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一、单项选择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D
A.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问题
B.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
C.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
D.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哲学上的两大基本派别是指 ( B )
A.辩正法与形而上学 B.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C.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D.一元论与二元论
3、否认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的哲学是( C )
A.唯心主义 B.诡辩论 C.不可知论 D.二元论
4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是( D )
A.古典唯心主义和现代唯心主义
1
B.形而上学唯心主义和辩证法的唯心主义
C.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
D.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5、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说明( C )
A物质是运动的物质 B.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C运动与静止是辨证统一的 D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6、只承认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的观点是( B )
A.主观唯心主义 B.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C.客观唯心主义 D、形而上学
7、时间和空间是( A )
A.物质的两种属性 B.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C.整理认识材料的工具 D.独立存在的精神实体
8、“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是( 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B.观唯心主义观点
2
C )
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D.唯心主义辩证法观点
9、辩证法所要回答的是( B )
A.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的问题
B.世界的状况是怎么样的问题
C.世界是否可知性的问题
D.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
10、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分歧的焦点是(C )
A、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结构性
B.是否承认事物的量变
C.是否承认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在的矛
盾性
D.是否承认事物的相对静止
11、“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着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这是一种( A )
3
A.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B.相对主义诡辩论的观点
C.激变论的观点 D.庸俗进化论的观点
12、“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说明( A )
A. 任何事物和现象都是彼此联系的
B.任何事物和现象都是彼此孤立的
C.任何事物和现象之间的联系是主观随意的
D.事物之间是互不影响的
13、我们把包含在现实事物之中的、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潜在的尚未实现的东西,称之为D
A.偶然性 B.必然性 C.现实性 D.可能性
14、下列成语中包含辩证否定原理的有( A )
A.塞翁失马,安知非福 B.水滴石穿,绳锯木断
C.古为今用,洋为今用 D.厚今薄古,厚古非今
15、假象是指( B )
A.正面地直接地表现本质的现象
4
B.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的现象
C.不存在于客观事物之中的现象
D、和本质没有同一性的现象
16、下列现象属于因果关系的有( C )
A.白天和黑天的关系 B.闪电和雷鸣的关系
C.燃烧和灰烬的关系 D.阴电和阳电的关系
17、必然的东西是偶然的,偶然的东西是必然的,这是C
A 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B 唯心主义的观点
C 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D 形而上学诡辩论的观点
18、在生活和工作中,凡事都要掌握适度原则,防止“过”与“不及”,其哲学伦理论根据是(A.内因与外因关系的原理
B.质和量互相制约关系的原理
C.“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原理
D.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原理
5
) B
19、 “肯定中有否定,否定中有肯定”这是( B)观点
A 折中主义 B唯物辩证法 C形而上学 D诡辩论
20、形而上学的否定观的主要特点是( C )
A.强调否定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B.承认肯定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C.把肯定和否定割裂开来,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
D.片面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
21、作为辩证的否定的“扬弃”是( C )
A、既保留又发扬 B、彻底抛弃
C.既克服又保留 D、矛盾的调和
22 “任何一个事物都和物质世界的其他事物处于普遍联系之中”这是(A.唯心主义诡辩论的观点 B.唯物辩证法的正确观点 C.相对主义的观点 D.形而上学的错误观点
23、 “割下来的手就不再是人手”这句话体现了( B )
6
) B
A.形而上学片面的、孤立的观点
B.辩证法普遍联系的观点
C.唯心主义的观点 D.诡辩论的观点
24、“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即只承认事物之间的联系,否认事物之间的区别。这是一种(A.形而上学观点 B.相对主义观点
C.唯心主义观点 D.唯物主义观点
25、“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见局部,不见整体”这是D
A.唯物辩证法观点 B.唯心主义观点
C.唯心辩证法观点 D.形而上学观点
26、事物的联系和运动的关系是( C )
A.先有联系、后有运动 B.先有运动、后有联系
C.运动构成联系 D.联系构成运动
27、发展的实质是( D )
A.事物的一般变化 B.运动 C. 量变
7
) B
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8、“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这是A
A.唯物辩证法的思想 B.形而上学的思想
C.诡辩论的思想 D.相对主义的思想
29、矛盾范畴所包含的两种基本属性是( B )
A. 对抗性和非对抗性 B. 同一性和斗争性
C.普遍性的特殊性 D.平衡性和不平衡性
