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碎片化阅读时代图书馆对大众深度阅读的引导

来源:个人技术集锦
碎片化阅读时代图书馆对大众深度阅读的引导

作者:姚宇龙

来源:《江苏科技信息》 2018年第21期

摘要:互联网的出现导致信息阅读和传播方式的改变,碎片化阅读逐渐成为大众阅读的主流方式。长期碎片化阅读行为,导致读者丧失对纸版书籍的阅读兴趣,缺乏深入思考,沉迷于庞杂的知识碎片中无法自拔。消除和减弱碎片化的阅读的负面影响,需要全社会加强对公众深度阅读行为的引导,而图书馆则是这种深度阅读引导的最有效的执行者和推动者。文章研究出图书馆需适应现代信息社会和网络的发展,利用自己的优势,拓展线上渠道,吸引大众的注意力,积极开展各种活动,引导大众对图书深度阅读的兴趣,并借鉴碎片化阅读的优点,推动数

字出版和电子书,将图书馆的线下优势借助网络延伸到线上,推动大众深度阅读方式逐步形成。

关键词:碎片化阅读;图书馆;深度阅读

中图分类号:G252.1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网络时代,信息传播被传统媒介垄断的局面不复存在。随着自媒体的出现,每个人都演变成信息生产和传播者,信息也以几何化爆炸方式呈现在网络上。面对铺天盖地的信息,大众传统的阅读方式被颠覆,为了应对繁杂的信息阅读,走马观花、扫描标题式的碎片化阅读方式应运而生。截至2018年1月,在全国约14亿人口中,网民数量达7.72亿人[1]。因此可得出结论:大量的阅读者都通过网络来接受和阅读信息。

1 碎片化阅读对深度阅读的冲击及其弊端

与2016年年底相比,2017年上半年网民使用手机和电视上网的比例上升。截至2017年6月,我国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到96.3%,较2016年底增长了1.2 个百分点。我国网民的人均周上网时间为26.5 h,日平均时间为3.8 h[2]。也就是说每天每个网民用全天的1/6的时间来上网。所以,网络信息的阅读也就成为网民上网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由于网络信息的巨大和庞杂,网民们一般都是利用零散时间快速进行信息阅读,这直接导致碎片化阅读行为的急速增长。

“碎片化”(Fragmentation),英文原意为完整的东西破碎成诸多零块状,是后现代理论家拒斥所谓的世界观、元叙事、宏大叙事和整体性等现代性社会现实的一个关键概念。所谓碎片化,指的是一种传统结构体系的消解,是去中心化或无中心化的表现[3]。

碎片化阅读,主要是指基于类似电子书、手机和网络等新型阅读媒介进行的不完整、断断续续的阅读方式。阅读的内容为零散、短小的片断式文字,或者长的内容被拆散成不同的碎片,通过零碎时间进行“见缝插针”式阅读[4]。碎片化阅读表面上看起来是对单位时间的最大化利用,但实际上这种阅读行为和传统的深度阅读行为相比,对于人们的阅读以及信心的接受和传播、对于所阅读作品的消化和理解都有着种种不良的影响。

所谓深度阅读,是指大众能够在整块的时间内长时间、专注、持久阅读书籍或者作品,并在阅读的过程中调动自己的各种感知对书籍或者作品进行深入思考,从中获得知识的提升或情感的体验。深度阅读的目的是为了提升自身的学识修养、理论知识水平、工作能力。

深度阅读是一种人生知识和能力得到丰富的阅读方式,而浅阅读的主要目的是娱乐、放松、消遣甚至是打发时间。就如现在的网民花费几个小时去看“抖音”,这实际上也是一种对于信息的碎片化阅读行为,这种阅读行为对于大众而言,并不能得到有益的收获。在面临网络信息的大量冲击下,由于碎片化阅读的行为实施简单、可以随时随地的便捷发生,再加上网络为碎片化阅读行为提供了大量的素材,所以当下碎片化阅读已经逐渐成为人们阅读方式中的一种常见的阅读形态,这种形态不但对深度阅读形成了巨大的冲击,还存在很大的弊端,主要表现如下:

(1)阅读内容庞杂,但是信息量有限,知识系统不连贯。碎片化阅读对象一般为短小精悍的文章,比如目前微信公号发表的文章内容是1 500字,微博和朋友圈的文章内容则篇幅更加随意。在这有限的文字里面,提供的知识点和信息量都是有限的,再加上网络上的大量信息和文章都存在故弄玄虚、故意渲染以吸引大众注意力的问题,文章本身并未有太大的知识价值和信息价值,从这个角度而言,碎片化的阅读表面上看起来是在阅读,实际上充其量算作是对信息的浏览和扫描,读者在阅读内容上停留的时间有限、缺乏深入思考,更谈不上对于阅读内容的消化和理解。

(2)碎片化阅读行为容易导致大众在知识和思想接受中出现即时性、短暂性效应,知识能力接受容易产生断裂形象。在碎片化阅读过程中,大众在单位时间内需要进行大量信息的接受,这些信息在单位时间内涌入量过大,导致大众对知识的瞬时接受较强,但是往往还来不及消化就被后续的信息所覆盖。

在缺乏深入思考、理解而凭借瞬时记忆掌握的这些知识注定无法长久被大脑记忆和储存,碎片化阅读最终导致大众好像看了很多东西,最后发现什么都只留下一个大概的、模糊的现象,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看得多忘得快。

