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鲁迅与明清小说关系研究综述

来源:个人技术集锦
鲁迅与明清小说关系研究综述

吴金梅

【摘 要】鲁迅与明清小说关系研究颇具文学及社会意义和价值,可以从鲁迅小说对明清小说思想及艺术的批判继承与发展、鲁迅对明清小说的学术研究以及鲁迅运用明清小说作为资源在其杂文中做出\"社会批评\"与\"文明批评\"几个方面切入研究.但就研究总体状态而言,新中国成立前多为较直观的感受;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一段时期内的相关研究屈指可数,难以形成规模与特色;新时期以来,这一研究展现出一种多维度的纵深迈进.

【期刊名称】《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1(034)001 【总页数】5页(P57-61)

【关键词】鲁迅;明清小说;关系研究;综述 【作 者】吴金梅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研究生院,辽宁,大连,116029;大连大学,人员交流中心,辽宁,大连,116622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I210.6

鲁迅与明清小说关系研究,作为一个颇具文学及社会意义和价值的问题,新中国成立前多数是对相关问题比较直观的感受,但论者多为对鲁迅创作及明清小说较为熟知的学者,因而论述多精当深刻,寥寥数语却切中肯綮,表现出富有学养底蕴的学术识见;

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一段时期内相关研究成果屈指可数,难成规模与特色;新时期以来,此项研究,展现出一种多维度的纵深迈进。论文试以时间为经,以研究对象的分类为纬,对此前80多年间的相关研究做一简单梳理,以期探源溯流,进一步探究鲁迅与明清小说间的种种承继延展。

鲁迅与明清小说关系研究,在新中国成立前内容上多表现为一种直接的解读与观感,论述多点到为止,而较少展开深层论述挖掘,形式则多为只言片语,短短数句且散见于其他篇章中,而并非专门探讨并没真正形成研究的规模与趋势。但因注意到这一问题的人多为对鲁迅与明清小说都较为熟悉的专家、学者,因此虽只言片语,却颇多精当见解,可谓对此提醒关注,开启先河的发微之声。

最先提及这一问题的是对鲁迅小说与古典文学传统关系关注相当自觉的周作人。指出“《阿Q正传》里的讽刺在中国历代文学中最为少见,因为他多是反语(Irony),便是所谓冷的讽刺——‘冷嘲’。中国近代只有《镜花缘》与《儒林外史》的一小部分略有些相近,《官场现形记》和《怪现状》等多是热骂,性质很是不同。”[1]28寥寥数语指出了《阿Q正传》讽刺艺术的突破及与《镜花缘》、《儒林外史》的联系。其后《小说年鉴》的编者在每篇末附的评议中评骘《白光》:“上半篇又有些像《儒林外史》,但是深刻的心理分析和冷刺的口吻,又毕竟和《儒林外史》不同。”[1]39显然认为《白光》的心理分析与讽刺高出一筹。朱湘《呐喊——卓话之六》[1]74中对于二者关系也有关注。西滢的《闲话》则谈到“他(阿Q)是与李逵、鲁智深、刘姥姥同样生动,同样有趣的人物,将来大约会同样的不朽

的。”[1]161对二者人物形象塑造加以关照。李长之指出:“惯用自然的方言,这实在是自《红楼梦》以后,老舍的《赵子曰》以前,不可多得的唯一用活语言的成功的尝试。”[1]701以上论述均为鲁迅具体小说或人物与明清小说艺术的比较,多集中于《阿Q正传》的讽刺艺术、人物形象塑造及语言,但均为散在的只言片语。首次对《呐喊》与明清小说关系做出关注的是杨邨人,指出其“虽或者不能就说它——

