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大学生心理扶贫对策浅析
经过调查发现,很多贫困大学生不仅有一定程度的经济贫困问题,也有一定程度的心理贫困问题。这个心理贫困问题主要是指大学生由于物质贫困而造成的巨大压力,使他们需要面对更多的心理问题甚至心理上的障碍。因此,高校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帮助学生在经济上摆脱贫困,还要为贫困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精神家园,引导他们健康成长。本文主要分析了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解决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对策,以帮助高校提高贫困大学生的教育能力。
标签: 大学生;心理贫困;对策
一、引言
贫困大学生是高校中的一个特殊群体。由于家庭的经济贫困,这些贫困的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和人际关系方面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因此,他们患心理问题的概率比普通大学生高得多。如果不能及时解决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不仅会影响这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正常的校园生活,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中国公民素质的整体提高,甚至影响着当今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高校要重视贫困大学生的心理贫困问题,重视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的缓解措施,更好地帮助他们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取得更好的进步和发展。
二、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分析
心理贫困是指由于家庭等因素所造成的经济贫困而导致了一些大学生在人格和心理健康上所发生的一系列变化。本文主要是通过对一些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全面的调查与分析,并发现了当前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性格问题
中国青年发展基金会2013年对中国大学生进行了全面调查,报告指出,在北京地区61%的高校贫困大学生对自己的经济状况感到羞愧,22.3%的贫困大学生说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容易感到自卑,甚至有些大学生不愿意让别人知道他们的生活情况,并在一定程度上出现抵制老师和同学的情况。通过对整体高校贫困学生的调查分析中,发现一些贫困学生的普遍态度是自卑、敏感和脆弱。在这种心态下,许多贫困大学生会形成性格上的越轨行为,容易产生无助感和羞耻感,甚至出现远离同学、憎恨社会和他人的行为,这不利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二)人际交往障碍
一些贫穷的大学生在与他人相处时,会产生人际敏感、孤独、自我孤立和社交恐惧症,这些都是由自卑和自尊之间的心理冲突造成的。同时,由于家庭贫困
和一些外部因素的催化,这些大学生有很强的自尊心。虽然他们有强烈的愿望去融入社会和与他人互动,但往往因为他们的经济状况和退缩,同时他们认为别人的帮助更多的是别人对于他们的同情和怜悯,这使得他们不太愿意接受别人的好意,甚至不愿亲近他人,从长远来看,这些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会更加的困难。
(三)学习问题
许多贫困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倾向于给家庭和个人带来越来越多的期望。他们相信知识是改变自己命运的一种手段,因此他们中的一些人为自己设定了很高的学习目标。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大学生对自己的高度期望使他们的心理压力增加了一倍;另一方面,由于大学生还处在发展阶段,许多实际问题不能靠自己的努力来解决,这进一步导致了贫困大学生在求学途中的艰难。同时,贫穷的大学生不仅为了获得更多的知识而学习,他们还需要为生计而奋斗,这将导致长期的精神压力和焦虑,使学习压力更大。
二、解决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有效措施
帮助贫困大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是教育者的责任。只有通过积极的引导,他们才能健康成长,发展他们的潜能。在帮助贫困学生摆脱经济困难的同时,应该采取有效措施帮助他们摆脱心理困难。
(一)提高自我调适能力
帮助贫困大学生摆脱心理贫困,需要提高贫困大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提高他们的内在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首先,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帮助这些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正确认识自己,善于应对挫折和心理冲突,达到适当的个人愿望和成绩。其次,贫困大学生要积极接受自己,加强心理调整。目前许多贫困大学生由于经济困难导致他们对于贫困问题过于的敏感,所以要帮助频宽大学生正确的认识贫困,并拥有的接受自身的贫困问题,以此来更好的打破自我封闭的心态,以便在一定程度上以开放的心态更好的对待周围的环境,并学会在生活中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从而更好地实现个人价值。
(二)思想教育与实际相结合
帮助高校贫困大学生解决心理上的贫困问题需要将思想教育与实际相结合。首先,要加强贫困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和正视当前的贫富差距,让他们认识到真正的贫困是缺乏知识和获取知识的手段,同时需要让他们理解经济上的贫困并不是精神上的贫困,而精神上的贫困比物质上的贫困要更加的可怕。其次要帮助这些大学生认识到,即使在经济困难的情况下也需要充分的利用有限的条件,改变自己的命运,同时还需要克服自身的自卑,增强自我信心,保持好自身的独立性和自觉性,以更好的帮助自我去适应社会的发展与变化。最后高校需要不断的完善奖励、贷款、补助、减免等贫困大学生的生活补贴制度,为新老学生开辟“绿色通道”,大力发展学校内外勤工俭学,并增加与银行的联系,利用银行与学校的关系,向贫困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免息助学贷
款。
(三)积极参加社会活动
和諧的人际关系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解决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逐步改变他们在人际交往方面的思想和意识是十分必要的。高校教师、辅导员、班级干部要积极动员贫困大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人际交往活动,尽快帮助他们走出封闭的世界,同时与他人交往,我们可以更多地了解他人的优点和缺点,以便帮助贫困大学生正确认识人际交往的好处。其次积极组织他们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如知识竞赛、歌唱比赛、英语演讲等,可以更好地发现他们的亮点,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在优势,给予他们最大的社会支持,以便更好地实现他们的自我价值感和成就感。同时,要鼓励学生互爱互鉴,以更好地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
结语
当前贫困大学生已经成为了各大高校所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同时高校贫困生也是社会各界关注的重要群体。但是在帮助他们摆脱经济贫困的同时,我们更加需要关注到他们的内心世界,在一定程度上的预防大学生由于经济困难而产生的心理贫困问题,并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此来帮助高校与社会造就更为自信、积极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 雷启红.大学生经济贫困与心理贫困相关联探究:基于山东省部分高校的调查与思考[D].曲阜师范大学,2008(08).
[2] 冷枫.高校贫困生“心理贫困”问题分析及对策[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10).
[3] 温阳,余方亮.高校贫困生“心理贫困”探讨[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4).
[4] 王容,申丽娟.大学生精神贫困浅谈[J].商情(教育经济研究),2008(0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