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枝独秀不是春,群芳争艳春满园
———教研组长工作感悟
时光的脚步如此匆匆,如今我在教师的工作岗位上已经工作了近14年,从事教研组长的职务也有4年了。丰富的阅历教会了我沉着的应变能力,教会了我游刃课堂而有余的气度,教会了我孜孜以求中保持平和之心的豁达 ……回头看,脚印深深浅浅……
从小我就对教师这一职业充满了美好的幻想,高考时我毅然选择了师范作为我唯一的志愿。乌中斯基曾说:“如果我们把我们的健康信托给医学家,那么,我们就要把我们子女的道德和心智,信托给教育者,把子女们的灵魂,同时也把我们祖国的未来信托给他们。”这每字每句,无不沉重地敲击着我的心灵,从那时起,我就清醒的意识到,当一名老师不容易,当一名好老师更不容易。
1992年,我满载带着师范四年所学和对教师职业的执着迈出大学校门,被分配到了哈尔滨市第107中学,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站在了教学的第一线上。从那一天开始,我便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教师这一我理想中的工作岗位。相信“小学科”同样会有大作为,我深切的感受到,要做一名出色的教师,就需要不断的完善自己,充实自己。在工作中,我虚心的向同事们请教,努力做到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经常阅读学习有关教育教学方面的著作和本专业知识,并尝试将学到的理论应用于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也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成效。我所教学年的生物成绩经常在全区名列前茅。
1999年被评为道外区生物学科骨干教师,多次为全区教师作研讨课、观摩课、毕业学年复习导向课,起到了骨干带头作用。2002年哈市生物学科恢复中考,我由于业务精良、师德高尚被聘为哈尔滨
市中考命题预备人员。2003年,我又有幸成为哈市第一批使用新教材的教师,我非常珍惜这个锻炼和充实自己的机会,努力学习新课标,更新理念,并用新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2003年9月被聘为本区新教材中心备课组成员,并在新学期初即为全区教师做了新课程研讨课,在新课程实施中起到了领头羊的作用。同年12月1日的哈尔滨市新课程标准课堂教学引领会上,我作了一堂生动的引领课,受到了专家和同行们的认可和好评。04年5月11日参加了省新教材课堂教学大赛哈市选拔赛获一等奖,05年9月被推荐代表黑龙江省参加全国铁路系统、石油系统和东北三省学会举办的教学大赛,获一等奖,受到好评。几年来多次被授予记功、记大功、市德育先进个人、区职业道德先进个人的荣誉。04年还被评为省首批“德能双馨”教师。
担任教研组长以来,深感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一枝独秀不是春,群芳争艳春满园”,只有本组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共同提高了,专业发展了,才能可持续的实现本学科教学质量的提高。我以我的勤奋好学、努力上进的工作作风带动着组内成员,以我的无私奉献、任劳任怨感召着组内成员,使青年教师从一点一滴学起,学做人、学为师,组内逐步形成了一种互敬互爱、互带互学的良好氛围,逐步形成了我们自己的发展特色。
◆以学习促提高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认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作为学生活动的指导者、帮助者,教师不应仅仅是可以为学生答疑解惑的博学之士,而应该是一个可以帮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自己去寻求宝藏的导航者。就像拨号上网的“猫”一样,为了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改变自己特定的知识“硬盘”,我们生物组作了一些探索性学习。具体如下:
一、开展自主学习,不断充实自己:
我们每学期都制定个人学习计划,树立起只有好好学习才能生存下去的终生学习信念。认真阅读一本好书,作好读书笔记。做教师的要一面指导学生,一面研究学问,不要固步自封,而要自新,要做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我组成员先后学习了《实用教育科研教程》、《新课程解读》、《素质教育系列丛书》、《新课程师资培训资源包》等等。通过学习,我们开扩了视野、增长了才干、提高了自身素质。
二、进行师师合作、形成一一映射
