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JournalofNingxiaUniversity(Humanities&SocialSciencesEdition)July2016
论杨绛散文的女性意识
邹慧萍,张继业
(宁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宁夏银川
750001;中共宁夏回族自治区党校,宁夏银川750021)
摘要:杨绛散文深得读者喜爱和追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透过睿智、冷静、平和的文字,能让读者异常清晰地感受到女性作家对女性意识的反省和思考,并深深地感动于这种独特的“女性意识”所带来的美好享受。甘做贤妻良母的传统美让读者看到了杨绛对传统美德的坚守;富有大爱的人性美让读者看到了杨绛作为知识分子女性对人性的坚定信仰和信赖;独立、自主、知性的人格美让读者看到了杨绛作为学者所尊崇的传统士子情怀和现代人文精神。关键词:杨绛散文;女性意识;美学特征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5744(2016)04-0143-04
2016年5月25日凌晨,105岁的杨绛先生去
世了。近几日,有关杨绛先生和钱锺书先生的言论纷纷扬扬,犹如初夏飞雪,不乏冰冷砭骨者。无论怎样,在笔者心目中,做一个善良的人、一个追求知识的人、一个不与世人追名逐利的人,虽然看起来“自私”,但若人人都能这样,何来自私和不自私之说呢?何况杨绛先生不仅做好了自己,还代表钱先生和女儿捐赠了部分稿费,为喜欢读书而读不起书的学子建立了“好读书”奖学金。为什么这样的人还被冠以“自私”的帽子呢?笔者认为,一个女人———做到像杨绛先生这样,应该是趋于完美了。
什么是女性生命中最重要的?作为女性应该怎样正确认识并确立自己的角色地位?知识女性应该以什么样的姿态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作为知识女性,杨绛并没有以理论的形式进行反思,也没有高举着女性解放、女性独立的大旗冲锋在前、奋力呐喊,而是以散文这种最能书写“自我”的文体进行了温婉、浸润式的反思和反省,进而进行了确立。我们看到,杨绛正是透过机智、睿智、冷静、平和的文字,让读者感受到作为女性作家独具魅力的“女性意识”。
一
从审视“他者”中确立的新鲜女性意识
识的反思和审视,同时,也是杨绛自我“女性意识”的确立。
杨绛的姑母杨荫榆先生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位不可忽视的人物。杨荫榆早年曾留学日本,回国教书几年后又留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并获硕士学位。学成归国后,被聘为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长,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位女性大学校长。其一生致力于学术,献身教育,应该说是一位成功的女性。
而在杨绛先生意在还原一个“真实”[1]的人物形象的笔下,姑母杨荫榆先生却一生“坎坷别扭”[2],是一个“不合时宜”[3]的人。她能够勇敢逃离封建家庭和不幸的婚姻,追求知识和人身自由、自主,这是她作为知识女性的成功之处。她为了保护家园和同胞挺身而起,命丧日寇,充分显示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气节和爱国情怀,这是她既令人敬佩也令人唏嘘之处,也正是她足以彪炳青史的可贵之处。而作者也没有回避作为其姑母的她因为思想固执、教风严苛、固守一己之见而被罢免、被驱逐、被鲁迅斥为“落水狗”的事实,没有回避她性格里严苛、生涩、不近人情等“古怪”之处,认为这正是她一生“坎坷别扭”的可悲、可叹之处。
至此,一个真实的“五四式”“反叛型”知识女性的形象便清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纵观杨荫榆和杨绛先生的一生,我们大致可以进行这样的比对:同为女性,都出生在书香门第,同
收集在《将饮茶》一书里的《回忆我的姑母》这篇散文,可以说是杨绛对“五四式”“反叛型”女性意
收稿日期:2016-06-01
作者简介:邹慧萍(1964—),女,宁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主要从事现当代文学、女性文学、民歌研究。
—143—
