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夫人》的教案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对诗歌景物的分析,学习“融情入景、因情造景”的写法。 2、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感受诗歌营造的意境和传达出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诗歌情景关系上的特点。
2、难点:通过意象营造意境,表达情感的写法。 三、教学步骤: 一、导入
我们刚刚学过屈原的《离骚》,从中感受到作者“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追求真理、追求理想的执着精神。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诗歌《湘夫人》。 二、常识介绍
(1)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屈原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开创了诗歌从集体歌唱转变为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奠基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另有波兰的哥白尼、英国的莎士比亚、意大利的但丁)之一。
屈原一生经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在楚怀王时期。他对内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积极主张联齐抗秦。后因小人诬陷,被怀王疏远,并两次遭放逐。第一次在怀王时期,被流放到汉北;第二次在顷襄王时期,被流放到沅、湘一带。最后,在无可奈何之际,他自沉汨罗江,以明其忠贞爱国的情怀。
屈原的作品,根据刘向、刘歆父子的校定和王逸的注本,有25篇,即《离骚》1篇,《天问》1篇,《九歌》11篇,《九章》9篇,《远游》、《卜居》、《渔父》各1篇。在语言形式上,屈原作品突破了《诗经》以四字句为主的格局,每句五、六、七、八、九字不等,也有三字、十字句的,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多变;句中句尾多用“兮”字,以及“之”“于”“乎”“夫”“而”等虚字,用来协调音节,造成起伏回宕、一唱三叹的韵致。总之,他的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有巨大的创造性。
(2)楚辞,指楚地的歌辞,由屈原创建的一种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新诗体,“产于楚地,用楚方言,歌楚之音,记楚之物”。来源:楚地的原始神话和巫祝的宗教活动,楚地的乐曲和民歌(《越人歌》)。“信鬼好巫”是荆楚文化中突出的特征。
(3)湘水神的传说,湘君和湘夫人是湘江的一对恋人神,传说湘君就是古帝舜,他南巡时死于苍梧,葬于九嶷山。舜的妻子是尧帝的二女娥皇、女英,她们追随丈夫到沅湘,夫死而苦,泪水落在竹子上,使竹竿结满了斑点,“斑竹”之名即由此而来。 三、讲解诗歌。
(一)教师范读课文,强调字音。 (二)学生结合课后注释,疏通课文。 (三)内容评析。
1、师问:诗歌涉及到的主要人物形象有几个?抒情主人公是谁? 生答:湘君和湘夫人,这首诗题目虽然是《湘夫人》,但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却是湘君。 2、师问:诗歌为我们讲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生答:讲的是湘君和湘夫人的神恋故事,是由一次约会在时间上的误差而引出的悲剧。
3、师问:这个故事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生答:幽怨 哀婉
4、诗歌是如何表现这个幽怨、哀婉的苦恋故事的? (1)融情入景,以景染情。
师问:这是典型的情景交融的诗作,现在我们朗读第一段,看看诗人是怎样“融情入景,以景染情”的?
生答:“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一凄清杳茫的秋景,构成了一个优美而惆怅的意境,成功地渲染了抒情主人公的心境,被后人称为“千古言秋之祖”。
(2)因情造景,象征寓意。
师问:第一段中“鸟萃兮苹中, 罾何为兮木上”是什么意思?在表现情景关系上有什么特点?
生答:“鸟萃兮苹中, 罾何为兮木上”, 比兴手法,写的是男主人公因思念女主人公久久不见其人而对眼前的景象产生了一种错乱的现象,水神看到的是一幅奇怪的场景:鸟儿聚集在水草上,鱼网则被挂在树上。这是比喻湘夫人终于没来,种种费心都不过是瞎张罗。表现男主人公的伤心和失落。
生答:因情造景,象征寓意。
师问:第三段中还有这样一句,找出来?
生答:“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 “,麋鹿为什么庭院里觅食,蛟龙为什么在水边游荡?以不可能存在的假想景象,来自我比况自身的尴尬处境。 (3)香草美人,寄予理想。 师问:我们学习《离骚》知道,屈原诗歌有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喜欢用香草美人的意象,试找出诗中出现的香草意象?
生答:白薠 白芷 兰草 辛夷 薜荔 杜衡 杜若 石兰。
师问:“搴汀洲兮杜若,将以遗兮远者”,为什么要写这么多香草,为什么要采香草送给姑娘?
