囊 F腔I实EN 象 C导C(H M 奖励积分的会计处理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张艳萍 【摘要】文章从奖励积分销售业务的会计处理现状出发,探讨奖励积分赠送、兑换等环节的会计处理方法,以期为企业提供奖励积分 销售业务的会计核算参考,规范对奖励积分销售业务的处理。 【关键词】奖励积分;递延收益;公允价值;会计处理 奖励积分是指企业在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的同时授予 成本,或由第三方提供商品、劳务而支付给第三方的金额。确 客户的积分,在满足一定条件后可以用其兑换该企业或第 三方提供的免费或折扣商品或劳务。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 和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奖励积分作为一种促销方式得到 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例如各航空公司推出的常旅飞行奖励 计划、电信企业推出的用户积分奖励计划、银行推出的信用 卡积分计划以及各类商家推出的会员卡、积分卡、VIP卡等 积分返利计划等。 一、奖励积分销售的会计处理现状 (一)国际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 1992年12月修订的《国际会计准则第18号一收入》为 奖励积分的会计处理提供了两种依据: 一是根据第13条规定:“在某些情况下,为了反映交易 的实质,有必要运用确认标准确认单项交易中的可分割部分。 例如,当一个产品的售价中包括了一项可分割的售后服务费 用,该金额应作递延处理,并在服务实际提供的期间再确认为 收入”。即将附有奖励积分的销售视为可分割的两部分,一部 分是客户所支付与本次商品销售或劳务服务有关的货款;另 一部分是客户支付的与奖励积分有关的货款,该部分款项所 对应的奖励义务需递延到积分兑换时才能实现。因此,销售 取得的货款或应收款,部分分配到奖励积分并对其收入进行 递延,待积分被兑换或积分失效注销时,再将其相关的递延收 益确认为当期收入。 二是根据第19条规定:“与同一交易或事项有关的收入 和费用应同时加以确认”。即将奖励积分的兑换视为奖励积 分销售行为的组成部分,由于兑换积分而增加的额外成本,应 在确认销售收入时可靠地预计并加以确认。由于奖励积分在 有效兑换期内何时兑换、在哪一对价区内兑换、是否兑换均取 决于客户主观意愿,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因此,将兑换积分 奖励的增量成本计入当期销售费用的同时,确认为一项预计 负债。 (二)我国企业对奖励积分销售的会计处理方式 对赠送了奖励积分的销售收入的确认和核算。新《企业会 计准则》及其应用指南中并未作出具体的规定。因此,奖励积 分的会计处理在实务中并不统一,在新《企业会计准则》实施 后,主要存在以下两种处理方式: 一是将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时取得的账款或应收款全部 确认为销售收入.对客户获得的奖励积分不作账务处理。待 客户实际兑换奖励积分时,将本企业商品或提供劳务产生的 认为“销售费用”。 二是采用国际会计准则中的第二种处理方式,依据收入 和费用的配比原则,以增量成本法核算奖励积分。即将销售 商品或提供劳务时取得的账款或应收款全部确认为当期销售 收入,将未来兑换奖励积分时本企业提供商品劳务而增加的 额外成本,或由第三方提供商品、劳务而支付给第三方的金 额,确认为当期的“销售费用”和“预计负债”,待实际兑换积分 时按其产生的增量成本冲减“预计负债”。 2008年12月财政部发布了财会函[2008]60号。其中对 奖励积分的会计处理作出了明确规定:“企业在销售产品或提 供劳务的同时授予客户奖励积分的,应当将销售取得的货款 或应收货款在商品销售或劳务提供产生的收入与奖励积分之 间进行分配,与奖励积分相关的部分应首先作为递延收益,待 客户兑换奖励积分或失效时。结转计入当期损益”,并指出企 业已经进行的处理与该通知中的规定不一致的,应当按照《企 业会计准则第28号一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 进行处理。 这一规定明确了我国企业奖励积分的会计处理,采取 了《国际会计准则》中第一种处理方式,即将奖励积分视为 销售业务的可分割部分,销售收取或应收的货款划分成两 部分:一部分是客户为了获取本次商品或劳务的货款,确 认为当期收益;另一部分为客户支付的与奖励积分有关的 货款,该部分货款所对应的提供商品或劳务的义务需要递 延到满足一定条件后履行,应作为企业的负债确认为“递 延收益”。 目前我国的航空、电信、商业百货等行业企业普遍存在 奖励积分销售业务,但笔者通过对商业百货、航空、电信行 业的近百家上市公司公开披露的年度会计报告进行分析 后,发现在2007年度航空、电信业的上市公司均采用了第 二种方法,对奖励积分计提了预计负债,但商业百货行业中 仅有一家公司对奖励积分计提了预计负债。2008年度,上述 航空、电信上市公司均按【财会函]第6O号的要求。