受高等教育,同有留学欧美的经历,但杨荫榆和杨绛先生却有着完全不同的人生,体现出完全不同的人生价值。当然,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不可复制的,也应该是无法比对的。但是从杨绛对姑母“坎坷别扭”一生的书写里,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杨绛先生对于知识女性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生命意义的思考、反思和定位。
知识女性到底要不要做贤妻良母?杨绛评价姑母说:“她挣脱了封建家庭的桎梏,就不屑做什么贤妻良母。”[4]
女人的本质是什么?杨绛批评姑母说:“完全忘了自己是女人,对恋爱和结婚全不在念。”[5]
女人在社会中的角色是什么?杨绛反思姑母事业失败的原因:她多年在国外埋头苦读,没看见国内的革命潮流;她不能理解当前的时势,她也没看清自己所处的地位[6]。
这种建立在否定之上的“女性意识”正是杨绛女性意识的觉醒和确立。并且,通过通读杨绛系列散文,我们不难发现,这种“女性意识”作为女性作者的潜意识贯穿于她的整个散文作品当中,成为塑造“自我形象”和“笔下人物”的“经纬线”;同时,也成为她处世立人的准则。正因为如此,杨绛先生才为中国知识分子家庭塑造出“堪称完美”的家庭模式,为中国妇女塑造出“堪称典范”的知识女性形象。
二
杨绛散文“女性意识”的美学特征
(一)“贤妻良母”的传统美
杨绛在《回忆我的父亲》一文中对父母之间“无话不谈”的爱情和母亲沉静、大度、温婉、优美、默默奉献的品性有着细腻的刻画,字里行间表达了对和谐、温暖的家庭生活的热爱和感恩。而这样的父母关系,尤其是母亲“贤妻良母”型的品性和行为对杨绛女性意识的形成起到了“耳濡目染”“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作用,成为她孜孜追求的美德。
“知妇莫如夫”,钱锺书把“最才的女,最贤的妻”的评价给了自己的妻子。而在钱锺书和杨绛64年的婚姻生活里,在杨绛超过百岁的生命历程中,杨绛先生始终践行着她要做“贤妻良母”的理想和定位。不论是在上海沦陷的困难时期,为了丈夫的事业和爱好甘做“灶下婢”,还是在牛津、巴黎的留学岁月里的夫唱妇随,或者是在“文化大革命”时期被下放劳动的艰辛日子里,杨绛先生始终把丈夫放在第一位,把自己放在丈夫的背后,做他坚强的后盾。杨绛自白“我只是满足于当贤妻良母”[7],也心甘情愿做“灶下婢”[8],甚至为他“守门挡客”[9]。—144—
在钱锺书和杨绛的家庭生活中,杨绛几乎无所不能。杨绛在牛津“坐月子”时,钱锺书在家不时地“闯祸”,台灯弄坏了,杨绛说,“不要紧”;墨水染了桌布,杨绛说,“不要紧”;颧骨生疔了,杨绛说,“不要紧”。事后,杨绛确实都一一妙手解难,可以说,杨绛的“不要紧”伴随了钱锺书的一生[10]。
钱家母亲感慨这位儿媳妇:“笔杆摇得,锅铲握得,在家什么粗活都干,真是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入水能游,出水能跳,锺书痴人痴福。”
而几十年后,90多岁高龄的杨绛老人在痛失了亲爱的丈夫和“生平杰作”的女儿之后,又以顽强的毅力“留在人世间,打扫现场”,完成了丈夫和女儿未竟的事业和心愿。十三册《钱锺书集》整理出版,五册《宋诗纪事补订》整理出版,四麻袋外文笔记和中文笔记手稿被整理成了《钱锺书手稿集》影印出版,《我们的钱瑗》成书出版,贡献了三人的稿费,并在清华大学设立了以奖励品学兼优而家庭贫困的大学生为目的的“好读书”奖。
这样的女性不正是“最才的女,最贤的妻”吗?这样的女性不正是“贤妻良母”的最本质、最完美的体现吗?
杨绛先生具有明确的角色意识,她恪守着中国传统妇女最基本的美德。她给自己准确定位:首先是妻子、母亲,然后才是专家、学者、作家、翻译家。
(二)富有大爱的人性美
杨绛笔下写得最多的就是这种来自人性的心灵深处最美好的情感———爱。
她笔下的爱,不仅有亲情和爱情,也有人和人之间的信赖、帮助和关心,亦有人和动物之间单纯的爱,更有她对国家、民族和对人性的坚定信赖。
在《我们仨》一书里,杨绛先生以一个知识女性理智而有节制的笔触把“人生中最美好的爱情、亲情”还原于生活的点点滴滴,让读者从柴米油盐、衣食住行、聚散离合的生活琐事中,感受到来自女性作者心灵深处的细腻、温暖的爱。虽然杨绛先生没有用“有爱就有一切”这样的句子,也没有竖起“爱的哲学”的大旗,但是我们分明看到了一位老人对爱的坚信和依赖。
在《干校六记》中,那种“老夫妇之间”“远胜于旧小说、戏剧里后花园私相约会的情人”的“菜园相会”[11]、“一路坑坑坡坡,一脚泥、一脚水,历尽千难万阻”[12]的看望、“更胜于菜园相会”的“一同散步”[13]让我们看到了“伉俪情深”。
而在《回忆我的父亲》一文里,我们不仅看到了一位耿直、果断、公正、爱憎分明、大智大勇的爱国
知识分子形象,更看到了一位慈祥、和蔼、富有爱心的父亲和丈夫的形象。
