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语文导学案
编号 : 主备人: 校对人: 审批人:
课 题 课 型 自读课 14.美猴王 课 时 第1课时 1、熟悉课文,理清故事情节,了解大概内容。 2、朗读课文,提高朗读能力,提高对文学作品的感受、理解、欣赏学习目标 和评价等综合能力。 学习重点 把握美猴王的艺术形象,提高文学欣赏水平。 难点预测 对文学作品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等综合能力。 导 学 流 程 学习过程 学 习 内 容 教师复备 学生笔记 情境导入 激情导入:播放《西游记》片头曲,让学生一边听, 一边唱,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在音乐的余声中介 绍《西游记》的背景资料。大家听着这优美动人的旋律,在了解了《西游记》的背景材料后,我相信“猴哥”手舞金箍棒,大闹天宫、除魔降妖的身影一定又在你们的脑海中腾挪跳跃。那么,大家想不想进一步了解孙悟空这一艺术形象是怎么塑造出来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西游记》的第一回——《美猴王》。(板书:《美猴王》) 课前预习: 自主学习 1、作家作品 (1)小组派代表介绍作者吴承恩及《西游记》,各 组相互补充。 吴承恩(约1500~约1582),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淮安府山阳县(今江苏淮安)人。我国明代著名小说家,他所创作的《西游记》为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 《西游记》——我国古代小说史上最杰出的一部长篇神话小说 《西游记》内容梗概:全书情节可分为四部分:第一,从第1回至第7回,叙述孙悟空出生、求仙及得道,大闹“三界”;第二,从第8回至第12回,描写如来说法,观音访僧,魏征斩龙,唐僧出世的
1
故事,交代取经缘起;第三,从第13回到第99回,描写孙悟空被迫皈依佛教,玄奘西行,路遇八十一难,但在佛力的支持下,由八戒、沙僧协助孙悟空保护唐僧,一路斩妖除怪,化险为夷,平安到达西天;第四,第100回为全书的结尾,描写师徒四人取经回到东土,都修成正果。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镌 迸裂 麋鹿 瞑目 石碣 ...... 天造地设 滔滔不绝 力疲神竭 喜不自胜 .....3、概括课文大致内容? 《美猴王》这篇文章是从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神话小说《西游记》第一回“灵根育孕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节选出来的。《西游记》共 100 回,小说主要写美猴王——孙悟空战胜妖魔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的故事。这篇课文主要写了石猴从出世到称王的全过程。以后的故事都是从这里生发出来的。 合作探究 精彩研读 班内展示 1、《西游记》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神话小说,作者吴承恩,明代小说家,他的《西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了巨大影响。什么是神话小说? 参考答案:它源于以神为中心的古代传说。古人不能分清人和神的概念,认为天地万物都是具有同人一样的生命,往往借神话去说明一切,把它作为一个民族的共同信仰。这些神话在民间流传广泛,经过后人不断加工而写成小说,叫做神话小说。 2、全书按情节的发展可分为几个部分,并概括出段意? 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文章的内容,再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文章每段内容。 4、课文详写什么,略写什么?为什么这样安排?
2
5、文章的动词生动传神,加以体会,举例赏析。 6、美猴王到底“美”在什么地方? 请大家从身世、言行、性格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身世美—— 行为美—— 性格美 —— 7、分析“美猴王”这一艺术形象 归纳总结 归纳本文中心和表现手法。 达标测评 拓展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大圣爬上树,一只手使击子,一只手将锦布直裰的襟儿扯起来,做个兜子等住,串枝分叶,敲了三个果,兜在襟中,跳下树,一直前来,径到厨房里去。那八戒笑道,“哥哥,可有么?”行者道:“这不是?老孙手到擒来。这个果子,也莫背了沙僧,可叫他一声。”八戒即招手叫道:“悟净,你来。”那沙僧撇下行李,跑进厨房道:“哥哥,你叫我怎的?”行者放开衣兜道:“兄弟,你看这个是甚的东西?”沙僧见了道:“是人参果。”行者道:“好啊!你倒认得,你曾在哪里吃过的?”沙僧道:“小弟虽不曾吃,但旧时做卷帘大将,扶侍鸾舆赴蟠桃宴,尝见海外诸仙将此果与王母上寿。见便曾见,却未曾吃,哥哥,可与我些儿尝尝?”行者道:“不消讲,兄弟们一家一个。”他三个人将三个果各各受用。那八戒食肠大,口又大,一则是听见童子吃时,便觉馋虫拱动,却才见了果子,拿过来,张开口,毂辘的囫囵吞咽下肚,却白着眼胡赖,向行者、沙僧道:“甚么味道?”行者道:“悟净,不要睬他!你倒吃光了,又来问谁?”八戒道:“哥哥,吃的忙了些;不像你们细嚼细咽,尝出些滋味。我也不知有核无核,就吞下去了。哥哥啊,为人为彻,已经调动我这馋虫,再去弄个来,老猪细细地吃吃。”行者道:“兄弟,你好不知止足!这个东西,比不得那米食面食,撞着尽饱。像这一万年只结得三十个,我们吃他这一个,也是大有缘分,不等小可。罢、罢、罢!够了。” 8、文中有些词古今已有了很大变化,写出下列词语现在的含义。
3
(1)莫—— (2)不消—— (3)怎的—— (4)甚的—— 提示:理解古今词语的差别,古汉语多是单音词,现在多是双音节词,用现在的双音节词代替单音节词即可;还有的是古汉语中有的虚词无意义,起凑足音节作用。具体要结合语境来分析。 答案:(1)莫:不要。(2)不消:不要。(3)怎的:干什么。(4)甚的:什么。 9、从这段文字中,你能看出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僧各自的性格特点吗?请作简要分析。 提示:通过吃人参果的过程,结合人物的语言具体分析性格特点,也可参阅故事的其他情节分析得更详尽. 参考答案:孙悟空:一事当先,重兄弟情谊。沙僧:忠厚老实,踏实稳重,不爱说话。猪八戒:贪婪,好吃。 10、唐僧师徒四人中,你最喜欢谁?请说出喜欢的理由。 提示:此题旨在分析人物性格特点,并结合具体事例。只要言之有理,语言通畅即可。 参考答案:如:我喜欢唐僧。他有远大的理想,作为一个毫无奇异本领的人,他克服了取经途中的种种困难,虽然妖魔鬼怪都想吃他的肉,但他毫不退缩,终于到达西天,取得了真经,他这种矢志不渝的精神,很了不起,我要学习他。又如:我喜欢沙僧。他身上有值得我学习的踏实稳重,他不爱说话,但又总是干重活累活。 知识积累 1、请说出与孙悟空有关的故事,并简单分析其性格。(至少两个) 2、请说出《西游记》中其他几个典型人物。(至少六个) 3、请说出与猴有关的成语或歇后语等。(至少三个) 当堂反思 通过这堂课我最大的收获是: 还需要解决的问题是: 14.美猴王 板书设计 石猴出世—— 身世美—— 山间生活—— 行为美—— 自荐探泉—— 性格美 —— 发现洞天 被拥为王
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