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高频超声对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诊断价值

2022-12-25 来源:个人技术集锦


高频超声对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对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临床特点及诊断价值。方法采用PHLIPS IU-22彩色超声诊断仪高频探头5~12MHZ,对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腹部扫查,重点了解肠系膜淋巴结的位置、大小、形态、回声及数量。结果180例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中,声像图改变:均有淋巴结肿大,纵横比≥2,淋巴结内显示较丰富血流信号。结论高频超声对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有典型的超声表现,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标签:高频超声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是小儿腹痛的常见病因之一,由于临床表现多样,症状可典型亦可不典型,高频超声对诊断有较高价值,现对我院2013年1月~12月诊治的180例肠系膜淋巴结炎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中男102例,女78例,年龄2~10岁,其中7岁以下130例,7~10岁50例。患儿均有不同程度的右下腹疼痛或肚脐周围疼痛,有压痛,无腹肌紧张及反跳痛,部分伴有恶心,呕吐,发热等症状。

1.2临床表现所有患儿均有不同程度的腹痛,其中脐周痛82例,下腹痛51例,上腹痛29例,腹痛部位不明确者18例,腹痛發作时间无规律,37例伴发热,体温大多波动于38~39℃,无规则,伴呕吐28例,伴腹泻21例,所有患儿均无明显腹肌紧张及反跳痛。

1.3辅助检查血常规:起病后白细胞增高78例,C反应蛋白(CRP)增高42例。超声检查:利用PHLIPS IU-22彩色超声诊断仪3.5MHZ探头全腹部扫查,除外肿瘤扭转、小儿急腹症,如肠套叠、肠梗阻、阑尾炎等,然后用高频探头5~12MHZ,患儿取仰卧位,探头于腹部多切面扫差,从左至右,自上而下,必要时可稍加压,避开肠气,着重观察回盲部淋巴结情况,数量、形态、大小、回声以及长短轴比例,最后再使用彩色多普勒观察淋巴结内及周围血流情况[1]。

2 结果

超声检查:常规扫查腹部肝脏、胆囊、胰腺、脾脏、肾脏未见明显异常,腹腔内可探及数个大小不等、数目不一的椭圆形低回声结节,沿肠系膜走形,呈”串珠”样,或团块样排列,多位于回盲区、脐周、左上腹[2] ,淋巴结外形多数光滑,淋巴结皮髓质分界清晰,皮髓质均匀扩大或髓质扩大而皮质呈均匀的低回声,淋巴门结构存在,少数的淋巴结髓质回声消失呈低回声或极低回声,且有重叠融合现象[3] ,淋巴结长径多在1~2cm,长短径比≥2.0,部分患儿腹腔内可见少量液性暗区,深度约1-2cm彩色多普勒显示血流丰富呈分枝状自淋巴结门进入。

3治疗

肠系膜淋巴结炎应以非手术治疗为主,在门诊或入院后给予抗感染治疗,辅以解痉、补液等综合治疗[4] ,经过3~7d治疗后症状,体征逐渐减轻或消失,血常规白细胞正常,复查彩超回声较治疗前增强,血流信号减少,纵横比≤2.0,其中110例肿大淋巴结明显缩小,70例恢复正常。

3讨论

肠系膜淋巴结炎好发于7岁以下的儿童,冬春季节较多见,因为小儿肠系膜淋巴系统发育尚未成熟,屏障作用差,因此常并发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或肠道炎症之后,腹痛多在回盲区及脐周,小儿肠内容物常因回盲瓣的作用在回场末端停留,故上呼吸道感染或肠道感染后病毒、细菌及其毒素沿血循环到达该区淋巴结,引起肠系膜淋巴结炎,一般认为与沙门菌感染有关,临床可伴有发热、腹泻、恶心、呕吐等症状,查体时以右腹痛为主,靠近脐部,范围大且不固定,因此有下腹及脐周作为重点扫查部位,超声对淋巴结炎的诊断有非常大的优越性,可以直观探查淋巴结的大小、数目、形态及血流情况,同时还可根据形态、纵横比、回声情况鉴别良恶性淋巴结,淋巴结大小不等。呈”串珠样”或团块样排列,纵横比≥2,淋巴结中央的高回声髓质区说明为炎性增生可能性大,少数也可为椭圆形低回声结节,血流信号较丰富,说明急性期淋巴结水肿、充血可能,肠系膜淋巴结炎给予抗感染治疗后预后大多良好,而恶性淋巴结通常形态失常,趋向圆形,皮髓质分界欠清,可有融合、中心坏死及点状钙化,一般抗炎治疗无效,且全身淋巴结可有无痛性肿大,并常伴有脾大。

鉴别诊断:与小儿肠套叠的鉴别诊断:主要症状和体征多为阵发性腹痛,呕吐,果酱样大便及腹部包块,临床表现相似者,临床诊断较困难,而超声诊断可有典型的”同心圆征”和”套筒征”,较易鉴别,部分肠套叠患儿可由淋巴结肿大而引起。而与阑尾炎的鉴别诊断,主要临床症状为持续性腹痛,有阵发性加剧,转移至有下腹,且有压痛、反跳痛及腹肌紧张较典型,同时伴有发烧,恶心,呕吐,血液化验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增多,超声声像图表现:阑尾肿胀,纵切显示为管状肠管结构,中央为低回声、无回声的积液或积脓,也可有强回声的粪石导致的梗阻性阑尾增粗,但阑尾炎时常伴发淋巴结肿大,但一般数目较少,较孤立,且散在分布。

总之,小儿腹壁较薄,肠系膜淋巴结位置比较表浅,使用高频超声探头穿透性强、无辐射,且检查简便、准确、重复性好、无创伤、无需做特殊准备,可随诊观察淋巴结的形态,大小,结构及血供的变化,因此高频超声诊断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具有较高的价值。

参考文献:

[1]腾想.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12,10(6):165-167.

[2]陈力.吉林医学, 2013.8:189-192.

[3]索晓华.临床荟萃, 2012.11:265-268.

[4]姜燕,黄若谷.实用医学杂志,2006,22(17):345-35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