《呐喊》——能够超越《水浒》和《儒林外史》,然而谓之差不多,大约也就没有什么语病罢。”[1]52张定璜则认为“《水浒》若教你笑,《红楼梦》若叫你哭,《儒林外史》之流若教你打哈欠,我说《呐喊》便教你哭笑不得,身子不能动弹。”[1]87郑振铎曾言“《儒林外史》不是一部讽刺的书,《官场现形记》之流却是破口大骂了;求有蕴藉之情趣的讽刺作品,几乎不见一部。自鲁迅先生出来后,才第一次用他的笔锋去写几篇‘自古未有’的讽刺小说。”[1]208以上论述,对于《呐喊》的讽刺艺术、人物塑造及语言特点与明清小说比较都有所涉及,虽非深入细致分析,却也是发微之声、慧眼独具。但对于鲁迅小说与明清小说比较思想内容关注的匮乏,及对于《彷徨》、《故事新编》与明清小说关系的研究少有提及,也甚为缺憾。 鲁迅对于明清小说研究的成就,最为集中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和《小说旧闻钞》中。而相关探讨,最早见述的是台静农所编《关于鲁迅及其著作》[1]170,其中景宋谈到《中国小说史略》与《小说旧闻钞》的编撰出版。在《北新》(周刊)的书刊介绍中,也提到《中国小说史略》及《小说旧闻钞》[1]281-282此外,尚有十多种关于《中国小说史略》内容及成就的论述。如谭正璧认为其“用了现代的眼光,科学的方法,将许多年埋没在壁角里的许多伟大的作品,一一把他们重新估定了价值,重新占据了地位。”[1]494胡适同样给予其高度评价:“这是一部开山的创作,搜集甚勤,取材甚精,断制也甚谨严。”[1]506张若谷也谈到“是一本关于研究中国小说史料的绝好文献。”[1]639李长之认为“《中国小说史略》到现在竟还没有再强的著述。”[1]1343《中国小说史略》出版当时在国际学界也有一定影响,如日本学者佐藤春夫(韦特夫译)就指出:“就拿《中国小说史略》一书看来,他对于过去的智识与理解是很明白的。”[2]172另赵景深的《中国小说史家的鲁迅先生》[2]493,张若英的《作为小说学者的鲁迅先生》[2]571-572,郑振铎的《鲁迅先生的治学精神》[2]860,孔嘉(台静农)的《鲁迅先生整理中国古文学之成绩——序言》[2]1242-1247,周木斋的《鲁迅先生和中国文学》[3]122,

光未然(张光年)的《鲁迅与中国文学遗产》[3]214-215,金灿然的《国故与鲁迅》[3]477-478,何干之的《鲁迅思想研究》[4]184-186等同样对于《中国小说史略》成就及特点有所论述。值得一提的是赵景深《〈中国小说史略〉勘误》[5],是这段时期唯一一部专门论著,且其考据之功不可磨灭。以上十数处论述,从《中国小说史略》的内容、体例、研究方法、所取成就及特色等诸方面,指出其在小说研究史上的意义及贡献,对其评价甚高。但也有不足之处:一是这些论述同样均为散在状态而非集中论述,二是专门提及《中国小说史略》对明清小说研究成就及贡献的论述几乎未见。而在《中国小说史略》28篇的内容中,有关明清小说的论述占据15篇的过半之多,分量之重,可窥一斑,因此就以上相关研究而言,这一阶段对此问题研究的不足之处也便显而易见。

鲁迅在利用文学进行“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时,对明清小说资源进行了有意的借鉴与运用。对此进行研究的如赵燕如的《讽刺性十足的〈野草〉〈这样的战士〉》:“这是描写社会上一般假仁假义假道德的罪恶,他们拿着好的头衔,玩出各种的花样来作恶,表面看似乎是在行善,假如你解开他的真面目一看,一定会吓得你倒退一百二十里哩!你看过《镜花缘》时,你可以找出与这一篇同样的描写,即是林之洋到了两面国。”[1]677展示出鲁迅“社会批评”及“文明批评”与明清小说的联系。但对此的关注探讨极少,也并未能形成独有的研究领域。

综上所述,在这一时期的研究中,不论是对于鲁迅小说与明清小说比较研究,还是对于鲁迅关于明清小说研究的研究,都尚处于一种非自觉阶段,所见均为一些散在的感性论述,既未形成体系也未形成规模,可谓是发微初创、精当直感。

此一时期的研究,因为社会时代背景的原因,对于鲁迅与明清小说关系的研究处于一种几近停滞的状态。一些论述恰如蜻蜓点水、浅尝辄止。研究成果主要有王瑶的《论鲁迅作品与中国古典文学的历史联系》,认为“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对他影响最大的是吴敬梓的《儒林外史》。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以对《儒林外史》的

评价为最高。这是有原因的,第一,鲁迅对于《儒林外史》所写的‘士林’风习是有深切感受的。其次,《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也是使鲁迅喜爱的重要原因。第三,在形式和结构上,《儒林外史》也是最近于鲁迅小说的。鲁迅先生是全面研究了中国小说史的。因此他对其他一些古典作品也是推许过,并承继了其中的许多优点的。”[6]87-89指出了《儒林外史》对鲁迅小说创作的影响以及鲁迅对其的承继与发展。

