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国乡村文化变迁

来源:个人技术集锦
摘要

乡村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标志,在科学发展的今天,随着现代化教育的提高,中国农村经受了现代化的洗礼,传统文化结构发生了变化,作为传统文化核心的基础的乡村文化受到冲击,农村传统思想价值观念,传统的文化观念也受到了影响,形成了呈双层特色的乡村文化。这种变化动摇了在中国农村存在数千年的文化根基,乡村文化得到更好的发展,人们的思想更加开阔,使农村文化得到了更大的进步。

关键字:农村 传统文化观念 乡村文化 现代化

目 录

摘要 ............................................................................................................................................................................................. 0 一、 农村传统思想文化观念受到冲击 .............................................................................................................................. 0 (一)、传统文化的核心:家族传统观念受到冲击 ................................................................................................................ 1

(二) 、农村原有传统经济观念发生变化 ....................................................................... 1

二、农村传统生活方式的改变 .................................................................................................................................. 2 (二)、饮食习惯的变化 ............................................................................................................................................................ 3 (三)、住房条件的改善 ............................................................................................................................................................ 3 三、农村文化教育得到发展 ...................................................................................................................................... 4

参考文献...................................................................................................................................................................................... 5

长期以来,传统文化观念在中国农村根深蒂固。文革期间革命狂潮席卷中国农村,多年在农村发挥作用的传统文化观念受到革命的冲击。随着城市化的演进,和现代化的影响,中国农村乡村文化得到了更深层次的改变。

一、 农村传统思想文化观念受到冲击

论文题目

(一)、传统文化的核心:家族传统观念受到冲击

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文化,都表现出中国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差序格局在中华民族人名的心中尤显突出,比如说子女不能直呼爸爸妈妈或者其他长辈的姓名,但是在现代文化文明的冲击下,发生了一些明显的变化。现代化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思想更体现出人人平等的思想观念。经调查,百分之八十的家庭是不能直呼长辈姓名的,但是在百分之二十的家庭中,孩子和爸爸妈妈的关系更体现平等的思想。从这里可以看出,中国的传统观念在现代化的影响下受到了改变。

从古到20世纪初,中国农村农民在计划生育上的思想观念都没有发生什么根本的变化,每一个家族家庭都信仰的是人丁兴旺,家里的人口越多越好,所以在中国的农村出现越来越贫穷的现象。中国虽然是一个地域辽阔的国家,但是在中国的耕地面积是仅仅有限的,农村人口不断快速新增,造成的压力更大。一个贫穷的家庭,只有有限的耕地,在传统观念里,仍相信“人丁兴旺”会使家庭条件更富裕,这是很难完成的任务。而且在封建文化的影响下重男轻女的思想也特别严重,尤其在中国农村。现在的21世纪,随着现代化教育的影响,大多数六七十年代出生的父母亲都有开阔的思想。我们可以看出,乡村的封建观念发生了明显的改变,不再有重男轻女的观念。每个家庭的孩子都可以有更好的条件去生活,都可以平等受到教育,在现代化教育的冲击下,使农村不合理的家庭关系及思想观念产生了根本的变化,家庭民主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从这里我们也不难看出,农村传统思想观念在逐渐改变,开始接受民主、自由、平等的思想。

(二) 、农村原有传统经济观念发生变化

中国有13亿多的人口,但是百分之八十的人口生活在农村,因为仅有的耕地,不能满足农村富余劳动力,越来越多的农民涌入城市,再加上现代化城市的发展,城市化进程

1

论文题目

的加快,城市里需要更多的劳动力为生产生活提供劳动,自然而然的大量农村人民为了生活到了城市成为了一名农民工。

农村原有的传统经济观念就是仅仅靠土地吃饭,土地农产是唯一的收入。随着现代化的发展,物价上涨,农民生活费用增加,仅有的土地所产出的价值已经不能满足乡村人民的生活需要。家庭日常开销,学生教育费用,迫使农村的人民到城市寻求发展机会,提高家庭收入和生活水平。其次现代化教育影响下,新青年都不愿把自己的青春都浪费在广大的农村土地上了,所以纷纷结队到城市寻求更好的发展,追求自己的梦想。现代化使人们旧有观念发生了变化,开始吸取一些新的价值观念,离乡工作者在城市生活,思想观念也会得到一定的改变。听到的,看到的不一样了,知道更新的消息,也懂得了更多的在乡村所不知道的知识。思想观念随之发生变化,更加注重教育的重要性,目的就是为了孩子有更好的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这无疑也是一种经济观念。

