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imulink的车辆主动悬架LQG控制器的设计/周 凯,韩振南 设计・硼究 基于Simulink的车辆圭动悬架LQG控制■的设计 周凯.韩振南 (太原理工大学车辆工程系,太原030024 摘要:建立了二自由度1/4车体的数学模型,并利用线性最优化控制理论进行了汽车主动悬架的LQG控制器设计, 并在M tl b/Si ulink环境下进行仿真,结果表明具有LQG控制器的主动悬架对车辆行驶平稳性和乘坐舒适性有了 很大的改善。 关键词:LQG控制;主动悬架;Matlab/Simulink;仿真 中图分类号:U462.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550(2010)02—0021—03 Design of LQG Controller of Automobile Active Suspension Based on Simulink ZHOU Kai,HAN Zhen—nan (Department of Vehicle Engineering,Taiy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Taiyuan 030024,China) Abstract:A 2-degree—of-freedoms 1/4 body equations of vehicle active suspension was established.Based on the linear 0ptimal theory,a LQG(1inear Quadratic Gaussian)contorler of automobile active suspension which is used for simulation with the aid of Matlab/simulink software was desighed.It showed that the suspension with the LQG controller could effec— tively improve vehicle’s riding performances. Key words:LQG controller;active suspension;Madab/Simulink;Simulation 传统的悬架系统,由于其刚度和阻尼是固定的, 状态,所以主动悬架是悬架发展的必然方向。 所以其性能是不变的,也是无法进行调节的。而在主 动悬架系统中,刚度和阻尼特性能根据汽车的行驶 1 系统模型的建立 条件进行动态调节,使悬架系统始终处于最佳减振 1.1 车辆主动悬架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收稿日期:2009—09—18 基金项目:山西省归国留学人员科学基金项目(2007—33 为了便于研究.将汽车简化为二自由度1/4车 体单轮模型,如图1所示。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系统 3 总结 参考文献: [1]欧阳明高,李建秋,杨福源,等.汽车新型动力一系统、模 (1)自主开发了基于扭矩的控制模型,包括传感 型与控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器信号处理模型、扭矩模型、怠速模型、节气门模型、 [2]Michael Livshiz Livshiz,Min ui Kao and Anthony Wm. 空气系统模型、起动控制模型等。 Engine Torque Control Variation Analysis[J],SAE 2008- (2)将基于扭矩的控制系统写入自主开发硬件, 01-1016. 在发动机台架上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发动机起动迅 [3]Bernhard Mencher,Holger Jessen,Lilian Kaiser and J ̄irgen 速,起动时间在3 s以内。怠速转速稳定,怠速转速波 Gerhardt.Preparing for CARTRONIC—Interface and New 动在+10 r/min以内。进怠速和出怠速时过渡平滑。 Strategies for Torque Coordination andConversion in a (3)瞬态工况过渡平滑,发动机最高转速运转稳 Spark Ignition Engine-Management System[J].SAE 2001- 01-0268. 定。 [4]Shinya Satou,Shinji Nakagawa,Hiromu Kakuya,Toshimichi (4)基于扭矩控制模型扭矩控制精度在5%以内。 