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水产科技 2006年第2期 我国淡水珍珠产业可持续发展科技对策 戴银根 (江西省水产技术推广站330046) 摘 要: 综合国内外有关资料,简述我国淡水珍珠业发展和研究进展以及淡水珍珠市场发展趋势,通过分 析当前我国淡水珍珠业发展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下一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性建议。 关键词: 淡水珍珠业发展科技对策 中国是淡水珍珠生产大国,但非强国。自 1.1.1 起步阶段: 这一阶段以1962年 20世纪8O年代末以来,尽管淡水珍珠产量不 熊大仁教授进行河蚌人工养殖无核珠取得成 断提高,其品质和市场价格却不断下降,且高品 功,并于1963年撰写了代表我国人工育珠具有 质珍珠和高附加值产品比例不断降低,中低档 里程碑意义的首篇专论“河蚌无核珍珠形成的 珍珠和低附加值产品却充斥市场,这种局面严 初步研究”为标志。自1964年后,全国各地相 重地影响了中国淡水珍珠在国内外市场上的声 继开展了淡水珍珠养殖,尤其是浙江、江苏、湖 誉和进一步发展。因此,正确认识当前中国淡 南等省发展较快,到7O年代后期中国珍珠产量 水珍珠业现状,已经成为珍珠业持续、健康发展 徘徊在2—3t。 的首要任务。 1.1.2 鼎盛时期(20世纪8O年代中至 1 我国淡水珍珠产业发展历程和国内外 9O年代初): 这一阶段由于农村承包制和河 科研进展 蚌人工繁殖技术取得突破,解决育珠蚌来源,加 1.1 产业发展回顾 之小蚌、小片和小工具“三小”技术突破,提升 中国淡水珍珠自1958年第一粒淡水珍珠 珍珠质量,促进了珍珠养殖、加工业和贸易的迅 培育成功以来,几经曲折,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猛发展,珍珠产量从数lOkg迅速增长到1200t/ 初步统计,到2004年,我国淡水珍珠养殖面积 年左右。世界珍珠销售中心也由7O年代的日 已超过85万亩;珍珠产出量约1250t,占世界珍 本神户逐步转移到中国香港。 珠产量的9o%以上;出口珍珠500t,占世界珍 1.1.3 病害蔓延,市场低迷阶段(20世 珠出口量的8%左右;出口创汇1.2亿美元。 纪9O年代中至9O年代末): 这一时期,珍珠 真正成为珍珠第一生产大国,并形成了以沿长 出口放开,珠价猛涨,部分农民纷纷投资珍珠养 江中下游的浙江、江苏、江西、湖北、安徽等为主 殖,使得养殖规模迅速扩大。由于没有规范性 产区的产业基地和养殖、粗加工和销售一体的 的就业准人标准和广大珠农追求短、平、快利益 产业链,同时储备一批产业技工队伍。回顾淡 驱动,大量生产并上市养殖期不够的非真正珠 水珍珠业发展历程,可划分四个阶段: 宝级的珍珠,使珍珠的质量和价格迅速下降,大 ・2・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总第106期 量低档产品涌向国内外市场,造成中国淡水珍 珠的声誉和产业效益的同步下跌,为珍珠业持 江西水产科技 学、生物学研究,结果表明:5个种群及人工群 体均属于一个种,三角帆蚌的二倍体数目为2n =续、健康发展埋下了危机的种子。同时,由于不 科学的养殖管理和手术操作,不仅导致了粗制 滥造,也埋下了蚌病暴发的祸根。当产量上升 38。