即使是因婚姻、家庭以及事业的失败而变得越来越古怪的三姑母,作者也能从三姑母诸多“怪癖”的做法中窥探到深藏于女性内心的“爱的柔软”。比如她对大家视为“公敌”的一只猫的同情和她对侄女的婚姻生活表现出心底里的欢喜和祝福;她挺身而起为遭受日军蹂躏的邻居去和日本军官讲理、包容被日军追赶的妇女以及被日寇残杀的结局,无不包含着作者对姑母深藏内心的大爱的理解、同情和爱戴、敬仰[14]。
杨绛文章中虽然没有专门写公婆的文字,但是在《我们仨》和《记钱锺书与〈围城〉》等篇章里多有涉及。虽然公公是个读书人,他性格直、说话直,对儿子“爱之深则责之严”[15],“但严父的架势掩不没慈父的真情”[16],对不识字没有共同语言的老妻也不乏宽容、体谅和爱护。
爱,无疑是生命里最美的语言,爱使女性的生命绽放出绚丽的色彩。而不懂得“如何表达爱”的三姑母却“别扭”地走过了自己的一生,即使是为了民族大爱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也不为人所理解:“如今她已作古,提及她而骂她的人还不少,记得她而知道她的人已不多了。”[17]
这不能不说是人生的遗憾,是生命的缺憾。因而,杨绛对“人类博爱的情怀”和“如何温柔地传达爱”有着特别的钟爱和追求。“爱”就成为其散文沁人心脾的芬芳,也成了她独特的人格魅力最炫目的光彩。
作为一名女性,杨绛先生不是一名平凡的女性,而是一名心系国家安危、民族命运、文化存亡的知识女性。
正是这种对祖国深切的挚爱、对祖国文化的热爱成就了钱锺书和杨绛先生一生幸福、和谐、美满的爱情生活,也成就了杨绛作为知识女性的大气、贵气和高雅之气。
因此,不论是被定为“牛鬼蛇神”接受“思想改造”,还是“蹲牛棚”“下放劳动”,在那段艰苦的岁月里,杨绛先生都能以博大的胸襟接纳和理解发生在身边的非理性事件,透过生活的表面看到人性的美,看到“乌云的金边”[18],看到“披着狼皮的羊”[19]。
有人曾说,透过批评的眼睛看,世界充满缺陷、过失之人;透过傲慢的眼睛看,这世界充满低贱愚痴之人;透过智慧的眼睛看,你会发现,原来每个人都值得尊重和学习。不圆满是自己有烦恼,不清净是自己有业障。心有慈悲,没有看不起的人,心有智
慧,没有看不惯的事。
“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这是杨绛先生放在《杨绛散文》首页的一首诗,我们有理由把这首诗看作杨绛的“夫子自道”,而爱无疑是她生命中最温暖的火焰。
(三)独立知性的人格美
耄耋之年的杨绛先生曾经说过,“我的‘向上之气’来自信仰,对文化的信仰,对人性的信赖。总之,有信念,就像老百姓说的:有念想”[20]。
对文化的信仰让她智慧上进,对人性的信赖让她宽容豁达,对知识的信仰让她公正威仪。
良好的家庭教育和求学的经历使杨绛先生既具有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士”的风骨和传统女性沉静优美、含蓄内秀的神韵,又具有独立自主的意识和思考,使她对生命、人生、生活都有着非同一般的透彻思考和理解,从而显示出一种兼具旁观者的冷静、大度和当局者的包容、担当的独特的知识女性的人格魅力。
她既能够以“细细品尝”“浅斟低酌”的旁观者的姿态和智慧看透生活的本质,又能清醒地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她不汲汲于功名利禄,亦不贪图物质享受,她坚守的只是来自内心的向往和追求“保其天真”“成其自然”“潜心一志完成自己能做的事”[21]。
而保持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对生活的乐趣、对读书和工作的热情,以及惜时如金,这些都是钱锺书和杨绛先生人格中最重要的品质。在杨绛先生所写的有关家庭的文字中都能找到一家人对读书的热爱:“我们不论在多么艰苦的境地,从不停顿的是读书和工作,因为这也是我们的乐趣。”[22]
杨绛先生在留学期间,因为嫌吃饭浪费时间而推掉了房东丰盛的饭菜,自己做简易的饭菜。甚至在成了“牛鬼蛇神”之后,杨绛先生还夜以继日地勤奋工作,翻译出上下两集共八册的《堂吉诃德》一书。而在参加“批斗会”的时候,却“学马那样站着睡觉”[23]。
正是这种对书的无限热爱、对时间的加倍珍惜,以及对知识的不懈追求,才成就了驰名中外的大学者钱锺书,同时,也成就了堪称全才的集专家、学者、作家、翻译家于一身的知性女子杨绛。
小时候被称赞为“仙童好静”的杨绛先生,在成年后一向低调,把自己缩小到无,奉行“与其骂人,宁可挨骂”[24]。而在自己的丈夫受到种种非难的时候,在自己的人格受到种种侮辱的时候,却可以两
—145—
肋插刀、拔剑而出,公然撕掉写给钱锺书的“大字报”,宁可自己被批斗游街也在所不惜,充分显示出中国传统文人的铮铮铁骨。
“你们能逼我‘游街’,却不能叫我屈服。……‘我虽然游街出丑,我仍是个有体面的人’”[25]!