(3)碎片化阅读不利于大众文化底蕴的提升,并容易激发大众对知识获取的浮躁心态。深度阅读是一种强调知识循序渐进、全神贯注、专心致志的阅读行为,同时深度阅读会调动思维进行思考和反复回味,并在阅读过程中将吸取的知识点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和技能。碎片化阅读中,大众的心态焦虑、急躁,占有知识的心态迫切。长期的碎片化阅读,对于大众而言,会损害阅读过程中的专注力和思维能力的锻炼,导致大众产生浮躁心理,不再愿意深度阅读,产生希望轻松获取知识的功利心理。

目前网络上,大量知识付费产品都打着“某某天迅速掌握某某技能”的旗号,诱导催化大众的浮躁和功利心态,这也加剧碎片化阅读的流行。

长期碎片化阅读行为,最终会导致人们对于书籍丧失阅读兴趣,缺乏深入思考问题的能力,沉迷于庞杂的知识碎片中无法自拔。消除和减弱碎片化阅读的负面影响则需要依靠全社会对公众进行深度阅读行为的引导和强化,图书馆则是这种深度引导的最有效的执行者和推动者。

2 碎片阅读时代图书馆引导深度阅读的优势

面对网络的兴起,以及数字出版物的发行,以收藏纸质书籍为主体的图书馆,以供给大众丰富的精神食粮为目的、作为社会知识文化中心和信息传递中心的图书馆对于大众的吸引力减弱,其对大众的阅读引导功能也逐渐式微。

面对碎片化阅读给大众带来的种种弊端,作为社会科学文化信息中心,承担着社会性、公益性文化服务的图书馆,必须承担引导大众在碎片化阅读之外,进行一定的深度阅读的责任,通过阅读来促进大众自身知识水平和能力的提升。

传统媒体时代,图书馆是人们获取信息和知识的重要来源和场所,图书馆拥有的丰富的图书资源,也是其他渠道和场所所无法比拟的。虽然目前数字技术的发展已经比较成熟,电子书以及网络图书馆也形成一定的规模,但图书馆在图书资源的收藏量、图书资源的归纳整理、图书管理方面的权威性以及能够提供给大众的资源检索、借阅乃至图书的推荐等服务方面是其他任何机构或者网络资源都无法代替和超越的,其在引导大众的深度阅读方面也有独到的优势,主要表现为:

(1)图书馆是目前最专业的图书收藏以及提供图书借阅的机构,它的藏书资源能够为引导大众深度阅读提供丰富的素材和资源。图书馆能为读者提供深度阅读的场所,为大众进行深入阅读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和环境支持。

(2)图书馆作为社会机构,它可以有组织、有计划地定期针对大众开展线上和线下的图书推荐、交流、讨论等活动,对大众形成有效吸引,线下的大规模交流和各种图书推荐、阅读、讨论等活动的举行,是图书馆得天独厚的优势。同时,图书馆具备也拥有各种专业知识的管理员,不仅能够为读者提供常规书籍的借阅,还能提供珍惜古籍或是市面上罕见的或绝版书籍的咨询、推介、借阅。这些活动都有助于提升大众对于图书馆的黏性,提升读者对于深度阅读的兴趣。

3 图书馆对于大众深度阅读引导的途径

虽然在引导大大众深度阅读方面具备一定的优势,但是由于思想观念未能及时转变,图书馆在引导大众进行深入阅读的途径上还不够丰富和畅通,碎片化阅读时代,图书馆更加迫切需要转变思想观念,积极主动参与到引导大众进行深入阅读活动中。

图书馆需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潮流,利用自己线上丰富图书资源优势积极开发线上资源,将先进的数字技术和信息技术引入现有的图书馆建设中,通过线上的推广和宣传将大众积极引流到线下。比如开发微信公号、APP、推出相关的音频和视频资源,定期开展线上的图书推荐和介绍活动,通过线上的活动来引导大众关注纸版书。

同时,投入资金和技术,积极开发和制作电子书,将网络阅读的便捷和即时性与纸版图书的知识性和思想的深邃性结合起来,让读者能够以最简便的方式实现深度阅读行为。

图书馆对于大众的服务意识和服务功能需要进行拓展,适应碎片化阅读时代大众习惯依靠网络进行信息检索和传递的模式,构建起新型的图书信息和检索乃至图书传递和借阅的模式。

如读者可以在网上通过图书馆的网站检索到自己需要的书籍,直接将借阅信息发送图书馆,通过预约借阅锁定这本书,然后线下直接去图书馆借阅。如果有电子书,图书馆可以直接将图书电子版传输给用户,让用户实现对于该书籍的在线阅读。

同时开发书籍传递中信息模式,不光提供文字,还能够提供音频、视频、图片、动画等多维信息,最大程度地满足读者的要求。

营造出良好地阅读场所,优化读者的阅读环境,吸引读者前往图书馆进行图书的阅读活动。

加强对于优质图书的推介服务,定期通过网络向大众宣传阅读方法,利用畅销书籍和经典书籍来引发全民读书的热潮。

与学校、企业等大型机构联手,开展读书交流、读书讨论等活动,并形成规模性和持久性,尽可能吸引更多的读者参与进来。

与一些网络媒介结合,积极进行优质图书推广、推动音频图书的录制和在线传播,让优质的图书以多种形式进行传播,加大网络上优质图书信息和资源的投放,将大众的注意力从庞杂的网络信息上引流到优质的图书上,并逐渐通过电子书和音频书等迎合大众碎片阅读习惯的同时,利用这些图书的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思想深度等将大众逐渐引入对于书籍的深入阅读上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