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我国就业现状及扩大就业和再就业的途径

来源:个人技术集锦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社会广角 我国就业现状及扩大就业和 再就业的途径 ■ 朱建国 (中共兰州市委党校,甘肃 兰州 730030) 人口众多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也是我国经济发 就业至少需要今后5年中每年增加几千万个工作岗 位,而现在,即使每年经济增长达到7%以上,每年 展中面临的一大难题。搞好就业工作对保障劳动者 的劳动权利,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对扩大内 需,推进经济发展,深化改革、维护社会稳定,都有重 大的现实意义。 一新增的工作岗位也只有800万个。今后1O年,我国 劳动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还会持续上升。从2002 年及此后三到五年的一个中期范围看,我国将进入 、我国面临的就业形势 严酷的高失业和就业结构大调整时期,世界上没有 任何一个国家面临中国这样严峻的就业挑战。 2002年6月10日公布的劳动保障部和国家统 计局的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01年底,全国城镇登 记失业率为3.6%,登记失业人员为681万,今年还 有进一步加大的趋势。而据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研 究所估算,实际城镇失业率在5%~6%之间。 二、关于扩大就业和再就业的主要途径 1.大力发展服务业,积极促进就业和再就业。 大力发展服务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问 题。服务业是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支 撑,也是增加就业的主要渠道。“九五”以来,服务业 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逐步增强,与工业对经济增 长的贡献率差不多旗鼓相当了。“十五”期间,受市 解决就业的关键在于经济的发展,但在经济增 长速度一定的情况下,保持较高的就业弹性对于就 业增长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可是近几年来, 我国的就业弹性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经济增长 对就业的推动正在逐渐减弱。1986年到1990年, 场需求制约,农业很难快速增长,工业增长的空间也 会受到很大限制,国民经济增长将越来越倚重于服 务业的带动。依照目前的产业结构,服务业增长速 GDP平均增长率为7.9%,就业弹性是0.308,经济增 长1%带动的就业增长是360万人,而1996年至 2000年,GDP增长率为8.3%,就业弹性下降为 0.139,经济增长1%带动就业增长仅为97万人。 我们应该看到,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就业岗位 的供不应求是一个长期的现象。在上世纪50年代 初、6o年代初、60年代末、7O年代末,我国都曾面临 过相当严重的就业压力。9O年代中后期,我国的就 业形势再次收紧。其中国有企业职工的“下岗”问 题,由于通货紧缩及市场供求失衡导致的企业普遍 开工不足,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问题等构成 了这个时期就业形势的新特征。2000年末,我国城 镇从业人员是2.12亿,“十五”期间我国还将新增劳 度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可以直接拉动整体经济增长 0.3~0.4个百分点,潜力可观。而且随着政策的完 善,服务业发展的潜力还很大。目前我国服务业比 重只有33.6%,既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1O个百分 点,也大大落后于发达国家60%以上的水平。 改革开放以来,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只增加8195 万人,第二产业增加9339万人,第三产业增加了 15338万人,是就业人数增加最多的产业。特别是 2O世纪最后1O年间,我国服务业新增就业7740万 人,相当于吸收了同期7240万的全部新增劳动力, 以及500万从其他产业转移出来的劳动力。服务业 平均每年吸收就业近800万人,是工业和建筑业的 3.3倍。所以,解决我国的就业问题,已越来越依赖 于服务业的发展。 动力4650万人,加上现有的1750万下岗待业劳动力 和农村1 5亿剩余劳动力,要完全满足这2亿人的 56 兰州学刊)20o2年第4期兽焉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发展服务业需要从战略上采取措施,作为一个 系统工程来对待。首先,必须打破服务业内的垄断 体制,使我国服务业的资金、劳动力等资源配置方式 从政府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转变,逐步开放服务业 市场。其次,重视服务业,消除认识上的障碍,把服 务业纳入加速发展的轨道。不能认为,只要工农业 发展了,服务业自然而然就发展了。