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初中物理重力教案

2024-07-21 来源:个人技术集锦
The greatest happiness of all happiness lies in the contemplation of truth.精品模板 助您成功!(页眉可删)

初中物理重力教案

初中物理重力教案

第三节 重力 教案示例:

教学课题 第三节 重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重力,及其方向和作用点. (2)能用G=mg计算重力的大小.

(3)通过实验,培养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重力的技能.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重力与质量成正比. (2)在发现重力与质量关系的规律时,指导学生学会用比值来处理数据的方法.

(3)在重力的运用上,教多的采用学生讨论,给学生展示课外知识的机会.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重力以及其运用的学习使学生关注与人息息相关的物理知识.

(2)通过比较简单的探究(重力和质量的关系),让大多数同学体会到探究的乐趣、熟悉探究的过程方法. 教学重点 重力的三要素

教学难点 探究重力和质量的关系,掌握公式G=mg 第三节 重力

一、重力G(gravity):

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二、重力的三要素

1. 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2. 重力的大小

(1)实验探究:重力和质量的关系 猜想:质量越大,重力越大

方案与表格:

钩码的质量m/kg 钩码受到的重力G/N 重力与质量之比(N/ kg)

结论:重力和质量成正比. (2)公式:G=mg g=9.8牛/千克 3. 重力的作用点:

质量分布均匀的形状规则的几何体的重力作用点在几何中心,重力的作用点也叫做物体的重心. 4.重力的图示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1.创设情景得出:什么是重力

(1)师:请大家观看自然和生活中的几个现象. (2)播放视频:瀑布、投篮、苹果落地

(3)师:“水为什么往低处流?”、“向上抛出的'球为什么总落回地面?”、“大家知道牛顿思考苹果落地的故事吗?” (4)请学生简要讲述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故事.

(5)由前面故事指出:“地球上的一切物体,都受地球的吸引力作用.”“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gravity).”(在这里,针对善于思考的同学可指出:重力并不等同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但不作深入讲解) (6)在物理学中,重力用大写的英文字母G表示(英文gravity的首字母).

(7)师:大家是否能例举一些物体受到重力的现象呢?(强调:地面上以及地面附近所有物体都受重力作用.)

师:重力作为一种力,它的施力物体是谁?受力物体是谁? (8)指出: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重力的受力物体是地面附近的物体.(地面附近的所有物体都受重力) 观看视频,思考其共同特点:落回地面.

回忆小学自然课所知的物体受地球吸引的概念回答问题. 积极举例(跳水、滑滑梯、飞机失事坠毁等). 思考重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直观讲解:重力的方向

(1)演示:让粉笔由静止自由下落.

(2)演示:把一物体用细线悬挂在水平铁架台上,把物体抬高后放手,最后竖直悬挂静止.(演示完后点击相应图片) (3)师:从这些现象中,你能猜想出重力的方向吗?(学生容易回答:垂直向下)

(4)演示:如上实验中,把铁架台放在一斜面上,演示此时细线悬挂情况.(演示完后点击相应图片)

(5)比较两图片,得出“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竖直方向即为垂直水平面的方向)

(6)师:大家能不能想个办法检测一下你的桌子是否水平? (7)介绍水平仪和重垂线的应用.(图片) 观察粉笔自由下落的方向.

观察悬挂重物的细线静止时的方向. 猜想重力的方向.

观察铁架台倾斜过程中细线的悬挂方向,思考竖直向下和垂直向下的区别.

掌握重力的方向为竖直向下,不能简单的说“向下”也不是“垂直向下”.

知识迁移能力强的同学应能想到利用铁架台实验的思路.

积极发现并了解重力方向在生活中的巧妙应用. 3.实验探究:重力的大小

(1)演示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可以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把一个钩码(50克)竖直悬挂在弹簧测力计钩上,当物体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就等于物体所受重力大小(约0.49N). (2)师:你的体重(质量)是多少千克呢?你觉得你的重力大还是一个钩码的重力大?

(3)提出问题:物体的重力大小和它的质量有什么关系吗?(看学生情况也可启发学生自己提出) (4)组织学生猜想

(5)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和制定表格

(6)请各小组交流方案和表格,帮助总结出实验方案和表格.

(指出应多测几组数据)

(7)请学生分组实验并收集数据.提出要求: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与研究,尝试发现规律.

(8)请各小组汇报实验数据和所发现的规律.

根据情况可提醒学生计算G与m的比值,在表格中补充一列,如:

钩码的质量m/kg 钩码受到的重力G/N 重力与质量之比(N/ kg)

0.1 0.98 9.8 0.2 1.96 9.8 0.3 2.94 9.8 0.4 3.92 9.8

(9)由实验可总结出: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比值是9.8牛/千克(用g表示).(对有的同学得出的比值不正好等于9.8可稍作解释)

重力跟质量的关系可以写作:G=mg

强调:①在公式中,m的单位需用千克,计算出的G的单位才是牛.

②g=9.8 N/ kg,表示质量为1千克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9.8牛.

③质量是物体所含物质多少的属性,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作用,是一种力.在近地面范围内,重力是质量的9.8倍左右,但

比如在月球上,物体所受引力约为地球上的1/6.(举例:宇航员的称重图片;播放宇航员月球行走的图片.)

(10)师:请同学们计算自己的重力?(指出平时所说的体重其实是质量)

(11)师:请大家想象一下,要是地球对物体没有重力作用将会是什么样子?

播放宇航员在失重状况下的生活场景. 掌握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物体重力的办法.

根据日常经验应能回答自己重力比一个钩码的重力大. 积极猜想物体的重力大小与质量的关系.能提出:物体质量越大,所受重力越大.

分组讨论实验设计方案,以及所需记录的物理量,并且根据方案制定实验表格.

积极交流实验方案和表格,如: 钩码的质量m/kg 钩码受到的重力G/N

认真实验并记录数据.认真分析研究实验数据,总结发现规律.

通过计算G与m的比值发现规律:G与m的比值基本上是一定的,即G与m成正比.

理解和掌握重力和质量的计算关系. 理解质量和重力的区别. 掌握用公式计算重力的方法.

充分想象重力消失后的各种场景.体会重力作用的重要性. 4.简单介绍:重力的作用点

(1)物体所受重力的作用点叫做物体的重心.质量分布均匀的形状规则的几何体的重心在几何中心.

(2)举例(课件):找出正方体、球、直尺的重心. (3)请学生想办法用一个手指托住一把直尺(图),观察手指所在刻度.

(4)(根据学生情况适当补充,可放在扩展资料中)重心的应用:重心越低,物体越稳,如不倒翁. 掌握质量分布均匀形状规则的几何体的重力的作用点.

用一个手指托住直尺,观察手指所在刻度可知重心在尺子中央,从而体会重心的概念.

5.重力的图示 举例:试作出静止在一斜面上的质量为2千克的正方体木块所受重力的图示.

(目的在于通过作重力的图示总结所学内容:重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通过作重力的图示对所学知识进行小结与回顾. 6.总结:探究生活中运用重力的事例 组织学生讨论(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且可从中获得及时的教学反馈情况.) 积极思考重力在生活中运用的例子,能从重力的存在、大小、方向、重心等各个角度展开讨论,体会重力与世界的息息相关. 课后作业 练习册相应内容;小论文:“假如重力突然消失”或“重力在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反馈 (1)由于学生已知地球对物体有吸引力,所以对重力的存在直接能接受.

(2)在没有进行辨析前,很多学生确实会把质量与重力划等号.

(3)学生参与思考和动手的部分较多;学生展示自己平时课外知识的机会较多,比如关于失重、不倒翁等的讨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