生答:对爱情坚贞不渝,对理想执着追求。 5.主题研讨
本诗以男女水神等候对方为线索,表现了他们因思而不见而在不断的彷徨迷惘中产生的深长的幽思之情,但仍对爱情坚贞不渝的主题! 诗歌反应了当时人民的真实感情和美好愿望,也渗透了诗人屈原执着追求理想的情愫。 【板书】 情景交融 歌颂爱情 追求理想 香草美人
胡同文化 [教学目标]
1、 培养学生概括要点的能力
2、 让学生体会作者流露在字里行间的细腻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 对北京胡同文化内涵的品读 2、 概括要点方法的概括 [教学设想]
实施”发现--引导”式教学;运用形象直观的多媒体教学,让学
生更加真切感受文章的内容,也有助于学生感性理解基础上的理性思考; 本文的教学时数为一课时。 [教学过程] 1、 导入
有人说过:”建筑是凝固的音乐”。今天我们所学课文涉及到的是一种 相对古老的建筑--胡同。这是一篇一位大器晚成的,在文坛寂寞了四十 年之久的作家--汪曾祺给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写的序文--《胡同 文化》。让我们慢慢品读课文,就象欣赏美妙的音乐一样去感受它内在的文 化气息吧! 2、 解题
读题,要求学生调动已有经验,充分发挥想象,说说题目告诉了你些 什么内容?
明确:胡同:小弄(long)堂 (点出了.写作对象)
北京胡同多--”有名胡同三千六,无名胡同赛牛毛” 文化:比较下面两个句子中”文化”的含义
*现在这社会,没文化是不行的。(知识)
*北京大学有很浓的文化氛围。(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 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 术、科学等)
屏示--胡同与文化的关系:
”当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被时代淘汰、消失了,它的精神便转 移到曾经共存的物品和环境中。过一段时间人们就从这器物和环 境中了解感受与认识昔日生活形态和精神了。这样,器物与环境 更发生了质变。”
--冯骥才《文化眼光》 3、 速读课文,概括段落要点
圈点每段要点 (运用跳读方法,找到所需信息即可) 师生.总结概况要点方法(见板书)
根据要点理总体思路 (运用已学过的第二单元阅读方法-- 理清思路)
*(第5段)过渡段
*(1--5)北京胡同的一些特点 *(6--12)北京胡同文化的内涵
前后两部分符合由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过程,胡同文化在胡同这种 特定环境中形成的。
概括北京胡同及胡同文化的特点(方正--封闭) 对文中几个极富表现力的词进行揣摩:
*写北京人易于满足的六句话,尤其一个”嘿”字 *”睡不着眯着”
师生概括语言特点(见板书) 4、 思考:
根据课文倒数第二段的”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之下,胡同和胡 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这句话,思考作者对胡同文化的态度。
明确:
态度很复杂既喜欢又否定,结合文章第二部分内容分析。作者毕 竟在北京胡同里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对胡同及胡同文化有着深厚的 感情,但也认识到了这是历史的必然。 屏示--作者对胡同文化的态度
“过去的总归要过去,这是无可奈何的事。” “ 在无可奈何之中,总有新的希望在生长。”
--汪曾祺《日子就这么过来了》 5、 推荐好书:
为扩大学生阅读量,了解中国的居住文化,了解汪曾祺,了解其 朴素语言里包含的丰富内涵,介绍下列好书。 屏示:
《中国居住文化》 (丁俊清 著 同济大学出版社) 《汪曾祺文集 散文卷》 (江苏文艺出版社)
《老头汪曾祺》 (江彬等著 人民大学出版社)
