析:B读图可知,近十几年来,年平均海面温度变化曲线呈波动变化的趋势,说明海洋表面增温趋缓,但海平面的上升速度并没有明显变化,选项A错误;近十几年来,年平均陆面温度和海面温度变化曲线呈波动变化的趋势,说明地球表面增温趋缓,但海平面仍在以一定速度上升,选项B正确;近十几年来,并没有集中发生火山喷发事件,且海平面的上升速度并没有明显变化,选项C错误;近十几年来,800米以下海洋储热量增加,但海平面的上升速度并没有明显变化,选项D错误。
(2016浙江文综卷)云杉(亚寒带代表性针叶树种)分布与全球气候变化密切相关。为研究北美洲气候变化,用恢复历史植物分布的方法,得到距今2.l万年(图甲)、距今5千年(图乙)和距今5百年(图丙)北美洲云杉主要分布区图。完成下题。
6.云杉主要分布区北界的移动,反映了 A.甲到丙时期北美气温持续上升 B.乙到丙时期北美气温略有下降 C.甲到丙时期太阳辐射持续增强 D.乙到丙时期北美沿岸暖流加强
解析:B 由图可知,甲到乙时期,云杉分布北界向高纬度扩展,说明期间北美气温升高。乙到丙时期,云杉分布北界整体略向南移,说明期间北美气温略有下降。太阳辐射强度主要和纬度、天气状况、海拔、日照时间等有关,据图文信息不能判断太阳辐射是否持续增强。北美沿岸的墨西哥湾暖流是否加强无从判断。
(2016上海地理卷)气候异常是当今人类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它严重威胁与影响人类的生存和生活。
7.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会导致
①欧亚大陆的冰川后退②太平洋部分岛屿逐渐消失 ③北美中高纬小麦减产④影响东亚的台风数量减少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A 全球变暖会导致陆地上的冰川融化,故欧亚大陆的冰川会后退;冰川融化后的水注入海洋,导致海平面上升,故太平洋部分海拔低的岛屿会逐渐消失;A项正确。全球变暖,北美中高纬地区气温升高,小麦会增产;随着全球变暖,西北太平洋地区海水温度升高,台风出现的频率会增加,故影响东亚的台风数量会增多。
(2015海南地理卷)全球变暖已经成为全世界共同面临的问题,但就升温幅度而言,北半球比南半球大,高纬度地区一般比低纬度地区大。据此完成8—9题。 8.下列四地中升温幅度最大的是
A.蒙古高原 B.亚马孙平原C.巴西高原 D.长江中下游平原 9.导致南北半球升温差异最主要的原因是
A.大气成分的差异 B.海陆分布的差异C.太阳辐射的差异D.大洋环流的差异
解析:8.A 9.B 8.根据材料中“北半球比南半球大”可知,位于南半球的巴西高原升温幅度不会是最大的;再根据“高纬度地区一般比低纬度地区大”可知,纬度较高的蒙古高原的升温幅度应大于赤道附近的亚马孙平原和纬度较低的长江中下游平原。9.北半球的陆地面积远大于海洋,而陆地的比热容较小、易升温,故北半球升温幅度比南半球大。
10.(2014广东文综卷)有研究认为,近几年欧洲西北部(参见下图)冬季温度偏低可能与全球气候变暖有关。其合理的解释是( )
A.海平面上升导致沿岸上升流减弱 B.冰川融水增加导致沿岸暖流减弱 C.极地东风带北移导致偏北风加强 D.中纬度降水增加导致气温年较差增大
解析:B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北极地区的冰川融化,流出北冰洋的寒流增强,暖流减弱,导致欧洲西部冬季温度偏低,故选B。上升流是寒流,上升流减弱应该导致温度上升,故不选A。极地东风带北移应该导致影响欧洲西部的偏北风减弱,故不选C。全球气候变暖应该导致中纬度降水减少,故不选D。
(2014福建文综卷)下图示意1972~2011年我国西北地区某流域不同朝向冰川面积的变化(单位:km)。读图,完成11~12题。
2
11.造成该流域冰川面积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气候变暖 C.流水搬运
B.地壳抬升 D.风力侵蚀
12.若该流域冰川面积变化趋势不变,将导致( ) A.冰蚀作用增强 C.干旱程度加剧
B.绿洲面积增大 D.流域面积扩大
解析:11.A 12.C 11.西北地区的冰川面积缩小,是全球气候变暖的结果,因此A项正确。其他选项均不能导致冰川面积的缩小,因此B、C、D三项错误。12.如果冰川快速减少的趋势不变,在不久的将来,冰川面积急剧缩小,必然会导致冰川融水量的减少,使依赖冰川融水补给的地区水资源短缺,干旱程度加剧,C项正确。冰川面积减少,冰蚀作用减弱。因此A项错误;短期内冰川融水量增加,从长远看则会减少,因此绿洲面积会减小,B项错误;
从长远看河流水量会减少,河流长度会缩短,流域面积会缩小,D项错误。
题组3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13.(2015新课标全国卷Ⅰ)海水接近淡水,适当处理后可作为淡水资源。据此回答下题。 推测目前没有大规模开采渤海海冰的原因是 A.资源量不足 C.成本过高
B.破坏环境 D.市场需求不足
解析:C 开采海冰资源难度较大,成本较高,所以没有大规律开采。
(2014四川文综卷)风功率密度等级可以反映风能资源丰富程度,等级数越大风能资源越丰富。下图为南海全年风功率密度等级图。读图,回答下题。
14.从资源利用角度考虑,目前在下列四地建大型风力发电站最合理的是( ) A.①地 C.③地
B.②地 D.④地
解析:B ①③两地风功率密度等级低,可供利用的有效风能资源少,A、C项错误。④地虽等级高,但距广东太远,建设成本太高,D项错误。②地等级高,分布广,距发达地区近,故B项正确。
(2014大纲全国卷)下图中甲地所在的国家,农业以畜牧业为主,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货物过境和港口服务业。据此完成下题。
15.该国农业生产紧缺的自然资源是( ) A.土地资源 C.生物资源
B.水资源 D.太阳能资源
解析:B 由经纬网及海陆轮廓特征判断甲地所在国家为吉布提,其气候类型为热带沙漠气候,故农业生产紧缺的自然资源是水资源。
题组4 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 (2017海南地理卷)位于南岭山地的某县90%以上土地不适宜耕种和聚落建设,主要集镇位于较大的山间谷地。集镇住宅多为三层,其二层和三层也开有外门,如下图所示。尽管水淹频率很高,但这些集镇住宅“淹而不没,灾而无难”。据此完成16—18题。
16.在农业社会,制约该县聚落规模的主要条件是 A.谷地面积河流水量 C.林木产量风俗习惯
17.这些集镇住宅二层和三层都开外门,主要是为了 A.通风B.避灾采光D.美观 18.这些集镇遭遇的洪水特点是
解析:16.A 本题主要考查影响聚落形成和发展的条件,意在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在农业社会,耕地面积是决定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条件,也是决定聚落规模的主要条件。该县90%以上土地不适宜耕种和聚落建设,而山间谷地由于地形较为平坦、取水方便等,适合耕种。谷地面积的大小决定了耕地面积的大小,谷地面积成为制约该县聚落规模的主要条件,故选A。
17.B 本题主要考查自然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意在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
和探讨问题的能力。山间谷地被水淹的频率很高,因此在建筑物设计和建造时必须要考虑减轻洪水对人类生活及生命财产造成的不利影响。集镇住宅二层和三层都开外门是为了在洪水淹没下层时,方便居民进出和逃生,故选B。准确获取和解读信息,基于信息展开思考、综合分析是解答选择题的基本原则。以本题为例,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尽管水淹频率很高,但这些集镇住宅“淹而不没,灾而无难”;水淹频率很高说明集镇易受洪水威胁,“淹而不没,灾而无难”说明建筑物在设计和建造过程中必定采用了防灾减灾措施,由此即可得出答案。
18.C 本题主要考查洪水特点,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集镇地处山间谷地,地势起伏较小,因此洪水流速缓。集镇地处南岭山地,汇水面积较小,来水量较少,加之谷地较为宽阔,泄洪能力较强,因此洪水退水快。综上可知,C正确。
(2017北京文综卷)
19.
( )
A.夏季生成于我国黄海海面 B.小于6 C.气压值最低处风速最大 D.西北侧的风向为偏北风
解析:D台风为热带气旋强烈活动的一种形式,在北半球北侧为东北风或北风,故D正确。我国黄海海域位于中纬度地区,海面温度较低,不具备台风形成的条件,A错。台风中心处气压最低,受惯性离心力影响,形成了一个面积较小的气流下沉的台风眼,其内天气晴朗,而且风速也小于6级,故B、C
20.(2015广东文综卷)夏季,我国部分城市城区常因暴雨而出现积水成灾的内涝现象。下列措施中,对减轻此类灾害基本无效的是( ) A.优化城区雨污管网 B.扩大城区湖泊面积 C.加高城区防洪大堤 D.疏浚城区河流水道
解析:C 优化城区雨污管网,疏浚城区河流水道,二者均可以加大暴雨积水排泄量;扩大城区湖泊面积可以扩大城市容纳暴雨积水的能力,上述三方面均对减轻城市内涝灾害起积极
作用。城区防洪大堤主要是对流经城区河流的洪水具有防御作用,而对减轻城市内涝灾害基本无效。
21.(2015广东文综卷)下图为地震灾后城市重建选址地质因素分析示意图。从地质安全角度考虑,图示甲、乙、丙、丁四个区域中,最适宜城市重建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解析:D 由图可知,丁区域远离断裂带,地震破坏程度最弱,次生灾害发生频率最低,重建城市最安全。
(2014重庆文综卷)下图示意三峡库区滑坡频率(月滑坡次数占全年滑坡次数的百分比)与月均降水量关系。读图,完成22~23题。
22.图中表明该区滑坡多发的诱因是( ) A.年降水量少 C.冬季降水少
B.夏季降水多 D.降水季节分配均匀
23.三峡水库蓄水后库岸滑坡几率增大,主要是因为水库水体的( ) A.流速减小 C.水位涨落
B.流速加大 D.水位稳定
解析:22.B 由图中可以看出,降水量多的6、7、8月份,滑坡发生的频率较高,尤其是7月份滑坡频率最高。所以该区滑坡多发的诱因是夏季降水多,B项正确。年降水量多是滑坡多发的诱因,年降水量少不会引发滑坡多发。冬季降水量少,不容易引起滑坡,由图中可以看出,该地区降水量季节分配不均匀。所以A、C、D项错误。
23.C 水库蓄水后,由于水位涨落不定,水位上涨时,库岸受到水的浸泡,容易发生滑坡现象,C选项正确。水流速度快容易引发滑坡现象,A选项错误;水库蓄水后,水流速度下降,B选项错误;水库修建后,水位涨落,D选项错误。 (2014天津文综卷)结合图文材料,完成下题。
上图所示甲乙丙三地都是淤泥质海岸,且属于地壳持续下沉区。
24.为了减轻未来可能发生强烈地震造成的损失,断裂带附近的城市制定建筑防震标准应主要考虑( ) A.震级 C.烈度
B.震中距 D.震源深度
解析:C 断裂带附近的城市易发生地震,制定建筑防震标准的目的是减少地震造成的损失。而题目所给的四个选项中,烈度是表示地震发生时地面受到的破坏程度,因此烈度是制定建筑防震标准主要考虑的因素。
25.(2014广东文综卷)近年来,我国南方沿海出现“填海造房风”,所建“海景房” 将吸引居民居住在海岸线附近。“海景房”面临的灾害风险最小的是( ) A.台风引发风暴潮 C.海岸受侵蚀后退
B.寒潮造成冰冻 D.地表下沉塌陷
解析:B 由所学知识可知,在我国南方沿海地区,台风、海岸侵蚀、地表下沉比较严重;由于距离冬季风源地远,寒潮冰冻很少发生。 26.(2015浙江文综卷)根据下列材料,完成下题。 材料 下图为长江下游部分地区略图。
说明该地区建设众多引排工程的主要原因。
解析:该地区地势低平,径流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较大,旱涝灾害较多;该地区人口和城市
密集,经济发达。 答案:径流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较大;地势低平;旱涝灾害多发;人口和城市密集,经济发达等。
第八单元 人口与环境
题组1 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
[2018江苏地理卷]下图为“某国2017年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读图回答1—2题。
1.导致该国青壮年性别比严重失衡的因素是 A.政局动荡 B.生育观念 C.产业结构 D.自然灾害 2.该国最可能位于 A.北美 B.西亚 C.西欧 D.南美
1.C由图可知,0—4岁、5—9岁年龄段男性人口和女性人口比重相当,说明人口性别比失衡几乎不受生育观念影响。青壮年年龄段,男性人口比重大大超过女性人口比重,这主要是受产业结构影响,该国需要的男性劳动力较多。政局动荡和自然灾害对人口性别比影响较小。 2.B由图可知,青壮年年龄段,男性人口比重大大超过女性人口比重。西亚由于石油开发,吸引大量男性劳动力迁入。北美、西欧属于发达地区,人口性别比较均衡。南美属于欠发达地区,人口以迁出为主。因此,该国最可能位于西亚。
