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空气具有一定的质量。
质量是空气的基本特征之一,并且可以被测量。 科学探究目标
运用科学的方法测量空气的质量。
在称量过程中,了解一些因素会影响称量结果,产生误差。 科学态度目标
发展进一步研究物体的兴趣和愿望。 养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不同的测量方法影响测量物体质量的准确程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测量空气质量。
难点:测量空气质量,并根据实验现象证实自己的猜想。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天平、优质的打气筒、球针、豆子、皮球、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师准备:学生实验材料一套、班级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调动学生已有经验,木头有质量,水有质量,思考空气究竟有没有质量。 2.谈话:既然大家对空气有没有质量提出了这么多的观点,我们如何验证空气有没有质量呢?
3.学生汇报,教师板书记录。
设计意图:本环节可以收集学生前概念。学生可能会有很多方法证实自己的猜想,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用简图记录学生的实验设计,并根据学生的汇报,引导学生讨论:哪种实验方法比较适合?
1
二、探索
1.明确活动要求。 (1)准备一个简易天平。
(2) 在天平两端分别放入一个充好气的皮球和若干豆子,让天平达到平衡。 (3)取出皮球,用打气筒打入10筒空气。
(4) 再把皮球放回天平一端的小桶里,观察发生的现象。如果天平倾斜了,你需要放多少粒豆子才能让天平重新平衡呢?
(5)继续给皮球打10筒空气,重复上面的实验。 2.学生实验、记录。
3.学生理解班级记录表,有依据地解释观点。 组号 打入10筒空气后,增加的豆子个数 1 2 3 4 5 6 7 8 9 10 再打入10筒空气后, 增加的豆子个数
4.研讨。
(1)实验中发生了什么?和你猜想的结果一样吗? (2)你怎么根据实验现象证实自己的猜想?
5.小结:质量是所有物质的本质属性之一,空气作为一种物质,是有质量的。(3个大圆代表皮球,小圆圈代表空气微粒)
设计意图:本环节选用豆子作为衡量物的好处很多。比如,豆子易得且单体质量小,个体差异不大,方便学生通过增减数量对天平的平衡状态进行观察和控制。本环节学生要学会用符合逻辑的解释去描述实验事实。除了让学生用科学的完整的语言描述自己看到的事实,更要让学生关注“空气作为一种物质,是有质量的”。本环节继续使用小圆圈表示空气微粒的方法,让解释更科学、更有说服
2
力。
三、拓展
将皮球的空气放出一部分,再将皮球放入小桶中,看天平的平衡结果。 设计意图:这个拓展实验实际上是反向验证空气是有质量的。打入空气,质量增加,放掉一部分空气,质量减少。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认识到空气有质量。 【板书设计】
空气有质量吗
平衡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活动目的:帮助学生记录实验现象。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1.在天平两端的皮球和豆子已经平衡的前提下,如果给皮球打入10筒空气,天平会倾斜,让学生用简图表示出来。 3
+10筒空气 + 颗豆子 再+10筒空气 + 颗豆子
2.要让天平重新平衡,需要往另一边加入多少粒豆子,在图中写出数量。
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