二、农村传统生活方式的改变

(一)服饰的变化

晚清时期,人们的思想拘谨,保守,古板。从人们的服饰可以表现出来,服饰大多宽松肥大,样式变化不大,主要都是手工制作,这些服饰遮盖了女性的曲线,体现不出女性的美。那时候服饰还和阶级身份紧密相连,有着繁复的制度和规定。20世纪初中国人们开始从封建礼教中解脱出来,开始接受民主、自由、平等的思想。人们的服装还都比较保守,而且色彩单调,带着强烈的政治色彩,朴素单一的样式,代表性服饰有中山装、绿军装、人民装还有典型蓝色布衣。随着改革开放现代化的发展,人们的思想得到开化,人们的服饰也变得更有个性,大方,多样,时尚。代表性服饰异彩纷呈。

2

论文题目

除了服饰外,饮食和居住也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二)、饮食习惯的变化

20世纪初乡村的饮食和生活方式,仍然是传统生活方式留下的。在改革开放之前,乡村和现代社会都没有接触。传统上,乡村人民只吃他们可以能够种植出的食品。有的地方只生产土豆,所有在他们的饮食习惯中,土豆成了他们每天摄入的食物,但是这种饮食习惯对于他们的身体来说,并不是好事,人体所需营养不平衡。直到20世纪八十年代,在新的市场经济的发展下,现代化水平的提高,运输业的发展,有更多各种各样的水果和绿色蔬菜到达乡村的集贸市场,才使广大农村人民得到更多的营养,有了更好更合理的生活饮食习惯。

现代化水平的发展,农村家电业越来越丰富化和普遍化,现在的乡村基本上每家每户都有了彩色电视,使他们的生活多姿多彩,和有了更好的接受了解外面世界的机会。电冰箱,使他们能够吃到更多的不同的新鲜的蔬菜和水果,所以可以充分吸收维生素、矿物质等。

(三)、住房条件的改善

在近代的中国乡村,随处可见的是那种用泥巴稻草竹子做成的土房子。一旦遇上暴雨天气,屋子里就很有可能会漏雨,而且当时每家每户的房子面子都很小,常常是几个人一起挤在一间小屋子里,没有亮敞卧室,也没有单独的厨房和厕所。家庭比较好的就是传统的四合院,但是大多数的住宅是用泥土铸成的。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以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

3

论文题目

务。在新农村建设中,住房条件的改善事关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是搞好三农工作的重要一环。近年来,在各级政府和各地民众的共同努力下,全省农村居民居住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生活质量得到了较大的提升。

随处可以看到单独的一栋一栋的混泥土和砖头一起建造起来的楼房,有单独的厨房、卧室,住房条件明显得到改善。

三、农村文化教育得到发展

20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中期,在农村改革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带动下,农村教育获得了长足的进展,但是在农村教育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和严重的困难,教育经费短缺的困难,继续提高教育水准更是举步维艰,城乡教育与知识差距明显加大。

农村教育是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点。中国农村人口占全国的65%,人口素质偏低。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党和人民更加重视教育,“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农村普及教育全面展开,全国分三个片区推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到现在全国有2410多个县通过了九年义务教育验收,人口覆盖率达85%以上,扣除城市人口,农村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地区的覆盖人口也达到54%以上①。普及教育对农村社会起了很大的作用,办学条件明显得到改善,有了基本的教育设备,为农村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很多小学在政府财政支持下,修整了教室,而且开展的课程也得到了丰富,开始从小学学习英语,接触电脑,在他们的体育课上能接触更多的体育器材,学生得到了更好的锻炼,健康成长。现代化教育使更多的小孩有书可读,使他们的童年生活更加多姿多彩。

重视农村教育不仅仅是因为农村人口占我国人口的比重最大,更为关键的是科教兴国,

4

论文题目

能使更多乡村人们走向富裕的发展的道路,得到更好的生活水平,教育也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根本。

参考文献

[1] 张秀生,2005:《中国农村经济改革与发展》,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10月

[2]辛秋水,2010:《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对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0年9月

[3]聂华林,李莹华,2007:《中国西部农村文化建设概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1月

[4]孙庆忠,2009:《离土中国与乡村文化的处境》,白领农民网,http://www.blnm.org

[5]王凤梅,2010:《1949-1978年中国农村传统文化观念的变迁—以山东省为例》,

中国农村研究网,http://www.ccrs.org.cn/show_6602.aspx [6]郑桂斯,2010:《试析中国农村教育现状》,百度文库网,

http://wenku.baidu.com/view/7c73b32fb4daa58da0114a54.html

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