(2017江苏地理卷)下图为“某年我国部分省区市城乡65岁及其以上人口占各自总人口比重图”。读图回答3—4
3.城乡65
A. B. C. D.东北地区农村老龄化现象比城市明显 4.
( )
( )
A.人口出生率 B. C.人口死亡率 D. 解析:3. A由统计图可知,天津、北京和上海城镇65岁及其以上人口占比均大于6%,而农村65岁及其以上人口占比小于2%,说明东部超大城市的城镇老年人口占比高,A项正确;贵州、广西、湖北、湖南等中西部省区,城镇65岁及其以上人口占比均小于5%,B项错误;广东城镇和农村65岁及其以上人口占比均小于4%,C项错误;辽宁、黑龙江、吉林等农村65岁及其以上人口占比均小于城镇,D项错误。
4.B 我国中西部地区,经济相对落后,劳动力资源丰富,但就业机会少,大量农村中青年人口向城市或东部发达地区迁移,造成农村65岁及其以上人口占比相对上升,A项错误,B项正确;我国中西部地区农村经济、医疗水平相对落后,人口死亡率较高,会降低农村老年人口占比,C项错误;人口密度对人口结构(包括人口老龄化)产生的影响较小,D项错误。
(2017海南地理卷)据世界人口组织预测,2050年,世界人口将由2000年的60亿增长到90亿。下图示意某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重。据此完成5—6题。
5.该国可能是
A.中国B.美国C.印度D.俄罗斯
6.根据预测,从2000年到2050年,该国 A.人口增长模式由原始型向传统型转变 B.人口自然增长率与世界平均水平相当 C.老龄人口数量逐渐减少 D.人口数量比较稳定
解析:5.C 本题主要考查人口数量的变化,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读图可知,该国2000年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重约为18%,计算可得2000年该国人口数量约为10.8亿;2000年,人口数量超过10亿的国家只有中国和印度,而我国2000年的人口数量为万人(来源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故选项C正确。 6.B 本题主要考查人口数量的变化,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由所学知识可知,2000年印度的人口增长模式已经属于传统型,选项A错误;从2000年到2050年,印度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重基本没有变化,因此印度人口自然增长率与世界平均水平相当,选项B正确;印度的人口数量由2000年的约10.8亿增加到2050年的约16.2亿,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均寿命延长,该国老龄人口的数量将增加,故选项C错误;印度的人口数量由2000年的约10.8亿增加到2050年的约16.2亿,人口数量增加较多,故选项D错误。
(2016天津文综卷)读图,回答下题。
7.以下四图中,与该省人口增长率变化过程基本符合的是
解析:D 据图可知,该省常住人口数量总体是增加的,但增加的幅度总体是明显减小的,
即该省人口增长率整体呈明显下降趋势,故D正确。
(2015福建文综卷)下图示意我国不同生育率方案预测的2050年人口结构。读图完成8~9题。
8.c方案与a方案的人口结构比较,差异最大的是( ) A.人口性别比 C.青壮年人口比重
B.老年人口比重 D.少儿人口比重
9.从我国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判断,三种生育率方案( ) A.a方案较合理 C.c方案较合理
B.b方案较合理 D.均不合理
解析:8.D 由图中可以看出,a方案少年儿童比重明显小于c方案,老年人口比重、青壮年人口比重及人口性别比差别都不大。
9.B a方案老年人口比重大,人口老龄化严重;c方案少年儿童比重较大,人口自然增长快。两种方案都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b方案少年儿童比重、老年人口比重以及青壮年人口比重分配最为合理,所以三种生育方案中b方案有利于我国的可持续发展。 (2014江苏地理卷)1980年我国开始执行一对夫妇只能生育一胎的计划生育政策,2013年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图1是1978年以来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变化图,图2是我国未来基于不同生育政策的出生人口规模预测图。读图,回答10~11题。
10.1980年我国执行计划生育政策后( ) A.人口规模开始下降 C.人口增速开始减慢
B.人口规模持续增加 D.人口规模保持稳定
11.不同生育政策可能对我国未来人口产生的影响是( ) A.全面放开二孩,人口增长速度将持续增加 B.生育政策不变,人口规模在未来30年持续下降 C.放开单独二孩,人口年龄结构将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D.放开单独二孩,人口出生率在未来30年持续上升
解析:10.B 由图示可知,1980年后人口自然增长率波动上升到1987年前后开始持续下降,故C项错误。自然增长率一直大于0,所以人口数量一直在增加,故A、D项错误,B项正确。 11.C 全面放开二孩,人口增长速度在短期内会有所增加,但从长期来看是波动下降的。故A项错误。生育政策不变,人口自然增长速度会降低,但人口总量还是在增加的。故B项错误。放开单独二孩,出生人口增加,青少年儿童比重增加,可减缓或降低老龄化,故C项正确。放开单独二孩,由图示可知,未来30年人口出生率总体上是下降的,故D项错误。
(2014新课标全国卷Ⅰ)下图显示某国移民人数及其占总人口比例的变化。读图,完成12~13题。
12.下图所示的①②③④四幅图中,符合该国人口增长特征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3.该国人口自然增长数量最多的时段为( ) A.1910~1930年 C.1950~1970年
B.1930~1950年 D.1970~1990年
解析:12.A 读图可知,从1910年到1970年,该国移民人数变化不大,但移民占总人口的比例不断下降,说明该时段该国人口不断增长,1970至2010年该国人口也不断增长,读①②③④四图可知,只有①图符合。
13.C 读图可知,1950~1970年移民人数变化不大,而移民占总人口的比例在减小,可以判断该时段该国人口自然增长数量最多。
(2014福建文综卷)人口抚养比是指非劳动年龄人口数与劳动年龄(15~64岁)人口数之比。下图示意1980~2030年我国少儿抚养比和老年抚养比的变化趋势。读图回答14~15题。
14.2015年前后我国老年抚养比变化明显,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 A.性别比例 C.教育程度
B.医疗水平 D.年龄结构
15.随着我国人口抚养比的变化,2025年后可能出现( ) A.人口迁移加剧
B.劳动力渐不足 D.社会负担减轻
C.人口分布不均
解析:14.D 由图可知,2015年以后,老年抚养比上升了,这一变化主要是受到人口年龄结构的影响;老年抚养比与性别比例无关;医疗水平会影响到死亡率,但短期内医疗水平不会
有太大的变化;教育程度影响人口素质。
15.B 从图上可以看出,2025年以后老年抚养比超过少儿抚养比,并呈上升态势,即老年人口比例增大,将可能出现劳动力日渐不足的局面;社会养老负担加重;迁移的人口主要是青壮年,故老年人口增多不会使得人口迁移加剧;人口分布不均与老年抚养比增大无关。
题组2 人口迁移与人口合理容量
[2018全国卷I]户籍人口是指依法在某地公安户籍管理机关登记了户口的人口。常住人口是指实际居住在某地一定时间(半年以上)的人口。下图示意近十年来我国某直辖市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的数量变化。据此完成16—17题。
16.根据图示资料推测,近十年来该直辖市 A.外来务工人口多于外出务工人口 B.老年人口比例逐年下降 C.劳动力需求数量增加 D.人口自然增长率逐年增加 17.该直辖市是 A.北京市 B.天津市 C.上海市 D.重庆市 16. C 根据材料可知,户籍人口指依法在某地公安户籍管理机关登记了户口的人口,常住人口指实际居住在某地一定时间(半年以上)的人口。图中显示户籍人口多于常住人口,说明当地有一部分户籍人口外出打工,且外来务工人口少于外出务工人口,A错误;图中显示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数量差额缩小,常住人口增长快于户籍人口,说明当地劳动力需求数量增加,吸引了外来务工人口在本地就业,C正确;根据图示信息,不能判断当地老年人口比例变化及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变化情况,B、D错误。 17. D 图中显示户籍人口多于常住人口,说明当地有一部分户籍人口外出打工,北京、天津、上海位于我国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是人口迁入地区,重庆位于我国西部地区,是人口迁出地区,D正确。故选D
[2018海南地理卷,10—11,6分] 常住人口是指居住在某地一定时间(半年以上)的人口。安徽省2017年常住人口达6 254.8万人,比上年增加59.3万人。2001—2017年安徽省常住人口年增长率如下图所示,同期该省人口自然增长率保持在0.6%—0.7%。据此完成18—19题。
18.2005年和2010年该省常住人口大量减少,表明该省当年( ) A.外出求学人数剧增 B.外出务工人员激增 C.外出旅游人数剧增 D.外来务工人员剧减 19.2013年后该省( ) A.人口出生率大幅提高 B.劳动力缺口逐渐缩小 C.人口回流现象渐明显 D.老龄化问题得到解决
18.B 安徽省地处我国中部经济地带,是务工人员输出大省,受务工目的地对劳动力需求量变化的影响,安徽省外出务工人员数量出现增减实属正常,B选项合理,排除D选项。出省求学人员主要为大学生,但外省市在安徽省的招生人数正常情况下不会出现较大幅度的波动,而且在安徽的一年招生量也不可能达到数十万(2005年)甚至上百万(2010年),排除A选项。外出旅游人员不属于常住人口范畴,排除C选项。
19.C 2013年后安徽省常住人口增长率稳定在0.7%以上,但“该省人口自然增长率保持在0.6%—0.7%”,需要外出务工人口的回流来补足两者的差距,C选项正确,排除A选项。安徽省是否存在劳动力缺口及老龄化问题,是无法从图文信息中得到依据的,排除B、D选项。
(2016浙江文综卷)近年来,我国流动人口一直维持在2亿人以上,且持续增长,城乡间人口流动是主要的流动形式。完成20—21题。
20.城乡间人口流动与城市经济发展、农村经济水平提高联系密切,下面三者关系排序应是 ①城乡间人口流动 ②农业专业化发展 ③城市工业、服务业发展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③②① D.③①② 21.关于我国人口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口流动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 B.生态环境是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 C.区域协调发展会减缓流动人口增长 D.小城镇人口向大城市流动可提高城市化水平
解析:20.D 目前我国人口主要从农村流向城市。城市工业、服务业发展,吸引农村人口迁入,促进城乡间人口流动。而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造成农村劳动力不足,促进农业专业化发展。
21.C 人口流动的主要原因是区域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因此区域协调发展会减缓流动人口增长。农村人口流入城市增加了农村人口的经济收入,使城乡收入差距缩小。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并非生态环境。衡量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标志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小城镇人口向大城市流动可以提高大城市的城市人口比重,使大城市的城市化水平提高,但小城镇城市化水平反而可能降低。
(2016上海地理卷)人口地理研究对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经济决策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2.水资源和耕地资源是制约一个地区人口容量的重要因素。根据下表数据,若不考虑其他条件,我国四省中,人口容量最小的省份可能是 耕地面积(万公顷) 甲省 乙省 914.3 丙省 丁省 水资源总量(亿立方米) 778.5 283.4 1799.4 588.31 528.18 814.07 414.95 A.甲省 B.乙省 C.丙省 D.丁省
解析:C 水资源和耕地资源是制约一个地区人口容量的重要因素。丙省的水资源总量远小