核型为5m+5sm+5st+4t(黄周英等, 2004)。太湖种群与巢湖种群形态最近,鄱阳 湖种群与洞庭湖种群较为接近,而洪泽湖种群 与其它种群及群体的趋异程度最大(钱荣华 到一定程度时,珠价下跌,又值蚌病泛滥,造成 90年代初淡水珍珠业雪上加霜,1995—1997年 等,2003)。对他们的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 陷入困境的被动局面。 1.1.4 1999年后的复苏、振兴阶段: 由于1997年后大农业受到亚洲金融风波 的冲击,水、陆养殖业均出现迷茫。与此同时, 因遭受双重打击的淡水珍珠,产量已明显减少, 库存货物也渐售空,珠价开始回升。育珠业比 较效益高于其它农业项目,又显出其强大的后 劲。同时,有少数业者开始觉悟,懂得科技在淡 水育珠中的重要性,从育珠场地、水域环境的选 择,到幼蚌培育、手术工艺,以及整个养殖过程, 科技内涵逐渐增加。还有内地珠商也开始到香 港注册,标志着中国淡水珍珠业逐步向国际市 场接轨。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总结中国科学家对淡水珍珠业3O多年来 的研究成果,在三角帆蚌的生物学特征、养殖育 珠性能、营养成分、组织细胞学、生化遗传、病 害、加工等方面出过成果并相继报道(司亚东 等,1993;杨文鸽,1997;石安静等,1994;邵健忠 等,1993;汪晓晶等,1999;钱荣华等,2003); (徐毛喜等,2002;洪一江等,2004)对池蝶蚌 (贝)的生物学、养殖育珠性能也做过研究。但 国内对病害防治、养殖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报道较少。 特别是1993年后,中国在育珠蚌引进、选 育、育珠性能和基础研究方面进展加快。如:通 过对国内太湖、巢湖、鄱阳湖、洞庭湖和洪泽湖 5个地理种群及人工群体的三角帆蚌进行形态 析结果是:5大群体的三角帆蚌具有一定的遗 传变异潜力,存在着一定的遗传多样性。因此, 在人工育苗过程中,应采取增大有效繁殖群体 等措施,防止近交衰退、遗传瓶颈和遗传突变 (李家乐等,2005)。 为适应市场需求,开展的“彩虹珠”形成机 理研究表明:“彩虹珠”颜色的形成与珍珠贝贝 壳珍珠层的本身色泽及插核小片的位置有关, 经3个月育珠,珠层厚度可达300/tni以上,经 9个月育珠可达890/an。但由于插核部位狭 小,现有的技术水平还不能生产大型珍珠(毛 勇等,2004)。 在病害研究方面,虽然国内许多学者在细 菌、病毒、组织病理及流行规律等方面做了很多 卓有成效的工作,但蚌病防治仍然是生产上的 一大难题。倪达书等[1982]曾报道蚌瘟是由 斑点气单胞菌的一个变种引起;张国治等 [1986]和沈志荣等[1986]确认病毒性蚌病; 1987年分离到病原病毒,初步鉴别,认为具有 嵌砂样病毒(Arenavirus)的特征;邵建忠等 [1993A,1993B]报道精细结构与基因组及多肽 研究,并发现瘟病的性质与消化系统代谢紊乱 有关。蚌病一般呈“亚急性”或“慢性”型,不应 统称为“蚌瘟”病。忽视寄生虫危害的严重性, 可能是蚌病防治难的重要因素(张根芳等, 2003)。总之,现基本探明了蚌病的主要寄生 性和细菌性病原生物,同时发现了腔肠动物等 主要敌害生物;初步提出了三角帆蚌疾病种类 ・3・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江西水产科技 及其相应发病率。