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包身工》极具张力的艺术手法

来源:个人技术集锦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课程

《包身工》极具张力的艺术手法

夏衍在创作《包身工》时,充分运用了文学创作中各种极具张力的艺术手法,有效赋予了文本文学形象性、强烈感染性和艺术表现力。作者巧妙运用各种文学写作手法有着很大关系,本文主要从白描、比喻和词语移用三方面对其写作方法进行简要探究。

一、写作手法之白描

作为新闻类名篇,《包身工》不仅以客观事实揭示了包身工制度的黑暗,而且还利用白描修辞手法,适时地将不同类型的人物、环境和细节描写相结合,为读者呈现了一幅真实形象的时代图景,不仅加强了文本的真实性,而且还提高了文本的控诉力。

比如:《包身工》开篇就描述了包身工起床时的场景:天尚未亮,在包工头的几声呼喊或几下拳脚后,包身工棚内就如同被惊动的蜂窝一样开始骚动起来,他们拿错了鞋子,随便踩在别人身上,在距离他人头顶不到一尺的马桶上肆意地小便等等。这些形象而生动的描写真实反映了女包身工每天都处在这种条件恶劣、令人不堪忍受、精神紧张的生活状态下,过着一种超出常人想象的非人般生活。

还有,在对早餐场景的描绘中,作者将关注点放在了三方面。第一,饮食之差。包身工们所食用的粥就是乡下人用来喂猪的豆腐渣混上少得可怜的碎米和锅巴等煮成的,如同浆糊一样的薄粥,而且根本没有粥菜。第二,粥量之少。那些负责擦地板或倒马桶的,往往吃不上饭,因为等她们忙完饭已经没有了。老板娘只有将刮下来的残留锅巴和少许粥,重新拿到自来水龙头边上放上一些冷水,直接用脏兮兮的手搅拌一下,然后就是她们的一顿早餐了。第三,条件之恶。饭堂里只有两条板凳,包身工一股脑地涌来,一人一碗稀粥,然后就随便找个角落或蹲或立地把饭吃掉。这些生动的细节描写充分反映了包身工悲惨的

1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课程

生活,她们过着“猪狗不如”的非人生活。

为了突出文章主旨,作者在运用白描手法来加强文章感染力的同时,还会非常巧妙地将说明、抒情等艺术手法不动声色地贯穿于行文之中,将包身工制度的起源、现状和发展等内容穿插在某个特写式或概括性场景之后,使其有机融合于文本整体结构之中,起到了凸显主题的作用。

比如,在描写了包身工起床的场景,在揭示了他们生活环境的恶劣之后,紧接着就介绍了包身工制度的起源、背景等历史知识。先采用白描手法展开叙写,生动地讲述了灾区女孩是如何被带工老板欺骗,最终沦为包身工的情形,并描绘了一幅中国农村破败不堪的画面,由此交代了包身工制度形成的现实背景。随后作者转述包身工契据的内容,对带工老板们的盈利手段进行说明,无情地揭露了带工老板伪善背后的狰狞面孔。作者利用白描手法,加强了文本真实性,赋予了文本强烈的感染力,进而从深层次揭示了包身工制度是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相勾结的产物这一历史事实。

二、修辞手法之比喻

在文学创作中,比喻的合理使用,能够增加文本的形象性、具体性和生动性,进而有效满足读者的阅读期待,让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并赋予了文本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包身工》中,作者在比喻修辞方面的运用可谓是匠心独运,巧妙合理。

比如,作者在对包身工制度的感叹中,就将这些命运悲苦的包身工比喻成了船户所养的墨鸭。在作者的记忆中,墨鸭是一种长得很像乌鸦的一种怪东西,他们整齐地停立在船上,它们被渔夫用绳子吊住脚,然后下水捕鱼,起水的时候渔夫就轻轻地挤一下它们的脖子,它们将鱼吐出来,一直重复这个状态。它们整天为渔夫捕鱼,但是所卖的鱼钱却全归

2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课程

渔夫所有。但在孩子的眼中,渔夫并没有虐待那些为之效力的墨鸭,但再看一下那些包身工呢?她们连最起码的一点尊严都被剥夺了,更不会得到一丝的关心和温暖。

包身工和墨鸭是多么巧妙的比喻,没有人知道她们的苦乐忧愁,没有人关心她们的任何需求,她们只是被人利用的工具,只是带工老板饲养的一群动物,而为了生存她们只能选择默默忍受,彻底沦为受制于人的机器。这一比喻的巧妙运用,直击读者灵魂,促使读者深刻地思考,有效加强了文本的严肃性。

除了上述这种采用单个比喻的例子之外,“比喻系列”无疑使《包身工》的一大特色和亮点,对加强文本的感染力起到了不可代替的作用。文中的比喻系列基本都采用了借喻修辞,并穿插明喻和暗喻,并用极具代表性的喻词加以表现。

比如,作者采用“猪猡”、“瀚虫”来借喻包身工,而这两个词语原本是带工老板对包身工的一种贬义称呼,因为在他们眼中包身工就是用来赚钱的工具,作者借用过来,增强了文本的讽刺性。还有“机器”一词,也是文本比喻系列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词语。作者首先用它生动地反映了包身工低贱的社会地位,然后用老板娘对她们的恶劣态度,进一步反映了她们所处的非人般生活境遇,揭露了包身工制度下包身工被当成赚钱工具的罪恶本质。随后作者揭示了纱厂老板想要获取更大的利润,对这种彻底丧失自由、生活在最底层的、最低贱廉价的工具需求的突增,是包身工制度存在的重要土壤。而最后“机器”这一喻词,也暗示了包身工终将死于无止尽的剥削压榨之中,点明了包身工命运悲剧的必然性。

总而言之,《包身工》应用了大量的文学表现手法,这为作品融入了更好的审美性和文学性,起到了彰显主题和突出主旨的作用,让每一位读者都可以意识到包身工制度的罪恶。从某种层面而言,《包身工》虽然属于报告文学作品,但是这些文学表现手法的应用却让文章增色不少。除了上述的表现手法,《包身工》中还大量应用了夸张、排比等手法,让文章

3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课程

更具阅读性。

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