于其他省份,丁省的耕地面积略小于其他省份;就单位耕地面积对应的水资源而言,丙省的量远小于其他省份,故丙省人口容量可能最小。 (2016全国卷丙卷(Ⅲ卷))与2014年相比,2015年上海市常住人口减少了10.41万人,外来常住人口更是减少了l4.77万人,这是近20年首次出现的人口负增长。调查发现减少的外来常住人口主要流向上海周边的中小城市。上海市已制定“十三五”期间人口增长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的策略。据此完成23~25题。
23.导致2015年上海市外来常住人口减少的主要原因是近年来上海市 A.产业转型升级 B.食品价格大增 C.环境质量下降 D.交通拥堵加重
24.上海市减少的外来常住人口多流向周边中小城市,主要原因是这些中小城市 ①服务设施齐全 ②承接了上海市转移的产业 ③适宜就业机会多 ④生态环境较好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5.今后,上海市引进的产业从业人员将主要分布在 A.资源密集型产业 B.劳动密集型产业 C.资金密集型产业 D.知识密集型产业
解析:23.A 上海市吸引外来人口的主要动力在于其经济发达,工、商业需要的劳动力数量大,可以为外来劳工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和更高的收入。外来人口减少反映其产业结构发生了变化,对劳动力需求减少。结合材料“减少的外来常住人口主要流向上海周边的中小城市”可以判断:由于上海市的劳动力导向型企业转移到了周边中小城市,上海市产业转型升级,对劳动力需求减少,人口出现了负增长;食品价格、环境质量、交通状况是影响人口变化的次要因素。
24.C 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外来常住人口”。结合我国实际可知,人口迁移(流动)的主要目的是更好地就业和生活,因此人口迁往中小城市说明中小城市适宜的就业机会多。结合上题分析可知,该人口流动趋势与中小城市承接了上海市的产业转移有关。
25.D 结合前面两题分析可以看出上海市原有产业(劳动力导向型产业)大量迁出,上海市产业结构升级,对廉价劳动力的需求减少。结合材料“人口增长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可以看出上海市对廉价劳动力需求减少、对高素质人才需求增加,由此可以判断上海市今后引进的产业从业人员将主要分布在知识密集型产业。
26.(2015广东文综卷)下图为2005~2012年我国某省常住人口数量变化图。由图可推断该省是( )
A.海南 B.四川 C.广东 D.浙江
解析:B 本题考查我国人口迁移的特点。由图可知,在2005~2012年间,该省常住人口数量总体呈减少趋势,说明可能出现了人口向外迁移现象。结合我国人口总体上由中西部向东部沿海迁移的背景,可判断该省为四川。
(2015山东文综卷)近年来,我国有些农村出现了“有院无人住,有地无人种”的空心化现
象。完成27~28题。
27.这种空心化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城市自然环境好 C.城乡收入差距大
28.“有院无人住,有地无人种”带来( ) A.土地资源浪费 C.城乡协调发展
B.农业发展水平提高 D.农村老龄化程度降低 B.农村人均居住面积小 D.农村人口自然增长率低
解析:27.C 本题考查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由我国当前国情可知,城乡收入差距较大,导致部分农村人口迁往城市。
28.A 本题考查人口迁移的影响。“有院无人住,有地无人种”说明劳动力迁往城市,农村劳动力短缺,导致土地资源浪费,A项正确;该现象不利于农业发展水平的提高、城乡协调发展,B、C错误;该现象会导致农村老龄化程度升高,D项错误。
(2015北京文综卷)下图为某网上商城通过大数据分析绘制的“城市牵挂”示意图。由于迁出人口比例较高,甲地网购收货量中,从异地下订单的寄达商品所占比例最高,从而成为2014年全国最受异地牵挂的城市。读图,回答下题。
29.据图可推断,甲地人口迁出比例( ) A.北方地区比南方地区高 B.直辖市比省级行政中心高 C.珠江三角洲比四川盆地高 D.内陆城市比沿海城市高
解析:C 本题考查人口迁移特征。由题意可知,“城市牵挂”程度越高,人口迁出比例越大。读图可知,甲地受南方牵挂远大于北方,说明人口迁出比例南方比北方高,A项错误;北京、上海和深圳附近的广州(省级行政中心)相比,甲地向其迁出的人口比例都较高,B项错误;珠江三角洲样本城市数量比四川盆地多,且牵挂程度高,故甲地向珠江三角洲人口迁出比例比向四川盆地人口迁出比例高,C项正确;同样,从样本城市数量及分布、牵挂程度分析,甲地向内陆城市的人口迁出比例比向沿海地区人口迁出比例低,D项错误。
30.(2014广东文综卷)近年来,随着我国内地的企业不断增加,原在沿海工作的务工人员出现大量返乡就业的现象。这种现象总体上不利于( )
A.推进家乡城镇化进程 C.增加春运长途客运量
B.促进家乡经济发展 D.促进区域文化交流
解析:C 务工人员大量返乡,可以促进当地城镇化和经济发展,促进区域文化的交流,但不利于增加春运长途客运量。
(2014上海地理卷)我国人口迁移类型多种多样,对迁移人口的妥善安置,有利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据此回答31~33题。
31.从人口迁移类型看,下列情况属于生态移民的是( ) A.三峡库区居民外迁B.三江源牧民迁入城镇 C.农村人口进城务工D.地震区灾民搬至异地
32. 三峡库区部分移民东迁沿海某地后,迁入地采取了“杂居”安置方式。其深远意义是( )
A.改善移民原有的生活习惯 B.增进移民与当地居民的接触 C.促进不同地域文化的融合 D.便于移民的统一管理与服务
33.三江源移民大多被安置到距离原居住地不远的城镇,这主要考虑到( ) ①自然环境的适应性 ②迁入迁出地交通的便捷性 ③风俗习惯的相似性 ④保持牧民的原有生产方式 A.①④ C.①③
B.②③ D.②④
解析:31.B 生态移民是指为了保护或者修复某个地区特殊的生态而进行的人口迁移,或者是因自然环境恶劣,当地不具备就地扶贫的条件而将当地人民整体迁出的移民,总之,是因生态环境因素所致。三江源保护区的建立,需要移民,属于生态移民。三峡库区移民首先是工程建设需要;农村人口进城务工是经济因素;地震灾民是自然灾害导致,都不属于环境移民。
32.C 为了保证三峡移民在移居地永久定居,应加强不同地域的文化融合。
33.C ②已经迁出,不再往返,无需便捷交通;④迁往城镇,不会保持牧民的原有的生产方式,故选C。
34.[2018天津文综卷,13(3),6分]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攀枝花市人口统计图
攀枝花市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随着矿产资源的开发,由乡村发展起来的工业城市。 据图中信息,概括攀枝花市人口分布的两个特点。
34.【解析】 人口分布特点主要是人口密度和外来人口的时空分布特点。人口密度的时空分布要结合各行政区人口数量和面积来分析。
【答案】 特点:人口密度差异大(人口分布不均);1965年后迁入人口主要分布在东区和西区,其他区域迁入人口少。(6分) 35. (2017天津文综卷) 义乌市是著名的国际商贸之都,目前外来人口约占常住人口的 37%。说明义乌市吸引人口迁
解析:影响人口迁移的经济因素主要指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具体表现为就业机会、收入水平、个人发展前景等方面的差异);影响人口迁移的社会因素主要指服务设施(包括教育、交通、医疗卫生、文化娱乐、体育等),社会治安,婚姻家庭等,结合这两方面进行分析即可。 答案:
36.(2016海南地理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改革开放后,由于外来人口大量涌入,北京、上海、广州3个城市的人口规模持续快速增大。下图是2010年3个城市外来人口分省统计情况。
(1)归纳北京、上海、广州3个城市外来人口来源的共性特点。
(2)分析河南、四川、湖北3省在北京、上海、广州外来人口中均占较大比例的原因。 (3)诸如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超大城市是否应限制外来人口?请表明你的态度,并说明理由。
解析:第(1)问,从图中获取信息并进行分析概括即可。第(2)问,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包括自然因素(气候、土壤、水源、矿产资源等),社会经济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空间分布、迁移距离、交通和通信、文化教育、婚姻家庭、宗教等),政治因素(政策、政治变革、战争等)等。结合设问中相关省区的地理背景即可得出答案。第(3)问,本问为开
放性设问,若认为应该限制,应从人口迁入对迁入城市经济、社会和环境等的不利影响进行分析;若认为不应该限制,应从人口迁入对迁入城市经济、社会和环境等的有利影响进行分析。 答案:(1)(地理位置)临近省份;人口大省(河南、四川、湖北等);中东部地区省份比例高。 (2)3省与3个城市的距离差别不大;3省兼具南北文化属性,适应性强;皆为人口大省,剩余劳动力多。(3)应该限制:外来人口增加了城市负担(基础设施、社会服务设施、就业等);加重了大城市病(住房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不该限制:外来人口(生产者与消费者的角色)促进了城市经济发展;促进了不同地域和城乡间的文化交流。
37.(2016江苏地理卷)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候鸟式”养老是当今兴起的一种新型养老模式。不少北方老年人选择冬季到南方的城市居住、旅游,北方天暖后再回到原地居住。
材料二近年来老钢铁工业城市攀枝花已成为我国冬季养老的热点城市之一。2015年来此过冬养老人数近10万,攀枝花正在实现由“钢城”向“阳光花城”的转型。 材料三下图为四川省攀枝花市区位示意图,下表为攀枝花气温、降水资料。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全年 月均温/℃ 13.6 16.8 21.0 24.4 25.8 26.3 25.2 24.7 22.4 20.2 16.1 12.8 20.8 207.210.140.61.2 20.5 1.5 849.4 降水量/mm 4.2 3.5 10.0 11.7 45.4 133.4 1 0 9 (1)攀枝花发展成为“钢城”的有利条件是、;作为老工业基地,其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
主要有、。
(2)攀枝花成为“候鸟式”养老目的地的有利气候条件是、;此外,其他地理原因有、、。 (3)大量外来人口对攀枝花“阳光花城”兴起有哪些积极影响?。
解析:第(1)问,分析攀枝花发展成为“钢城”的有利条件可以结合图中图例等信息,从资源、交通等方面入手;老工业基地发展面临的问题主要有经济增长动力不足、产业结构单一和环境污染严重等。第(2)问,分析攀枝花成为“候鸟式”养老目的地的有利气候条件应主要从冬季气温高和光照足方面入手。成为“候鸟式”养老目的地还需要交通便利、环境优美。另外该地丰富的旅游资源也是优势之一。第(3)问,积极影响可以从促进相关产业发展,带动当地消费,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生态环境改善和文化交流等方面分析。 答案:(1)煤铁资源丰富交通便利(水源充足)经济增长乏力产业结构单一 (2)冬季气温较高晴天多,光照充足交通便利环境优美旅游资源丰富
(3)促进房地产、旅游、养老服务等产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带动当地的消费,促
进经济发展促进生态环境改善促进多元文化交流
38.(2014重庆文综卷)阅读图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移民城市洛杉矶通过三次产业结构调整,成为美国的“科技之都”和全球性经济中心,其电影产业也久负盛名。下图是洛杉矶主导产业演进示意图。
从人口数量和素质分析外来移民对洛杉矶高科技产业发展的积极影响。
解析: 注意题干要求从“人口数量”和“人口素质”两方面回答。从“人口数量”角度来说,外来移民为高科技产业提供充足的劳动力资源;从“人口素质”角度来说,外来移民为高科技产业提供更高的科技支持。
答案: 提供了更多的劳动力资源,有利于扩大产业规模;提供了高素质人才,有利于促进技术创新。
第九单元 城市与城市化
题组1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2018北京文综卷,10—11,8分]城市某区域土地利用强度,可以用建设用地面积占该区域土地面积的比值表示。读下图,回答1—2题。
某大城市土地利用强度空间差异示意图
1.该城市( )
A.Ⅰ区高档写字楼密度大 B.Ⅱ区适宜建垃圾填埋场 C.Ⅲ区商业网点最为密集 D.Ⅳ区城市热岛效应最强
2.甲处土地利用强度增大,最可能的原因是( ) A.建设民俗博物馆 B.划定耕地保护区 C.增加种植业投入 D.扩大卫星城规模
1.A Ⅰ区位于市中心,土地利用强度最大,为商业区(中心商务区),高档写字楼密度大,选项A正确;垃圾填埋场易加剧周边地区的环境污染,应远离中心城区,选项B错误;一般情况下,越靠近市中心,商业网点密度越大,选项C错误;一般情况下,越靠近市中心,城市热岛效应越强,选项D错误。