30、矛盾的转化是( B )
A.向任何一个方向转化 B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
C.向没有矛盾的方向转化 D向矛盾激化的方向转化
31、事物发展的源泉是( B )
A.事物的相对性 B. 事物的内在矛盾性
C.事物的变化 D.人的自觉能动性
32、在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并对事物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矛盾是( 8
C )
A.普遍矛盾 B.内部矛盾 C.主要矛盾 D.次要矛盾
33、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A )的关系
A.共性和个性 B.主要和次要
C .多数和少数 D.决定与被决定
34、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说所以错误,在于它割裂了D
A.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关系
B.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C.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35、“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诗句中包含的哲学原理是(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事物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C.事物的变化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9
)
D
36、包含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思想的是A
A.恩里生害,福祸相成 B.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C.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D.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37、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 B )
A.源泉、动力和实质内容 B.状态和形式
C.基本方向和道路 D.客观性和条件性
38、决定事物的质的是( B )
A.矛盾的普遍性 B.矛盾的特殊性
C.事物之间的联系 D.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
39.质和事物的存在是( C )
A.相互对立的 B.相互包含的
C.直接同一的 D.相互转化的
40、同质的事物也是有区别的,区别的依据是( C A 事物的度 B.事物的属性
10
)
C 事物量的规定性 D.事物的特殊矛盾
二、判断对错题
1.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3、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4、一切观念都来自经验,都是现实的反映,包括正确的反映和错误的反映 。√
5、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6、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7、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
8、白马非马╳
9、唯物主义者是可知论者,唯心主义者是不可知论者。╳
10、正确的意识有其客观原型,
而错误的意识则是主观自生的。╳
11、辨证的否定就是扬弃。√
11
√
12、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因此,社会矛盾越多,社会发展自然就越快.╳
13、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
14.事物的量与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
15、零碎的、偶然的现象不反映事物的本质╳
16、运动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17、一切具体的事物和现象都是有条件的。√
18、新事物就是新出现的事物。╳
19、矛盾的斗争性的绝对的,因此它不需要任何条件。√
20、两点论和重点论是对立的,讲两点就不能讲重点,讲重点就是侧重讲某一方面。╳
21、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22、事物是质和量的对立统一。√
23、掌握适度原则就是任何时候都不要超过事物的度╳。24、只要有量变就会有质变。╳
25、量变的积累必然推动事物的发展。╳
12
第二章
一、单项选择题
1、 D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认识论上的根本对立表现在
A.是否承认感觉经验是认识的起点
B.是否承认世界的可知性
C.是否承认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
D 是否承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2、B不可知论者和可知论者的主要理论分歧在于( )
A.是否承认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B.是否承认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C.是否承认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
D.是否承认意识的能动性
3、B古代西方的“回忆说”、近代的“天赋观念论”以及中国古代的“生而知之”的认识思想是(A.唯物主义反映论 B.唯心主义先验论
13
)
C.经验论 D.可知论
4、A实践出真知,说明(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实践是认识真理性的最终标准
5、C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
A.矛盾的观点 B.物质的观点
C实践的观点 D.发展的观点
6、C任何真理都是对事物一定程度、一定层次近似正确的反映,都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这说明真理具有
A.社会性 B.绝对性 C.相对性 D.有用性
7、B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是( )
A.两种完全不同的真理
14
B同一个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
C.两种完全相同的真理
D.两者有着固定不变的界限
8、A“存在就是被感知”,这是典型的( )
A 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B.反映论观点
C.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D.机械反映论观点
9、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这种观点是说( )
A.只要参加实践活动就能获得正确认识
B.一切认识都要直接参加实践活动才能获得
C.一切认识归根到底都是从实践中得来的
D.只有直接经验来自实践
10、D唯物主义认识论都坚持( )
A.唯理论 B.经验论 C.先验论 D.反映论
11、D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在于( )
15
A.人脑的主观创造 B.人脑的客观反映
C.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主体选择
D.人脑对客观事物的能动反映
12、B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提出物体的降落速度与物体的重量成正比,人们长期把它视为真理。16世纪末,伽里略通过在比萨斜塔所做的自由落体试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这件事说明( )
