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体积和体积单位说课稿

来源:个人技术集锦
《体积和体积单位》说课设计

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新建小学 赵 梅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体积和体积单位》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以后,学生的三维空间观念有了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教学的。教学内容包括体积的意义和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本课时要学习的体积和体积单位是由一个具体的量来决定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从量的角度来培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同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又为学生在第二课时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做好铺垫。

2、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通过实验,使学生经历猜测、验证等活动,知道什么是体积,了解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等常用的体积单位。初步学会估算物体的体积。

过程和方法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判断和概括能力及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使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经历探究、类推、验证等学习活动过程,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教学重点、难点:

体积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概念,由认识平面图形到认识立体图形,是学生空间观念的一次发展,学生对什么是物体的体积,怎样计量物体的体积等问题,都不易理解。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

1

理解体积和体积单位的意义,难点是初步建立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空间观念。

4、教具、学具:

为了顺利实现这些教学目标,让学生真正理解体积的意义、认识体积单位,我准备借助实物,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并引导帮助学生准备了杯子、沙子、木块、小石头等相关的学具。

二、说教法,说学法

“学生要想牢固地掌握数学,就必须用内心创造与体验的方式来学数学。”因此,在体积与体积单位的教学中,我们应该让学生多一些体验,使学生能够主动自觉地通过“体验”和“内省”的方法来实现自主学习,并达到“自我实现”和“个性完善”,在体验中发展空间观念。所以本课的教学,我主要通过引领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合作交流,生活应用等体验手段来强化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是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技能技巧的形成,智力、能力的发展以及思想品德的养成的主要途径。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系统地规划,遵循目标性、整体性、启发性、主体性等一系列原则进行教学设计。

我设计了四个主要的教学环节:

1、创设情境,设疑导入;2、实践操作,形成概念;3、解决问题,巩固提高;4、结合板书,课堂总结。下面我就来详细介绍一下,这几个环节的具体操作过程。

2

(一)创设情境,设疑导入

新课伊始,我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学生喜闻乐见的童话故事:《乌鸦喝水》,要求学生边听边思考: “小乌鸦是怎样喝到水的呢?” “石子放进瓶子里后,水面为什么会上升?”对这样的问题学生一定会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很快学生就会从童话中得到启发:石头占空间。这时我会告诉学生石头所占的空间就是石头的体积,进而引出课题《体积和体积单位》。

接着进行第二个环节,(二)实践操作,形成概念,这个环节中,我分两步进行:①实验演示,建立体积概念;②自学引导,认识体积单位。

(二)实践操作,形成概念

1、实验演示,建立体积概念。在学生回答了乌鸦喝水时放进的石头占空间的问题后,我又抛出一个问题:除了石头外其他物体也占空间吗?这时让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做两个实验,观察并汇报实验结果。

第一个实验:用一只杯子装满细沙,然后倒出细沙,放入木块,再倒入细沙,会出现什么情况?为什么?第二个实验:把一大一小两块石头放入盛水同样多的两个玻璃杯里,观察一下,发现了什么现象?思考为什么呢?

设计意图:体积的意义十分抽象,学生很难理解。第一个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体验物体占有空间;是不是物体占有的空间都一样呢?通过第二个实验,让学生感知:大的物体占的空间大,小的物体占的空间小,进而形成“物体所占的空间有大小”的空间

3

表象,帮助学生理解体积的含义。再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概括出“体积是指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这一概念。之后我又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比较所见的物体中体积的大小,从而使学生对体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2、自学引导,认识体积单位

(1)、课件演示,出示线段、正方形、正方体及相应的计量单位,引出体积单位。(通过课件直观演示,使学生了解线、面、体之间的联系,利用迁移类推的规律引出体积单位。)实物出示两个体积相近的长方体,让学生说一说谁的体积大?由于体积相近,学生不好比较,从而指出:要准确计量物体的体积必须使用统一的体积单位。

(2)出示自学提纲:

①、常用的体积单位哪些?用字母怎样表示?

②、以小组为单位,拿出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模型,用看一看(是什么形 体)、量一量(它的棱长是多少)、摸一摸(它有多大)、说一说(它的定义)、找一找(在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的体积可以用这个体积单位来计量)的方法,小组之间展开讨论和交流。

③、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自学情况。

学生可能会汇报出: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棱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厘米;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分米等。

4

学生对自学内容汇报完后,我再同时出示1cm3、 1dm3的正方体模型,进行对比,把1立方厘米和1立方分米的空间大小牢固地植入学生的脑海。

(3)、感受1m3的大小

1立方米的体积较大,学生很难一下子构建它的空间观念,在感受1m3的大小时。我采取游戏操作的教学策略:我借助三把米尺,我让几个同学和我一起,在教室的一个墙角共同来做一个1立方米的空间。”为了进一步让学生感受1立方米的空间有多大,我让几个同学站到我们做的这个1立方米的空间里去,看一看可以站多少同学?(这里学生的身高已经超过1米,我会在一旁引导他蹲下去一点,头部不超过米尺的高度,让学生初步感受1立方米的空间是与长宽高有关的,但这里不要做出解释,只是一个初步的感知)再让学生估一估1立方米的空间可放多少物品?”通过一个量的刻画感受1立方米的空间有多大。最后让学生说说身边能用立方米为单位的物体。(小结)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知道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各有多大?今后,我们在计量物体的体积时,就应根据实际情况来选用合适的体积单位。

这样的设计,学生真正是在亲身经历和体验认识1立方米,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定很高涨,同时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就在身边。

(三)解决问题,巩固提高

学以致用是数学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因此我在本课巩固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把

5

一些数学知识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感知,学会从生活实践解决数学问题。我设计了三道题。

第一题:哪个是长度单位,哪个是面积单位,哪个是体积单位?它们有什么不同?(课本中练一练的作业)

[说明: 通过比较,有利于学生强化对长度、面积、和体积计量单位的认识,更好地构建认知结构]

第二题:给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一台电冰箱的体积大约是1.2( ) 一台电视机的体积大约是120( ) 一只手机的体积约是33( ) 一只火柴盒的体积是12( ) 第三题:单位改错练习。

昨天下午的体育课,我们班进行跑步比赛。因为天气炎热,李明脱下了 30 平方厘米的外套,挂在一棵高2平方米的小树上。比赛在紧张的气氛中进行着,在100厘米长的跑道上,李明一不小心,被一块约 30 立方米的石头绊倒了,李明马上站起来,继续向终点跑去,因为跑得太累了,李明气喘吁吁的,一口气就喝了 500立方分米 的水, 接着又吃了一根 1 米 长的雪糕,最后躺在 12 厘米的凳子上休息。回到家里,李明把这件事写在了日记本上,没想到老师在背后批了两个字:可笑。同学们,你们认为哪里可笑,哪里夸张呢?

通过单位改错练习,告诫学生要认真学好单位,慎重地使用单位,以免闹出笑话。

6

(四)结合板书,课堂总结

最后结合板书,课堂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体积和体积单位(板书:和)通过学习你们有哪些收获?从而概括、强调出这一节课的重点。

四.说板书设计 附板书设计:

体积和体积单位

体 积: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

立方厘米(棱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厘米) 立方分米(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分米) 立 方 米(棱长是1米的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米)

好的板书是一种微型教案。本节课我的板书简明扼要,重点突出,使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内容一目了然,复习时能提纲挈领,同时整个板书又给人以美感。

五、说教学评价:

根据以上的教学说明,我对本课时进行简要评价:本节课,我注重对学生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注重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使学生在本堂课中达到会学会用,培养了学生的主体意识。

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