好一个中国传统士大夫“士可杀不可辱”的气魄!我们既能体会到杨绛先生的“女为悦己者容”的柔情,也能体味到“士为知己者死”的豪迈,更能感受到中国知识分子对真理和尊严的捍卫。
杨绛先生在《百岁感言》中写道:“我没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过平静的生活。细想至此,我心静如水,我该平和地迎接每一天,准备回家。”
平静、踏实、充实地过好每一天,做自己能做的事和可以做好的事,洗净沾染、纯洁自我,不带风尘、不带污秽,坚守小天地,坚守心中爱的温暖和温馨……这不正是经历了百年沧桑的知识女性杨绛先生所独具魅力的女性意识吗?
她是平凡的女性,从她身上我们品味到作为“贤妻良母”营造出的家的温馨、人性的温暖。她又是不平凡的学者,从她身上我们品味出书香的安宁、知识的光辉、信仰的美好。她兼具了女性的柔美、安静、优雅、细腻和学者的博学、大爱、深刻、理性,她是高贵大气的,又是平实朴素的,她给予现代知识女性永恒的人性美和人格美的启示。参考文献:
[1]杨绛.将饮茶·回忆我的姑母[M]∥钱锺书,杨绛.钱锺书
杨绛散文.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352.[2]杨绛.将饮茶·回忆我的姑母[M]∥钱锺书,杨绛.钱锺书
杨绛散文.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368.[3]杨绛.将饮茶·回忆我的姑母[M]∥钱锺书,杨绛.钱锺书
杨绛散文.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357.[4]杨绛.将饮茶·回忆我的姑母[M]∥钱锺书,杨绛.钱锺书
杨绛散文.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368.[5]杨绛.将饮茶·回忆我的姑母[M]∥钱锺书,杨绛.钱锺书
杨绛散文.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368.[6]杨绛.将饮茶·回忆我的姑母[M]∥钱锺书,杨绛.钱锺书
—146—
杨绛散文.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369.[7]杨绛.杂忆与杂写·控诉大会[M]∥钱锺书,杨绛.钱锺书
杨绛散文.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461.[8]杨绛.将饮茶·记钱锺书与《围城》[M]∥钱锺书,杨绛.钱
锺书杨绛散文.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374.[9]杨绛.我们仨[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
164.
[10]杨绛.我们仨[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3:87.
[11]杨绛.干校六记·学圃记闲[M]∥钱锺书,杨绛.钱锺书杨
绛散文.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267.
[12]杨绛.干校六记·冒险记幸[M]∥钱锺书,杨绛.钱锺书杨
绛散文.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284.
[13]杨绛.干校六记·误传记妄[M]∥钱锺书,杨绛.钱锺书杨
绛散文.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295.
[14]杨绛.将饮茶·回忆我的姑母[M]∥钱锺书,杨绛.钱锺书
杨绛散文.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356-368.[15]杨绛.我们仨[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3:114.
[16]杨绛.我们仨[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3:114.
[17]杨绛.将饮茶·回忆我的姑母[M]∥钱锺书,杨绛.钱锺书
杨绛散文.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369.[18]杨绛.丙午丁未年纪事[M]∥钱锺书,杨绛.钱锺书杨绛
散文.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422.
[19]杨绛.丙午丁未年纪事[M]∥钱锺书,杨绛.钱锺书杨绛
散文.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417.
[20]刘梅竹.杨绛先生与刘梅竹的通信两封[J].中国文学研
究,2006(1):91.
[21]杨绛.将饮茶·隐身衣[M]∥钱锺书,杨绛.钱锺书杨绛散
文.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426.
[22]杨绛.我们仨[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3:150.
[23]杨绛.丙午丁未年纪事·精彩的表演[M]∥钱锺书,杨绛.
钱锺书杨绛散文.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413.[24]杨绛.丙午丁未年纪事·精彩的表演[M]∥钱锺书,杨绛.
钱锺书杨绛散文.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414.[25]杨绛.丙午丁未年纪事·精彩的表演[M]∥钱锺书,杨绛.
钱锺书杨绛散文.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415.
【责任编校芮芳】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