2.D 民俗博物馆一般都依托既有的传统民居建筑,并不会使建设用地面积明显增加,选项A错误;耕地为农业用地,若划定甲处为耕地保护区,则甲处的土地利用强度较周边地区低,选项B错误;耕地是发展种植业最主要的生产资料,增加种植业投入一般指使用良种、机械化生产、采用喷灌或滴灌技术等,并不会使土地利用强度增大,选项C错误;为了接纳中心城市分流的人口和产业,卫星城必然会增加建设用地面积,从而使得土地利用强度高于周边地区,选项D正确。
[2018海南地理卷,4—5,6分]某单中心城市,各方向发展比较均衡,城市中心附近人口和产业分布过于集中,交通拥堵,人居环境较差。下图示意该城市某个方向的土地价格(P)变化。据此完成3—4题。
3.为优化城市中心附近的功能布局,在城市更新改造过程中,甲地宜增建( ) A.公园 B.工业园区 C.住宅 D.物流园区
4.乙地附近比例最大的用地类型可能是( ) A.仓储用地 B.公共绿地
C.工业用地 D.居住用地
3.A 城市更新改造过程中应合理规划,既应做到土地的合理利用,又应缓解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读图可知,甲地位于城市中心附近且土地价格较低,如果增建公园绿地不但可以缓解材料中所述该城市中心附近人口和产业过于集中、交通拥堵、人居环境较差的现状,而且征地成本也相对较低,故A正确。 工业园区占地面积大且对环境有一定污染,不适宜建在城市中心附近;建住宅区会导致城市中心附近人口更加集中;物流园区一般建在城郊交通通达度较高的地区,若建在城市中心附近,会加剧城市中心交通拥堵的情况。
4.D 该城市为单中心城市,且各方向发展比较均衡,城市空间结构最可能为同心圆模式。乙地附近土地价格仅次于市中心(从市中心到郊区方向),故该地附近最可能为住宅区,居住用地类型比例最大。
(2017全国Ⅲ)某条城市地铁线穿越大河,途经主要的客流集散地。下图示意该地铁线各站点综合服务等级。据此完成5—7题。
5.地铁站点综合服务等级的高低主要取决于 A.站点的用地面积周边的人流量 C.站点的信息化水平周边的环境质量
6.根据所处区位和地铁站点综合服务等级,推测甲、乙、丙站点沿线区域为 A.中心商务区 B.森林公园 C.大型住宅区D.产业园区
7.该城市空间形态的形成最有可能 A.围绕一个核心向四周扩展沿河流呈条带状延展 C.围绕多个核心向四周扩展沿交通线呈条带状延展
解析:5.B 本题考查交通区位因素,意在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地铁站点的主要服务对象为流动人口,人流量越大消费市场往往越大,地铁站点的服务功能越全,其等级也就越高,故本题选择B。地铁站点的用地面积是根据服务等级而定的,A项所述内容存在因果关系错误。地铁站点的信息化水平高,其综合服务等级不一定高。地铁站点周边的环境质量对其综合服务等级的高低影响不大。
6.A 本题考查城市功能分区,意在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由图可知,甲、乙、丙三个站点位于内环或其附近地区,地价较高;甲、乙、丙站点为一级站点或二级站点,等级较高;这三个站点分布相对集中,所以人流量较大。综上可知,甲、乙、丙站点沿线区域应为中心商务区,故本题选择A。其他三项表示的土地利用类型区一般不会位于城市内环附近,故B、C、D错误。
7.C 本题考查城市空间形态,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从图中可知,与河流垂直的方向上有多个一级站点,推测该城市有多个核心区,所以该城市最可能为多核心结构,其空间形态的形成最有可能围绕多个核心向四周扩展。
(2016天津文综卷)读图文材料,回答8~9题。 地租是城市各种环境因素在经济上的综合表现。下图显示了某市中心城区地租从中心向边缘递减的变化趋势。由于环境质量、基础设施等因素的不同,城市不同方向的地租变化程度存在差异。
8.符合图中该城区实际情况的表述是
A.北部地区的地租梯度,总体大于南部地区 B.地租相同的区位,西南方向距市中心最近
C.西北方向地租等值线稀疏,表示该方向交通设施较好 D.东南方向地租等值线密集,表示该方向空气质量较好 9.该市规划在甲地建设产业园区,最适宜的是 A.电子信息产业园区 B.钢铁工业产业园区
C.航空航天产业园区 D.汽车工业产业园区
解析:8.C 读图可知,该市北部地区地租等值线密度总体较南部地区小,故北部地区地租梯度总体较南部地区小,故A错误。图中地租相同的区位,正南方向距离市中心最近,故B错误。西北方向上地租递减较慢,可能是因为西北方向上交通设施较好,距离市中心较远地段地租仍很高,故C正确。空气质量越好的地区,地租越高,地租等值线间距会越大,故D错误。
9.A 图中甲地交通条件较好,是电子类产业布局的优势区。
(2016北京文综卷)城市居民往返于居住地和各功能区之间所耗费的能量总和,即出行能耗。下图示意某大城市居民月出行次数与出行能耗的组合关系。读图,回答第10题。
11.据图推断
A.甲区多公共服务设施,靠近住宅区 B.乙是位于郊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C.丙区商业网点等级低,服务半径小 D.丁为中心商务区,能耗昼夜差异大
解析:B 甲区居民出行次数少,出行能耗高,说明该区靠近工业区,通勤次数少,外出购物距离长;乙区居民出行次数多,反映工作区距离居住地较远,即工作区可能位于郊区,在工作区和居住地之间的通勤频率高,故乙可能是位于郊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等级低的商业网点,居民出行次数应较高;中心商务区居民出行次数少,出行能耗高。 (2016江苏地理卷)下图为某城市功能分区示意图。读图回答12~13题。
12.图中最有可能是住宅区的是 A.①B.②C.③ D.④
13.沿甲—乙方向,气温、地租变化趋势曲线最有可能的是
A B C D
解析:12. A 住宅用地是城市中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对照图例,比较①②③④四种土
地利用方式的用地面积可知,①的用地面积最大,应为住宅区。
13. C 由图可知,该城市主要由东西两城区组成,东面城区面积较大。甲—乙线穿过了两城区,城区地租高于郊区,因而地租曲线上应出现两个明显的高峰,且东面城区较大,地租高峰值更大些,可排除B、D两选项;根据城市、地形对气温的影响,沿甲—乙方向气温最低值应出现在城市最西侧的山脉所在地,故排除A选项。
(2015天津文综卷)图1、图2分别表示H市人口密度和城区在15年间的变化。读图完成下题。
图1 H市人口密度变化示意图
图2 H市城区变化示意图
14.结合图2中信息推断,该城市空间结构发生的变化是( ) A.商业区的分布更加集中 B.新工业区向老工业区集聚 C.住宅区向滨湖地区聚集 D.中部、南部路网密度增大
解析:D 本题考查城市的空间结构的变化。从图中看出,城市范围扩大,商业区的分布更广,选项A错误。在原有工业区的基础上,又出现了4个工业区,选项B错误。湖滨地区的住宅区并未增多,选项C错误。从图中道路的分布可以看出,中部、南部路网密度增大,选项D正确。
(2015四川文综卷)下图反映我国某城市某工作日0:00时和10:00时的人口集聚状况,该图由手机定位功能获取的人口移动数据制作而成。读图回答问题。
15.按城市功能分区,甲地带应为( ) A.行政区 C.住宅区
B.商务区 D.工业区
解析:15.C 第10题,甲地带0:00时人口密度较大,10:00时人口密度较小,符合住宅区的人口变化特点,故选C。
(2014山东文综卷)下图为某个组团式城市布局图,各城区分散布局。完成16~17题。
16.该城市的布局模式有利于( ) A.缩短居民出行距离 C.加强各区之间联系
B.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D.节省基础设施投资
17.该城市规划建设物流园区和化工园区,应分别安排在( ) A.①处和③处 C.②处和③处
B.①处和④处 D.②处和④处
解析:16.B该城市城区布局属于组团式,四片城区分布于城市林地之间,各片城区接近自然,有利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但这种布局模式会延长居民出行距离、增加基础设施投资,不利于加强各区之间联系。
17.A 物流园区需要布局在交通便捷且地价较低的地方,图中①处位于高速公路出入口附近和城市公路沿线,交通便捷,同时位于城市外缘,地价相对较低;化工园区需要布局在城市河流的下游、盛行风的下风向以及交通线附近,图中③处位于城市河流的下游、与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以及公路沿线,适宜布局化工园区。
(2014上海地理卷)居民购物出行空间距离是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对象之一,可以一定程度反映城市商业网点分布的合理性。读我国某市居民购物出行空间距离变化表,回答18~20题。
2001年出行的平均距离(km) 2011年出行的平均距离(km) 蔬菜食品类 1.43 日常用品类 2.32 服装衣饰类 6.43 家用电器类 5.94 1.12 1.55 4.52 8.04 18.该市居民购物出行空间距离最小的是蔬菜食品类,影响这类商品销售网点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 A.地价 C.交通
B.集聚 D.市场
19.该市居民服饰类购物出行空间距离变化可能反映了( )
①服装销售网点增加 ②服装商场的通达性改善 ③服装商场品种更多 ④大型服装商场外迁市郊 A.①② C.①③
B.②④ D.③④
20.该市居民家用电器类购物出行空间距离变化最大,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可能是( ) ①居民的消费水平大幅度上升 ②居民区随城市发展向外扩散 ③家电商家地租支付能力提高 ④家电商场在商业区相对聚集 A.①③ C.①④
B.②④ D.②③
解析:18.D ①服装销售网点增加,可以更靠近消费人群,使出行距离缩短;②服装商场的通达性改善,与出行空间距离的缩短无关,只是更方便、快捷了;③品种多样,适应市场需求,可以减少去更大城市购物的概率,客观上缩短了出行距离;④大型商场外迁市郊,会扩大出行距离。故选C。
19.C ①服装销售网点增加,可以更靠近消费人群,使出行距离缩短;②服装商场的通达性改善,与出行空间距离的缩短无关,只是更方便、快捷了;③品种多样,适应市场需求,可以减少去更大城市购物的概率,客观上缩短了出行距离;④大型商场外迁市郊,会扩大出行距离。故选C。
20.B ①与出行空间距离的变化无关;③说明家电行业利润更高,有能力在交通更便捷或市中心等高地租地段布局,不是导致出行距离变化大的直接原因,故排除①③,答案选B。 21.(2015江苏地理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2014年10月29日,国务院印发《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新的城市规模划分标准以城区常住人口为统计口径,将城市划分为五类七档(见下表)。 等级 人口 (万人) 小城市 Ⅱ <20 Ⅰ 20~50 中等城市 大城市 Ⅱ Ⅰ 特大城市 超大城市 500~1 000 50~100 100~300 300~500 ≥1 000 材料二 下图为某年江苏省城市地价及省辖市中心城市常住人口示意图。
(1)江苏省各城市地价空间分布的大致趋势是________,高地价带的城市主要沿________、________分布。对苏州和南通地价影响最大的城市是________。
(2)影响江苏省内各城市地价差异的主要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地价差异对低地价区产业发展的影响是________,对高地价区产业发展的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第(1)题,考查地价分布,从图中看出,江苏省各城市大致越往北地价越低,而且在京沪、沪宁等铁路沿线和长江沿岸的城市地价较高。观察苏州和南通的地价分布可以看出,苏州东部的地价高于西部,南通南部地价高于北部,说明受上海的影响较大。第(2)题,考查地价分布的影响因素。结合上面的分析可知,江苏省南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城市人口多,地价较高;江苏省北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城市人口少,地价较低。由此说明,影响江苏省内各城市地价差异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人口规模。地价是企业生产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低地价区生产成本低,有利于吸引企业迁入,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高地价区生产成本高,会加快劳动密集型等低端产业的迁出,促进技术密集型等高端产业的发展,实现产业结构升级,优化地区产业结构。
答案: (1)从南向北逐渐降低 京沪线 沪宁线 宁启线(任答1点) 长江 上海 (2)经济发展水平 城市人口规模 有利于承接产业转移 优化产业结构
题组2 城市区位与城市等级体系 (2017江苏地理卷) “绿色出行”新理念已为我国许多城市市民所接受。下图为“1986—2015年某城市市民主要出行方式变化图”。读图回答22—23题。
22.A.2000年 B.2005年 C.2007年 D.2011年 23.