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我们实行教研组合作学习,使组内具有不同智慧、水平、知识结构、认识风格的成员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实现思维智慧上的交流与碰撞。这样有利于教师之间的优势互补,提高整体教学、学习水平和革新能力,形成巨大的合力,最大程度的提高小组整体功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使我组整体实力大增。先后都参加了国家、省、市、区级赛课,成绩显著。
三、博采众长、开拓创新
我们从来不放过任何一次学习的机会。除了积极参加省内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以外,我们还深入外省学习取经,走进实验区,感受艳阳天。每一次都有新的收获,学到了许多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方法,为我们生物组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使我们进步很快。
◆以科研促发展
教育科研是学校发展的理论支撑,“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科研兴师”是我校的口号,以此作为学校新世纪的发展理念和发展策略。我们被学校这种浓浓的科研氛围所感染着,并积极投身其中。
02年我们参与了区承担的省级课题《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与生产、生活、实践相联系的实例研究》,我们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研究,边实践,边总结,使此课题研究结出了硕果:撰写的论文被收入省教育科学规划“十五”重点课题《研究成果集》,以新课标为指导思想进行的教学设计被聚焦新课程系列丛书《新课程典型案例研究与评析》 及《走进新课程优秀课例选》刊载。王国力老师被评为省科研先进个人,我校生物组也被评为省教育科研先进集体。
新教材实施以来,我们意识到只有通过教育科研来研究它、了解它、尝试它,才能创造性地实践它。于是,我们又进行了新的课题研究,参加了国家级课题《新教材中的探究活动的可行性研究》。我们组内成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分工合作,进行了多层面的研究。此课题的结题会已于04年10月末在昆明举行,我们的研究成果被收入《科研成果集》。现在我们又参加了新的省级课题研究。我们还把平时教学中发现的问题作为课题进行研究,如“新课标下对学生评价方案的研究”、 “如何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开展探究实验”等等,使我们的科研指向教学实践中发生的真实问题,扎根于教育实践的土地,枝繁叶茂。
◆以备好课促教学
新课程对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通过领悟、研究和实践。我们在原有的备课形式基础上,又仔细揣摩,将备课进行如下改进:
一、粗备。粗备安排在开学前的一周,重点是熟悉教材,利用和挖掘地区资源和校本资源将本学期的探究活动、调查活动、科学实验、课外实践、技能训练等进行合理调配和安排。这样避免了盲目性,增强了实效性,使每个教师都心中有数。
二、细备。细备包括自我备、学年备和全组备。
(一)自我备课。集体备课并不是让教学过程“如出一辙”, 而是能展现自己的教学风格与个性。细备中的自我备,就充分体现了教师的教学风格,也能更好地适应自己学生的学情。
(二)学年备课。个人的智慧和力量是有限的,自备后通过学年备课来一次归纳、提升和再创造,这样才能在全面的基础上,更好地体现自己的教学风格。
(三)组内备课。组内备课是每两周一次,我们主要是针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讨论,提出相应的方案。同时我们还积极进行教学反思,我们把教学反思也称课后备课,认为它和课前备课同样重要。教后有何感想、心得,教学应作哪些调整等等都是反思的内容,通过反思研讨我们总结教训,获得了许多教学经验。
我们通过一系列立足于课堂教学的学习和研究,使教师由过去的工匠型变为现在的专业型,由过去的只重教书,不重教研变为现在的既重教书育人又重视教育研究的新型教师,教学方法新颖多样,提高了课堂效率和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组内成员多次参加国家、省、市及区级教学大赛并获奖。
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我们先后获得“省级科研先进集体”、“省校本教研先进教研组”等荣誉称
号;在“区级基本功考核”中获团体总分第一名的佳绩;多次被评为校“优秀教研组”;曾两次在“市校本教研现场会”上做精彩的汇报展示;在区新教材经验交流会上,我们发表的见解独到。
所有一切都饱含着我的心血和汗水,但我很欣慰,因为我看到了我们组潜龙腾渊、群芳争艳……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