对奖励积 分会计处理方法进行了变更,并对2007年度的相关数据进 行了追溯调整。但商业百货行业板块中除前述企业继续沿 用预计负债方法核算外。其他企业仍未对奖励积分进行会 计处理。笔者认为,商业百货企业的这一处理方法高估了企 业的资产和收益,低估了企业的负债,明显有违我国会计准 则的相关规定,应引起企业和相关监管部门的重视,并尽快 予以纠正。 川 A , 一二、奖励积分的会计处理方法 可以看出,积分客户的分布区间和兑换率对奖励积分的 公允价值测算有重大影响,企业应根据历史经验对积分客户 的未来分布区间和兑换率进行预计,并定期根据实际兑换情 以下以一商业企业为例,说明按【财会函]第6O号的要 求,企业奖励积分应采取的会计处理方式。 例如,某大型百货商场的会员卡奖励积分计划如下:客 户满足一定条件申请办理积分卡,购物时出示积分卡并按 不同类别商品的积分规则进行积分,积分可按表1规定兑 况更新对客户分布区问和兑换率的估计。 (二)奖励积分的会计核算方法 1.奖励积分的赠送 换返利卡。 表1 积分额 兑奖标准 兑奖额 1 500分一2 999分 精美礼品(2O元) 3 000分一4 999分 1% 30-49 99元 5 000分一9 999分 2% 1O0—199 98元 10 000—19 999分 3% 300—599 97元 20 000分一49 999分 4% 800—1 999 96元 50 000分以上 5% 2 500元以上 返利卡在该商场视同现金使用,但不可兑换现金。会计员 卡有效期为2年,连续6个月未有新的积分注入,卡内所有 积分自动注销。会员卡到期后三个月内可以进行积分返利, 过期3—6个月只可以兑换当期礼品,会员卡过期6个月积分 注销。 某日,该商场销售商品58 5万元。并赠送积分40万分, 增值税率为17%,款项全部收存银行。当日,客户以奖励积分 共兑换返利卡3 500元,因各种原因注销奖励积分共2万分。 (一)奖励积分的公允价值的确定 前已述及,企业销售收取的税后账款50万元,需在本次 销售商品和授予的奖励积分间进行分配,并以奖励积分的公 允价值作为其分配的依据。因此,必须首先选择合理的标准 对奖励积分的公允价值进行估算。 本例中该商场依据奖励积分的兑换价值、历史客户分布 区间和积分兑换率来测算其公允价值。 表2 积分额 兑奖标准(客户区间 P) 比例(D) 兑换率(I) 1 499分以下 0 5% O 1 500分一2 999分 0 88% 20% 2O% 3 000分一4 999分 1% 30% 40% 5 000分一9 999分 2% 25% 70% 10 000—19 999分 3% 15% 9O% 20 000分一49 999分 4% 4% 95% 50 000分以上 5% 1% 100% 根据表2数据按以下方法测算出奖励积分的公允价 值为: 每一积分的公允价值=∑P XD XI=O 011122元,4O万 元奖励积分的公允价值为4 448 8元。 该商场销售商品收取的账款58.5万元,其中8.5万元为 增值税额,由于商场在销售商品的同时授予了客户奖励积分, 因此,不含税账款50万元,需在销售商品取得的收入和奖励 积分的公允价值之间进行分配。将不含税账款扣除奖励积分 公允价值的部分确认为收入、奖励积分的公允价值确认为递 延收益。会计分录如下: 借:银行存款 585 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495 551.2 递延收益4 448.8 应交税费一应交增值税(销)85 000 2.奖励积分的兑换和注销 客户在满足条件兑换奖励积分时,企业应将原计入递延 收益的与所兑换积分相关的部分确认为收入。若客户积分兑 换的商品或劳务由第三方提供,企业应将需支付给第三方的 价款计入“其他应付款”,将原计入递延收益与应支付给第三 方的价款之间的差额确认为当期收入。 该商场客户将积分兑换成返利卡,在未使用前确认为预 收账款,会计分录如下: 借:递延收益 3 500 贷:预收账款 3500 待客户使用该返利卡购买商品或劳务时,再确认为销售 收入,如某客户持积分返利卡购买商品2 340元,会计分录 如下: 借:预收账款 2 340 贷:主营业务收入 2 000 应交税费一应交增值税(销) 340 由于该商场在测算奖励积分公允价值时已考虑了积分的 兑换率因素,即预计了部分积分会不被兑换,因此,当奖励积 分由于种种原因失效而被注销时,不进行账务处理。对实际 积分兑换率与估计出现的差异,通过报告期末对公允价值的 调整来进行修正。 3.奖励积分公允价值的变化 前已述及,奖励积分公允价值是通过一定的方法估算的, 客户实际兑换的奖励积分价值与事先的估计值会有一定的差 异。例如前例的商场,客户实际兑换时的奖励积分区间、实际 兑换率与预计均可能出现偏差,从而导致前期确认的“递延收 益”金额与实际兑换价值出现差异。因此,商场一方面需根据 奖励积分的实际兑换情况定期更新对客户分布区间和兑换率 的估计。重新测算奖励积分的公允价值,并据以进行客户新取 得奖励积分的递延收益确认;另一方面,应于每个资产负债表 日,根据客户已取得但尚未兑换的奖励积分数、奖励积分的公 允价值以及“递延收益”账户的余额,对奖励积分已确认的递 延收益进行调整。 