A.只有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
B.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惟一标准
C.实践是认识的根本目的
D.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13、D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首先是( )
A.审美与审美对象的关系 B.认识与被认识的关系
C.评价与被评价的关系 D.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
14、A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能动的反映是( )
A.摹写和创造的统一
16
B.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统一
C.物质性与精神性的统一
D.真理的本性与实践特点的统一
15、D下列理论中,属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对立的是
A.能动反映论与机械反映论的对立
B.宿命论与唯意志论的对立
C.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D反映论与先验论的对立
16、B实践高于理论是因为实践具有( )
A.普遍有用性的优点 B 直接现实性的优点
C.主观能动性的优点 D相对性和绝对性相统一的优点
17.D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一个完整认识过程的是
A.感觉—知觉—表象 B.概念—判断—推理
C.感觉—概念—感觉 D.实践—认识—实践
17
18、A认识开始于感觉,这是( )
A.只有唯物主义才承认的正确观点
B.只有唯心主义才承认的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的唯一正确观点
D.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承认的观点
19、D认识的初级阶段是( )
A.高级认识 B.全面认识 C.理性认识 D.感性认识
20、D理性认识的特点是( )
A.对感性认识的综合
B.与客观事物无关的人的自由创造物
C.通过感觉器官对客观事物的直接把握
D.借助于抽象思维达到对事物本质的把握
21、B概念、判断、推理是( )
A.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B.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18
C.唯物主义的三种形式 D.辩证法的三种形式
22、D在认识过程中更为重要意义的飞跃是指( )
A.从外在形象到内在本质的飞跃
B.从个性认识到共性认识的飞跃
C.从肯定阶段到否定阶段的飞跃 D.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23、C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是( )
A.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 B.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C.认识的“源”与“流”的关系 D.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关系
24、A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 ( )
A.一元性 B.多元性
C.实用性 D.相对性
19
25、A教条主义在认识论上犯了( )
A.类似唯理论的错误 B.类似经验论的错误
C.类似唯心主义先验论的错误
D.类似直观被动反映论的错误 26、D真理就是( )
A.客观事物及其规律 B.大多数人同意的观点 C.对人类生存有用的理论
D.对客观事物本质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7、B坚持真理的客观性,就是( )
A.在真理观上坚持了唯心主义
B 在真理观上坚持了唯物主义
C.在真理观上坚持了辩证法
D.在真理观上坚持了形而上学
28、D真理与谬误的本质区别在于( )
20
A.真理是有用的,谬误是有害的
B.真理是对外部世界的反映, 谬误是自己头脑里存在的
C.真理是相对的,谬误是绝对的
D.是否正确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
29、A有人认为,一定历史条件下被实践证明为正确的理论,是永恒不变的终极真理。这是一种(A.形而上学观点 B.唯物辩证法观点
C.唯心主义观点 D.相对主义观点
30、B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这是真理问题上的
A.唯物论 B.辩证论 C.二元论 D.诡辩论
31、D感性认识的特点是( )
A、感觉、知觉、表象 B、概念、判断、推理
C、抽象性、间接性 D、形象性、直观性
32、A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最基本的关系是( )
A、改造与被改造的实践关系
21
)
B、反映与被反映的认识关系
C、相互依存的关系
D、相互作用的关系
33、B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之所以具有不确定性是因为:
A.任何实践都是有人的主观因素参与其中的活动
B.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社会实践总要受历史条件的限制
C.任何实践都是客观物质活动
D.有些认识任何实践都无法检验的
34、D“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句话最好地说明: ( )
A.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B.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C.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D.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2
二、判断对错题
1、真理具有相对性,所以真理是多元的。╳
2、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3、绝对真理就是绝对不变的真理。╳
4、有用就是真理。╳
5、实践出真知。√
6、认识开始于经验。 √
7、凡是亲眼所见的都是对客观事实的真实反映。╳
8、任何科学理论都不是终极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
9、真理是客观的,因此客观事物就是真理。╳
10、直接经验就是感性认识,间接经验就是理性认识。╳
第三章
一、单项选择题
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D )
23
A.是否承认阶级和阶级斗争的问题
B.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
C.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
D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2、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标准是( B )
A. 对物质与意识关系的不同回答
B.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的不同回答
C.对思维和存在关系的不同回答
D.对教条主义与经验主义关系的不同回答
3、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 C )
A.地理环境 B.社会存在 C.生产方式 D.人口因素
4、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 D )
A.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的统一
