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考点扫描: 综观中考语文试题,对成语运用的考查以选择题为主,考查成语在实际语言环境中的运用,所选成语一般为使用频率较高的常用成语。准确理解和运用成语,关键是对其意思的理解。应抓住其中的关键字,先理解其原始意义,再试着揣摩它的比喻义、引申义,吃透理解成语的含义和使用范围,注意成语感情色彩的变化。 二、辨析正误,从以下方面入手: ⑴褒贬不当
成语一般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贬义词语有:处心积虑、朝三暮四、异想天开、子虚乌有等。在使用时,必须辨明色彩,否则就会误用。如:①一个人如果鄙薄自己的岗位,一味好高骛远,是很难做出成绩的。②昨天上午,三名罪大恶极的犯罪分子被执行枪决,群众拍手叫好,认为他们死得其所。
【解析】“好高骛远”意思是不切实际地追求过高的目标,含有贬义。“死得其所”意思是死得有意义,有价值,含有褒义。这两个成语用在句中,色彩均不当。
⑵不辨对象
有些成语有特定的形容对象,如果把握不准,就会造成运用错误。如:
①小徐是我童年时代青梅竹马的朋友,当年我们如亲兄弟一般天天在一起玩。 ②翘首西望,海面上托着的就是披着银发的苍山。苍山如屏,洱海如镜,真是巧夺天工。 【解析】“青梅竹马”比喻男女儿童在一起玩耍,天真无邪,只能用于男女儿童之间的关系感情,不能用于小男孩之间或小女孩之间。“巧夺天工”指人工制作的精巧胜过天然。“苍山”“洱海”是自然景观。不是人工景观,故不能用。
⑶不明词义
成语的意思具有整体性,在使用时,只断取成语中个别词素的意义,就会导致成语意思与句子语义相悖。如:
①有的同学写的作文,文不加点,字迹潦草,阅读这样的文章,真叫人头疼。
②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犯点小错误是在所难免的,也是不足为训的,关键是从中吸取教训。
【解析】“文不加点”常被错误理解为写文章不加标点符号,其实它的真实含义是形容写文章很快,不用涂改就写成(点,涂上一点,表示删去)。“不足为训”常被错误理解为不值得训斥、责备。其实它的真实含义是不值得作为典范和规则。训,典范、规则。 不明词义的结果,就会望文生义,导致答题失误。
⑷谦敬错位
有些成语是谦辞,一般说自己,如:蓬荜生辉、才疏学浅、恭敬不如从命等;有些成语是敬辞,一般说别人,如鼎力相助、大材小用等。如果辨析不清,就会误用。如:
①您刚乔迁新居,房间宽敞明亮,只是摆设略嫌单调,建议您挂幅油画,一定会使居室蓬荜生辉。
②李校长的一席话,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大家纷纷对教改畅所欲言。
【解析】“蓬荜生辉”表示由于别人到自己家来或张挂别人给自己题赠的字画,使自己非常荣幸。本是谦辞,在句中当敬辞用了。“抛砖引玉”谦辞,比喻用粗浅的、不成熟的意见引出别人高明的、成熟的意见。在句中当成敬辞用了。
⑸语意重复或表意矛盾
指由于运用成语时,不能前后兼顾,造成语义重复或前后矛盾。如: ①你看他双眉紧锁,沉默不语,恐怕有什么难言之隐的苦衷。 ②古往今来,许多名人先哲用他们讳莫如深的语言道出了他们对大千世界的洞察,对人生万象的感悟。
【解析】“难言之隐”意思是难以说出口的藏在内心深处的事情,与“苦衷”语意有重复。“讳莫如深”意思是紧紧隐瞒,与“道出”相矛盾。 错误示例:(感到)自惭形秽、(被人)贻笑大方、虚怀若谷(的胸怀)、(人民)生灵涂炭、惴惴不安(的心情)等。
山上的花开得正盛,落英缤纷。解析:命题者故意设置与成语意思相矛盾的句子。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