( )
( )
A.优化城市空间结构 B. C.改变城市服务功能 D.扩大城市地域范围
解析:22.D 市民主要出行方式中,自行车消耗能源最低,属于“绿色出行”;与小汽车相比,公共交通载客量大,人均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相对较少;由图可知,2011年之后,市民选择公共交通出行的占比迅速上升,选择自行车出行的占比也有所上升,选择小汽车出行的占比迅速下降,这表明新理念对市民出行方式产生了明显影响。 23.B 选择公共交通和自行车出行会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状况,改善城市交通状况;城市空间结构、城市地域范围受交通运输线布局的影响,市民出行方式变化对其影响不大;城市服务功能主要受城市等级、规模影响。
(2016全国卷乙卷(Ⅰ卷))自20世纪50年代,荷兰的兰斯塔德地区经过多次空间规划,形成城市在外、郊区在内的空间特征:该区中间是一个接近3000平方千米的“绿心”——乡村地带;四个核心城市和其他城镇呈环状分布在“绿心”的周围,城镇之间设置不可侵占的绿地。四个核心城市各具特殊职能,各城市分工明确,通过快速交通系统连接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群。近20年来,该地区城镇扩展程度小,基本维持稳定的城镇结构体系。据此完成24~26题。
24.兰斯塔德地区通过空间规划,限制了该地区各核心城市的 A.服务种类 B.服务等级 C.服务范围 D.服务人口
25.兰斯塔德空间规划的实施,显著促进该地区同类产业活动的 A.技术创新 B.空间集聚 C.市场拓展 D.产品升级
26.兰斯塔德空间规划的实施,可以
A.提高乡村人口比重 B.降低人口密度 C.促进城市竞争 D.优化城乡用地结构
解析:24.A 由材料可知,四个核心城市各具特殊职能,各城市分工明确,说明在进行空间
规划时,对各城市的服务种类进行了明确限定。
25.B 由材料可知,各城市分工明确,即各自具备发展不同优势产业的条件,这有利于促使同类产业向最有利于该产业发展的地区集聚。
26.D 由该地区的空间规划可知,其中间地带为乡村,周围为四个核心城市和其他城镇,城镇占地规模大于乡村,因此不可能提高乡村人口比重;该地区的空间规划有利于提高城市群的国际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有利于吸引人口集聚,增加人口密度;在该空间规划下,各城市分工明确,该地区城市间的竞争较小;“绿心”、环状城市群及城镇之间绿地的规划等,有利于优化城乡用地结构。
(2015江苏地理卷)下图为《清明上河图》(局部),反映了北宋都城东京(今河南开封)繁华的城市风貌。读图回答27~28题。
27.东京城形成的最有利条件是( ) A.文化底蕴深厚 C.人口高度集聚
28.东京的城市功能主要以( ) A.行政功能为主 C.文化功能为主
B.军事功能为主 D.经济功能为主 B.商业繁荣发达 D.水陆交通便利
解析:27.D 读图可知,当时的东京城有河流(汴河)流经,大小船只穿梭于河流中,水运便利,加之陆路交通发达,形成商业繁荣发达的东京城,故选D。 28.A 东京作为当时的北宋都城,其最主要的功能是行政功能,故选A。 (2015北京文综卷)下图为某地公共设施的服务范围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题。
29.图中最有可能为博物馆、乡(镇)行政机构、集贸市场的依次是( ) A.⑥①② B.⑤③⑥ C.③②④ D.①④⑤
解析:B 本题考查城市等级体系。读图可知,⑤级别最高,②、③次之且级别相等,④⑥比②③级别低且两者相等,①级别最低。博物馆服务范围最大,乡(镇)行政机构次之、集贸市场最小,B项正确。
(2014大纲全国卷)下图中甲地所在的国家,农业以畜牧业为主,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货物过境和港口服务业。据此完成30~31题。
30.在甲地形成城市的主导区位因素是( ) A.地形
B.气候 D.港口
C.公路交通枢纽
31.该城市发展成为该国首都的优势条件是( ) A.位置适中 C.气候宜人
B.资源丰富 D.经济中心
解析:30.D 由图中信息可知,甲地位于非洲东北部亚丁湾西岸,扼红海入印度洋的要冲,海运便利,这是甲地形成城市的主导区位因素。
31.D 甲城市优越的地理位置及便利的交通条件促使该城市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
题组3 城市化
(2017天津文综卷)天津既有优美的盘山自然景观,又有海河沿岸的历史遗迹。读图回答下题。
图1 盘山景观图 图2天津部分“沽”村落旧址示意图
32.目前,天津部分称“沽”的村落(图2所示)已难寻觅,主要原因是( ) A.城市的扩展 B.河流的改道 C.人口的迁移 D.文化的融合
解析:A称“沽”的村落“消失”主要表现为村落原有典型景观特征和功能的“消失”。随着天津市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规模扩大,土地利用类型发生变化,原村落所在地区的景观特征发生明显变化,从而导致称“沽”的村落“消失”;从材料无法得出河流改道对村落的影响;天津市在发展社会经济的过程中,吸引了大量人口迁入,但人口的迁移并不是导致村落原有典型景观特征和功能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文化的融合对村落原有典型景观特征和功能的变化影响很小。综上可知,选项A正确。
(2016海南地理卷)职住平衡是指城市在规模合理的范围内所提供的就业岗位数量与该范围内居民中的就业人口数量大致相等,且大部分有工作的居民可以就近工作。通常用职住比来评价一个地区的职住平衡状况,计算公式为:职住比=就业岗位数量/居民中的就业人口数量。下图是2015年北京环线之间职住比分布图。据此完成33~35题。
33.相比较而言,北京职住最为平衡的区域在 A.二环与三环之间 B.三环与四环之间 C.四环与五环之间D.五环与六环之间
34.20世纪80年代以来,北京环线间职住比差异逐渐加大,导致就业人群的 A.平均居住成本上升 B.平均出勤距离增加 C.平均经济收入增加 D.平均通信费用增加
35.针对环线间职住比差异加大带来的问题,北京宜采取的应对措施是 ①大力发展快速交通 ②郊区兴建大型住宅区 ③部分产业迁至郊区 ④提高郊区产业集聚度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解析:33.C 由题意可知,职住比越接近1,则职住越平衡;读图可知,四环与五环之间的职住比最接近1,因此职住最为平衡,故选项C正确。 34.B 职住比差异增大,也就是职住趋向分离,说明居民居住地点和工作地点之间的距离在增大,即就业人群上班的距离(即出勤距离)增加,故选项B正确。 35.A 职住比差异加大带来的具体问题有就业人群的通勤距离增加、通勤时间变长、通勤成本增加等。可采取的应对措施包括两大方面,一是降低职住比,需要将部分产业迁至郊区,且要靠近人口密集地区;二是大力发展快速交通,以降低就业人群上下班所花费的时间和交通成本;综上可知,选项A正确。
36.(2015广东文综卷)下表为2009年四个国家的人口数及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人口占本国人口比重统计表。由此可判断该年( )
国家 人口数/百万人 比重/% *未含台湾省统计数据。 A.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已经明显超过了德国 B.中国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数量比德国少 C.中国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人口比美国少 D.中国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人口比印度多
中国 1 338 17 *印度 1 155 13 德国 82 8 美国 307 45 解析:D 表中反映了四个国家的人口数及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人口占本国人口比重。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标志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因此表中数据不能直接反映城市化水平,德国是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于中国,故A错误;表中数据不能显示城市数目的多少,故B错误;该国人口总数乘以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人口占本国人口的比重,即可得出该国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人口数,经计算可得出,中国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人口比印度和美国多,故C项错误,D项正确。
(2015山东文综卷)近年来,北京市出现了一些大型城郊居住区,而大量就业岗位仍分布在城市中心地区,产生了“钟摆”交通现象。完成37~38题。
37.该图为某工作日北京市部分路段路面交通实时路况示意图。图示时刻最有可能是( ) A.8:00 C.14:00
B.12:00 D.18:00
38.为缓解北京市的“钟摆”交通现象,可以( ) A.迁出城市中心地区的部分人口 B.发展城市中心地区的第三产业 C.优化城市中心地区的企业投资环境 D.迁出城市中心地区的部分企事业单位
解析:37.A 根据图中拥挤的路段可以看出,在市区的拥挤最为严重,且出现双向拥挤,在郊区部分地区出现了单向拥挤,可以推断是上下班时间,故C、D错误。根据“靠右行驶”的交通法规可以判断郊区道路中单向拥堵的是进城方向车流,因此判断为上班时间。 38.D 要缓解“钟摆”交通现象,即需要减少郊区居民进入市区,“移业就民”是比较可行的办法,而发展城市中心地区的第三产业,优化城市中心地区的企业投资环境会增加城市中心的产业密度,加剧“钟摆”交通现象,所以B、C两项错误;迁出中心地区的部分人口,不迁走就业岗位,仍然会存在“钟摆”交通现象,所以A项错误。
(2015重庆文综卷)下图中的曲线示意中国、日本、意大利和法国四个国家的城镇化率变化情况,曲线上的圆点表示各国不同高铁线路开始运营的年份。读下图,回答39~40题。
39.上图中第一条高铁开始运营时,四个国家中乡村人口比重最小的为( ) A.20%~30% C.40%~50%
B.30%~40% D.60%~70%
40.上图中2000~2010年高铁新运营线路最多的国家在此期间( ) A.工业化程度提高 C.逆城市化现象明显
B.人口增长率增大 D.经济发展水平最高
解析:39.B 本题考查城市人口比重的计算。图中第一条高铁运行时间为1965年,此时四个国家中乡村人口比重最小的是城镇化率最高的国家,该国城镇化比重为60%~70%,则其乡村人口比重为30%~40%,故选B。
40.A 本题考查我国城市化特点及原因。2000~2010年高铁新运营线路最多的国家为最下边曲线所代表的中国。该时段中国处于城市化加速阶段,是工业化程度提高促进城市化的结果,故选A。
(2014新课标全国卷Ⅱ)珠江三角洲某中心城市周边的农民竞相在自家的宅基地上建起了“握手楼”(如图)。据此完成41~42题。
41.农民建“握手楼”的直接目的是( ) A.吸引外来人口定居 B.吸引市民周末度假 C.增加自住房屋面积 D.出租房屋增加收入
42.“握手楼”的修建反映该中心城市( ) A.居住人口减少
B.城区房价昂贵 C.人居环境恶化 D.城区不再扩大
解析:41.D 图中显示,该地的“握手楼”楼房密度很大,其主要的、直接的目的是通过出租“握手楼”增加收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珠江三角洲地区吸引了大量外地人前来务工、经商,房屋出租市场广阔,故选D。
42.B 根据材料,“握手楼”分布在城市周边,布局拥挤,居住环境较差,但却吸引租房者租住,说明了该中心城市的城区房价昂贵,收入较低的外来务工经商者不得不到房价较低的郊区租房,故选B。
(2014重庆文综卷)有人把城市楼房超过90 m部分的高度之和称为“城市个头”。2011年香港和重庆“城市个头”在中国排名靠前。据此完成43~44题。 43.香港“城市个头”比重庆高,下列原因更合理的是香港( ) A.洪涝灾害更少 C.经济水平更高
B.淡水资源更多 D.土地成本更低
44.近年来重庆“城市个头”不断长高,其主要积极影响是( ) A.节约建筑用地 C.降低建筑能耗
B.缓解交通压力 D. 扩大用地规模
解析:43.C 题干中提到香港“城市个头”比重庆高,说明香港楼房(超过90 m部分的高度之和)比重庆高。如果从洪涝灾害角度考虑,楼房没必要超过90 m,A项错误;楼房的高低与淡水资源的多少没有直接的联系,且香港地狭人稠,淡水资源短缺,B项错误;城市楼房超过90 m,其对资金和技术要求会更高,香港经济水平比重庆高,地价也比重庆高,因此其更有必要建造高楼,C项正确,D项错误。
44.A 重庆“城市个头”不断长高,说明城市空间向高处发展,能节约建筑用地,A项正确;楼房越高,人口越密集,交通压力越大,建筑能耗也越大,B、C项错误,扩大用地规模会占用耕地等,属消极影响,D项错误。