《悠闲的生活艺术》 (汪曾祺等著 贵州人民出版社) 6、 布置作业:
汪曾祺在北京胡同居住了些时间,写下了内涵丰富的《胡同文化》。 从你居住的环境入手,自拟题目,写一篇短文,但要写出你对环境的思 考,如《农居文化》、《高楼文化》等。 附板书:
胡 胡同特点:方正 概括要点:
胡同文化特点:封闭 1、化繁为简,抓总起句、 同 .总结句、主旨句、关键词等 语言特点:朴素、口语化、 2、对若干事物从高一层次 文 有味儿…… 说明其共同点 感情:无奈中有怀念, 化 汪 批判中有失落。 曾 祺
《胡同文化》教学设计[推荐]2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墙上的斑点》的教案 湖北省武昌实验中学 【教学目标】
1、积累文中词语,并熟练运用。
2、了解意识流小说的特点;掌握意识流小说的基本特征;体会意识流小说的语言风格以及与传统小说的区别。
3、学习作者独特的艺术构思和结构形式。 4、分析心理描写在意识流小说中的作用。
5、体会作者在意识流动中所蕴涵的对生命、现实、文学以及体制与观念的深沉思考。
6、学习联想和想象的方法。 【教学重点】
课文内容的理解是首先的重点,尤其是其中流露出的思想内容;独特的艺术构思和结构形式。突破方法:通过预习提纲导引,化难为易,让学生快速有效地解读文本。 【教学难点】
意识流小说的特点。掌握意识流小说的基本特征。体会意识流小说的语言风格以及与传统小说的区别。突破方法,教师课堂点拨,通过比较阅读的方法,通过与文本对话突破难点。 【教学方法】
点拨导读法,通过预习提纲点拨,通过课文悟读点拨,通过比较阅读点拨,通过巧设教学突破口点拨,通过有效的训练点拨。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941年3月28日,一位59岁,拥有高贵典雅气质的妇女,在她的上衣口袋里装满鹅卵石,然后毫无留恋地走进了英国罗德梅尔附近萨塞克斯乡间住处旁的乌斯河,慢慢地沉入了水的深处,深入生命黑暗而神秘的本原。她活着,为世人创作了一部部不朽的著作,即使死也要让一条原本寻常的河流从此名扬天下。她就是被誉为现代小说高贵的女祭司,意识流文学的创始人之一——伟大的女权主义者弗吉尼亚·伍尔夫。 二、作者介绍、意识流小说简介: (一)作者介绍: 弗吉尼亚·伍尔夫(1882~1941),英国著名的女作家。生于伦敦的一个书香名门之家。弗吉尼亚天分很高,从小就立志要当作家,二十二岁时开始发表文章。她的主要文学成就在于小说——她是“意识流”文学的开创者之一。在小说创作之余,她还写了大量的文学评论,她的作品还有传记和女权问题论著。 1882年,弗吉尼亚··伍尔夫生于伦敦,父亲斯蒂芬爵士是一位学识渊博、颇有声望的哲学家和评论家。弗吉尼亚自幼身体孱弱,未上学,在家跟着父亲读书。当时许多学者名流是她家的常客。家境的富裕、父亲的博学、家藏书籍的丰富以及学者名流的影响熏陶,使她具有丰富的精神世界和细腻敏感的性格。1904年父亲去世后,她迁居伦敦文化区布卢姆斯伯里,后来她的家就成了“布卢姆斯伯里团体”的活动场所。这个文学团体的成员时常在一起讨论问题,反对当时的社会风尚,反对文学艺术方面的清规戒律,提倡自由探索。这个团体不仅对她本人后来的创作思想和创作技巧有影响,而且对两次大战之间的英国文化生活和思想生活都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1912年,弗吉尼亚与伦纳德结婚。在丈夫的鼓励下,伍尔夫开始创作小说。1917年,夫妇俩在自己的寓所楼下创立了“霍格斯出版社”,出版了一些十分重要的作品,包括伍尔夫自己的一些作品,以及T·S·艾略特的一些早期诗集和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的一些短篇小说。伍尔夫自幼精神比较脆弱,曾多次发作精神分裂症。进入30年代之后,病情日益恶化,但她仍奋力写作,经常在一本书写完之前就开始酝酿新作,但每写成一部作品总是感到不满意,情绪时常处于困惑和消沉的状态。1941年3月,伍尔夫由于对刚完成的小说《幕间》不满意,又因为“二战”战火已燃烧到英国,更由于她确信自己的精神分裂症即将复发,便留下一纸绝命书,感谢丈夫多年对她的关怀和照顾,随后就投河自尽。 (二)意识流文学:
20世纪20年代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中崛起的新流派。因直接再现精神生活世界,强调描写人的意识潜流而得名。它是西方作家在深重的现实面前普遍感到悲观、孤寂,并接受当时哲学界推行的非理性主义影响而产生的。它着重描写人的意识活动,发掘人物的内心世界;
取消传统小说的故事情节,打破时空的局限,以意识流动为结构;采用象征、暗示等手法,透视人物内心奥秘。在表现手法上,意识流作家较多地采用了内心独白、时序颠倒的叙述方法,象征性的艺术结构,自由联想,类似蒙太奇的衔接技巧,语言形式的离奇的试验以及舍弃标点符号,等等。由于意识流小说家的主观性和片面性,使得他们的小说走到荒谬绝伦的地步,而终于衰落下来,被其他艺术流派所代替。但是,作为一种艺术手法来说,意识流仍有其可取之处。意识流小说能打破界限,进行立体交叉式的叙述,在有限的篇幅、短暂的时间内,反映出人物思想活动的全过程,因而具有较大的浓缩性和凝聚力。 三、理清思路:
意识流小说往往没有故事,没有情节,时空跳跃性大,给人以“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感觉,但只要细心,还是能抓住作者的思路。
(一)跳读课文,划出标志作者思路变化的过渡性语句: 1、第1段第1句。
2、第2段第2句“如果这个斑点是一只钉子留下的痕迹”。 3、第3段第1句。 4、第5段第1句。 5、第8段第1、2句。 6、第9段第1、2句。 7、第10段。
8、第13段第1句。 9、第17段。
(二)主人公对墙上的斑点有哪几次猜测?请大家概述。 [点拨] 具有地说,小说主人公对于斑点的猜测共有六次: 为了确定是在哪一天第一次看到这个斑点,作者想起了冬天炉子里的火,想到了城堡塔楼上飘扬着一面鲜红的旗帜,想到了无数红色骑士潮水般地骑马跃上黑色岸壁的侧坡。 看到斑点好像是一枚钉子留下的痕迹,就想到了挂在钉子上的一定是一幅贵妇人的小肖像画,想到这所房子以前的房主,想到了铁路旁郊外的别墅。
看着斑点太大太圆,不像钉子,于是就想到了生命力的神秘,人类的无知,想到了遗失的东西,想到了生活飞快的速度,想到了来世。
觉得斑点很可能是一个暗黑色的圆形物体或一片夏天残留下来的玫瑰花瓣,就想起了特洛伊城、莎士比亚,想起了人类保护自我形象的本能,想起了伦敦的星期日,还有惠特克的尊卑序列表。
看到斑点是凸出在墙上的圆形,就想到了古冢,退役的上校、牧师和他的老伴以及学者。 仔细看斑点时,就觉得好像在大海中抓住了一块木块,于是就想到了树,想到树的生存。 最后,终于发现,墙上的斑点原来是一只蜗牛。 四、结构主题:
(一)我们常听说小说结构有线形的、有圆形的,你觉得这篇小说结构有什么特点? [点拨] 以一个支点为轴心向四周辐射,是伍尔夫小说的独特结构形式。在课文中,“墙上的斑点”是一个象征性意象,代表着现象世界,在结构上它是作者进入心理世界的一个跳板或者支点。也就是说,作品中的人物是从墙上的那个斑点出发,而产生出许多联想的;而第一段落的联想又都是以这个斑点作为支点而生发开去的。从支点出发,弹出思绪,再返回支点,再弹出思绪……如此循环往复,表现出了人物散漫无序的意识活动。
这种以斑点为中心的纷繁的意识活动形成了一种立体的辐射结构,正如有的学者所说,好似一朵由若干片花瓣绕着花蕊的盛开的鲜花。整个叙述貌似散漫无羁,实则结构对称,构思严谨。
(二)引导学生对本文的主题进行归纳。 作者通过对墙上斑点的猜想与思考,把精神的触角伸向自然与社会的方方面面,其中包括对生活的偶然性与命运的必然性的问题、对生命的个体死亡之后永恒延续的问题、对自然与机械性现实的对立问题、对文学创新精神与陈旧规范相冲突的问题、对女性反抗男性中心体制和男性观念的问题等,进行了体验与感悟。 五、总结扩展: [总结]