B.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
24
C.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5、在生产方式内部各要素中,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是A
A.生产力 B.产品的分配形式
C.生产关系 D.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6、生产力所体现的关系是( D )
A.人和人之间的关系 B.人和物之间的关系 C.物和物之间的关系 D.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
7、构成生产力的基本要素是( D )
A.人力、风力、畜力等之和 B.各种力量之和C.各种知识之和
D.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
8、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是( B )
A.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B.生产工具的状况
25
C.劳动对象的利用 D.劳动者的思想觉悟
9、生产关系是指( D )
A.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
B.人与人之间的压迫与被压迫关系
C.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互助关系
D.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经济关系
10、上层建筑是指( D )
A.社会经济制度 B.社会的科学技术
C.社会的生产关系
D.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和设施
11、国家属于( B )
A.经济基础 B.上层建筑 C.生产关系 D.意识形态
1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就是说( B )
A.一切社会的上层建筑都要在它的经济基础建立之后
26
才能产生
B.一切社会的上层建筑都根源于经济基础
C.一切社会的上层建筑的变化,都同经济基础变化同
步的
D.社会中一切经济基础成分都决定该社会的上层建筑
性质
13、上层建筑对于社会发展的作用的性质取决于( D )
A.是否有效地为经济基础服务
B.是否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
C.它掌握在哪个阶级手里
D.被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14、先进的社会意识之所以能对社会的发展起促进作用,是由于( A.它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B.它具有系统性、理论性
C.它继承了人类的先进文化
27
)
D
D.它正确反映了社会发展规律
15、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告诉我们( B )
A.落后的社会意识会随着它的物质基础的消灭而同时
消灭
B.落后的社会意识在它的物质基础消灭以后还会存在
一段时期,但不可能永久地存在下去
C.落后的社会意识在它的物质基础消灭以后还将永久
地存在下去
D.落后的社会意识先于它的物质基础的消灭而消灭
16、杰出人物是指( D )
A.各阶级的领袖人物 B.统治阶级的政治代表人物
C.同情劳动人氏的历史人物
D.对社会历史发展起促进作用的历史人物
17、下列各种社会意识形式中,属于非意识形态的是A
28
A.逻辑学 B.哲学和宗教 C.政治思想D.道德和艺术
18、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思想体系,包括D
A.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
B.社会心理和风俗、习惯、传统
C.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宗教、艺术、哲学和
绝大部分社会科学
D.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
19、认为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动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的观点是( D )
A.宿命论观点 B.天命论观点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D.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20、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根本对立在于,是否承认( A.杰出的个人在历史上的重大作用
B.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C.人们的思想动机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
29
)
B
D.剥削阶级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21、人民群众的主体是( D )
A.体力劳动者 B.各个时代的进步阶级
C.进步的知识分子
D.包括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在内的劳动群众
22、社会精神财富的源泉是( D )
A.客观世界 B.主观思维
C.个人的活动 D.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
23、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突出地表现为( B )
A.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
B.对社会存在的能动反作用
C.与社会存在发展变化的不完全同步
D.社会意识形式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24、经济基础是指(D )
30
A.意识形态 B.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
C.生产力
D.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25、上层建筑由( D )组成
A.政权和政治法律制度
B.政治法律制度与军队警察等
C.生产关系和政治制度
D.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
26、“历史活动中,英雄人物是剧作者,人民群众是剧中人”,这是(A.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B.历史唯心主义观点
C.历史机械论观点 D.历史辩证法观点
二、 判断对错题
1、科学技术对人类的存在和发展具有两面性。√
2、意识形态是上层建筑的核心。╳
31
) B
3、时势造英雄。√
4、剥削阶级是人民的对立面,不属于人民群众。╳
5、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6、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提琴√
7、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
8、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就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9、语言学、形式逻辑、哲学属于非意识形态。╳
10、在生产力要素中,首要的、主导的、决定性要素是生产工具。√
第第四四、、五五章章
一、单项选择题
1、商品的使用价值、交换价值和价值的关系是( A )
A.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B.交换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32