(2014四川文综卷)下图是某城市1990年和2010年人口密度空间分布图。读图回答45~46题。
45.下列四地单位面积人口数量,2010年较1990年增长最大的是( ) A.2 km附近 C.8 km附近
B.4 km附近 D.10 km附近
46.结合城市与城市化知识推断,图中人口密度二十年的变化是( ) A.城市化水平降低的表现 B.城市地租水平保持稳定的需要 C.城市等级提高的结果 D.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调整的反映
解析:45.D 单位面积人口数量即人口密度,由图示信息可知,在距市中心6 km附近2010年人口密度开始超过1990年人口密度。四个选项中,在距市中心10 km附近,2010年人口密度与1990年人口密度相差最大,故在距市中心10 km附近2010年较1990年单位面积人口数量增长最大。
46.D 由图示信息可知,从1990年到2010年的二十年间,在距市中心6 km范围内的城区,人口密度大幅度下降,在距市中心较远的地区,人口密度增加,说明城市的一些功能区迁出城市中心区,故该市人口密度二十年的变化反映了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调整,选D项。 (2014上海地理卷)我国北方某大城市自1982年以来,人口大幅度增加,下表为该城市各国人口密度、面积等数据。读表,回答47~49题。
各国范围 内圈(0~6 km) 第二圈(6~15 km) 第三圈(15~24 km) 第四圈(24~33 km) 郊区(33km) 面积 (km) 113 593 1 102 1 611 · 2人口密度(人/km) 1982年 21 764 2 606 1 318 621 · 1990年 21 206 3 361 1 820 785 · 2000年 2010年 19 554 4 960 2 804 1 083 · 20 416 7 277 4 305 1 765 · 247.2010年,该市人口分布最多的区域的是( ) A.内圈 C.第三圈
B.第二圈 D.第四圈
48.从城市功能分区的角度分析,内圈的人口密度变化不大,这可能影响内圈的( ) A.商业与金融业的发展 B.高等院校校区的扩建 C.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 D.工业部门的转型升级
49.从城市土地利用的空间结构角度分析,第四圈人口密度增长的主要动因是( ) A.农业发展 C.工业发展
B.服务业发展 D.旅游业发展
解析:47.C 人口数量=人口密度×面积,经计算第三圈人口数量最多,故选C。 48.A 城市内圈地租最高,一般主要分布的是商业和金融业,所以,内圈人口密度变化不大
可能影响的是商业与金融业的发展,故选A。
49.C 第四圈,距离市中心最远,地租较低,对外交通较便利,主要布局的是工业,故选C。 (2014海南地理卷)下图表示我国某县2000年、2010年外出半年以上人口数量及其外出区域构成。读图,完成50~51题。
50.与2000年相比,2010年该县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 ) A.人均生产规模扩大 B.劳动力价格降低 C.占总人口比例提高 D.人均产值减少
51.该县可能位于我国( ) A.珠江三角洲地区 B.京津地区 C.长江三角洲地区 D.川渝地区
解析:50.A 根据图文分析,2010年比2000年该县外出半年以上总人口和跨省外出人口大幅度增长,意味着该县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人数减少,因此劳动力紧张,价格有所提高;人均生产规模扩大;占总人口比例降低;人均产值增加。综上所述,A项正确。
51.D 该县人口大规模外出,表明该县经济落后,在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川渝地区经济最落后,因此选D项。
第十单元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题组1 农业区位因素
[2018海南地理卷]荷兰位于欧洲西部,利用温室无土栽培方式种植花卉、蔬菜,技术先进。山东某蔬菜生产企业在荷兰投资兴建蔬菜生产基地,同样采用温室种植。据此完成1—2题。 1.荷兰吸引山东蔬菜生产企业投资兴建蔬菜生产基地的优势条件是( ) A.生产技术先进 B.交通运输便捷 C.自然条件优越 D.生产成本低廉
2.山东蔬菜生产企业在荷兰兴建蔬菜生产基地的根本目的是( ) A.满足国内需求 B.拓展国际市场 C.提高研发水平 D.增强国际影响
1.A 本题考查的是山东蔬菜生产企业选择在荷兰投资兴建生产基地的优势条件,抓住“荷兰温室无土栽培技术先进”这一关键词句进行解读,即可得出A为正确选项。和山东相比,荷兰
在交通、自然条件和生产成本上并无明显优势,排除B、C、D选项。
2.B 中国和荷兰相距遥远,产自荷兰的蔬菜用来满足我国市场需求,其运输和保鲜成本较高,但是可以就近拓展欧洲市场,而且这也符合企业发展的目的,B选项正确,排除A选项。该企业想提高研发水平,可以和荷兰相关企业加强技术合作,没有必要去荷兰兴建生产基地,排除C选项。在荷兰兴建蔬菜生产基地与增强国际影响关系不大,排除D选项。
(2017江苏地理卷)河南淅川是我国南橘北种的最后一站,因其个大、质优、早熟,深受消费者喜爱。下图为“汉中、淅川位置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3.与同纬度汉中相比,淅川柑橘上市较早的优越自然条件是( ) A.北部山地阻挡南下冷空气,冬季气温高 B.地处山间谷地,云雾多,气温日较差小 C.位置偏东,受东南季风影响大,降水多 D.临近水库,水体对当地气候调节作用强 4.最适宜种植柑橘的地区是( ) A.①B.②C.③D.④ 解析:3.D 汉中和淅川北部都有秦岭山脉阻隔南下冷空气,A项错误;两地都处于山间谷地,B项错误;两地都受东南季风影响,降水都比较丰富,C项错误;淅川南部有大型水库,水体对当地气候调节作用强,而汉中附近则没有大型水库,D项正确。
4.A ①地海拔较低,且临近水库,水热资源较丰富,利于柑橘生长;②③④地海拔较高,且离大型水库较①地远,水热条件较差。
(2017海南地理卷)云南元阳位于横断山地南部,当地著名的哈尼梯田是世界文化遗产。哈尼族人民种植的红米稻是经过长期耕种、筛选的特色品种,稻米色泽暗红,富含多种营养元素,品质优良。1980年以后,为了提高粮食产量,当地逐渐推广种植杂交水稻。下图示意目前当地三种发展类型村落的农作物种植结构。据此完成5—7题。
5.1980年以后,当地红米稻面积逐渐减少的主要原因是种植红米稻 A.技术要求高劳动力投入大 C.种子成本高D.单位面积产量低
6.乙类村红米稻种植规模较大的主要目的是 A.提供粮食深加工原料B.开发特色旅游产品 C.建设特色商品粮基地D.满足村民膳食需要 7.根据农作物种植结构,可以推断目前 A.甲类村位置较偏僻 B.乙类村坐落于山顶 C.丙类村地形较平坦
D.当地商品粮以旱地作物为主
解析:5.D 本题主要考查农业区位因素,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由材料可知,1980年以后当地逐渐推广种植杂交水稻的主要目的是“提高粮食产量”,由此可推知红米稻的单位面积产量低,故选D。
6.B 本题主要考查农业区位选择,意在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由图示信息可知,乙类村为观光农业类村落,而红米稻是当地的特色品种,因此乙类村红米稻种植规模较大的主要目的是开发特色旅游产品,选项B正确。 7.A 本题主要考查农业区位因素,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甲类村为自给自足类村落,说明该类村落与外界的联系较少,原因可能是该类村落位置较偏僻,交通不便,故选项A正确;横断山区的村落多位于半山腰,因为山麓地带易受洪水等自然灾害的威胁,而山顶由于海拔较高、气温较低等,不利于开展农业活动,故选项B错误;三类村落均位于横断山地南部,地形以山地为主,地势起伏大,故选项C错误;商品农业类村落种植的粮食作物主要是水稻和玉米,水稻为水田作物,玉米为旱地作物,水稻的播种面积更大,故选项D错误。
(2016全国卷甲卷(Ⅱ卷))庄园经济是一种实现农业资源集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多元化、管理企业化、建设生态化的经营组织模式。某县生产的优质铁观音茶获得“中国地理标志”认证。该县茶企业通过整合特色山水,建设集茶树种植、茶叶加工储存、旅游和文化为一体的现代茶庄园。据此完成8~9题。 8.发展庄园经济的前提条件是当地拥有
A.丰富廉价的劳动力 B.知名品牌的农产品 C.发达便捷的交通网 D.高精尖的技术水平 9.与传统的茶园相比,现代茶庄园的突出优势是
A.品牌更多,环境更优 B.市场更广,产品价格更低 C.产品更多,效益更高 D.投入更少,生产成本更低
解析:8.B 庄园经济实现农业资源集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多元化、管理企业化和建设生态化的经营组织模式的前提,是当地拥有知名品牌的特色农产品。
9.C 传统茶园以茶树的种植为主,产品主要是茶叶,而现代茶庄园将茶树种植、茶叶加工储存、旅游和文化等活动融为一体,其产品既包括各类传统农产品,也包括特色旅游产品等,产品附加值更高,种类更多元,效益更高。
(2016海南地理卷)下图所示区域中,秋明、汉特—曼西斯克等城市的蔬菜供应主要依靠进口,波动较大。2014年起,这些城市郊区及周边地区采用荷兰等国的技术,修建了大型温室蔬菜培植基地,生产的蔬菜可满足当地约20%的需求。据此完成10~12题。
10.该地区蔬菜种植的限制性自然因素是 A.热量 B.水分C.光照 D.土壤
11.该地区利用温室培植蔬菜的优势条件是
A.劳动力成本低 B.生产技术先进C.种植历史悠久 D.能源供应充足 12.该地区扶持温室蔬菜培植基地建设的直接目的是 A.减少蔬菜对外依赖 B.增加农业经济收入 C.改善当地种植结构 D.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解析:10.A该地区地处60°N附近,纬度高,热量不足,故热量是该地区蔬菜种植的主要限制性自然因素。
11.D 俄罗斯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老龄化严重,人口呈负增长,劳动力供应不足且成本高,排除选项A;由材料可知,该地区的蔬菜种植采用荷兰等国的技术,说明本地的蔬菜种植技术并不先进,排除选项B;由材料可知,2014年以前该地区的蔬菜供应主要依赖进口,说明本地蔬菜种植的历史并不长,排除选项C;读图可知,该地区石油、天然气资源丰富,能源供应充足,选项D正确。
12.A 解答本题要重点关注设问中的关键词“直接目的”。2014年以前,该地区的蔬菜供应主要依赖进口,2014年起,本地生产的蔬菜可满足当地约20%的需求,说明该地区蔬菜供应的对外依赖程度有所降低,故选项A正确。
(2014江苏地理卷)茶蕴含着中华文化,江苏绿茶享誉海内外。图1表示茶树生长的适宜条件,图2是江苏省年平均气温和年降水量图。读图回答13~14题。
13.江苏适宜茶树生长的地区是( )
A.洪泽湖周边地区 B.太湖周边地区 C.沿江地区 D.沿海地区
14.“高山出好茶”,江苏名茶也多产于丘陵山地,主要原因是( )
A.山地易排水 B.山地日照充足 C.山地风力大 D.山地云雾多
解析:13.BC 图2示意江苏省年降水量和年平均气温分布,对照图1中茶树生长的年均温和年降水量条件可知,太湖周边及沿江地区适宜茶树生长,而洪泽湖周边及沿海中北部地区,气温偏低(<15 ℃),不适宜种植茶树。
14.AD 江苏南部丘陵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阴雨天气多,云雾多,光照弱,加上丘陵地形易排水,适合茶树生长,茶叶品质好。
(2014海南地理卷)棉花耐旱,耐盐碱,喜光照。近年来,阿拉善高原(位置见下图)采用滴灌技术和机械化作业,种植早熟的棉花品种,并引种彩色棉和有机棉。据此完成15~16题。
15.导致该地种植早熟棉花品种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热量 B.土壤 C.光照 D.水分
16.该地引种彩色棉、有机棉,主要是为了( ) A.降低运输成本 B.改善生态环境
C.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D.增强产品竞争力
解析:15.A 土壤、光照、水分虽然也是影响棉花种植的自然因素,但影响不到早熟。只有该地夏季热量比其他棉花种植区充足,才会提前收获,因此只有A项正确。
16.D 无论什么品种的棉花都需要运输,种植都会消耗水源,对生态环境不利,市场上对新品种(彩色棉和有机棉)需求量大,因此只有D项符合题意。
17.(2017全国卷乙卷(Ⅰ卷))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剑麻是一种热带经济作物。剑麻纤维韧性强,耐海水腐蚀,是制作船用缆绳、汽车内衬、光缆衬料等的上乘材料。非洲坦桑尼亚曾是世界最重要的剑麻生产国,被称为“剑麻王国”。自1999年,中国某公司在坦桑尼亚的基洛萨(位置见图5)附近投资兴建剑麻农场,并建