即每年的3—9月为蚌病高 发期,与三角帆蚌月龄亦有相关性;手术接种后 l~2个月,l4~l5个月,20~23个月为明显的 2006年第2期 1992年,出口珍珠达255t,创汇只有2962万美 元,平均价格仅为116.2美元/kg。2004年出口 约5OOt,创汇1.2亿美元,平均价格24OO美 kg。在国内市场上,2002年可以卖到lloo kg的珍珠,目前仅卖到200~40o元/kg。 蚌病高发阶段。研究还发现蚌病发生与手术消 毒、施肥等日常管理操作及水体生态环境密切 相关。 再如珍珠品质,7O年代至80年代初期,人 工养殖珍珠多数直径达到7—8mm,珠层厚度 平均可达0.5mm,其质量可与日本珠相媲美。 对珍珠加工的研究:探明了不同颜色的淡 水珍珠的常量及微量元素含量。结果表明:黄 色珍珠中所测十一种微量元素总量为2O. 5896mg/lOOg,黑色珍珠20.46mg/lOOg,白色珍 珠17.793mg/loog。还发现每种珍珠的部分微 量元素也有明显差异。珍珠微量元素含量的差 异,可能与珍珠呈现的不同色泽有关,这对人工 养殖彩色珍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江琰等, 2003)。通过对珍珠层粉提取制作珍视明滴眼 液的研究,找到了中药化学提取珍珠层粉的方 法等(林萍,2004)。 国外对池蝶蚌研究较多,如1968年,町井 昭对池蝶蚌的珍珠囊形成作了比较深入研究, 特别是来自外套膜小片的细胞的有关增殖分布 等方面的特性以及珍珠囊形成早期出现在育珠 蚌组织和小片组织的手术空隙处游走细胞的形 态、行为等。和田浩尔对珍珠贝体内移植外套 膜细胞小片研究中,发现外套膜片植入育珠蚌 后三个变化步骤,与町井昭的工作相似,但他对 颗粒细胞和无颗粒细胞形态功能作了进一步研 究,发现池蝶蚌的同种异体移植都形成正常珍 珠囊,而褶纹冠蚌则有12%的排斥。 2中国淡水珍珠业存在的问题 2.1 总量增加,品质下降,价格下跌 我国珍珠经3O余年的发展,产量从十几公 斤发展到2004年的1250t。而淡水珍珠的平均 价格与出口量呈反比趋势发展。1983年出口 珍珠约12t,创汇2345万美元,平均价格近 2000美 kg;1989年降为297.8美 kg;到 ・4・ 80年代末以来,珍珠的质量逐年下降,以至到 现在市场上高品质珠不足lOOt。初步统计,目 前高品质的淡水珍珠约占总量的5~10%,且 比例还有下降趋势。如诸暨珍珠市场,近年来 上市交易的珍珠多数为不规则,直径为5mm左 右的低档珍珠。如果我们仍然维持现状,不思 改进,中国淡水珍珠将面临日本珍珠和南洋珍 珠的有力挑战。 2.2 蚌源单一,种质退化,育珠期缩短 7O年代后期,我国初步确立了三角帆蚌、 褶纹冠蚌在人工淡水育珠中的主导地位。80 年代又逐步淘汰了后者。近年来,随着珍珠养 殖规模的扩大,相当部分的珍珠养殖者受经济 利益的驱动,对仅有的育珠蚌一一一三角帆蚌 资源过度开发,加之又没有可替代的育珠蚌,使 得三角帆蚌无法休养生息,自然资源逐年减少。 另一方面,养殖者忽视了品种的改良和选育,珠 贝种质不断退化。还有多数养殖场育珠周期已 由原来的3—5年缩短为1年左右。导致的结 果为:幼蚌生长速度缓慢,个体差异性大,珍珠 分泌能力差,性成熟年龄提前(有的1年成 熟),珠蚌病害频繁发生。据测算,原来培育的 珠贝的壳高可达lOcm以上,厚度达lcm,质量 在8og以上,寿命接近lOa。如今珠贝的壳高 平均不足7cm,厚度不到0.5cm,质量也在40g 以下,分泌珍珠质的能力大为下降。 