而王瑶的《学习鲁迅论〈水浒〉》[7],江西大学中文系现代文学教研组《针锋相对、泾渭分明——学习鲁迅对胡适〈水浒〉考证的批判》[8],则是关于鲁迅对明清小说研究的探讨。谈凤梁的《“秉持公心,指(扌适)时弊”的讽刺小说——学习鲁迅对〈儒林外史〉的论述》[9],俞元桂的《〈中国小说史略〉的战斗意义——兼论鲁迅1920至1925年的思想》[10]和郭豫衡《关于鲁迅治学方法的探讨》[6]1218等论文,均为关于鲁迅对明清小说研究的论述。其中该文指出,鲁迅所谓的吴敬梓“公心”,首先就创作动机而言,要“讽刺世情”、“讥刺时病”,其次也指吴敬梓世界观的进步性而言。吴敬梓公开否定程朱理学的独尊地位,并在某些方面公然违背封建礼教,且用实际行动批判了八股科举。俞文则指出《中国小说史略》是我国古典小说研究领域的一场斗争,展示出鲁迅的卓越史识,包括如我国古代流传的思想、宗教和小说之间关系密切;封建统治者政治上威胁和利诱对我国古代小说所造成众多影响;外族入侵时人民的反抗愿望在小说中的曲折反映;赞扬敢于抨击封建礼教习俗和因果迷信等思想的作品;高度评价艺术上的创新和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以及珍惜民间文学的成就并注意外国作品的影响等。同时还指出了鲁迅与胡适对我国古典小说评价有原则性分歧。并从《中国小说史略》考察鲁迅当时的思想。包括对中国病证、中国国民性的长期探讨以及对其文艺理论的精到见解等。郭文则指出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的主要价值,当然并不在于辑校史料这一方面,但这却是这本书科学性的一个重要基础。

仅仅借助以上寥寥数篇文章难以勾勒出此段时期研究的特色与轨迹、时代社会动荡、民生凋敝,学术研究也几近停滞。只能是慨叹因此而产生的学术研究的荒芜,更是人文精神的断裂。

新时期以来,鲁迅与明清小说的关系研究展示出一种多维迈进,向广阔空间延展的态势。

首先,关于鲁迅小说与明清小说比较研究有了较为深入广阔的开掘。一方面,探讨仍多集中在与《儒林外史》的比较。其中孙昌熙的《鲁迅与〈儒林外史〉》[6]109-121指出鲁迅继承发展了《儒林外史》的白描手法等,同时也比较了二者艺术特色及创作初衷的本质区别。章罗生的《〈儒林外史〉与鲁迅小说的讽刺艺术》[11]则认为鲁迅在对比、夸张和以古讽今三方面借鉴了《儒林外史》讽刺艺术。兰光《鲁迅小说与〈儒林外史〉》[12]指出鲁迅笔下形象的惊世骇俗作用要比吴敬梓的人物更为深广。二者永久的生命力还在于作品细节的强烈艺术魅力。王吉鹏臧文静的《鲁迅小说与〈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13]认为鲁迅小说对于《儒林外史》多种讽刺技巧、手法及悲喜交融的讽刺艺术风格等继承发展,形成中国文学史上讽刺文学又一高峰,开启现代讽刺小说先河。另有丁尔纲的《青蓝更替风骚各领——鲁迅小说和吴敬梓〈儒林外史〉》[14]也属此类研究。这些论述仍多以鲁迅对《儒林外史》讽刺艺术的承继与发展为切入点,但也有关于鲁迅与吴敬梓其人的比较及其笔下艺术形象的比较等,表现出进一步的开拓与深入。另一方面,对于鲁迅小说与其他明清小说的比较研究也同样表现出深化拓展的特点。其中如刘再复的《论性格真实——〈鲁迅美学思想论稿〉》[6]594-608从美学角度探讨鲁迅与《红楼梦》及《三国演义》,指出鲁迅把“性格真实”作为评判二者美学价值及艺术成就的标准,认为鲁迅小说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全面性是《红楼梦》后又一艺术高峰。谢曼诺夫(李生滨译)的《创新的古典作品——鲁迅的〈呐喊〉与清末谴责小说》[15]则是对鲁迅小说较之清末谴责小说题材思想创新之处的探讨。许怀中的《鲁迅论“团圆主