Minowa,Mamoru Nemoto and Hitoshi Konno.An accurate (5)自主开发的控制系统功能完备,能较好地满 torque—based control by learning correlation between 足扭矩控制要求 torque and throtlte position[J].SAE 2008-01-1015. ・21・ 设计一研究 汽车科技第2期2010年3月 ▲ __J札 ▲ 一‰ ▲ _J g 图1主动悬架系统模型 的运动方程如下: m b= 一 【 b-I ) (1) ‰ w=一 +Ks(札一 )一K( ) (2) 式中,m 为车体质量;m 为非簧载质量:‰为车体位 移; 为非簧载质拿位移;‰为路面输入; 为悬架 刚度;K为轮胎刚度; 为控制力输入。 1.2路面输入模型的建立 在分析悬架系统动态性能时.路面输入模型的 建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 在本文中是利用白噪 声经积分的方法产生路面输入模型 当车速为定值时,速度时域功率谱即为白噪声 信号,此时路面不平度位移可以写成时域表达的形 式,即: 21Tno、/G W(t) . 当路面为C级,即普通路面,路面不平度系数 G0=256x10’6(m3/cycle),路面激励信号的方差/t'O= 0.1,车速 :20 m/s时,利用Matlab/Simulink仿真构 造出的随机路面轮廓如图2所示 图2 C级路面输入 2 LQG控制器的设计 在汽车悬架的设计中,主要的性能指标包括:代 表乘坐舒适性的车身加速度:影响车身姿态且与结 -22・ 构设计和布置有关的悬架动行程:代表轮胎接地性 的轮胎动载荷。IJQG控制设计中的目标性能指数l, 即为车身加速度、悬架动行程和轮胎动位移的加权 平方和的积分值。表示如下: 卜∞』J 0 {g [Xw(£) (£)] +q2f‰(£) (£)]2+q3x (t)} (3) 式中,g1、g:、g3分别为轮胎动位移、悬架动行程和车 身垂向振动加速度的加权系数 加权系数的选取决定了设计者对悬架性能的倾 向,如对车身垂向振动加速度项选择较大的权值.那 么意味着悬架系统以提高乘坐舒适性为主要目标: 若对轮胎动位移项选择较大的加权值。则考虑更多 的是提高车辆操纵稳定性 将性能指标.,的表达式改写成矩阵形式,即: Lim寺』(XTQX+UrRU+2XTNU)dt (4) 0 0 0 O 0 r 0 0 0 O 0 Q=I: 0,u—、 g g2 + 一一 q2- 娶0ql+q. 盖. 一ql 0 0 0 —g1 0 0 : 肚 一K ,n ,n (5) 0 当车辆参数值和加权系数确定之后,最优反馈 增益矩阵可由Riccati方程求出,其形式如下: PA _rP_(船+Ⅳ) 胁Nr)+p=O (6) 最优控制反馈增益矩阵K= -'P+Nr.根据任意时 刻的反馈状态变量就可得出t时刻作动器的最优控 制力u(t)=一 (t)。 3仿真分析 设定汽车的动力学参数为:mb=320 kg,, =40 kg,K =20 000 N/m,Kt=200 000 N/m。在Matlab中 调用线性二次型最优控制器设计函数K=LQR[A, B,Q,R,N],即可求得最优反馈增益矩阵K=[7l1, 一1241.5,一19284,一2038.5,20864],完成最优主动悬 架控制器的设计 基于Simulink的车辆主动悬架LQG控制器的设计/周 凯,韩振南 设计-研究 在相同的仿真条件下将所设计的主动悬架系统 与一个被动悬架系统进行对比分析.在被动悬架系 统中取悬架刚度K =22 000 N/m,阻尼系数Cs:1 000 Ns/m.除此之外。其他输入参数值均与主动悬架系 统相同 在Simulink环境下建立最优主动悬架汽车 仿真模型如图3所示 图3 LQG控制原理仿真 经过仿真分析,得到如下所示结果,图4、图5、 图6分别为采用LQG控制前后车身加速度、悬架动 行程、轮胎动位移比较图。 ● 鲁 州 县 却 * 仿真时间,s 图4车身加速度对比 O 擦 0 5 1O 15 仿真时间,s 图5悬架动行程对比 4 l 2 甚。 羹一z d O 5 1O 15 仿真时间,s 图6轮胎动位移对比 4结论 本文首先建立了二自由度1/4车体模型.并运 用线性二次最优化理论设计了车辆主动悬架的 LQG控制器.借助Matlab/Simulink软件进行仿真分 析 分析结果表明所设计的最优主动悬架显著地降 低了车身的垂向振动加速度。与被动悬架相比.其均 方根值减少了56%.悬架动行程和车轮动位移也都 得到了良好的改善.基于线性二次最优控制理论进 行的主动悬架LQG控制器的设计是行之有效的 参考文献: [1]喻凡,林逸.汽车系统动力学[n1.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5. 『2]薛定宇.基于MATLAB/Simulink的系统仿真技术与应用 『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3]余志生.汽车理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4]刘海生.Simulink在汽车主动悬架LQG控制仿真中的应 用[J].机械设计与制造,2008,(8):106—107. [5]唐晓娟,谢能刚,王璐.半主动悬架LQG控制及仿真分析 [J].自动化与仪表,2008,(1O):1I4. [6]陈柏林,汤伟强,谷金媛.车辆半主动悬架与电动取力转 向系统的模糊PID集成控制研究『J1.湖北汽车工业学 院,2009,23(4):15一l8.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