2.3工艺技术滞后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总第106期 表现在四方面:一是育珠手术工艺落后。 传统理论基础尚无新的突破,从通片法到撕膜 江西水产科技 业仍以原料或工艺品的形式提供给境外的珠商 或从香港销售到世界各地,无法形成自主对国 法,操作技术上虽有一定革新。但是新的工艺 (激光手术、细胞注射)一时难于推广。二是对 珠宝设计、加工工艺滞后。世界珍珠加工技术 以日本见长,他们从珍珠漂白、抛光、染色到液 膜,并不断发展新技术、新工艺。而目前中国的 淡水珍珠深加工技术与之差距甚大,大部分仍 沿袭古老的串珠加工方法,工序极其简单、粗糙 或沿用港、台工艺。因此产品无法直接面对国 际市场,只能依赖出口原料珠,大批高档珍珠没 有经过深加工就流向海外,产品附加值低,经济 效益十分有限,客观上造成了资源的巨大浪费。 三是低值珍珠的加工利用技术落后。低值珍珠 在医药、啤酒、化妆品等领域还有很大的利用空 间,升值空间大,应扩大珍珠在该领域应用技术 的研究。四是加工技术队伍素质待提高。 2.4 养殖病害加剧 近l5年来,由于规模扩大和集约化程度不 断提高,行政主管部门未及时对产业规划布局 和采取调控措施,加之技术服务跟不上,致使养 珠水域超负荷,养殖水域污染十分严重。如浙 江、江苏及湖北、江西的部分地域。随之而来的 是蚌病暴发,产出大量的劣质珍珠,与前20年 相比,珍珠几乎失去了它美丽的光泽。养殖环 境容量与生态问题已对淡水珍珠养殖业的发展 形成巨大影响,如得不到有效的控制,珍珠养殖 业必将受到致命的打击。 2.5产业化程度不高,龙头企业不强,品 牌不响 中国珍珠企业主流是一家一户,尽管浙江 出现了7—8家大型珍珠/jD-v_企业,他们占有我 国淡水珍珠70%左右的市场份额。同时,国内 一些淡水珍珠专业市场已经形成,如浙江诸暨、 江苏渭塘、北京红桥和上海珍珠城等。但是,企 外市场销售的品牌。 2.6 行业自律和政府监管不力 中国的淡水珍珠企业数以千计,从业人员 几十万,但至今还缺乏全国性的有效的行业组 织进行规划和管理。 3世界珍珠行情分析 3.1世界珍珠产地和市场 世界养殖珍珠主要产于日本、中国、澳大利 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法属波利尼西亚及库 克群岛等。中国、日本是淡水珍珠主产区。越 南是新兴的淡水珍珠供应市场。目前已培养出 直径为5—7mm,最高达12ram的淡水珍珠,颜 色有粉红色、棕色、褐色、白色、银灰色及黑色 等,产品仅供应亚洲国家。 世界上主要珍珠消费国有美国、日本、欧洲 共同体、加拿大、印度、沙特阿拉伯、黎巴嫩等。 而世界珍珠加工集散地主要是日本、印度等,转 口市场在香港。其中,海水珍珠销售以日本为 主,淡水珍珠销售以中国为主。美国是世界上 最大的珍珠消费市场,中东和印度是传统的珍 珠消费国。 日本不仅是珍珠生产大国而且是珍珠进出 口吞吐量最大的国家。全年珍珠产量的50% 出口美国,美国每年从中国进口淡水珍珠30t, 金额1.5亿美元左右。由于水质污染和人工升 价,致使日本珍珠成本偏高,日本同行认为对日 本养珠业的最大威胁来自中国。中国产主流珍 珠规模为5—6mm,日本有意减少该寸径珍珠 生产避免与中国珍珠直接竞争。 在美国市场,不但高档珍珠走俏,中档珍珠 也好销。每千克价格约在1800美元以上的高 档珍珠及大粒异性珠因产量少、需求大而十分 抢手。