义”和“教训小说”》[16]探讨鲁迅提出的“团圆主义”、“教训小说”命题,认为鲁迅对其的论述、批评等是发展文艺创作的推动力,并初步探讨了此命题的文学、社会意义。杨义的《鲁迅小说的现实主义的本质特征》[6]790-792高屋建瓴,对现实主义本质特征进行审视,认为鲁迅小说对《红楼梦》有所继承发展,以近代心理学知识把梦境描写现代化。许怀中的《鲁迅小说创作与中国古典小说》[6]98-104则指出二者精神上及其与《儒林外史》、《红楼梦》、《聊斋志异》现实主义传统的联系。许文是对二者思想与艺术传承发展较为全面的关照。王敬文的《鲁迅的小说与我国古典小说》[17]与许文角度相似,并指出鲁迅小说兼《红楼梦》悲剧美高峰及《儒林外史》喜剧美代表二者之长。刘正强的《博采众长自成一家——论鲁迅小说的借鉴、继承与创新》[18]认为鲁迅小说的民族精神具体表现在其传神的写意画与独特的风俗画中,而其写景与刻画人物的传神写意又与《水浒传》、《红楼梦》异曲同工。顾农的《鲁迅与古典小说四题》[19]对鲁迅与《鼓掌绝尘》、《醒世姻缘》等相关问题进行了论述。盛夏的《鲁迅论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20]指出鲁迅从史的角度肯定了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作为一个文学流派的独立存在,并把它与《玉娇李》等淫秽小说严格区别,但对其形式和内容则基本否定。滕爱萍《从〈故乡〉看〈红楼梦〉对鲁迅小说创作的影响》[21]指出,《故乡》中闰土、杨二嫂的出场与《红楼梦》中贾宝玉、王熙凤的出场有异曲同工之妙,细节中见证传承与影响。

关于鲁迅对明清小说学术研究的探讨,新时期以来同样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综观而言仍集中于《中国小说史略》。其中关于鲁迅对明清小说研究的相关论述有郭豫适、荀因《鲁迅怎样评价暴露性的文学——〈中国小说史略〉学习札记》[22],薛彦文的《〈中国小说史略〉管窥》[23],周维培的《鲁迅在古代小说文献学上的贡献》[24]。孙兰廷的《鲁迅对明清小说研究的贡献》[25],王喜绒的《鲁迅与近代小说》[26],吕启祥的《绍兴会馆里的学术拓荒人——鲁迅与“小说史略”及〈红楼梦〉》

[27]以及吴长华的《鲁迅对〈西游记〉研究的开拓》[28]等纵观这些论述,既有关于鲁迅对于明清小说整体性的学术探讨,也有关于鲁迅对于明清小说中的经典作品的研究。横纵相间、点面结合,较有层次和深度。

值得一提的是王吉鹏与他的一批青年学生数年来一直致力于鲁迅研究,并在鲁迅与明清小说关系研究方面多有注目。如在论著《鲁迅民族性的定位——鲁迅与中国文化比较研究史》[29]中,以文化研究的视角,较为深入并分别探讨了鲁迅与清末小说、鲁迅与《儒林外史》、鲁迅与《西游记》、鲁迅与《水浒传》、鲁迅与《聊斋志异》等诸多鲁迅与明清小说的关系。而尹慧慧的《鲁迅〈故事新编〉与中国古代历史小说》[30]则通过其与《三国演义》、《水浒传》的比较,指出《故事新编》掀开了中国现代历史小说创作新篇章。另在王吉鹏、申勇主编的《鲁迅与中国文学关系研究》[31]中,分别探讨了鲁迅与明代历史小说、鲁迅与明代神魔小说、鲁迅与明代人情小说、鲁迅与晚明白话短篇小说、鲁迅与清代文言短篇小说、鲁迅与清代讽刺小说、鲁迅与清代人情小说、鲁迅与清代才学小说、鲁迅与清代狭邪小说、鲁迅与清代侠义公案小说、鲁迅与清末谴责小说等诸方面的内容,同样也均属于此类探讨。以上论述从鲁迅小说与明清小说批判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以及鲁迅对明清小说研究等方面展开,运用比较研究、文化视角、社会学及心理学等方法,在鲁迅与中国文学、文化与作家关系的不同体系中,较为系统探讨鲁迅与明清小说的诸多关结,以上论述无疑也是对此研究领域的全面丰富与拓展。

这一时期的研究,虽然在诸多方面有了一定的丰富和发展,但关于鲁迅在“社会批评”与“文明批评”中对于明清小说中资源的运用的相关研究论述仍是寥寥无几。而这一方面的研究应该是明清小说以及鲁迅思想对当今社会极有意义的一个方面,应该引起足够的关注,需要进一步深入地探讨和梳理。对于鲁迅小说与明清小说的比较与继承发展关系,也有很大的研究探讨空间。