C.使用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交换价值是价值的基础
D.使用价值是价值的基础,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表现形式
2、决定商品交换比例的是( D )
A.商品的效用 B.供求关系
C.商品质量的高低 D.商品的价值
3、能准确反映资本家对工人剥削程度的因素是( D )
A.工人工资的高低; B.工人劳动时间的长短;
C.工人劳动强度的大小; D.剩余价值率的高低;
4、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的根源是(A.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矛盾
B.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C.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矛盾
33
) D
D.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5、货币之所以能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是因为(B )
A.它能衡量其他商品价值的大小
B.它是社会劳动的产物,本身具有价值
C.它具有计量单位
D.它可以是观念上的货币
6、价值或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是( D )
A.商品; B.货币; C.价格; D.使用价值;
7、在生产商品的劳动中( A、B )
A.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价值
B.具体劳动形成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使用价值
C.先是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后是抽象劳动形成价值
D.先是抽象劳动形成价值,再是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
8、在一切社会中,社会财富都是由( C )
34
A.价值构成的 B.货币构成的
C.使用价值构成的 D.资本构成的
9、当劳动生产率提高时,在单位时间里( B )
A.商品数量增加,单个商品的价值量上升
B生产使用价值量增加,单个商品的价值量下降
C.生产的使用价值量减少,单个商品的价值量不变
D.商品的使用价值量不变,单个商品的价值量不变
10、商品价值的实体是( D )
A.具体劳动 B.抽象劳动 C.私人劳动 D.社会劳动
11、商品不同于其他产品的特点是( B )
A.它只有价值,没有使用价值
B 它不仅有使用价值,而且有价值
C.它是生产者为自己生产的产品
D.它是生产者无偿地为他人生产的产品
35
12、商品的使用价值是( C )
A.商品的社会属性 B.商品价值的转化形式
C 商品的自然属性 D.历史的范畴
13、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 B )
A.价值和价格的矛盾 B.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C 工人和资本家的矛盾 D.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
14、商品的两因素是由( B )
A.商品的自然属性决定的
B.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
C.生产资料私有制决定的
D.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决定的
15、两种商品能按一定的比例相交换,是因为( C A.都能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 B.都有一定的使用价值 C都凝结了一般人类劳动 D.都是具体劳动的产物
36
)
16、在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 C )。
A、商品交换要按照等价交换原则进行
B、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
C、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D、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完全等同
17、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是( A )
A剩余价值规律 B价值规律 C货币流通规律
D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状态的规律
18、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决定性条件是( B )
A.大量货币集中在资本家手中 B.劳动力成为商品
C.剩余劳动的生产 D.生产资料成为商品
19、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对各类市场的监管力度,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等违法行为。假冒伪劣商品受到严厉打击,是因为C
A商品的使用价值决定价值 B商品的使用价值决定价格
37
C它们不具备应有的使用价值 D它们没有价值
20、劳动力商品的一个重要特征是( B )
A劳动力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才成为商品
B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价值和剩余价值的源泉
C 劳动力商品有一个历史的和道德的因素
D.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
21、资本积累的源泉是( C )
A.物质资料的生产 B.扩大再生产
C.剩余价值 D.不变资本
22、剩余价值来源于( C )
A.不等价交换; B.工人工资的扣除;
C.工人的剩余劳动; D.劳动力的价值;
23、在商品经济中,形成价值的抽象劳动的支出必须借助于( C )
A.具体劳动 B.剩余劳动
38
C、社会劳动 D、 个人劳动
24、.商品生产者要获得更多收益必须使生产商品的 ( D )
A.个别劳动时间等于倍加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B.个别劳动时间等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C.个别劳动时间大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D.个别劳动时间小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25、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决定了它的发展必然是 (A)
A、有利于所有国家
B、有利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C、有利于发展中国家
D、有利于社会主义国家
二、判断对错题
1、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不同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2、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
39
3、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成正比例。╳
4、不同商品的价值只有量的不同并无质的差别。√
5、剩余价值是不变资本创造的。╳
6、商品的价格与商品价值成正比,与货币价值成反比。╳
7、资本不是一种物,而是一种以物为媒介的人和人之间
的社会关系。√
8、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
9、经济全球化,对发达国家来说是一把“双刃剑”。√
10、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是经济全球化根本的推动力。╳
4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