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好一篇记叙文
初中阶段写作要求大多写记叙文,很多学生面对着同一作文题目和要求,写出的作文在内容上有着很大的雷同或相似,结构上或者是“三段论”格式(开头结尾各一小段,中间一大段),或是照搬别人现成的结构形式,杂凑罗列材料,极少有自己的个性见解。这样的文章哪能引人注目呢?那么如何写好一篇记叙文呢?
一、感受生活,积累素材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写作的“米” 哪来呢?这得平时善于观察,勤于调查,积累素材。写作离不开观察,观察是认识客观事物的重要方法,通过观察,才能达到认识,它是认识的基础,一个人只有对周围事物不断地进行系统而周密的观察,才能获得大量的感性材料。观察到的东西,还要经过自己的思索,可任由自己的思绪随意飘浮,行文时便可有自己的思想或者说个性化的内容在其中。反之,如果观察不细,了解不深,则写出的作文叙述不具体,描写不细致,阐述不明白。
调查,也是认识客观事物的重要方法,要想写一件事、一个人,你必须对其了解清楚,做到心中有数,而要了解情况,就应做调查,毛主席曾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周密地、有目的地、有计划地去调查,是我们获取写作材料的重要方法。
怎样才能观察和调查呢?
(一)我们应该客观地去观察和调查。
(二)我们在观察事物时,一要全面,二要精细。全面和精细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才能对事物有全面的、深入的了解。
(三)观察事物要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就是由这个观察对象出发,进而对同类事物进行观察比较,由此来捕捉这一事物的特征。调查方法也有很多,如:个别访问、开座谈会、蹲点调查、亲自实践、随时留心、抽样调查、查阅现成材料与历史资料等。调查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一做好调查前的准备。二调查要有热情和人文关怀。三调查与研究相结合。
善于观察和调查,你会发现这个世界真的遍布奇迹,不可思议!多么美丽而奇怪的夜空,满天星星在闪烁;瓜果飘香,遍地金黄,农民伯伯在欢笑;一个人,一条小路,读不完的诗意 ……多么让人感激的一切,让人动情的一切。
但是大自然海阔天空,社会生活纷繁多变,大千世界异彩纷呈,我们靠观察和调查所获的知识和材料,毕竟是凤毛麟角,十分有限。阅读可以弥补这个缺憾。通过阅读书籍,我们可以获取大量知识,可以广泛积累写作的素材。这样我们在写作的时候就有足够的材料供我们选择、调遣,不至于胸中无物,无话可写了。杜甫所说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二、立意鲜明,善于选材
观察细腻,调查客观,积累丰富,有了感性的体验,也就有了写作的冲动和可能,当我们对生活进行观察、体验、研究、分析之后,对生活中的某些问题有所感触,有所发现,有所领悟,就会形成一种对生活的主张和见解,主题也就有了。
正确、鲜明、集中、新颖、深刻等是对文章立意的五点要求。所谓“正确”,指的是文章的立意不仅要符合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文章所表达出来的思想观点和感情也必须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所谓“鲜明”,指的是文章在表达看法与情感的时候要十分明确,赞成什么,反对什么,歌颂什么,批判什么等,都要鲜明、直截了当;所谓“集中”,指的是一篇文章只能突出表现一个中心;所谓“新颖”,指的是文章的立意不仅具有时代特色,而且还要有自己的独特见解;所谓“深刻”,指的是文章的立意是透过事物的现象而挖掘到的其内在的本质,是经过深入思考之后得出的对人生、对社会的有意义有价值的东西,是在一般人认识水平上的“更高一步”。如:以“根”为话题写作,如何立意呢?“根”的本义:根是植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植物生命的源泉。但我们还可引出“根”的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如成长的“根”,情感的“根”,安身立命的“根”;今天是明天的“根”,真诚是交友的“根”,执着是事业的“根”,祖国是游子的“根”等等,这立意也就达到了要求。
确立了主题,但思路不清晰,层次、段落、过渡、照应未做恰当的安排,可能你想写的东西太多,对自己拥有的材料未做筛选,头绪纷繁,又不忍把过多的材料割舍,这样,反而有损于你情感及主题的表达。
那么如何筛选材料、突显主题呢?
(一)围绕主题选材。
(二)选择典型材料。
(三)选择新颖的、有特点的材料。
(四)选择真实的材料。
三、思路清晰,结构明了
主线要分明,思路要清晰。 思路是指思想的线索和脉络,这是写作结构的基础,有了它,再用文字反映出来,就有了结构。思维应有逻辑性,作者用文字将自己的思路反映了出来,这种思路符合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符合人的认识规律:由浅入深,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如果思索的顺序与人们认识顺序相吻合,则在文章的结构上能反映出来,那么结构一目了然。俗话说,“缝衣织裤,贵在开头;编筐编篓,贵在收口。”可见,任何事开头与结尾都至关重要,有些篇章有的开头开门见山,明确中心;有的开头设置悬念,扣人心扉;有的以诗歌、民歌、故事等开头,引起阅读兴趣……一开始就能抓住读者的心,可见好的开头犹如第一张门票,决定读者能否积极浏览
全文的第一个关卡。能够把结尾写好也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结尾有长有短,有简有繁。有的结尾很简单,就那么一句话,却意味深长,令人思索,永生难忘;有的结尾就那么一段话,却入骨三分,沁人肺腑,透人心脾;有的结尾余韵未了,却与整体紧密相连,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四、语言准确,思维创新
(一)要注意准确、完整、朴素的语言。
我们在阅读别人的文章时,常常有这样的体会,最容易打动我们的、让我们受到感动的是那些看似平实却饱含真挚情感的文章,它常常能让我们产生共鸣,受到强烈的感染。
(二)语言的生动形象。
恰当的修辞手法的运用会使你的文字闪烁起来,综合运用修辞手法,说明作者的文字驾驭能力较强。
(三)注意在句子中使用表现长久影响的,有特殊含义的词,这样既能使文章内容充实,又让文章别有一番趣味。
立意明确,恰当选材,凸显主题,在语言、修辞、结构等方面鲜明、生动地将感动倾诉于笔端,真情实感自然流露,这已经足够是一篇佳作了,但如果更具创新,作品更能抓住读者的心,如何创新呢?
(一)避免使用别人常用的立意、材料、语言等。
(二)不去仿写,大胆展示自己的个性特征。
(三)从感情创新入手,写出自己丰富的情感世界,有自己独特的感悟。-+
(四)拓展自己的认识空间。
(五)多收录一些民间故事、歌谣、名句、精彩片段。
创新作文,常常有一种卓尔不群的感觉,它有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和灵性,语言饱满且有美感,在表情达意方面也能做到真实、生动,表现出应有的机智。
同样的生活,同样的环境,甚至同行一条路,同写一个人,只要你平时注意以上几点,相信你写出来的作品也就能鹤立鸡群。
参考文献:
1、高瑞卿:《阅读学概论》,吉林教育出版社
2、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上海古籍出版社
3、黄洲:《名人论读书》,语文出版社
4、孙绍振:《文学创作论》,东风文艺出版社
5、毛彬彬:《观察与写作》,南京出版社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