堕 塾! No.O1 TIME EDUCATION Jan 试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对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引领作用 黄鑫 摘要: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 方向。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网络文化已经成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高校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不断加强校园网络文 化建设,通过营造“品位高雅、文明健康、积极向上、和谐共融”的校园网络文化切实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水平和道德修养。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网络文化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 ̄.issn.1672—8181.2013.01.044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 想政治教育的模式和方法,强化了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大学 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生的主体行为,激活了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了大学生的求职 提出要“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同时 欲望,丰富了大学生的社会关系,促进大学生的个I生发展,提升了 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大学生的综合素养。另一方面,由于网络文化的“双刃剑”的作 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高校一定要把握好 用,我们不可否认,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政治素养、道德品质、人 网络文化发展的难得机遇,认真贯彻“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 文素养、科学素养和心理素养等方面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具体表 管理、确保安全”的方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全面引领高校 现为:网络信息的良莠不齐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产生了不 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着力营造“品位高雅、文明健康、积极向上、和 良的影响;网络的互动性和直接性衍生无政府主义倾向;网络的 谐共融”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 虚拟性导致传统思想道德规范约束力减弱;网络文化的“信息过 1校园网络文化是网络文化和校园文化的结合 载”对大学生科学素养的养成产生消极印象;网络文化导致大学 网络文化是建立在互联网基础上的一种不分国界、不分地区 生人际交往锐减和人际关系的冷漠倾向等。所以,高校校园网络 的信息文化。它是以计算机及其附属设备作为物质载体,以上网 文化建设要充分发挥网络文化的积极作用,并采取有效措施尽可 者为主体,以虚拟的空间为主要传播领域,以数字化为基本技术 能地减低网络文化带来的风险。 手段,为人类创造出一种新的生存方式、活动方式和思维方式。 2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 从狭义角度角度来看,网络文化将知识和信息以计算机可以识别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 的代码形式记录下来,并且通过计算机互联网进行传播和交流; 要任务,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涵为:坚持马克思 从广义上的角度来理解,网络文化是网络时代的人类文化。它是 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 人类传统文化、传统道德的延伸和多样化的展现。网络文化作为 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和践行社 一个整体,根据其存在形态和层次,从结构上可以从五个层面把 会主义荣辱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网络文 握,即物质层面的网络文化、政治层面的网络文化、精神层面的网 化建设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络文化、制度层面的网络文化和行为层面的网络文化。 一是在政治文化层面,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国特色 校园文化是在学校环境中,由学校的管理者和广大师生员工 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核心引领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政治文 在教学、科研、生产、生活等各个领域的相互作用中所创造出来的 化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社会成员在长期的政治社会化和政治实 一切物质和精神的产物,以及创造的过程。依据文化的内涵,从 践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直接影响人们政治行为的、相对稳定的 形态结构上分析,校园文化可以分为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精神文 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它包括政治认知、政治认同、政治信仰、政 化、校园制度文化、校园行为文化四种基本形态。 治感情、政治态度、政治价值观等。网络政治文化是政治文化的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是基于校园网络环境之上的,面向广大高 亚形态,是人们在网络政治活动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对现实政治体 校师生员工的,具有高校地域及高校特点的网络文化,是高校校 系的态度、情感和评价的总和。高校网络政治文化要坚持以马克 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导向、渗透和育人的功能。由 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核心。马克思主 于高校受众群体的特殊性,在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中要将政治 义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针, 文化建设纳入到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内容。因此,高校校园网络文 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要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 化应该从物质文化、政治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等 义基本原理,紧密结合中国实际、时代特征、人民愿望,用发展着 五个层面把握。 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首要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对高校校园文化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 任务就是要使学生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这也是 响。一方面,高校校园网络文化推动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 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在扎实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新,带来了教育手段的现代化,同时带来了教育观念和内容的现 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同时,我们也要推进马克思主 代化,同时也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创新了教育的思 义中国化成果逐步进入校园网络文化,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校园网 一55— 堕 塾 No.01 咖EDUcJATION Jan 络文化建设,抢占网络阵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 展进步的根本方向,集中体现了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和共同愿 望,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主题。