明清小说作为其历史时代的代表性文学,不论从思想内容上还是艺术特色上,都可谓

是丰富的资源宝库,其对纷繁复杂的时代社会背景的反映,对时代世故人情的摹写,对人性思想本质的反映等,其丰富的社会人文意蕴展示多有淋漓尽致、深刻丰富之处,让读者常常可以从中透视出一代知识分子对社会,对人生的感悟与担当,而鲁迅作为现代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其一生忧国忧民,对国家、民族与国民性等都有着深刻的剖析,对社会的阴暗与时弊也洞微察隐,赫然明了在心,并通过一个个典型的文学形象呈示世人,既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也希图引起疗救的注意。而不论是明清小说,还是鲁迅的文学创作及其对明清小说的研究与批判借鉴,对于当今思想价值多元,物欲流泛、人性失迷的喧嚣社会仍然富有深刻的借鉴意义和广泛的认识价值。因而对二者之间的关系的研究把握,也就成为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必然条件,只有深刻把握与认识二者的承继与开拓的关系,才能为我所用,为时代人文思想的进步与发展提供广泛的借鉴与助益。

【相关文献】

[1]仲密(周作人).阿Q正传[N].晨报副刊,1922-03-19.

[2]佐藤春夫.月光与少年——鲁迅的艺术[N].韦特夫,译.中外商业报,1936-10-21. [3]赵景深.中国小说史家的鲁迅先生[N].大晚报,1936-10-22. [4]张若英.作为小说学者的鲁迅先生[J].光明(半月刊),1936(12). [5]赵景深.中国小说史略:勘误[M].上海:永祥印书馆,1946.

[6]王瑶.论鲁迅作品与中国古典文学的历史联系[N].文艺报,1956-10-15. [7]王瑶.学习鲁迅论〈水浒〉[N].人民日报,1975-10-24.

[8]江西大学中文系现代文学教研组.针锋相对、泾渭分明——学习鲁迅对胡适〈水浒〉考证的批判[N].江西日报,1975-11-29.

[9]谈凤梁.“秉持公心,指(扌适)时弊”的讽刺小说——学习鲁迅对〈儒林外史〉的论述[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77(3):70-76.

[10]俞元桂.〈中国小说史略〉的战斗意义——兼论鲁迅1920至1925年的思想[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8(3):38-48.

[11]章罗生.〈儒林外史〉与鲁迅小说的讽刺艺术[J].许昌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1):41-46. [12]兰光.鲁迅小说与〈儒林外史〉[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1988(2):52-54.

[13]王吉鹏,臧文静.鲁迅小说与〈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M]∥王吉鹏等著.鲁迅与中国文学比较研究.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94-108.

[14]丁尔纲.青蓝更替风骚各领——鲁迅小说和吴敬梓〈儒林外史〉[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3):18-31.

[15]谢曼诺夫.创新的古典作品——鲁迅的〈呐喊〉与清末谴责小说[J]∥李生滨,译.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1(3):155-166.

[16]许怀中.鲁迅论“团圆主义”和教训小说[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1981(3):70-77. [17]王敬文.鲁迅的小说与我国古典小说[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1):65-71. [18]刘正强.博采众长自成一家——论鲁迅小说的借鉴、继承与创新[J].云南社会科学,1985(4):77-82.

[19]顾农.鲁迅与古典小说四题[J].贵州文史丛刊,1986(2):133-136. [20]盛夏.鲁迅论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J].丽水师专学报,1987(1):28-33.

[21]滕爱萍.从〈故乡〉看〈红楼梦〉对鲁迅小说创作的影响[J].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2006(7):70-71.

[22]郭豫适,荀因.鲁迅怎样评价暴露性的文学——〈中国小说史略〉学习札记[J].文艺理论研究,1982(2):111-116.

[23]薛彦文.〈中国小说史略〉管窥[J].江淮论坛,1984(1):83-88. [24]周维培.鲁迅在古代小说文献学上的贡献[J].学术界,1990(4):59-63. [25]孙兰廷.鲁迅对明清小说研究的贡献[J].语文学刊,1999(6):1-3.

[26]王喜绒.鲁迅与近代小说[J].兰州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69-74.

[27]吕启祥.绍兴会馆里的学术拓荒人——鲁迅与“小说史略”及〈红楼梦〉[J].红楼梦学刊,2002(4):201-209.

[28]吴长华.鲁迅对〈西游记〉研究的开拓[J].上海鲁迅研究,2007:131-135.

[29]王吉鹏,于九涛,荆亚平.鲁迅民族性的定位——鲁迅与中国文化比较研究史[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73-82.

[30]尹慧慧.鲁迅〈故事新编〉与中国古代历史小说[M]∥王吉鹏主编.鲁迅与中国文学比较研究.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120-130.

[31]王吉鹏,申勇.鲁迅与中国文学关系研究[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206-31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