每千克1300美元以下的大路货串珠因 ・5・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江西水产科技 价格低廉,可随意与各类宝石搭配,不断更新款 式,深受广大中下层消费者欢迎。 印度孟买出产天然海水珍珠,但淡水珍珠 需要由中国和日本进口。印度市场对圆形、椭 圆形的需求量大,直径为2~3mm的小粒米珠 最受欢迎,4~5mm次之,年销售珍珠达3~4t, 其进出口业务集散地在孟买。 3.2 珍珠产品需求趋势 从国内外市场比较中可以看出,高档、大厘 码、正圆淡水珠应该是很有前途和具有市场价 格竞争力的。就直径而言,随着养殖年限的不 断延长,淡水珠越来越合乎首饰用珠、高档工艺 珠的要求。5~8mm和9mm以上的产品中“圆 度、光泽”等质量指标若能达到首饰用珠的标 准,将成为市场最抢手珠。而5~8mm不规则 珠因目前不能作为异形珠开发特种工艺品,价 格低迷。事实上,就是5mm以内的圆珠,国际 市场也十分抢手。因此在常规淡水无核珠中, 圆度是影响珍珠价格的重要因素。 尽管大直径高档淡水珠多进行漂白处理。 但笔者认为:淡水珠应树立自己的形象,用斑澜 的色彩,显示与海水珠的区别。事实上,金色、 天然橙色、粉红等都和白色一样流行国际市场。 因此,要尽最大可能培育大直径的淡水珠,并保 持原色。 4淡水珍珠产业发展科技对策 当前日本在珠蚌品种选育、养殖和加工技 术等方面依然保持世界领先地位,并有向越南、 马来西亚等国扩张的趋势,其后势对我国珍珠 产业构成威胁;澳大利亚采取对珍珠贝养殖总 量严格控制,养殖与育珠技术精益求精,对天然 资源和养殖环境全方位保护,使该国在高档珍 珠在国际市场一直保持主导地位。这些做法值 得我们认真研究和借鉴。为此,淡水珍珠产业 的发展应坚持适度规模,主攻加工;在产品结构 ・6・ 2006年第2期 上坚持发展大直径正圆珠、有核珠和特殊造型 工艺珠,提高珍珠的圆珠率和高附加值。 4.1 整合资源,科学布局,构建产业框架 根据水域特点和资源优势,规划淡水珍珠 养殖区域。各功能区域之间必需独立进行专业 化分工,逐步细化育珠生产环节,形成产业小 链,从而形成珍珠产业化格局。应着重构建育 珠蚌良种繁育场(育苗)、幼蚌培育基地、人工 育珠手术工厂(手术接种)、育珠蚌养殖、加工 贸易企业等产业链。其中育苗、幼蚌培育和手 术接种产业链技术要求较难,可由专业化生产 企业来做。珠蚌养殖应由广大养殖户来承担。 加工贸易由龙头企业完成。 4.2 优化产品结构,改变增长方式 当前,淡水珍珠市场一直是大规格、高品质 珠数量少;小规格、不规则珠数量多,显然是产 品结构不合理,同时在很大程度上与产业结构 不合理有关。解决这个问题必须根据市场需要 和产品结构对珍珠业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理 顺和协调养殖、加工、流通等环节以及企业间的 关系。要从长远着手,合理规划和配置资金和 资源,采取一定措施鼓励产品深加工企业的发 展。 要依据对市场需求的准确预测来配置不同 档次和品种的产品比例,满足不同层次顾客的 需要。在产品结构上要增加高质量珍珠和高附 加值产品的比例,限制低劣产品的产量,淘汰滞 销产品。增长方式上要改过去一味增加总量和 规模的做法为增长优质珠比例。建议中国珍珠 年产出量控制在2000t以内,争取通过3~5年 时间优质珠比例提高到15%以上。 4.3 开发加工新工艺、新产品,树品牌 淡水珍珠的加工与开发必须在综合利用上 做文章。