围 ——I臻 Ⅱ薏 上市公司管理层薪酬激励现状分析 哈尔滨商业大学会计学院 徐鹿 郑欣颖 【摘要】文章以2007年上市公司管理层薪酬为研究对象,以上市公司前三名管理层薪酬总额的平均值为切入点,分别从管理层薪酬 激励的水平差异、行业差异、地域差异及期限结构差异进行分析,指出:管理层薪酬激励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但薪酬差距悬殊、两级分化 现象严重;管理层薪酬激励的行业差异和地域差异显著,金融行业的管理层薪酬明显高于其他行业,东部沿海地区管理层薪酬明显高于中 部和西部地区;管理层薪酬激励的期限结构不合理,长期薪酬激励所占比重过小。 【关键词】管理层薪酬激励;平均薪酬;上市公司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管理层薪酬激励越来越受到各利益 在收集、整理了沪深两市和中小企业板块上市公司2007 相关者的关注。其重要性日益突出。我国大部分上市公司是由 国有企业改制而来,在其管理层薪酬激励发展过程中,大致经 历了负责制、年薪制、股票期权制三种形式。上个世纪80年代 初,国有企业普遍推行厂长负责制,完成了建国以来我国企业 领导体制最重大的变革。1992年国有企业开始进行年薪制试 点,年薪的构成分为基本薪酬和效益薪酬。1997年,部分国企 开始实行股票期权制度,并在随后的十几年里逐步得到健全和 年A股年报中管理层薪酬相关数据,并剔除ST公司和部分 信息披露不够完整的公司的基础上,本文共选取了1 178家 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其中沪市670家,深市308家,中小 企业板块200家,以上市公司前三名管理层薪酬总额的平均 值为切入点,从以下四个角度对上市公司管理层薪酬激励的 现状进行分析。 完善,管理层长期薪酬激励改变了管理层决策的视野,使得管 理层更加关注公司长期的利益。 一、管理层薪酮激励的水平差异 实行年薪制以前,上市公司管理层薪酬与一般员工薪 酬水平差距不大。从21世纪开始,在经历了长期的与经济 在学术研究方面,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研究上市公司管 角度展开:管理层薪酬激励与公司绩效、管理层薪酬激励与公司 价值、管理层薪酬激励与会计信息质量;管理层舞弊和管理层职 务消费。为完成对企业管理层激励机制的系统研究,本文主要针 对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薪酬激励的现状进行初步分析。 理层薪酬激励问题的专家学者逐渐增多,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 发展水平不平衡的背离后。管理层薪酬水平迎来了一个高 速增长的时期。据统计,从2002年到2007年的6年间,上 市公司管理层薪酬水平逐年上升,2002年到2006年5年 问年增长幅度在20%左右,2007年增长幅度较大,为 34 97%,见图1。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完善自主创新三层三维激励机制与对策研究”(OSBJY018)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屯—址.S .s止.址—‘屯.S止.S —S .Sl上—s . 止. 址 S屯.址.S屯.址.S屯—址 . 屯.S屯.S 龇.S .S止.S‘.喜屯姐—St.S止,S — 也.址.;t 例如,该商场在某会计期间根据实际兑换情况对客户分 益”账面余额为245万元,与之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资产”余 布区间和奖励积分的兑换率进行了调整,测算出每一积分的 励积分余额为5 000万分,“递延收益”账户的贷方余额为 492 000元,则应调整的递延收益为: 0.01221 x 50 000 000—492 000=118 500元 额为37 5万元。适用所得税率为25%,则该企业年末“递延 公允价值为O.01 221。该会计期末。客户已取得有权兑换的奖 所得税资产”应为61.25万元,会计分录如下: 借:递延所得税资产 237 500 237 500 ● 贷:应交税费一应交所得税 编制会计分录如下: 【参考资料】 118500 1侣500 [1]财政部.《关于做好执行会计准则企业2008年年报工作的 通知》fs].财会函f2008]60 2008 12. 借:主营业务收入 贷:递延收益 (三)奖励积分的纳税调整 根据税法的相关规定,奖励积分销售收取或应收的货款 应全部确认为当期收入缴纳所得税,即企业按奖励积分的公 允价值确认的“递延收益”这一负债的计税基础为零,与会计 核算的“递延税款”账户间形成了时间性差异。需在汇缴企业 [2]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国际会计准则第18号一收入[s]. 1992年修订 [3]航空、电信、商业百货业相关上市公司07、O8年度财务 报告. [4]张炳才.消费积分奖励计划引起的或有事项的会计处理 [I].财会月刊,2005(6). 所得税时对此项进行纳税调整。例如前例商场,年末“递延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