设配套加工厂,所产剑麻纤维主要销往我国。该农场一期种植1 000多公顷,雇佣当地长期和临时工超过人,预计2020年种植面积达3 000公顷,年产剑麻纤维1万吨。该公司还帮助当地修建学校、卫生所等。
图5
(1)根据剑麻生长的气候条件和用途,说明我国国内剑麻纤维产需矛盾较大的原因。 (2)据图指出与其他地区相比,中国公司在基洛萨附近兴建剑麻农场的有利条件。 (3)说明剑麻收割后需要及时加工的原因。 (4)简述当地从中国公司兴建剑麻农场中获得的利益。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区域农业生产问题、农业区位条件、农产品加工以及农业生产效益等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以及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第(1)问,剑麻是一种热带经济作物,其生长要求具有热带的气候。我国热带面积较小,能用于种植剑麻的土地较少,剑麻产量低,并且我国热带范围所处的纬度较高,气候季节差异较大,种植的剑麻质量较差。从剑麻的用途来看,剑麻纤维韧性强,耐海水腐蚀,是制作船用缆绳、汽车内衬、光缆衬料等的上乘材料,用途广泛。我国船舶、汽车制造等规模大,对剑麻纤维的需求量大。第(2)问,结合农业区位因素进行分析。由材料可知,中国公司在坦桑尼亚基洛萨附近投资兴建剑麻农场,并建设配套加工厂,所产剑麻纤维主要销往我国。由图可知,该地位于热带,适合剑麻生长,并且靠近河流、铁路,离港口较近,交通便利,便于剑麻纤维出口。第(3)问,剑麻收割后需要及时加工主要是因为热带气候区气温高,收割的剑麻易腐烂、变质,如不及时加工,会影响纤维质量。第(4)问,当地从中国公司兴建剑麻农场获得的利益主要体现在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上。兴建剑麻农场可以增加当地的就业机会、提高居民经济收入,可以增加政府税收,促进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答案:(1)剑麻纤维生产:我国热带地区面积小,用于种植剑麻的土地较少,产量低;我国热带地区纬度较高,气候季节差异大,种植的剑麻质量较差。剑麻纤维需求:我国船舶、汽车制造等规模大,对剑麻纤维需求量大。(2)离沿海(首都、港口)较近,临铁路(便于剑麻纤维运输),临河流。(3)在热带气候条件下,收割的剑麻极易腐烂、变质,影响纤维质量。 (4)增加就业,增加税收,促进基础(民生)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
18.(2017全国Ⅲ)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西班牙是欧洲发达国家中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国家。西班牙阿尔梅里亚省(位置见左图)的甲地附近干旱少雨。1956年当地勘探到深层地下水后,灌溉农业得到发展。1971年引入滴灌技术,日光温室(不需人工增温)快速普及,生产的蔬菜、瓜果等农产品出口量大增,主要出口西班牙以北的欧洲发达国家。20世纪90年代以后,甲地温室农业进入集温室安装维护、良种培育与供应、产品销售、物流等为一体的集群式发展阶段,产品出口量加速增长。图右示意甲地最低气温和降水量的年内变化。
(1)从气候角度分析甲地普及日光温室的原因。
(2)分析20世纪70—80年代甲地温室生产的农产品出口西班牙以北欧洲发达国家的优势条件。
(3)分析甲地温室农业集群式发展对提高农产品出口竞争力的作用。 (4)你是否赞同在甲地扩大温室农业生产规模?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
解析:本题考查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可持续发展,意在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第(1)问,可从甲地的气温、光照、降水等方面分析。该地属于地中海气候,光照充足,气温相对较高,不需要人工增温;高温季节农作物生长旺盛,但降水较少,温室可以减少蒸发,这都是甲地普及日光温室的原因。第(2)问,该地发展农业的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其北侧的欧洲发达国家冬季气温较低,冬季蔬菜、瓜果的市场缺口大。第(3)问,可从保证产品质量、维护与更新设施与设备、将农产品快速运达市场等方面分析。第(4)问,本问为开放性设问。若赞同,可以从当地的技术及气候条件、扩大生产规模后的效益等方面分析;若不赞同,可以从该地的土地及水资源条件等方面分析。 答案:(1)地处地中海沿岸,冬季温和(最冷月最低气温为左右),日光温室可满足蔬菜、瓜果生长需要;当地干旱少雨,日光温室可减少蒸发,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2)蔬菜、瓜果成熟早,可反季节供应;冬季气候温和,温室设备简单,不需要加温,生产成本低;劳动力价格相对低廉。
(3)有利于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保持产品质量优势;能及时维护、更新各种设施、设备,保证生产的稳定和供应的连续;完善的销售网络与现代物流业,能将农产品快速运达市场。
(4)赞同理由:当地气候条件适合,温室农业技术基础好,有一定发展空间;经济效益高,增加就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等。
不赞同理由:沿海平原土地有限,地表水资源缺乏,扩大生产规模将会增加水资源、土地资源供给压力;过度开采地下水,可能导致海水入侵等环境问题。
19. (2017天津文综卷)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近年来,由优质咖啡加工的白咖啡深受中国青年喜爱。这种优质咖啡适宜生长在热量充足,光照适度,湿度大,土壤较肥沃的环境,由于易遭受虫害还需人工精心护理。
怡保地区具备哪些种植优质咖啡的有利区位条件?提取图中信息并说明。
解析:结合咖啡的生长习性、怡保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等进行分析即可。
答案:地处赤道附近,属于热带雨林气候(地处赤道附近,全年高温多雨,云量较多);地形坡度和缓,土层较深厚(位于低山丘陵地区,利于排水;临近河谷,土壤肥沃);东南亚地区人口稠密,劳动力充足(该国为发展中国家,劳动力成本较低)。
20.(2017全国Ⅲ)3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白斑狗鱼肉质细嫩,营养丰富,有“鱼中软黄金”之称。白斑狗鱼是肉食性鱼类,适宜在
以下的水域产卵繁殖,分布于亚洲、欧洲和北美洲的北部冷水水域,栖息环境多为
水质清澈、水草丛生的河流,在我国仅见于新疆的额尔齐斯河流域(下图)。额尔齐斯河是我国唯一属北冰洋水系的河流。
(1)根据支流的分布特征,分析图示额尔齐斯河流域降水分布特点及成因。 (2)分析图示额尔齐斯河流域适合白斑狗鱼生长繁殖的自然条件。 (3)说明白斑狗鱼产量低的原因。
解析:本题考查区域地理特征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等知识,意在考查考生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第(1)问,可从图中判断出该河流域的降水分布特点。成因可从该河流域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地形等方面分析。第(2)问,根据新疆北部的地理位置,结合白斑狗鱼的生存条件,从水温、水质、流速等方面分析。第(3)问,可从白斑狗鱼的生存环境、繁殖环境、繁殖速度、饵料丰富程度等方面分析。 答案:(1)分布特点:该流域降水北多南少。
原因:地处大陆内部,气候干旱。但北部山地为(西风)迎风坡,山体高大,能拦截水汽。(2)支流发源于高山地区,水质好;纬度高,加之受高山融雪影响,水温低;干流流速较缓,水草丛生;河流下游冷水鱼可逆流而上(可构成统一种群)。 (3)生长繁殖的环境要求特殊,适宜生长繁殖的水域少;水中生物量低,饵料少;水温低,生长缓慢。
21.(2016全国卷乙卷(Ⅰ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茉莉喜高温,抗寒性差,25℃以上才能孕育花蕾,32~37℃是花蕾成熟开放的最适温度。喜光。根系发达。生长旺季要求水分充足,但土壤过湿不利于其根系发育。开花季节,于天黑之前采成熟花蕾,花蕾开放吐香时间从20时左右至次日l0时左右,是将茶叶染上花香、制作茉莉花茶的最佳时间。
广西横县种植茉莉历史悠久。改革开放后,茉莉花茶市场需求旺,横县开始扩大茉莉种植规模。l983年,在广西首次举办的茉莉花茶评比中,横县茉莉花茶一举夺魁。至20世纪90年代,我国茉莉花茶生产重心开始从东南沿海地区向横县转移。2000年,横县获“中国茉莉之乡”的称号。目前,横县的茉莉鲜花和茉莉花茶产量占全国总产量80%以上,占世界总产量60%以上。下图示意横县在广西的位置和范围。
(1)与江苏、浙江相比,说明横县有利于茉莉生长的气候条件。
(2)横县地形以河流冲积平原为主,茉莉主要种植在平原地势较高的旱地上。试解释冲积平原地势较高的旱地有利于茉莉种植的原因。 (3)目前横县县城集聚了100多家茉莉花茶厂。分析横县县城集聚众多茉莉花茶厂的原因。 (4)请在下列两个问题中,选择其中一个问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问题计分。
问题①:说明横县茉莉花茶产业的发展经验对我国一些贫困县脱贫致富的启示。 问题②:为以茉莉种植为基础的横县经济进一步发展提出建议。 解析:第(1)问,应结合“喜高温”“抗寒性差”“喜光”“生长旺季要求水分充足”等茉莉的生长习性作答。第(2)问,一方面要根据横县的地形条件分析其有利于茉莉种植的条件(冲积平原由河流搬运的泥沙堆积而成,地形平坦,土层深厚,土壤肥沃,土质疏松;地势高,受洪水的威胁较小,且有利于排水,土壤不会过湿等);另一方面要结合“根系发达”(疏松的土质利于根系伸展)、“土壤过湿不利于其根系发育”等茉莉的生长习性进行分析。第(3)问,本问考查工业发展条件的分析,应从社会经济条件(主要包括原料、市场、交通、产业基础、基础设施等方面)和自然条件两方面进行分析。第(4)问,若选择问题①,应侧重分析横县茉莉花茶产业的优势及其积极影响。根据材料“茉莉鲜花和茉莉花茶产量占全国总产量80%以上,占世界总产量60%以上”可知,横县适宜茉莉种植,茉莉花茶产业的规模优势明显,对其他地区的启示是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产品生产,并扩大生产规模以取得规模效益;同时,茉莉花茶产业的发展,有利于促进茉莉花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若选择问题②,应针对茉莉花茶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可以提高茉莉花茶产业竞争力的措施,具体应从研发、生产工艺、产品种类、市场开拓、品牌维护等方面提出措施。 答案:(1)横县位于北回归线以南,高温期较长;高温期湿度较高(降水较多),(而江浙一带或梅雨期过湿,或伏旱期过旱且时有超过37℃的高温);冬季受寒潮影响较小,气温较高。 (2)(冲积平原地势较高的旱地,)平坦便于种植;排水良好,土壤不会过湿;离河较近,便于灌溉,且不易受洪水侵袭;土层深厚且疏松,利于茉莉根系发育;冲积平原土壤肥沃。 (3)(茉莉花茶生产应接近茉莉花产地。)横县茉莉花生产规模大,花源供应充足且品质佳;县城交通便利,便于收集茉莉花(蕾);县城基础设施较好,便于生产组织。(离南宁市较近,便于产品销售。)
(4)问题①:因地制宜,发挥特色农产品优势;扩大生产规模以达到规模效益和影响(实行专业化生产);推进农产品的加工业,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
问题②:加强茉莉种植和茉莉花茶生产的科研投入,确保茉莉花茶的品牌优势;加大茉莉花其他产业化应用的研发;开发新产品;拓展旅游、文化市场,实现经营多元化。 22.(2016北京文综卷)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国家大力推进信息化、工业化协同发展,实施精准扶贫政策,为大别山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带来新契机。
阐述大别山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有利因素。
解析: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可从原料、交通、市场、技术等方面,结合图示地区地理特征进行逐一分析。
答案:政策和技术支持;农产品资源丰富,接近原料地;距合肥、武汉等大中城市较近,市场广阔;修建高速公路,交通运输条件改善。
23.(2016上海地理卷)意大利是欧盟的重要国家,了解该国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环境,有助于更好地发展与欧盟的友好合作关系。读图表资料,回答问题。