一是要扶持加工企业,引进加工设备, 鼓励企业在提升装饰珍珠的加工工艺,增加新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总第106期 产品、新式样的同时,重点对5~8mm不规则珠 在医药、美容等领域的研发。二是树自己的品 江西水产科技 蚌户对蚌病的科学防治更是知之甚少,需要花 大力气突破。 牌。淡水珍珠要立足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 必须树立品牌意识,推出自己的品牌、精品。为 4.4.3 养殖生态环境保护技术首先应 研究建立淡水珍珠养殖总量控制与环境容量之 此应制定相应的行业政策和技术规范,鼓励贝 壳实用工艺品的开发和利用。明确贝壳珍珠层 粉除了用于生物钙和饲料添加剂外,不能作为 珍珠粉用于美容品、化妆品、保健品和医药品 间关系的模型,推广合理的养殖模式。在防治 外界和自身的环境污染的同时,还应保持合理 的放养密度、科学的养殖模式、良好的水质调控 等技术,并保护种群的生态平衡。国际上有很 中。同时鼓励珍珠粉及其产品应真正以低价值 珍珠为原料。 4.4 科学育珠,瞄准关键点 目前,淡水珍珠业的持续发展存在一些关 键的制约因素,应重点技术攻关。 4.4.1 育珠蚌繁育和育珠技术珍珠产 业中产量增长和质量的提高主要依靠良种,备 受关注的“种苗工程”,其核心是选育优良育珠 品种。日本国立水产研究所K.T.WaDa博士 采用传统的杂交和选择育种方法对马氏珠母贝 进行育种研究,选育出优良品系,育出珍珠比通 常品种大10%以上。因此,中国也应对三角帆 蚌品系选育、提纯和保护天然种质等研究。同 时开发像池蝶蚌一样的新的育珠蚌,并制定亲 蚌、育珠蚌种质标准。各国在开发新的育珠蚌 的同时,也将培育新的稀奇的珍珠作为重要的 研究方向。如印尼的Joseph博士通过选择珍 珠层色泽不同提供细胞小片供体贝,已培育出 目前价格最贵的金色珠,金色珠占比例超过 50%。因此,淡水珍珠插片、培育技术研究将岳 末来的研究方向之一。 4.4.2 蚌病防治技术蚌病一直是困扰 珍珠业发展的瓶颈,是生产的大敌,控制蚌病成 了育珠生产成败的关键。但蚌病防治的理论和 技术尚未被广大水产科技人员所普遍掌握,养 好的经验。如澳洲政府为保护有限的白蝶贝自 然资源,对白蝶贝的年捕捞量作了严格的限额 和严厉的管理条例,违者轻则高额罚款,重者吊 销营业执照,保证了南洋白珍珠高昂的市场价 值和澳洲珍珠业的平稳发展。我国也应对珍珠 养殖实行管理,在治理环境污染的同时,保护珠 贝种质、提出限制育珠蚌放养密度等措施。 4.5 组建珍珠养殖协会,赋予行业自律、 组织协调和咨询服务的功能 从长远来看,保持珍珠市场的健康发展必 须走联合之路,建立相应的行业协会。协会不 仅对协会成员进行技术指导、培训、养殖生产、 市场预测和产业发展趋势调查分析、产供销环 节的协调发展等起着重要作用,而且对珍珠行 业与其他产业、以及国际间的交往、合作也具有 积极意义。国际上重要的珍珠生产基地都建立 了相应的行业组织。如法属波利尼西亚的珍珠 业由3个专业生产商和一个分销组织支配,其 中“专业珍珠生产商协会(SPPP)”由14家公司 组成,生产量占到了70%;日本政府对珍珠业 建立了一系列机构,如养殖研究所、珍珠振兴 会、全国珍珠养殖渔业协同组织联合会、日本珍 珠输出加工组织等。此外,日本水产厅还规定 不得公开珍珠养殖技术,珍珠对外销售权归日 本所有,珍珠品质必须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