再次,要完善发 展服务业促进就业和再就业的政策,充分发挥市场 的积极作用,积极解决财税、信贷、融资、服务、中介 等多方面的不配套、不优惠、不公正问题。 2.鼓励和支持小企业的发展,积极促进就业和 再就业。 小企业是相对于大企业而言的,指规模较小或 处于创业和成长阶段的企业,包括规模在规定标准 以下的法人企业和自然人企业。目前,我国登记注 册的中小企业约有3570万户,其中,7人以下的注册 微型企业(主要是城乡个体工商户)为2570万户。 尽管规模不大,小企业却是就业的生力军。近年来, 中小企业提供了75%的城镇就业机会。小企业吸 纳就业数量巨大的原因在于,小企业单位投资容纳 的劳动力(就业容量)和单位产值使用劳动力(就业 弹性)都明显高于大型企业。同样的投资额,创办工 业小企业提供的就业岗位为工业大企业的5倍多, 以同样的产值计算,小型企业使用的劳动力为大型 企业的1.9倍。 小企业在吸纳就业方面的重要作用,也体现在 增量方面,是新增就业机会的主要提供者。近年来, 随着国有企业的改革,我国就业结构发生了较大变 化,国有单位、城镇集体单位和乡镇企业从业人员减 少,而同期个体企业、私营企业和外资等企业从业人 员迅速增加。如今年第一季度全国劳动力市场需 求,国有企业为6.82%,集体企业为6.66%,而私营 及个体企业为29.73%。 为了减轻就业压力,扩大就业和再就业,必须鼓 励和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首先,应尽早出台《小企 业促进法》等相关法律,解决小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 的融资难、开业难和经营难等问题,消除制约小企业 发展的障碍。其次,建立小企业信用及担保体系,与 依法建立的各类担保机构共同为中小企业融资创造 条件。再次,国家应加强对小企业发展的服务。如 为潜在和现存的小企业主提供创业培训,为拟开业 的小企业主进行开业指导,免费向小企业提供人才 和信息服务等。 会广角 3.加快城市化进程,推动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 业转移。 2000年末我国乡村就业人数为4.99亿人,1/3 农村劳动力处于就业不充分状态,现有农村富余劳 动力总数在1.5亿人左右。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停留 在农村,是造成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农民收入难以增 加的根本原因。 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根本出路在于推 动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加快城市化进程。根 据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推进城市化必须遵循客 观规律,走符合我国国情,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 展的多样化、城市化道路,逐步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 要把发展中小型城镇作为推进城市化的重要途 径。从目前的情况看,许多中小城镇已成为连接农 村和大中型城市的纽带,从而作为农村非农产业的 基本载体具有良好的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发展前 景。有关资料表明,我国现有的1.9万个小型城镇 中,平均每城镇有人口4.54万人,就业人口平均为 1.18万人,就业人口为城镇总人口的25.9%,而在我 国100万人口以上的大中城市中,就业人员占总人 口数的比重高达6o%以上。可见,中小城镇就业潜 力巨大。加快发展中小城镇,应当成为今后我国吸 纳农村富余劳动力,推动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 移的重要途径。 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仍然较为缓慢。按世界银行 的购买力平价(PPP)计算,1997年我国人均GNP为 3570美元,同年人均GNP在2040—4840美元的28 个国家平均城市化水平为52.6%,我国低了l6个百 分点。城市化发展滞后,使得城乡经济难以协调发 展,严重阻碍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影响了就业。促进 城市化快速、有序、健康发展,首先要消除体制和政 策上的障碍,打破城乡分割体制,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下的新型城乡关系。其次,改革城镇户籍制度,逐步 实现城乡劳动力市场的一体化,形成城乡人口有序 流动的机制。再次,全国4亿多青壮年农民有近1/4 是文盲和半文盲,难以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要求。 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是促进农村富 余劳动力有序转移的重要保障。 就业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关系到 中国经济与社会的稳定发展。搞好就业和再就业, 让劳动者分享经济增长与扩张的好处,是体现“三个 代表”,落实“三个代表”的最实际的行动。 [责任编辑:贺永泉] 5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