在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中,要通 过网络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用90年来我们党成长壮大的光辉历 社会生活各个领域,涵盖个人、集体、国家三者关系,覆盖各个利 益群体,涉及人生态度、公共行为、社会风尚的方方面面,既有先 进性导向,又有广泛性要求,是中国社会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 为准则,也是高校网络文化所遵循的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 则。高校网络文化建设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引领,完善网络文 化制度建设,引导和规范好广大师生网络行为,在校园网络环境 中大力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 思想,倡导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扶正祛邪,扬善惩恶,促进良 程、用60年来我们国家发展壮大的伟大实践教育师生,使学生进 步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一的理论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要通过网络及时地开展形势教 育,对于师生关心的社会特点问题要进行必要的及时的解答,引 导师生准确把握基本国情,正确理性地看待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 义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把个人成长成才同国家民族命运结合 起来。要始终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师生,把高校建 设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培养基地。 二是在精神文化层面,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 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引领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精神 文化也称观念文化,是以心理、观念、理论形态存在的文化。它包 括两个部分:一是存在与人们心中的文化形态、文化心理、文化观 念、文化思想、文化信念等;二是已经理论化、对象化了的思想理 好的校园网络文化风气的形成和发展。广大师生要以“八荣八 耻”为基本道德规范,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坚持知行统一,心存 荣辱之念,坚持自律与他律的统一,守住是非界限,守住道德底 线,做一个遵纪守法、知荣明耻的校园网络文化践行者,共同推动 校园网络文化向着“品位高雅、文明健康、积极向上、和谐共融”的 方向健康发展。 总之,只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全面引领高校校园网络 文化建设,才能充分发挥校园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 论体系,即客观化了的思想。高校网络精神文化建设与发展要体 现中国的文化特色,必须继承中国的文化传统,要充分体现发展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要求。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 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是 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支撑,是加强和改进大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也是网络文化建设弘扬的内容和主旋 律。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植根于我国优秀民族文化传 统,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形成的优良革 命传统,是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共同奋斗的价值取向和力量源 泉。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 论品格,是中华民族富于进取的思想品格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伟大成果,已经深深地融入了我国经 积极作用,有效规避网络不良信息给大学生带来的消极影响,更 好地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对于构建和谐校园,加强大学生思想 政治教育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 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2004. 『2中共中央.21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 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z】.2011. [3]王利俊.不断拓展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工作的新视界U】.宣传思 想文化工作,2012,(3). 【4J陆伟华,张祉强,陈洪涛.全球化背景下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理 论研究Ⅱ】.思想教育研究,2009,(2). 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成为各族人民不断开创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强大精神力量。高校要在校园网 络文化建设中,强化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教育,通 [5】高鸣等.网络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论[M].镇江:江苏大 学出版社,2007. 【6】罗咏辉.校园网络政治文化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及对策研究 过校园网络文化特有的形式和内容,培养学生团结统一、爱好和 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大力倡导解放思 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改革创新精神,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尊 重科学、崇尚和谐的观念。通过网络文化与教育教学、科学研究、 管理等的结合,构建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提高 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 三是在制度和行为文化层面,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高校 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4). [7】季建华.高校网络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关系辨析卟新西部,2009, (22). [8宋元林,8]陈春萍.网络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M 沙:湖 南人民出版社,2006. [9】刘九万.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中的引领作用to].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6). [1 0】刘九万.论特色校园文化建设中弘扬核心价值体系Ⅱ].内蒙古 教育,2011,(12). 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制度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行为 规范,制度文化是文化的规则层面和秩序系统。网络制度文化是 人民为适应网络生存、社会发展的需要,为规范和净化网络环境 而主动创制出来的有组织的规范体系。行为文化是指人们在生 活、工作之中所贡献的,有价值的,促进文明、文化以及人类社会 发展的经验及创造性活动。网络行为文化是指网民在网络活动 中的一切可以促进网络和社会发展的创造性行为的总和。社会 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世界 【11]李修芳.浅析网络政治文化U].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2006, (5). 【1 2】张爱军,韩影.高校网络政治文化探析Ⅱ】.沈阳工业大学学报, 2012,(4). 作者简介:黄鑫(1980一),男,汉族,内蒙古呼和浩特人,硕士,内 蒙古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理论科科长,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 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2 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鲜明体现,它弘扬了中国民族传统道德的精 华,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反映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的客观要求。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贯穿 —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