河流山脉玉米小麦水稻葡萄柑橘柠檬橄榄高山气候地中海气候意大利地形简图 表1、2 2010年意大利农业劳动力年龄结构和农户生产规模结构
意大利气候类型和农业分布示意图年龄段 小于35岁 比重(%) 5.1 生产规模(公顷) 小于2 2-10岁 比重(%) 50.9 33.6 35-54岁 33.5 55岁以上 61.4 大于10 15.5 表3 2013年意大利主要出口货物构成(%) 农业 葡萄酒、 矿物和 工业 燃料 其他 原材料 橄榄油 金属 制成品 0.7
表4 2013年意大利主要第三产业出口服务收入(亿美元)
旅游 通讯、计算机 金融 版税和许 个人、文化 政府服务 保险 和信息服务 服务 可证费用 和休闲服务 及其他 22.1 56.0 35.9 1.7 11.6 8.2 4.3 2.0 82.4 2.4 456.2 86.3 (1)概况意大利地形和气候类型的分布状况。
(2)从气候、灌溉水源的角度,分析意大利粮食作物种植的自然条件。 (3)据表1、表2资料,归纳意大利农业生产进一步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4)分析意大利出口贸易的主要特征。
解析:第(1)题,概括意大利地形分布状况时,可分别从大陆部分和半岛部分进行;该国的气候类型主要有北部山区的高山气候及其他地区的地中海气候。第(2)题,先据图判断出意大利粮食作物 主要种植在中部平原地区,然后分析该地区地中海气候对粮食作物种植的有利、不利影响;再结合图中的河流分布及山地冰雪融水等信息分析灌溉水源条件。第(3)题,由表1可得出意大利农业劳动力的年龄结构,而由表2可得出农户的生产规模,据此分析出意大利农业生产进一步发展所面临的问题。第(4)题,意大利的出口贸易主要由货物出口和服务出口组成,根据表3、表4中的数据找出其货物出口优势和服务出口优势,并分析出其主要特征。 答案:(1)地形分布:意大利北部为阿尔卑斯山脉,山脉南侧为平原;意大利半岛主体以山脉和丘陵为主。气候类型分布:北部阿尔卑斯山脉主要为高山气候,其他地区为地中海气候。 (2)气候条件:意大利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的北部平原,地处地中海气候区,雨热不同季,夏季热量充足,而水分不足,需要人工灌溉。灌溉水源:流经平原的河流主要支流多发源于其北面的阿尔卑斯山脉,夏季阿尔卑斯山脉的冰雪融水,通过河流系统给平原的农业带来了充沛的灌溉水源。 (3)问题1:农业劳动力人口老化严重。问题2:农户以土地面积很小的农场为主,难以开展大规模农业机械化生产。 (4)货物出口特征:以工业制成品占绝对优势,其次为葡萄酒、橄榄油。服务出口特征:以旅游业占绝对优势。 24.(2015北京文综卷)丝绸之路东起中国西安,西至埃及亚历山大。
在上图的甲、乙两地中任选其一,说明主要农作物及其分布,并阐述农业发展的自然地理条件。
解析: 本题考查农业生产的区位条件。甲地主要的农作物为棉花、小麦、水稻等,地处热带沙漠气候区,农业集中分布在地中海沿岸、尼罗河沿岸及三角洲地区,可从灌溉水源、气候、光照、热量、温差、土壤等方面分析农业发展的自然地理条件。乙地主要农作物为棉花、水稻、小麦等,地处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农业集中分布在盆地边缘的绿洲地带,农业发展的
自然地理条件主要从水源、气候、土壤、光照、热量等方面分析。
答案: 甲地:盛产棉花、水稻、小麦等。农业集中分布在地中海沿岸,尼罗河沿岸及三角洲。土壤肥沃,灌溉水源充足;主要为热带沙漠气候,日照充足,热量丰富,温差大。 乙地:盛产棉花、水稻、小麦等。农业集中分布在盆地边缘的绿洲。土壤肥沃,灌溉水源充足,主要为温带大陆性气候,日照充足,热量丰富,温差大。 25.(2015新课标全国卷Ⅰ)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卤虫生存于高盐水域,以藻类为食,是水产养殖的优质活体饵料,也是候鸟的食物来源。美国大盐湖(下图)属内陆盐湖,卤虫资源丰富。20世纪50~70年代,大盐湖卤虫产业规模小,产品需低温运输,主要用于喂养观赏鱼类。80年代以来,随着水产养殖业快速发展,大盐湖卤虫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1)分析大盐湖盛产卤虫的原因。
(2)说明早年卤虫产业规模较小的原因。
(3)推测20世纪80年代以来,水产养殖业快速发展的原因及其对大盐湖卤虫产业发展的影响。
(4)你是否赞同继续在大盐湖发展卤虫捕捞业。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 解析: 第(1)题,本题考查农业的自然区位因素。材料中提到“卤虫生存于高盐水域”“大盐湖属内陆盐湖”,因此大盐湖为高盐水域,适于卤虫生长;从图中可以看出有多条河流注入大盐湖,为卤虫生长带来大量营养物质。第(2)题,本题考查农业的社会经济因素。市场需求最终决定农产品的产量,材料中提到了早期卤虫主要用于喂养观赏鱼类,因此市场需求小,且产品需低温运输,运输成本较高。第(3)题,本题考查农业区位因素变化及其影响。结合材料,从影响农业的社会经济因素如市场、技术等方面分析。如水产养殖业快速发展,说明海洋渔业满足不了市场需求,同时技术提高是促进农业发展的主导因素;材料中提到的“随着水产养殖业快速发展,大盐湖卤虫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显示了水产养殖业对卤虫产业规模的影响。第(4)题,本题考查农业可持续发展。首先明确自己的观点。若赞同则从发展卤虫捕捞业的有利条件及有利影响角度回答;若不赞同则从发展卤虫捕捞业的不利影响角度分析。
答案: (1)属于内陆盐湖,为高盐水域。注入该湖的河水带来大量营养物质,适合藻类等卤虫饵料的生长。
(2)运输成本高(需低温运输);(主要用于喂养观赏鱼),市场需求小。
(3)原因:海洋渔业产量减少;市场需求增大;近海水产养殖技术提高。影响:对卤虫需求量增加,(促进了大盐湖卤虫产业发展)。
(4)赞同理由:卤虫资源丰富,市场需求大,经济价值高,技术成熟,增加就业等。不赞同理由:让卤虫自然生长,维护生物链的稳定,保护湿地,保护生物多样性等。 26.(2015天津文综卷)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京津冀地区部分古都分布图
京津冀地区古都较多。这些古都大多是在农业文明基础上形成的,分布有共同特征。 据图分析,古都分布与山脉、河流的位置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种区位为当地农业生产提供了哪些有利的自然条件?请答出两条。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古都多位于河流中(上)游地区(山麓东侧冲积扇上)。这种区位为农业生产提供的有利自然条件应主要从地形、土壤和水源等方面来考虑。
答案:位于山脉东麓(位于山前冲积扇)位于河流中游地区(位于河流中上游地区)坡度和缓(排水良好);水源充足;土壤较肥沃(土层深厚)。(答出任意两条即可) 27.(2015四川文综卷)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猕猴桃原产于我国,新西兰引入栽培,将改良后的优良品种称“奇异果”(图甲)。
奇异果生长怕旱、怕风,宜栽植于湿润、疏松、深厚的土壤。新西兰的奇异果高度集中分布在北岛普伦蒂湾沿岸地区,鲜果主要出口到欧洲、日本等地,出口量居世界第一。 我国已引种奇异果,并建立了加工企业。
图甲
材料二 新西兰北岛图(图乙)。
图乙
(1)分析新西兰普伦蒂湾沿岸栽植奇异果的有利自然条件。 (2)与新西兰相比,评价我国生产的奇异果产品的市场优势。
解析:第(1)问,结合奇异果的生长条件,从新西兰普伦蒂湾沿岸的纬度位置、洋流、地形、土壤等方面作答即可。第(2)问,从劳动力价格、鲜果上市时间、市场需求及距离等角度作答。
答案:(1)中纬偏低地区,热量条件好;沿岸有暖流流经,气候湿润;西风受地形阻挡,风较小;沿岸平原,地势低平;河流泥沙淤积,土层疏松,深厚。(2)我国人口多,果品消费市场大;我国劳动力价格相对低,果品生产成本低;距欧洲、日本市场较近;与南半球季节相反,鲜果上市时间不同,利于销售。 28.(2014大纲全国卷)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棉花从古老文明的摇篮印度走出来,几千年间,在世界各地开花结果,在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材料棉花生长发育的适宜温度为25~30˚C,开花、结铃和纤维发育要求在20˚C以上,光照充足。15世纪英国开始出现棉花种植,但其棉花种植业并未得到迅速发展。下图示意英国地理位置及伯明翰多年平均各月气温、降水量。
分析限制英国棉花种植的气候条件。
解析:主要从气温、光照条件等方面进行分析。
答案:纬度位置较高,气温偏低;受西风带和(北大西洋)暖流影响,全年多雨,光照不足。 29.(2014重庆文综卷)阅读图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咖啡是世界主要饮品之一。世界某咖啡连锁企业的原料实行全球化采购,我国云南的小粒种咖啡也是其原料之一。小粒种咖啡树适宜生长在海拔800~1 800 m、年均温19~20 ℃、土壤排水良好等环境中。下图是云南某区域示意图。
分析图中所示区域地形起伏、地势高低及变化对咖啡树生长的有利影响。
解析:从文字材料中可知,咖啡树适宜生长在海拔800~1 800m 、年均温19~20℃、土壤排水良好等环境中,另外,题干要求从地形起伏、地势高低及变化方面分析,因此结合图2
中的等高线、咖啡主产区的范围分析其适宜咖啡树生长的有利条件。
答案:地形起伏大,土壤排水良好;地势总体较高(海拔较高),满足咖啡树生长的温度(海拔)要求;地势北高南低(北部山地高),阻挡寒冷气流南下,使咖啡树少受低温冻害。 题组2 主要农业地域类型与粮食问题
(2015安徽文综卷)下图为世界某区域略图。完成下题。
30.下列选项中,符合乙地农业地域类型特点的是( ) A.机械化水平高 B.水利工程量大
C.经营方式粗放 D.粮食单位面积产量低 解析:B 乙地位于东南亚,其农业地域类型为季风水田农业,生产规模小,机械化水平低,但劳动力丰富,精耕细作,粮食单位面积产量高,乙地为季风气候,降水不稳定,水利工程量大。
(2015福建文综卷)下图示意我国某地循环农业生产模式。读图完成31~32题。
31.该地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 A.季风水田农业 B.乳畜业 C.大牧场放牧业 D.混合农业
32.该生产模式的农产品深受消费者青睐是因为( ) A.价格低廉 B.减耗保鲜 C.绿色优质 D.品种丰富 解析:31.D 本题以我国某地循环农业生产模式图为切入点,考查农业地域类型的相关知识及读图分析、判断能力。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既有水稻种植业,又有畜牧养殖业,两者有机结合,是典型的混合农业地域类型。
32.C 该地循环农业生产模式中,种植业和畜牧业有机结合,水稻种植为牧场提供饲料,畜牧养殖业又为土壤提供了有机堆肥,其农产品具有绿色、环保、优质的特征。这是其产品受到消费者青睐的原因,故选C。 答案
(2015重庆文综卷)下图是某地区农业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33—36题。
33.该地区果树、蔬菜布局的主要区位优势是( ) A.地形平坦 B.气候适宜 C.临近市场 D.资金雄厚
34.与澳大利亚墨累—达令盆地农业地域类型类似的区域是图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35.图中湖泊对①区域农作物生长的有利影响最可能是( ) A.夏季降水增多 B.夏季气温降低 C.冬季降水增多 D.冬季气温增高
36.④区域大规模农业生产活动对当地原始自然环境的影响主要是( ) A.温室气体减少 B.森林覆盖率减小 C.入湖泥沙量降低 D.草原生产量降低
解析:33.C 图示区域为北美洲五大湖地区,由于开发较早,经济发达,城市、人口众多,为果蔬的生产提供了广阔的消费市场。
34.B 澳大利亚墨累—达令盆地的农业地域类型属于混合农业(种植业与畜牧业混合),图中②区域既有畜牧业又种植玉米(有种植业),也属于混合农业。①区域只种植玉米,为种植业;③区域只种植果树、蔬菜,为种植业;④区域饲养奶牛、肉牛,为畜牧业。
35.A ①区域为玉米种植区,需水量大,而图中湖泊能够使该区域云量增加,降水增多,从而有利于玉米的生长。冬季不是玉米的生长期,排除C、D选项。 36.B ④区域的原始自然环境为大片茂密的森林,大规模的农业生产活动会导致森林面积减少;饲养奶牛、肉牛过程中,牛本身排放的气体不会导致温室气体的减少,只会使得温室气体增多;由于森林被破坏,入湖泥沙量可能增多。
(2014新课标全国卷Ⅱ)下图示意某岛的地理位置。读图,完成下题。
37.下列农业生产类型中,最适宜在图示岛屿发展的是( ) A.水田农业 B.迁移农业 C.种植园农业 D.畜牧业
解析:D 该岛屿地处南纬40°~60°之间,终年受西风带影响,温带海洋性气候显著,适宜多汁牧草生长。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