意识流小说不是一个统一的文学流派,也没有公认的统一的定义。对于这种手法的运用也不尽相同:有的作家整部作品都用这种手法,有的则在部分章节或某些片断使用;有的作家使用这种方法重点在于再现外部世界,有的则侧重对问题的思索或表达一种感情状态;有些作品的特点是回忆性质的,但并不是所有运用意识流手法的人都用回忆的办法,有些作品既有回忆也有对未来的憧憬和遐想。总的来说,这些作品的结构与传统的写实主义作品的结构不同。它打破了传统小说基本上按故事情节发生的先后次序或是按情节之间的逻辑联系而形成的单一的、直线发展的结构,故事的叙述不是按时间进展依次循序直线前进,而是随着人的意识活动,通过自由联想来组织故事。意识流小说中故事的安排和情节的衔接,一般不受时间、空间或逻辑、因果关系的制约,往往表现为时间、空间的跳跃、多变,前后两个场景之间缺乏时间、地点之间的紧密的逻辑联系。时间上常常是过去、现在、将来交叉或重叠。但这样的作品也不是毫无组织的一片混乱,自由联想也不是毫无依据或漫无边际。这种小说常常是以一件当时正在进行的事件为中心,通过触发物的引发,人的意识活动不断地向四面八方发散又收回,经过不断循环往复,形成一种枝蔓式的立体结构。 [扩展]
伍尔夫的小说,除了意识流小说的一般特点外,还有以下主要特征:
1、小说的人物不多,主要角色一般为女性,且常常是母亲,如达洛卫夫人、拉姆齐夫人。反映的是中上层社会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这段动荡时期里的精神世界。
2、善于运用象征暗示等手法去反映人物心灵世界的微妙变化,表现生活的意义,人生的价值。《海浪》以一天的时间变化表现人物的意识流动,象征人生的各个阶段:《到灯塔去》以物质世界的“窗”作为观察生活的窗口,以“灯塔”来象征“明暗交替”的生活,以及人物的性格。
3、描写富有诗意,文笔流畅委婉。《到灯塔去》的第二部,犹如一首散文长诗,读来清新。她的作品中没有像乔伊斯的小说中那样的复杂文体,也没有大量的语言变化。 4、人物意识的流转方式多姿多彩。有限定于同一人物的“单独型”(《墙上的斑点》《雅各布的房间》),有多种意识流混杂的“交叉型”(《达洛卫夫人》),有以一种意识流为纽带的“放射型”(《到灯塔去》),也有多股意识保持分流的“平行型”(《海浪》)。
.计划授课__月__日第__周 第__课实际授课__月__日课 题柳毅传 唐·李朝威教 学目 的1.学习本文通过曲折的故事情节和生动的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个性的.写作技巧。
2。学习传奇通过幻想反映现实的特点,了解本文反映封建包办婚姻和封建家长制度迫害妇女的罪恶。重 点难 点1.理解龙女这个人物形象。2.理解柳毅这个人物形象。3.理解本文想象丰富,用笔夸张,极富浪漫主义色彩的.写作风格。4.品味本文凝练生动、句式多变、极富表现力的语言。设 计以读带思,通过探讨人物形象来学习唐传奇的特点和本文的艺术特色。教具挂图参 考 书 设 计 板 书 柳毅应考落第,路遇意外。引子柳 柳毅受托传书 龙女诉冤,柳毅应诺传书。开端
毅 柳毅到洞庭龙宫传书陈情。发展传 柳毅传书成功 钱塘君怒而奋飞泾水复仇。高潮 钱塘君得胜而归诉说经过。结局教 学 过 程一.文学常识 关于传奇 指唐代文言短篇小说,由唐代作家裴铏的小说集《传奇》而得名。始于唐初,由六朝志怪小说发展演变而来。内容广泛,多以历史、爱情、侠义、神怪故事等为题材。故事情节比较复杂,结构比较完善,语言运用工丽,具备了相当完整的短篇小说形式,是中国小说发展日趋成熟的重要标志。 唐传奇全是短篇创作,反映生活比较广泛,思想主题也呈现着复杂多样的状态。在唐传奇的繁荣期,以表现爱情主题的作品显得最有光彩,也是唐传奇小说成就最高的部分。 唐代传奇小说对后世文学影响较大,它提出的许多反对封建压迫、要求爱情自由等思想主题,不仅代表着当时,也代表着后世的群众要求,又由于它在艺术上创造出许多生动美丽的人物和故事,因此,它几乎成了元明清三代小说戏剧作家汲取题材的宝库。 教 案 以下是引用片段:
兰州第三十三中学李韬.计划授课__月__日 第__周 第__课 实际授课__月_
柳毅传(一)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